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佳佳 過慈換 吳倩 趙星瑤 冷雪婭



【摘要】為了解貴州大學學生考研意愿及其影響因素,本文利用Lo -gistic模型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樣本數據得出貴大學生具有考研意愿的學生比例為44.2%,處于較高的水平,但并不排除個別學院學生考研意愿較低的情況存在。主要的影響因素為學生年級、考研了解程度、是否有明確考研計劃安排等個人因素。針對這一現象,本文提出針對性措施以正確引導該校大學生對待“考研熱”這一問題。
【關鍵詞】考研意愿 因素分析 Logistic模型
一、引言
近年來,由于大學本科教育的大眾化、就業競爭的激烈化以及各職業崗位人才素質要求不斷提高,讀研成為廣大學生提升自我能力的一條重要途徑。據教育部數據公布,17年至20年,考研人數年均增長率約為18%,2020年碩士研究生報考人數達341萬考生,首次突破300萬,同比19年增長17.5%。
與“考研熱”凸顯的高校相比,貴州大學學生因自身情況與所處環境的特征而表現出較低的考研意愿。當下金融、經濟是考研學生報考的熱門專業,而據不完全統計,貴州大學經濟學院2019屆畢業生考研率僅為13.5%。本文將對貴州大學學生調查資料進行處理,建立logistics模型對貴州大學學生考研意愿影響因素展開論證,找出影響貴州大學學生考研意愿的決定性因素,并針對得出結果進行分析與總結,找出貴州大學學生考研中存在的問題,從而為之提出解決對策及方案。
二、調查概述
1、調查對象
選取貴州大學700名學生,占貴州大學在校人數為3.29%,發放問卷共700份,回收有效問卷共674份,問卷有效率為96.29%。
2、調查方法
采用隨機抽樣調查的方法,對接受調查者進行問卷調查與訪談,主要內容為:被調查者的個人情況、考研意愿、目的以及環境情況這三個方面。
3、數據整理與分析
利用SPSS軟件進行數據的整體統計,運用Logistic模型對所得數據進行相關性分析,找出影響學生考研意愿的主要因素。
4、研究內容
本文通過文獻查閱對當下大學生考驗現狀進行了解,分析當前影響大學生考研意愿的普遍因素。在結合全國大學生考研現狀的基礎上,調查研究貴州省貴州大學學生考研意愿整體狀況。主要步驟為:編制針對貴州大學學生考研意愿的影響因素調查問卷進行實地調查、回收調查問卷并匯總調查數據、利用logistic模型進行變量相關性分析與檢驗、分析并總結貴大學生考研中存在的問題,為之提供解決問題的建設性意見。
三、實證分析
1、描述性統計分析
本文數據來源于貴州大學實地調查問卷匯總,共674組有效數據,數據內容主要包括調查對象的個人基本信息、家庭情況以及學校對在校學生考研的態度這三方面。調查對象中,屬貴州省戶籍的學生人數為541;男生人數為303人,女生人數為371人:大一學生占比8.60%,大二學生占比46.40%,大三學生占比45.00%:理工類專業學生人數占比51.90%,社科類學生人數占比24.20%,其余專業人數占比均小于10%。
如表1所示,明確表示無考研意愿的學生有104人,40.06%學生考研意愿不明確,18.40%的學生有較強的考研意愿,25.80%的學生表示確定要考研,且其中有明確目標的人數占比為58.05%。此可以得出貴州大學學生考研意愿整體較高,但不排除會出現類似于貴州大學經濟學院2019屆本科畢業生的考研意愿偏低的情況。
2、多因素分析:
下表為多因素模型擬合信息表,讀取最后一列,顯著性值為0小于0.05,說明模型有統計意義,模型通過檢驗。
將674組數據按是否考研分成考研組與不考研組,多因素分析匯總如表2所示。
由模型似然比檢驗表可知,最終進入模型的效應包括性別、年級、專業排名、考研了解程度考研、愿意支付的經濟成本、是否有明確的考研計劃等學生個人因素。此外有父母職業、父母對考研所持態度、家庭收入等家庭因素,以及學校對考研的支持力度、專業課程安排的合理性等學校因素,如是否開展相關講座,自習室與圖書館等硬件設施。
