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越來越多的開始把目光轉向設計藝術的格調。格調是藝術作品所呈現的一種精神和氣質,它可以綜合的反映出生活、知識、以及人格魅力等方面的修養,同時可以把中國文化的內涵以及精髓體現出來,追求的是一種意境,展現藝術家的思想境界,藝術境界,更多的是對生活的一種體會和理解,一種智慧和感悟。
關鍵詞:格調 意境 生活
無論在日常生活中,還是在藝術創作中,“格調”都實實在在的存在。在設計作品中,前期構思、設計者要表達的情感、方方面面的觀念,都形成了獨特的格調。藝術的格調與藝術家的生活、情感、修養,以及想要表達的內在精神有密切的關系。
一.格調的定義
格調是在審美范疇中高級的體現,可以從精神、氣質方面體現出作品的內涵。有時候,我們評價一件作品有格調,是對這件作品的肯定。因此,格調其實也定義了高級美、定義了作品的精神和氣質。
藝術作品中的格調,是一個藝術家思想、審美、修養、品格在一件作品中的總體表現。那么這件藝術作品的呈現不僅匯集了美學方面的思考,同時也展現了藝術的品格和思想。一件作品格調是高還是低,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由設計者對生活的體悟,包括對真、善、美的判斷來決定的。
格調也是一個藝術家個人鮮明的特征,在創作藝術的過程中,藝術家運用自己的審美,可以把這種精神與格調用來展現自己的生活,也可以影響別人的生活。那么,影響一件作品格調的很大一部分因素是藝術家思想境界的高低,越高的思想境界越通透,最終作品的格調也越雅致、越空靈。在藝術創作的角度,一位藝術家的思想和藝術境界總和的高度,也就是這個藝術創作所能達到的高度。
二.格調與修養
藝術家生活修養、知識修養、人格魅力的綜合體現,可以呈現出藝術設計的格調。
優秀的藝術作品要有生活修養作為基礎。在藝術創作過程中,用心地去觀察生活,體驗生活,這樣才能創造出來更貼近生活的作品,把對生活的體驗和觀察,融入到設計作品當中,從中找到靈感,激發出創作的源泉。因此,生活修養是創造出好的藝術作品的基礎,而藝術設計作品的格調也和藝術家的生活修養密不可分。
藝術家的修養與人品相關。人品是指一個人對待別人、對待事物所呈現出來的關懷以及態度。比如我們聽一個人說話,通過他的語言、語氣、語調可以判斷出這個人內心的喜怒哀樂;看一個畫家一幅畫,從畫中的構圖、立意的選取、筆法的勁道、色彩的構成可以看出畫家的品格以及人生態度;看一個人寫字,也可以從筆畫、勁道上面看出一個人整體的性格和品格。在藝術設計領域,一個作品的格調無時無刻不反映著設計師的才能、修養與氣質。
做為藝術家,他的知識修養也會影響作品的格調。如藝術家對文學、地理、其他藝術門類的了解與掌握,會對藝術作品的格調產生至遠的影響。同時藝術家對自己從事的某個藝術門類,也必須要有完備的專業知識,要有相當熟練的技巧,這是對藝術家來說最基本的要求。中外歷史上的大藝術家都是廣義上的大文人,不僅畫藝超人,其他方面的修養也是過人的。如顧愷之、董其昌、王維、齊白石、徐悲鴻等。西方美術史上的達芬奇等。因此設計師也必精通文史經典,掌握自然科學知識,有人文和其他社會科學方面的修養,各門藝術修養普遍提高了,專攻的一門也會隨之提高。許多畫家在進行創作的過程中,往往會遇到瓶頸,這個所謂的“瓶頸”就是,知識修養限制了藝術的創作。
三.格調中體現的中國傳統文化
格調是設計的靈魂之所在,是設計師在作品中表現出來的美學理念和藝術情操。而設計藝術無論從形式還是內容上都不能脫離傳統文化,因此傳統文化對藝術格調的形成有重要的意義。把中國傳統文化融入設計中,會使藝術設計呈現出獨特的格調。
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設計的寶藏,對現代設計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我們現代設計創作的基礎。仔細研究傳統設計的內容和精髓,我們可以探尋出設計的功能本“源”。
(一)簡約。簡約主義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很重要的設計理念。古人追求的是寧靜、雅致等情趣,如中國古代器物的造型簡約,線條流暢,沒有太多的裝飾,追求的是器物的穩定以及實用的功能。再如明式家具,造型大方、比例適度、輪廓簡練舒展,榫卯結構的運用,沒有過多的裝飾,整體風格純樸典雅,體現了簡約主義的精髓。在傳統設計理念中提煉和總結,可以使現代設計有更多的思路,能夠更加堅定現代設計的方向。
(二)仿生。萬物都有存在的意義,在古人的設計中,不是一味的去摒棄自然之道,而是學會去遵循,去順應。比如漢代的長信宮燈,雖是一個侍女手持宮燈的造型,但侍女的袖口設計成了排煙的通道,這就是在設計中運用了仿生理論。人們在古代就已學會從自然中學習與發展。
(三)崇尚自然。如我國的造園藝術,是世界造園藝術的頂級。在園林設計中不是直接的表達設計中傳遞的東西,而是含蓄的表達。如在中國園林中,小路都是曲曲折折一眼望不到盡頭,留給人回味和想象的余地;一扇小窗的設計也運用“借景”的手法,使“物”和“景”結合起來,達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地。這和自然中的一切相似,自然中的萬物都有相互的關聯,萬物之間都是相通的。
