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傳播學是研究和闡述新聞傳播基本概念、規律與方法的專業學科,通過新聞傳播學的專業學習,人們能夠對現代新聞傳播的各個操作層面或技術環節作出科學、專業和系統的指導。由郝雨、任占文、肖輝編著的《新聞傳播學概論》(2017年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一書是新聞傳播學方面的專業教材之一。該教材內容新穎,整合了經典新聞傳播學的理論基礎和當代新聞傳播學的實踐成果,既論述了新聞傳播學方面的課程重難點知識與技能,同時也融入了新的知識點與發展觀念,全方位凸顯了該書的學術性價值、指導性價值和實用性價值。
本教材是以新聞學和傳播學的經典教學內容為藍本,融入現代新聞傳播發展理論和方法論的創新教材,系統全面,通俗易懂。全書共計十四章:第一章介紹新聞學與傳播學的相關要點,包括新聞學的誕生、傳播學在中國的發展狀況,以及新聞學與傳播學的基本構成等;第二章繼續介紹了新聞與傳播的基本概念、基本常識以及大眾傳播與傳播模式;第三章論述了不同社會制度下的新聞事業,并重點探討了社會主義新聞體制的特點;第四章闡述了新聞傳播的雙重主體,即傳者與受眾,強調了傳者與受眾的互動與角色互換;第五章介紹了傳播的媒介與功能,在傳統媒介與新媒介的發展中重點探討了新媒體時代的媒介特征;第六章討論了尺度性新聞價值和功能性新聞價值的內涵,以及二者的實現方式;第七章闡釋了新聞傳播規律,包括新聞涵化、新聞選擇、新聞時態、新聞真實性、新聞客觀性等;第八章討論了新聞輿論、新聞宣傳和媒介傳播中新聞媒體的公信力;第九章論述了現代的新聞自由與職業規范,包括新聞道德、新聞法制和新聞專業主義等內容;第十章闡述了傳播效果理論,對信訪傳播效果研究的三大階段進行了分析,探討了追求新聞傳播最佳效果的方法與路徑;第十一章介紹了傳統傳播學派、傳播學批判學派、傳播學中國化等不同的新聞傳播學流派;第十二章介紹了新聞傳播以外的傳播類型,包括政治傳播、文化傳播、組織傳播、人際傳播等;第十三章論述了全媒體時代的新聞傳播學特征;第十四章探討了新聞派別的探索以及媒介批評的概念和批評方法。整體來看,該書按照當前專業教學的主流模式,分主題、清晰簡明地解答了新聞傳播學專業方面的知識重點和知識難點,提高了教材指導的有效性、準確性和靈活性。
一、新聞傳播的變化
新聞學是闡釋新聞現象,揭示新聞活動本質規律,探討新聞實踐方法論的科學,而傳播學是概述傳播類型、傳播構成模式、傳播主體、傳播效果的科學。嚴格意義上來說,新聞學是傳播學中的一種,現代新聞學的理論體系架構和實踐方法探索深受傳播學的影響。而新聞傳播學的理論概述則進一步深化了新聞學和傳播學的交叉融合,推進了新聞傳播的現代化高速發展。立足當下,新聞傳播的研究與實踐正面臨以下變化:
一方面,在不同國家、制度和文化傳統的影響下,現代新聞傳播在類型、內容、形式上呈現了階級性、多樣化和開放化的發展態勢。就新聞傳播的階級性來談,新聞的傳播往往會有其特定階級的立場,并最終影響到它的觀點選擇與宣傳方向,因此,新聞傳播需要階級性的制度支撐,需要有利的意識形態環境和社會輿論環境。而就新聞傳播的多樣性和開放性來談,新聞的傳播過程深受傳者、受眾和媒介的影響,為了滿足現代新聞市場的需求,新聞傳播的傳者與受眾互動關系、媒介的創新融合等都在發生變化,新聞傳播學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日益呈現出多元、多樣和創新的發展格局。
另一方面,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的不斷創新應用,數字化、新媒體、大數據等技術要素帶來了新聞傳播領域一系列前所未有的變化與變革。新聞傳播的傳者、受眾與研究者需要主動迎接時代的變化,積極應對新技術、新理念對新聞傳播帶來的影響,尋找提升新聞傳播效果的科學對策,進而在新時代、新形勢的沖擊下,實現新聞傳播學理論研究與實踐的持續創新發展。從當前新聞傳播的變化來看,通過技術的融合轉變新聞傳播的經營管理模式,是當下新聞傳播理論研究與實踐的普遍選擇,且新聞傳播領域的大數據技術、網絡技術和信息技術融合并非僅體現在技術層面,它兼顧了理念的融合創新和技術的創新應用,讓新聞傳播的傳播報道內容、傳播方式、宣傳方式、“傳者—受眾”互動方式、信息終端等都發生顯著的變化,并由此逐步形成全新的、與時俱進的新聞傳播形態。總之,在技術快速革新的時代,新聞傳播需要關注時代的變化,及時作出反饋與調整,從而更好地保障新聞傳播的傳播效果和傳播價值。
