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本文從生態翻譯學視角出發,以林徽因的《夜鶯與玫瑰》譯本為研究對象,主要從翻譯前的選擇性適應和翻譯中的適應性選擇兩方面對譯者的行為以及譯文的質量進行分析研究。旨在對譯文質量進行評估和說明并賞析其中的閃光之處,為現代譯者提供借鑒建議。
關鍵詞:《夜鶯與玫瑰》 林徽因 適應性 選擇性
一.引言
林徽因所翻譯的《夜鶯與玫瑰》是多個中文譯本中最受國內讀者歡迎的版本之一。近年來,國內學者從不同角度運用不同方法對林徽因的譯本進行了研究,例如,從女性翻譯、接受美學、文化意識等角度,運用比較分析、語料庫分析等方法對該譯文進行相關研究。不過該譯文所獲評價褒貶不一,因此仍然有待學者以系統的翻譯理論對其進行繼續分析。國內翻譯學家胡庚申教授曾提出生態翻譯學,該理論可用于分析評價譯者表現,有助于深化該篇譯文的研究。本文從生態翻譯學角度對林徽因翻譯的《夜鶯與玫瑰》進行分析研究,旨在對該譯文做出賞析和評價,并從中尋找值得現代譯者學習借鑒之處。
二.生態翻譯學概述
生態翻譯學最早由胡庚申教授提出,是一門跨學科研究,包含生態學和翻譯學兩大領域,也稱作“生態視角下的翻譯研究”(胡庚申, 2008: 11)。胡教授曾將翻譯定義為“譯者適應翻譯生態環境的選擇活動”(胡庚申, 2004, 16),其中翻譯的“生態環境”一般是指“源語、原文和譯語所構成的世界,即語言、交際、文化、社會,以及作者、讀者、委托者等互聯互動的整體”(Hu Gengshen, 2003: 284)。生態翻譯學的定義具體包含兩種活動,一是譯者要在翻譯前對翻譯的生態環境進行適應,這種適應將通過采取最佳選擇從而達到目的,因而也叫做選擇性適應;二是譯者要在翻譯中對譯文的內容、形式和結構等進行選擇,這種選擇的目的是為了讓譯文適應生態環境,因而也叫作適應性選擇。以上兩種活動的中心都是譯者,而兩種譯者活動都需要在多維度進行。前者往往受具體“生態環境”影響,而后者一般是指在“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胡庚申, 2011: 8)。生態翻譯學已發展了近20年,期間有許多學者將其用于小說故事的翻譯分析中(如柯敏芳解讀《邊城》翻譯),因此該理論對本文研究同樣適用。
三.林徽因譯《夜鶯與玫瑰》
(一)翻譯前的選擇性適應
1.對國內文學環境的適應
20世紀初期,一些精通外國語言文字的中國學者將西方著作翻譯為中文引入國內,對國內文學環境產生了巨大影響。這些譯著大多符合新文化運動思潮,經大量出版后得到了廣泛傳播,如嚴復之《天演論》和林紓之《巴黎茶花女遺事》。易卜生、王爾德等西方文學大家由譯者引入中國后得到了近代讀者的熱烈歡迎。盡管傳統守舊的文化思想依然存在,但一些樂于接受新文化、新思想的中國青年已經開始積極追求自由活躍的文學環境。林徽因選擇翻譯奧斯卡·王爾德的《夜鶯與玫瑰》就是對熱烈向往西方文學這一特定社會環境所作出的選擇性適應。
2.對讀者的適應
1923年梁思成因腿傷住院,林徽因在照顧期間通過讀書、翻譯來慰藉梁思成?!兑国L與玫瑰》就是在此期間完成的作品,后來該譯作發表于《晨報》增刊,成為了大眾讀物。從林徽因的翻譯過程中可以發現譯文讀者既包括梁思成這樣的特殊讀者又包括當時的普通讀者。在“文學革命”影響下白話文得到了大力提倡,逐漸成為主流的語言形式。林徽因在翻譯前選擇了以頌揚愛情為感情基調、運用了白話文這一語言形式,使得該譯文傳達了譯者對特殊讀者的思想情感,適應了普通讀者對現代白話文的喜好。
(二)翻譯中的適應性選擇
三維轉換是用以評估譯文質量的重要依據,以下部分結合了具體的翻譯案例來分析林徽因在翻譯過程中在語言、文化以及交際維度上所做出的適應性選擇。
1.語言維
在語言維度上,胡教授強調“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對語言形式的適應性轉換”(胡庚申, 2011: 8)。林徽因在語言層面上對原文所作出的結構調整及句型轉化符合國人的語言使用習慣。
“Death is a great price to pay for a red rose,” cried the Nightingale, “and Life is very dear to all.” (Wilde, 2008: 26)
夜鶯嘆道:“拿死來買一朵紅玫瑰,代價真不小,誰的生命不是寶貴的。”(梁從誡, 1999: 309)
以上案例描述的是夜鶯得知如何換取一朵紅玫瑰后的反應,從以上譯文可以看出譯者對句子結構進行的合理轉化。首先,“a great price”單獨成為分句并置于原句之后,強調了死亡的沉重和生命的寶貴。對句子結構的調整符合漢語將句子重心靠后放置的習慣,成功起到了抒發夜鶯哀嘆的作用。第二,譯者對“and Life is very dear to all”的句型進行了轉換,把原來的陳述句轉化為反問句。原句通過對“life”一詞的首字母大寫起到了強調作用,然而漢語中沒有首字母大寫這樣的用法。為了同樣達到強調效果,譯者運用了在漢語中同樣具有強調作用的反問句,有力地強調出了生命對于夜鶯的重要意義,同時也與下文中夜鶯為愛犧牲形成了強烈對比,從而突顯出故事主題。由以上譯文分析可以看出林徽因在語言維中成功實現了對原文的轉換。
