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埏
【摘要】自新中國成立至今,中國保險事業歷經不同發展階段,伴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增長,國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水平的不斷提升,保險意識的不斷增強,對保險產品的購買能力也在不斷增加。目前,中國保險市場規模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保險市場。中小型人身險公司作為中國保險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健康穩定發展對于整個保險行業的平穩發展至關重要。本論文以中國保險行業的發展歷程為出發點,分析中小型人身險公司在發展過程中的優勢與劣勢,并以此提出在發展中可以考慮加強的三個方面,即資產負債管理、產品開發與設計和信息化科技水平。
【關鍵詞】保險公司 資產負債管理 產品開發 信息化科技
隨著近年來監管機構整合與“三定”方案落地,中國銀保監會加緊重塑“保險”,監管政策頻發,“強監管、嚴監管”態勢未變。保險行業加速回歸本源,優化業務結構,行業高質量發展趨勢明顯。根據中國銀保監會官網數據顯示,2019年度,人身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29628億元,較2018年的27247億元增長了8.7%:原保險賠付支出5615億元,較2018年的6401億元減少了12%。中國壽險行業無論從保險深度還是保險密度均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市場的健康發展需要合理的供給結構,中小型人身險公司作為中國保險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良好的發展與競爭力的增強,對于豐富保險市場供給,更好地為消費者提供保險保障具有重要意義。中小型人身險公司的健康發展對于中國保險行業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
一、中國保險行業發展歷程
新中國成立至今,中國保險行業的恢復及發展主要經歷了四個大的階段:社會主義改造舊中國保險業階段、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的誕生階段、國內保險業務的停辦時期以及國內保險業務的全面恢復階段。
第一階段,社會主義改造舊中國保險業階段。為建立起新的適應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的保險業,1949年人民政府對舊中國保險業進行了全面的清理、整頓與改造。包括接管官僚資本保險企業、改造私營保險企業和外國保險公司退出中國保險市場等,對舊中國保險業進行了全面的改造。
第二階段,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的誕生階段。經黨中央批準,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于1949年10月20日正式成立,這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家國有保險公司,具有標志性意義。中國人民保險公司迅速成為全國保險業的領導力量,從根本上結束了外國保險公司壟斷中國保險市場的局面。
第三階段,國內保險業務的停辦時期。1958年10月,西安全國財貿工作會議提出:人民公社化后,保險工作的作用已經消失,除國外保險業務必須繼續辦理外,國內保險業務應立即停辦。同年12月,在武漢召開的全國財政會議正式提出“立即停辦國內保險業務”的決定。1959年1月,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召開第七次全國保險工作會議,貫徹落實國內保險業務停辦的精神,并部署善后清理工作。
第四階段,國內保險業務的全面恢復階段。1978年12月,中共第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改革開放政策,決定把重點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中共人民銀行在1979年2月召開的全國分行行長會議上提出恢復國內保險業務。1979年11月,全國保險工作會議對1980年恢復國內保險業務的工作進行了具體部署。會后國內保險業務的恢復工作迅速在全國鋪開。
經歷了上述四大發展歷程之后,保險行業逐漸步入正規。1979年,財產險業務率先開始恢復。1982年,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恢復開辦人身保險業務,同年,農業保險開始恢復試辦。1986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牧業保險公司成立。目1992年開始,以美國友邦保險有限公司成立上海分公司為標致,中國保險行業開始了對外開放的初期。1995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頒布。1998年之后,中國保險業進入穩步發展階段。1998年11月,中國保監會正式從中國人民銀行內部分立成為獨立監管實體,保監會要求保險公司產險與壽險實行嚴格的分業經營。自新中國建立到現在,中國保險行業歷經挫折與磨難,逐步走入正規。