二、大數據給新聞傳播帶來的影響
首先,大數據革新了新聞信息采寫、信息傳輸、信息傳播的內容與方式,提高了新聞傳播的效率,促進了新聞生產、新聞傳播與新聞反饋之間的一體化運營。在速度層面,大數據的參與提高了新聞生產、制作與傳播的數字化發展水平,縮短了新聞生產與制作的周期,并為新聞的傳播推廣奠定了一定的基礎,讓整個新聞生產、制作和傳播的過程得以獲得高效、穩定和持續的內容輸出,強化了新聞傳播者對新聞信息和輿情的監管與把握。而在質量方面,大數據的參與提高了新聞傳播方面決策的科學化程度,為新聞傳播的內容、方向、形式以及傳播效果進行了數字化的預期,讓新聞生產、制作和傳播在科學化的指導與協調中高質量地進行信息整合和信息投放,從新聞源頭到受眾市場全方位保障新聞的信息有效性和新聞的傳播價值。
其次,大數據革新了新聞傳播進程中的“傳者—受眾”互動關系,強化了受眾市場的主體地位,讓人們得以更好地理解并把握新聞傳播傳者與受眾之間的關系,不僅如此,在大數據時代中,傳者與受眾的角色界限日益模糊,傳者和受眾的身份可以相互切換,新聞傳播需要建立平等、交互和開放的“傳者—受眾”互動關系,有效支持傳者和受眾的聯系和溝通。
最后,大數據革新了新聞傳播的工作理念,媒體融合的態勢日益顯著,人們開始從新的時代視角來審視新聞傳播發展的新環境和新要素,并通過生產機制的改革、新聞業務的拓展、新聞內容的變革、新聞媒介的融合、新聞真實與自由的平衡等實踐活動來促進理論與實踐的協同發展與高質量轉化。大數據時代下,媒體融合的態勢日益顯著,為了更好地適應全媒體融合的時代發展態勢,新聞傳播需要從現代傳播語境出發,分析大數據時代新聞傳播的優勢與劣勢,大膽創新、審慎探索,在新聞傳播的各個環節作出新的嘗試,從而不斷開拓思維,積累經驗,推動大數據時代下新聞傳播理論研究與實踐的現代化發展。
三、大數據時代下新聞傳播的創新策略
第一,大數據時代新聞傳播應當具備敏銳的科技觀察能力,實時跟蹤新技術、新理念給新聞傳播帶來的變化,將科技與新聞傳播的融合創新作為當下發展的焦點,集中各方合力,為新聞傳播事業添上科技的創新動力,實現新聞傳播的現代化高速發展。而具體落實到實踐當中,大數據與新聞傳播的融合可以以局部模塊或環節的技術變革為切入點,循序漸進地優化大數據與新聞傳播融合創新的實踐效果。
第二,大數據時代新聞傳播應當創建良好的行業改革環境,促進新聞生產機制和傳播機制的健全與完善,在法律法規、行業道德、行業規則等方面對新聞傳播的實踐發展進行規范的指導和良好的約束,避免新聞傳播在科技的應用環境中陷入濫用或失序的局面,保證新聞傳播的質量與水平。大數據時代下,新聞信息的泛濫,新聞主題的泛化,新聞的真實性越來越難以保證,衍生了一系列不良的新聞傳播行為。因此,我們要認識到新聞傳播是自由的,但這種自由是相對的,為了更好地促進新聞傳播在大數據時代的自由化、真實化和有序化發展,人們需要健全和完善新聞傳播的多層次制度保障,從法律、行業法規、道德原則等多個層面對新聞傳播的實踐行為進行指導、判斷和約束。
第三,大數據時代新聞傳播應當切實提高從業人員的專業素養和科技素養,或加大專業新聞傳播人才的現代化教育,為大數據時代下新聞傳播的可持續專業發展輸送更多的人才,有力推動大數據時代下新聞傳播理論研究與實踐的專業化發展。大數據時代下的新聞生產、制作和傳播一般需要通過一系列信息化、網絡化和數據化軟硬件設備的操作和應用,因此,要想更好地推動大數據時代下新聞傳播的高效快速發展,人們需要高度重視“人才”的要素,重視專業人才的技術培養,讓人才的專業素養、科學素養、技術素養、創新思維能力等都得到有效的教育和提高。
以上是筆者研讀該教材之后,對大數據時代新聞傳播的創新策略所作的分析。結果表明:大數據時代新聞傳播發生了一系列顯著的變化,急需在“科技新聞傳播”的融合創新中探索新的發展策略,因此,大數據時代新聞傳播需要具備時代性思維、創新性思維和前瞻性思維,創設良好的新聞傳播環境,做好高素質人才的培養教育,加快大數據技術與新聞傳播的融合,進而在大數據時代新聞傳播理論研究與實踐的發展進程中提升新聞傳播的質量與水平,促進新聞傳媒行業的現代化發展。
(朱施霖/江西財經大學人文學院2017級碩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