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曉軍
【摘要】農村專業經濟協會作為鄉村振興戰略下最重要的農村非營利性社會組織之一,有些農村專業經濟在發展中規模狹小、運行困難、發展遲滯。文章參考莒南縣民政局等部門相關資料和數據,試圖找出真正影響和制約農村專業經濟協會持續發展和健康運行的問題和因素,探索能夠解決路徑,以期對今后農村專業經濟協會的正常運行和發展壯大起一定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農村專業經濟協會 持續發展 運行機制
一、農村專業經濟協會發展與運行基本狀況
截至2013年12月底,經莒南縣民政局注冊的農民專業經濟協會326個,入會會員4.82萬戶,帶動非會員農戶11.6萬戶。從農業產業類型來看,種植類388個、養殖類502個、農機類42個、沼氣類51個、農產品加工類4個,種養類占86.9%。目前協會發展和運作經費普遍嚴重不足。90%以上的農村專業經濟協會的運作經費需要依靠政府或龍頭企業的支持,想發展壯大基本不可能。
二、存在問題與影響因素分析
1.普通會員、領辦人及相關政府部門利己主義嚴重
相當部分會員加入協會只是圖享有各種無償服務和分享利益,卻不關心協會能否持續發展及不愿分擔協會發展中閔琳的各種風險,持有這種觀點的會員在各類型農村專業經濟協會都占有相當高的比例。
2.運行機制缺乏創新、自我發展能力弱小
從協會維持可持續發展及從正確處理對內無償服務會員的非營利性和對外創辦經濟實體營利性關系角度看,目前90%多的農村專業經濟協會沿襲傳統經濟協會運行規則,沒有結合發展實際進行創新。
3.激勵和約束機制缺乏效率
從調查結果發現,80%以上的農村專業經濟協會在實際運行中,制度約束力不強,會員民主權利沒有充分體現,內部人控制現象突出,“三會”機構形同虛設;利益機制設計不完善,沒有形成產權約束機制。
三、具體的解決路徑
1.圍繞組織發展目標選取有效運行模式。提高會員市場意識和市場經濟知識水平,優化整合有助于“三農問題”解決的人力、物力、財力、科技和信息等多種資源,加強現代農業基礎設施、農業產業化和標準化建設,協調農村經濟、社會和生態之間和諧發展,培育現代職業型農民,增加農民收入,全面農民生活質量。
2.設制科學規范的農村專業經濟協會運行機制體系。組織運行機制是指內部產權制度、組織結構、組織管理、組織成員利益、服務等內部要素之間以及與外部市場、政府、其它社會組織等不同利益相關者之間的聯結與互動構成的機制體系。
(1)建立以組織章程為核心的內部管理機制。首先制定充分體現組織成員意愿、責權明晰、目標明確的組織章程,組織風險共擔、利益共享。
(2)建立有效的組織激勵約束機制。要綜合兼顧組織的公平與效率,嚴格遵守組織章程和發展宗旨,根據成員生產經營需求提供服務。
(3)建立組織的創新發展機制。設制有效的產權約束機制及組織的重大事務決策機制,根據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民、農村和農業發展需求,不斷創新非營利性組織事務的經營決策權。
(4)建立組織的利益機制。在嚴格堅持非營和性組織運行原則的前提下,以產權為基礎,實行“按成員貢獻付酬”和“按成員出資分配”相結合的利益機制。
(5)建立組織的籌資及運營機制。應堅持“民有”原則,拓展以組織成員入股為主的多途徑資金來源,積極創辦產權屬組織所有的經濟實體。
3.提高現代農業生產專業化、規?;⑸唐坊潭?。堅持突出地方特色、打造特色或者支柱農產品品牌和規?;l展的原則,吸收加工企業和農村各類能人加入協會,整合優化各類農業生產資源進行,實行農業產業化和一體化經營,克服各類農村專業經濟協會獨自發展和互不交流所產生的弊端和發展障礙。
基金項目:本文是濰坊科技學院人文社科基金資助課題《壽光市農業產業化與農村城鎮化互動機制及協調發展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