2.文化維
在文化維度上,林徽因在處理某些與文化相關的詞語時考慮到了中西方文化差異,采用了歸化法以適應中國讀者的文化背景。
“His lips are sweet as honey, and his breath is like frankincense.” (Wilde, 2008: 27)
“她有如蜜的口唇,若蘭的吐氣。”(梁從誡, 1999: 310)
原文中的“frankincense”本意為乳香卻譯為了蘭香,歸化法的使用成功實現了文化層面上的轉化。乳香是一種燃燒后會散發芳香氣味的樹脂,往往使用在西方的儀式上,以營造一種神秘氣氛,在西方文化中乳香是圣潔的象征。然而,中國讀者并不熟悉這類物質及其文學意象,如果將其進行異化法翻譯容易給讀者造成閱讀困擾,可能會削減讀者的閱讀體驗。與乳香相比,具有類似作用和類似象征意義的熏香更為中國讀者所熟知,不過,對于中國讀者來說,把人的氣息形容為如同熏香顯得十分古怪甚至詭異。在中國文化中,蘭花象征著圣潔和優雅,中國文人通常把君子比喻為蘭花,比方君子如蘭。林徽因避免了乳香或熏香的使用,轉而以蘭花作為圣潔的載體用以形容一種清新脫俗的氣息,達到了同原文相似的表達效果,實現了文化方面的合理轉化。
3.交際維
交際維方面的適應性轉換是指“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關注雙語的交際意圖”(胡庚申, 2011: 8)。如何傳達故事中的情感意蘊從而達到與原作相似的交際目的需要譯者反復推敲。
But passion has made his face like pale ivory. (Wilde, 2008: 22)
但是熱情已使他臉色憔悴。(梁從誡, 1999: 307)
以上內容是對失意男青年所進行的神態描寫。在這句話中,“like pale ivory”字面意思為“如象牙般蒼白”,經過林徽因的打磨之后,以“臉色憔悴”進行了替代。原文以象牙作比意在說明男青年十分渴慕一位女孩,以至于失去了原有的精力與活力,因此變得氣色不佳,精神不振?!般俱病背3S靡孕稳萑说拿嫔缓茫M管該詞并不符合原文的字面意義,但同原文一樣能夠巧妙達意,能夠讓讀者產生類似的閱讀感受,讓讀者同樣聯想到一位飽受相思之苦的男青年形象,從而達到交際意圖。由此可見,譯者在交際維上也同樣實現了選擇性轉化。
四.結論
基于以上分析,林徽因在翻譯《夜鶯與玫瑰》之前選擇性地適應了國內向往西方文學的主要文學環境,以及特殊讀者(梁思成)和廣大讀者群。為了讓譯文適應于翻譯的生態環境,林徽因在翻譯過程中在語言維上對句子結構和句子類型進行了調整;在文化維上對具有特殊文化意義的詞語進行了轉化;在交際維上對特有的表達方式進行了替代。在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上適應性的轉換得以讓譯文變得明白曉暢、傳情達意。綜合全文,林徽因的譯文既能達到生態翻譯學的評價標準,又具有獨特的語言魅力和文學價值,是一篇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經典譯作,值得當代學者繼續學習和研究。
參考文獻
[1]胡庚申.生態翻譯學解讀[J].中國翻譯,2008(6):11-15.
[2]胡庚申.翻譯適應選擇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Hu Gengshen. Translation as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J]. Perspectives: Studies in Translatology, 2003(4): 283-291.
[4]胡庚申.生態翻譯學的研究焦點與理論視角[J].中國翻譯,2011,32(02):5-9.
[5]Wilde, Oscar. The Happy Prince and Other Tales[M]. Auckland: The Floating Press, 2008.
[6]梁從誡編.林徽因文集:文學卷[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
(作者介紹:徐孟琪,揚州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筆譯專業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