二、中小型人身險公司的發展道路
中國保險行業在發展之初,以粗放式增長為主,實行以銷量定勝負的傳統發展戰略模式。人身險公司以規模保費作為保費收入的衡量標準,在產品方面,躉交、短期期交產品占總產品比重較高,萬能險產品規模保費占比較高,公司的續期保費收入占比較低。在銷售渠道方面,模式較為簡單。同質化的產品及營銷策略導致保險公司之間產生惡性競爭,影響行業健康穩定發展。
隨著保險行業發展的逐漸進步,保險市場逐漸轉變為更本質的體現保險保障能力。保險產品逐漸回歸保險本源,從而真正實現“保險姓保”的發展理念。中小型人身險公司在發展過程中,具備一定的發展優勢,例如,能夠快速的轉變發展思路,推動公司更快、更好地發展:創新型發展戰略更容易在中小型保險公司內部加以推廣實施,為拓展企業生產規模奠定基礎:中小型保險公司的發展潛能和發展空間大,能夠吸引更多年輕人才的加入,具有創新力,為企業注入新鮮活力等。但我們也不得不看到,中小型保險公司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著一定的發展劣勢,比如,在保險行業的市場占有份額較低,營銷隊伍的人員數量和人均產能相對較少,整體競爭力實力較弱等。
(一)加強資產負債管理,防范資產負債錯配風險
資產負債管理,是保險公司持續對公司資產端和負債端的相關策略進行制訂、執行、監控和完善的過程。強化資產負債管理,是保險公司回歸主業,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舉措。對于保險公司而言,資產負債管理是風險防范的核心,長期以來,壽險公司存在負債評估的復雜性,靠短期理財性質的產品聚集資金投資于長期高風險資產,這類激進行為不利于保險公司的長期健康穩定發展,應當予以限制。中小型人身險公司應當從資產負債管理的組織職能架構、工具模型、壓力測試等方面加以完善,積極倡導主銷長期保障型產品并進行穩健審慎投資,有助于保險資金發揮長期穩定的優勢,為國家重大戰略和實體經濟提供支持。
(二)加強產品開發管理,提升保險保障能力水平
保險公司產品,不同于市場上的其他商品,它是一種無形的,以向消費者提供對未來的一種經濟保障的特殊形態商品。保險公司在產品開發和設計上,可以直觀反應出公司的戰略發展選擇,產品管理是中小型人身險公司戰略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保險公司應明確要服務的市場、服務的人群,合理制定保險產品價格,定制差異化產品策略,產品同質化嚴重必然會導致行業惡性競爭。同時,要積極推行長期保障型期繳產品,充分發揮保險的長期保障服務功能。應注重品質、注重品牌、精耕細作,潛心經營,使得產品結構更合理,持續增長空間更大,積極提升與客戶的粘合度,為消費者的個性化生活提供保障。
(三)加強信息技術管理,推進保險經營科技手段
科技引領生活,對于中國傳統的保險行業,應通過信息科學技術手段,推動保險行業的高質量發展。中小型人身險公司在勞動力數量較少的情況下,應走出一條不一樣的發展之路,由傳統的勞動密集型人海戰術轉換為技術密集型科技賦能。從產品設計、銷售管理、核保核賠、后援管理等各個環節,不斷加強新技術的應用。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互聯網科技企業加入到保險行列,與傳統保險公司相比,這些企業在科技方面具有更強的優勢,是值得學習與借鑒的。但同時,保險公司應高度重視互聯網信息安全管理,防止客戶信息泄露等事件發生,以免造成客戶對保險公司、對高科技方式的不信任,使得客戶流失,甚至引發投訴或法律訴訟等更嚴重的后果。
三、研究結論及建議
我國中小型人身險公司應堅持保險保障,回歸保險本源的戰略發展選擇。一是強化保險公司資產負債匹配。密切關注公司資產端和負債端的變化,根據公司發展戰略,構筑有效的資產負債管理平臺和運作機制,合理引導和配置資產負債結構,保障經營的持續和健康。二是大力發展保障型產品。保險產品是保險公司履行承諾、承擔責任、體現價值的載體。保險公司應合理調整產品結構,從產品調研、產品開發、產品推廣、產品售后等多方面加強管理,定制差異化產品管理策略,提升行業競爭實力。三是提升信息化技術水平。在現如今這樣一個信息科技爆炸的年代,傳統保險行業應與高科技信息化相結合,在與消費者接觸的各個環節,提升用戶體驗感與滿意度,包括電子保單、自動核保、快速理賠等,加強保險業的服務水平與服務速度,保障消費者權益。
參考文獻:
[1]陳文輝.中國壽險業經營規律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8.01:3-49+161-175.
[2]陳文輝.中國壽險業的未來發展.[J].中國金融.2012.01:16 -17.
[3]汪立志,論我國中小型保險公司的發展.[J].保險研究.2000 .12: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