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田穎 張夢凡

【摘要】本文通過分析無錫新興產業發展的基本現狀和存在的問題,為無錫新興產業發展提出可行性建議。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對于發展新動能、促進產業轉移升級具有重大意義。蘇州工業園區已形成規模、規范的新興產業發展模式,無錫與蘇州具有相近的區位因素、產業發展背景、外資優勢,為此蘇州工業園區的轉型升級對無錫新興產業的發展具有重大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無錫 新興產業 蘇州工業園區
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對于發展新動能、促進產業轉移升級具有重大意義。蘇州工業園區新興產業發展具有較高水平,無錫與蘇州具有相近的區位因素、產業發展背景、外資優勢,為此蘇州工業園區的轉型升級對無錫新興產業的發展具有重大的借鑒意義。無錫新興產業的發展具有自身特色,同時并存一些問題,結合蘇州工業園區的發展經驗形成獨特的發展模式,能夠加快無錫的產業升級,促進經濟發展。
一、無錫新興產業發展基本現狀
(一)總體發展較快,態勢良好,初步形成規模
2018年,無錫市進一步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實施,經濟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穩步推動,新興產業經濟發展穩中向好,工業新興動能增長勢頭良好。
表12018年無錫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效益情況
(二)創新賦能優化發展動力
環境優化助力創新,企業發展朝著創新型集群化持續壯大、聚焦突破產業前瞻和核心關鍵技術、加速匯聚科技創新資源:創新步伐向智能化穩定邁進,企業智能化投入增加,智能制造服務得到深化,智能制造整體水平不斷提高;項目發展動力充足創造新速度,新興龍頭產業項目借力產業集群發展崛起迅速:創新成為“未來產業”發展動力源泉,物聯網產業集聚的優勢明顯,國家重點專項集成電路領域具備人才擔綱,高新產業、生物醫藥等重點方向企業多種項目成績優良。
(三)新興產業以扎根實業為基,推動“智”造為本
交通、醫療、環保事業向智能化方向有序推進,助力無錫物聯網示范應用水平和產業發展持續領跑全國。
二、主要制約因素和問題
(一)戰略性新興產業高端化程度低,創新能力不足
高端產業中的低端環節較多,產業鏈條存在薄弱環節。技術上缺乏專利技術,關鍵部件器材依賴美國進口,同時技術創新不能及時轉化為生產力,市場化能力弱。目前,更多以高端技術自稱的企業產業多以模仿加工作為主要業務,真正富有含金量的技術上欠缺,導致產品附加值和單位效益水平低。
(二)龍頭企業帶動性不強,缺乏引導
無錫以輕工產業為發展強項,知名產業多以紡織、服裝等傳統的產業發家:雖然近年來著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但是本土產業規模一直較小,一些大品牌產業主要依賴于國外,缺乏較高的宣傳影響效應。總之,新興產業缺乏品牌效應、貢獻率低。
(三)人才資源不足
戰略新興產業的發展早已成為各大省市產業轉型升級的重點方向,對于人才資源早已展開了激烈的爭奪。在地理位置上無錫周圍有上海、南京、蘇州的前后夾擊,就當前發展狀況而言,南京、上海、蘇州相對無錫更具發展優勢,無錫市人才的吸引力并不強。無錫缺少高校,目前僅有一所211大學,雙一流院校并不如南京、上海,自身的人才培養能力不如周圍城市能力強。無錫目前的人才狀況缺乏全球視野、國際標準以及高強競爭力。
三、蘇州工業園成功原因簡析
蘇州工業園的發展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94-1999年),發展歷程為引進創新概念,逐步形成制造業產業的主體地位。第二階段(2000-2011年),致力于培育創新資源,促進制造業的全面發展。第三階段(2012年至今),進入創新模式改革,產業高質量發展階段。在全國經開區綜合考評中,蘇州工業園區一直處于較高水平,2017-2019年三年連續排名第一。
蘇州工業園區立足產業基礎,集中發展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納米技術應用三大新興產業。發展模式主要采用外資制造、內資創新的雙輪驅動,在這種情況下,蘇州工業園區具有充足的資本實現產品創新、技術革新,為吸引自主品牌創新型企業,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在產業鏈的形成方面并不強求形成完整的產業鏈,而是注重企業間的相互合作,取長補短。
蘇州工業園區致力打造具有爆發力和引領能力的創新型增長。建設了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實驗機構,擁有重點大學,因此可以大力聚集高端創新要素,完善創新生態系統[],吸引高端創新創業人才,為特色產業地標的形成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借鑒意義
(一)建立科研院所,與高校進行合作
建立科研院所對于新技術的研發、吸引高端人才具有重要意義。建立科研院所有利于提高創新能力,研究開發新產品和新技術。與高校進行合作,借助國家對大學生創新創業的重視與支持,在孵化創新、創業項目的過程中得到啟發與引導,同時能夠吸引高新技術人才,一定程度上解決人力資源不足的問題。
(二)發展獨特的龍頭企業
無錫具有充足的外資優勢,在發展過程中,應加大對技術研發的支出,抓住與華為合作的戰略機遇,開展關鍵重大共性技術研發,大力發展以工業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高科技產業,打造獨具特色的龍頭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