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振中


【摘要】目的:分析對于腦梗塞后血管性癡呆患者運用針灸療法與中藥通痹益腦湯的治療價值。方法:兩組均應用中藥通痹益腦湯進行治療,同期觀察組則在該基礎上增加中醫針灸療法。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97.37%,對照組84.21%,且P<0.05;兩組入組時MMSE、ADL、NIHSS量表評分比較中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MMSF、ADL評分高于對照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且P<0.05。結論:針對腦梗塞后血管性癡呆患者運用針灸療法與通痹益腦湯進行內服治療可有效提升治療效果,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以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關鍵詞】腦梗塞 血管性癡呆 通痹益腦湯 針灸
腦梗塞為近年來臨床中高發的腦卒中疾病,此類患者由于腦內血液循環障礙,使得腦組織無法正常供氧及供血,進而造成組織壞死,該疾病發病突然且危害性高,很多患者認知功能受到嚴重影響,并表現出神經遲緩等一系列癥狀。腦梗塞后患者的血管性癡呆情況比較常見,為了改善患者預后,以下將重點探究聯合運用針灸療法與中藥通痹腦湯在腦梗塞后血管性癡呆患者中的臨床療效。
1資料以及方法
1.1臨床資料
抽取2018年10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76例腦梗塞后血管性癡呆病例,依據治療方案差異分組,即觀察組:38例,男,女:22/16;年齡53-83歲,均值為(69.5±0.3)歲。對照組:38例,男/女:21/17;年齡52-85歲,均值為(68.6±0.5)歲。2組臨床資料對比P>0.05。
1.2方法
兩組均給予藥物吡拉西坦片進行口服治療,3片/次,每日口服3次。并應用中藥方劑通痹益腦湯進行治療,該方劑組成如下:黃芪為609,石菖蒲、神曲以及丹參均為189,熟地黃為209,郁金、制首烏均為169,川芎及鹿角膠均為159,白芍、皂莢以及炙甘草均為59,當歸為109,上述中藥加水進行煎煮,大約取汁200毫升,患者每日服用一劑,分為早晚兩次服用,持續口服治療三個月。同期觀察組則在該基礎上增加中醫針灸療法,首先對取穴部位進行常規消毒,利用毫針對風池穴進行針刺,風府穴利用磁針進行針刺,之后改為仰臥位通過捻轉及提插手法在神庭、足三里、太沖、印堂、內關、三陰交、四神聰以及百會等穴進行手法操作,每次持續時間為15-20分鐘,每日治療一次,以15天作為一療程,每位患者共計治療兩個療程。
1.3評價標準
(1)分別應用MMSE、ADL以及NIHSS量表對于患者的智力水平、日常生活活動能力以及神經功能缺損情度進行評估。
(2)根據患者血管性癡呆辯證量表積分的降幅情況對療效進行評價,顯效:即中醫證候總積分降幅≥50%:有效:即中醫證候總積分降幅達33%-49%:無效:即患者中醫證候總積分降幅不足33%。
1.4統計學方法
涉及數據以SPSS19.0分析,數據標準差以(x±s)描述,組間數據t、X2檢驗,P<0.05即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97.37%,對照組84.21%,且P<0.05。表1兩組療效比較[n(%)]
2.2 MMSE、ADL、NIHSS量表評分對比
兩組入組時MMSE、ADL、NIHSS量表評分比較中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MMSE、ADL評分高于對照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且P<0.05。
3討論
中醫將腦梗塞后血管性癡呆納入到癡呆或呆病等范疇當中,認為是由于虛實夾雜而造成的腦路不通而導致清竅閉塞、神明失用,此類患者的治療中還需堅持安神醒腦、補虛益損、通痹利竅以及化痰祛瘀等基本原則。本次研究中所應用的通痹益腦湯,該中藥方劑當中黃芪可發揮活血祛瘀以及補氣通絡等作用;而丹參則具有良好的安神醒腦之功效:熟地黃、鹿角膠與何首烏等合用,則可發揮補腎生髓之功效;方劑中神曲可幫助健脾和中;郁金、皂莢和石菖蒲等有利于醒腦通竅;加用川芎則可幫助活血止痛:因此該方可發揮祛瘀益氣、醒腦利竅和安神補髓等功效,有助于改善機體血流動力學指標。在此基礎上,配合針灸療法對于風池和風府穴等進行針刺,可發揮醒腦降逆之功效。對于足三里和四神聰等穴進行針刺,則可促進清利頭目有利于益氣補中,因此可改善氣血流動。從本次的分析結果中可知,觀察組總體療效好于對照組,并且MMSE、ADL、NIHSS量表評分的改善效果好于對照組。提示,運用針灸療法與中醫藥通痹腦湯進行治療,有助于提升腦梗塞后血管性癡呆患者的治療價值。
綜上所述,針對腦梗塞后血管性癡呆患者合用針灸療法與通痹益腦湯進行內服治療,可有效提升治療效果,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以及日常活動能力。
參考文獻:
[1]向益新.針灸、通痹益腦湯、西藥聯合治療腦梗塞后血管性癡呆臨床觀察[J],健康必讀,2019,28(11):213.
[2]蘇浩,夏銘蔚,馮攀.針灸、通痹益腦湯聯合治療腦梗塞后血管性癡呆的臨床效果觀察[J],健康必讀,2018,39(36):205 -206.
[3]徐再寧,譚文瀾,劉凱模,等.血管性癡呆中醫治療研究進展[J].實用中醫藥雜志,2019,35(6):760-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