第四列似然比檢驗的顯著性數值表明,只有四個自變量對模型構成不具有顯著貢獻,即性別因素,家庭收入,學校對考研的支持力度和專業課程安排的合理程度,并且年級、專業、考研了解程度與是否有明確考研計劃等因素對考研意愿影響較大。模型整體模擬結果表明考研意愿程度與家庭和校方等外界因素相關性不大,這也與本校實際情況也相符,大二學生尤其是大三學生考研意愿比較強烈,且越是了解考研的和有明確考研計劃的學生考研意愿愈加強烈。
最后兩列為參數估計及其顯著性,此表列出不同分類水平的自變量對考研意愿四大程度選擇的影響檢驗,是多項logistic回歸模型非常重要的結果。
第五列B值,是各自變量不同分類水平在模型中的系數,正負符號表明它們與考研意愿的正反比關系。第六列是瓦爾德檢驗顯著性值,此值小于0.05說明對應自變量的系數具有統計意義,對因變量不同分類水平的變化有顯著影響。
具體分析如,性別、家庭、學校等因素在P<0.05的顯著性水平下不通過,這與前面分析的似然比結果一致。考研意愿程度分為考研意愿為不確定、考研意愿為要考試,考研意愿較強以及考研意愿為確定四者相比,大三的學生和排名靠前的學生更偏向于選擇考研意愿較強或確定考試。
首先是因為大三臨近畢業,學生必須在找工作和繼續深造面前做一個果斷選擇,其次因為成績靠前的同學本身讀研意愿強烈。再看考研意愿了解程度與是否有考研明確計劃,兩者在所有因素中對考研意愿影響程度最大,因為此因素在某種程度上算是考研前期準備。
1、積極引導大學畢業生樹立正確的考研觀念
大學畢業生的“考研熱”備受關注,在某種意義上,大學生追求學術研究的精神值得肯定,意味著我國教育事業將達到一個高水平,也表明了社會對高學歷的重視程度。
但在本次研究中發現,多數大學畢業生考研并不是單純地為了追求學術研究,而是為了逃避當前的就業壓力而不是為了提高自身的能力,這是沒有從長遠角度考慮的、錯誤的、盲目從眾跟風考研的心理。
所以應該積極引導大學畢業生提早做好的職業規劃,樹立正確的考研觀念,更加客觀的認識考研對自身的利弊影響,避免學生因一時沖動而做出錯誤的選擇。從自身出發,不盲目跟隨大流,努力學習專業知識,提高綜合素質。
2、加大高校人才培養模式
高校在設置學科方面,應該以社會發展規律和趨勢為依據,考慮市場需求和學校自身優勢,追求“小而精”而不應盲目追求“大而全”。
讓大學生在學到知識的過程中,同時掌握實踐技能,從而在眾多人才中脫穎而出。在培養學生方面,應該注重大學生專業課技能,開展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幫助大學生提高綜合素質。同時,高校應該大力開展職業規劃講座,盡早幫助大學生做好職業規劃引導,幫助學生群體“因人制宜”的正確規劃自己的人生,把握人生每個階段。
3、用人單位應該實事求是,據實際情況引入人才
近年來,用人單位招聘盲目攀比,跟隨大流招聘研究生學歷人才,而將大量本科生拒之門外。
而在實際工作內容中卻是本科生以下學歷都能完成,這不僅是對人才資源的浪費,而且可能誘使大量因逃避就業壓力的本科生而選擇讀研,從而拉低研究生質量。
用人單位應該從實際出發,設定合理的工作崗位,招聘適合的人才,不應該注重學歷,輕能力,不僅可以節約大量人力資源成本,也可以節約許多高學歷人才資源,用人單位走出盲目攀比的誤區,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人才的學歷與能力不符的現象。
參考文獻:
[1]余秀萍.大學生考研意愿影響因素的回歸分析[J],張家口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31(04):19 -Z1
[2]劉建琦.大學生考研意愿研究——基于科學引導視角[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19,32(19):25-26
基金項目:貴州大學“SRT計劃”項目,貴大SRT字(2018)12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