楊梅
摘要:在線教育是遠程教育的一種主要形式,與傳統線下教育方式相比,在線教育具有不受時空限制、促進學習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學習過程的個性化、學習路徑的多選化、教學管理的網絡化等特點。為了更好地發揮在線教育的獨特優勢,使得在線教育成為學校日常教學的主要模式,需要廣大的教育工作者通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自主探究能力、改進教學內容和方法、提升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創建學習型家庭氛圍等多種途徑,全面推動我國在線教育水平再上新臺階。
關鍵詞:在線教育;學習能力;教育反思
基金項目:重慶市高等教育科學研究課題“高職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美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編號:CQGJ19B145 );
重慶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我國高職院校混合所有制辦學改革路徑探索”(課題編號:2019-GX-184)。
作者簡介:楊? 梅(1982-)女,重慶云陽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數理統計、職業教育。
1引言
歲末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中華大地,攪亂了我們正常的生產和生活秩序,在國家教育部門“停課不停學”政策的指引下,各個網絡教育平臺出現了流量井噴現象,在線教育以其打破時空局限的獨特優勢,讓社會公眾進入了“全民網課的新時代”。隨著在線人數和教育資源的不斷劇增,推動著我國在線教育的發展出現了拐點,同時也對我國十幾年來在線教育的發展成果進行了一場沒有彩排的“檢閱”。這次疫情的發生,在無形中快速推進了我國在線教育的普及進程,在世界范圍內還未嘗有過如此大規模的發展先例,在后疫情時代,各個網絡教育平臺將面臨怎樣的機遇和挑戰?社會突發事件的發生將引發何種形式的在線教育規律?會對教育體制帶來怎樣的變革和發展機遇?要回答這些問題,需要我們重新審視在線教育的發展理念、課程建設模式、學習方式和評價機制等等,需要教育主管部門和教育工作者共同去解決困難、探索規律,深入思考未來中國特色的教育模式應該如何變革,從而為“互聯網+”時代教育理論的豐富和在線教育實踐的發展提出建議。
2我國在線教育的現狀
在線教育是目前遠程教育的一種主要形式,是一種基于教育傳播媒介、克服師生時空分離的教育教學實踐。在線教育通過應用信息科技和互聯網通訊技術進行知識的傳播和快速學習的舉措,與傳統線下教育方式相比,在線教育具有不受時空限制、促進學習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增強學習互動形式的多樣化、學習過程的個性化、學習路徑的多選化、教學管理的網絡化等特點。我國自2010年開始推進教育信息化以來已近10年時間,為了加快教育信息技術的進步,國家相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來推動在線教育的發展。在各項政策扶持下,通過各級教育部門、學校和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在線教育得到穩步發展,目前已經初具規模,各個在線教育平臺以各具特色的技術優勢活躍在大眾的視野之中。2019年教育部等11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促進在線教育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其中提出到2022年,推出3000門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1000個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建設6000門左右國家級和10000門左右省級線上線下高等教育一流課程、10000堂基礎教育示范課、1000堂職業教育示范課、200堂繼續教育示范課。伴隨互聯網和通訊技術的普及和發展,我國的在線教育經歷了從1.0的遠程教育,到2.0的視頻教學,再到3.0的直播教學的階段,到現在的面向4.0階段,即用線上教育技術與線下課堂相結合的混合式教育形式,在線教育用戶數量也逐年上升。 2015年我國的在線用戶數量僅有1.1億人,據有關統計預測在2020年將達到3.09億人,而在本次疫情爆發后,在“停課不停學”的政策下,在線教育在一瞬間被寄予厚望,全面取代“線下教育”,擔負起主要的教學任務,在線用戶量突然爆發式增長。
3 目前我國在線教育的困境
我們要求在線教育必須有豐富的課程教學資源、多元的師生互動,多穎的數字化創造,而我國有近3億師生,龐大的需求人群推著在線教育開始裸考。在當前形勢下,老師、家長、社會針對在線教育的反應,可以說是褒貶不一,眾說紛紜,在線教育每天被推上熱點。學生方面,一部分對線上教學表現出抵觸情緒,不愿被遠程控制約束;還有一部分則對線上教學表現出新奇的感覺,以娛樂的心態來面對新的教學形式,但是與授課老師缺乏面對面的溝通,學習效果并不盡人意。教師方面,由于缺乏線上教育教學經驗,突然出現的教學方式的轉變,使得教學準備階段的工作量陡然增加,對與線上平臺在短時間內難以熟練操作,出現面對鏡頭不適應,憂心教學效果等心理反應。家長方面,面對日常的在線教學,部分家長會感覺本屬于學校的教學任務一下子轉嫁到了家長,每天都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對孩子進行監督和輔導,同時擔心孩子視力下降等問題,由此產生了各種焦慮情緒。在線教育平臺方面,面對用戶量的劇增,各個在線教育平臺也不堪重負,技術支持壓力猛然增加,需要對平臺系統進行不斷的升級和優化,而且平臺的穩定性也差強人意。