由此可見,中國傳統文化方方面面影響著藝術家的修養、品格與設計理念。格調是設計師文化修養的體現,設計師應從傳統文化和傳統設計中吸收精髓,把這些積淀注入自己的設計作品中,這樣才能形成具有中國傳統理念但又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品味和格調。
四.格調與設計藝術的意境表達
在現代的藝術設計中,格調越來越受人關注。設計也不僅僅是技術上的表達,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展現與表達。而格調恰恰反映的是作者的設計思想境界以及精神追求。因此對意境的追求可以看做是設計藝術的更高境界。
以蘇州博物館為例,它是一座傳統風格與現代風格結合的博物館,在位置上,東邊相鄰太平天國的忠王府,北邊緊挨拙政園,通過博物館的設計我們來感受如何表達意境與格調。
設計者貝聿銘是國際建筑大師,貝老小時候生活在獅子園,關于蘇州園林的記憶在他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蘇州博物館的設計上,他透徹的運用自然風格的材料,把平淡、開闊、疏朗的美學意境運用的出神入化。對于園內的樹木,他要求樹木要有優美舒展的姿態,柔和的線條,這和建筑的硬朗形成“柔”和“剛”的對比;松樹顏色的選擇上,也挑選灰綠色,能夠和環境更好的融合;再比如園內種植的桂花樹,每年八月飄來的陣陣桂花香,傳送至游覽者的鼻中,營造出獨特的氛圍。園內的竹林,每棵竹子之間有錯落的疏密關系,形成悠悠淺淺的意境。而在庭院中種植的紫藤樹,也是對蘇州文化的一種傳承和解讀。這一幅幅用心營造的視覺畫面,是設計者貝聿銘用情感將自己和故鄉連結起來,是一個將情感、故鄉與意境營造結合在一起的作品。
博物館在光影的設計與營造上,貝老運用反射光、倒光和透光等,營造出光與影的視覺盛宴。同時層層疊疊,若隱若現的光,也增加了館內空間的層次,使空間更加的豐富。
蘇州博物館的設計在山和水的意境追尋上也有一定的巧妙之處。把博物館的墻壁當做白“紙”,用太湖“石”來繪畫,形成了與建筑融為一體的立體山水畫。有山有石,使蘇州博物館有了魂魄。山、石和水的交融,也形成了優美的中國美學意境。此刻灰白色的建筑與山、石、水的營造,形成一幅獨居匠心的水墨畫。
格調與設計的藝術意境的表達是密不可分的,在設計藝術中,有了意境,就仿佛有了更久遠的記憶,有了更深刻的難忘,作品也變的更加靈動起來,對整體的格調也有了更好的詮釋和展現。
五.格調是藝術家對生活態度的集中體現
藝術家對生活的態度無時無刻不展現著藝術設計的格調。提起北歐,很多人會想到瑞士的雪山、靜謐的湖泊、茂密的森林,也許是這種自然風光的影響,孕育并產生了斯堪的那維亞設計。它追尋的是設計的自然、靈動、簡潔又富有情趣。因此這種設計風格,是自然的,是和生活相關的。它不像現代主義那么有機械感,不像歐式風格有繁瑣的點綴,設計既簡潔又實用,既精巧又可愛。
舉一個生活中的例子,在日照時間較短的地區,天黑的很早,外面的環境比較黑暗,人們從外面回到家里,打開燈的一瞬間會覺得眼睛非常不適應,燈的光線太刺眼。設計師設計了一種燈具,這種燈的光線會隨著開燈時間的長短變的越來越明亮,縮小人眼球所受的刺激,這就是PH系列燈,是由丹麥的設計師保爾·漢寧森設計的。因此,設計的格調也反映了藝術家對待生活的態度。同時,斯堪的納維亞設計的關于日常生活的家居用品、染織產品、玻璃、家具等,很具有良好的實用功能,具有很長的歷史和世界的先進水平。每件產品造型簡潔,工藝精致,特別在顏色的處理上,受到日常生活環境的影響,顏色的調和和配比很清新,絢麗而不奪目。
這和斯堪的納維亞人民的生活觀念是分不開的。他們生活態度誠實而又簡樸,在各方面維持良好的關系,擁有豐富的精神生活,熱愛大自然的一切。正是由于對待生活的這種態度,使得設計師在設計的過程中,追求真實和實用,表達了他們對生活的理解和熱愛。并且從日用品到家具到城市的規劃和設計,都把對自然地熱愛融入了進去,仿佛是要把生活環境的一切藝術化,變的更加美好。
由此可見,格調是藝術家對生活的態度的體現,對簡單寧靜的生活追求亦或者是對激情生活的追求,都會在設計中展現出來。所以說格調更多的是對生活的一種體會和理解,一種智慧和感悟。
六.結語
藝術設計的格調是設計者的生活修養、知識修養、人格魅力的綜合體現。同時又體現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追求的是一種意境,展現藝術家的思想境界,藝術境界,更多的是對生活的一種體會和理解,一種智慧和感悟。
參考文獻
[1]邵大箴.藝術格調[M].山東美術出版社,2002.
[2]李曉魯.試論設計藝術的格調[J].中州期刊,2005.
[3]許佳.斯堪的納維亞設計—自然的美學和生活化[J].藝術百家,2004,第1期.
[4]秦迪.造園意境對現代風景園林創造研究的探索啟示[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1,第1期.
[5]王受之.世界現代設計史[M].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
(作者介紹:王森蔚,南陽農業職業學院藝術設計專業教師,研究方向:設計藝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