其實這些問題,都不是在線教育本身特別值得關注的問題,因為疫情總會過去,目前大規模的在線學習知識一項臨時應急措施,只要我們加快教育技術手段的變革,加快移動網絡建設,加強國家教育資源平臺的建設,加速網絡課程的開發,這些問題都能較快解決。也就是說,目前疫情下的在線教育,我們需要關注的不是技術,應該關注的還是在線教育本身,思考如何回到教育的初心,利用在線教育推動傳統教育的發展和變革;思考在互聯網革命的當下如何應對未來可能發生的教育新變化。
4 ?新時期傳統教育的變革創新
這次疫情迅速推動了在線教育的大規模實踐和普及,培養了人們接受在線教育的習慣。然而在開始階段暴露出的很多現實問題,不得不引起我們反思,在知識的更新日新月異的當下,我們無疑最想讓孩子成為一個終身學習者,擁有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更好地應對社會的變革,那我們應該如何培養學生?如果學生不適應互聯網,不能在網絡環境中更快速的獲得知識和能力,沒有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 這個美好的愿望將會落空。于是,我們需要迫切地反思傳統教育應該做些什么才能更好地適應未來的教育形態。
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目前的在線教育的困難不是技術問題,首要的是學生是否有自我管理的能力。教育部特別提到嚴禁幼兒園組織在線教學,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還不具備獨立學習的自我管理能力,如何培養孩子的自我管理才能適應未來的學習形態值得我們深思。我們需要在情感方面,引導學生自我激勵、自我肯定以及自我否定;在意志品質方面,引導學生自我監督、自我控制;在行為習慣方面,引導學生自我計劃、自我訓練、自我檢查、自我總結和自我調節,實現自律;最終在認知方面,提高學生自覺性,達到培養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目的。
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未來的學習方便快捷,要使學習有成效關鍵是要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我們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些思考:(1)強調基于問題的學習。通過學生自主學習、交流合作來思考問題的背景、解決問題、拓展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團隊合作精神以及科學素養。(2)給學生選擇權,讓學生決定下一步做什么,教師鼓勵學生去嘗試新方法,給學生“試錯”的機會,而不是直接給出答案。(3)鼓勵學生進行反思。在課堂教學時留出時間讓學生進行匯報,讓其回顧自己的學習思考過程,反思需要保持或改進的地方,談談學習感受,并鼓勵學生進行課外思考拓展。
重新思考學習內容與方式。在線教育的普及會使得幾乎所有的知識點隨時可以加入學習,于是學習就是一個終身不斷持續的過程,那么在基礎的學校教育階段到底應該教些什么呢?比如學校需要加強對學生身體健康的關注,將“學會健康生活”作為核心素養目標,將營養搭配、身高、體重、視力水平、體能體態等放在重要位置;提升學生的情緒調節能力,鍛煉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當遇到危機時,有足夠的由內而生的力量挺過去。同時,我們的教育需要增加直接、示范的理論教學,而不是基于“試卷”的概念教學等等。
提升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一直在倡導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當前在線教學中的焦慮和亂象,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和素養還不能滿足于當前的在線教學的基本要求。而我們還是有很多老師不愿意做出改變,習慣于用陳舊的教學手段和方式教學。通過此次大規模在線教學嘗試,我相信很多老師已經意識到信息化教學能力已經是教師從事教學活動的必備核心能力,我們不但需要掌握在線教育的規律,盡快適應新技術的發展,而且還要能夠利用新技術開展教學創新。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等十一部門關于促進在線教育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 [EB/OL]. [2019-09-30].
[2]胡欽太.促進在線教育健康良性發展的多維審視[J].教育研究,2020,41(08):26-30.
[3]董立平.大疫之下對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新思考[J].大學教育科學,2020(03):117-119+127.
[4]楊斌,黃成.超越在線課程:疫情之下高校在線教育的突破[J].中國高等教育,2020(08):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