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現召 白燕
【摘要】隨著英語交流的日趨頻繁,功能翻譯正在不斷進入大眾的視野,本文從功能翻譯的基本理論入手,簡要論述功能翻譯理論中所包含的基本原則、基本理論,并對基于功能翻譯理論下的英語翻譯技巧展開論述,對由功能翻譯理論發展而來的英語翻譯作出現代探究。
【關鍵詞】功能翻譯 英語翻譯 研究
功能翻譯是由凱瑟琳娜-萊斯與漢斯-弗米爾共同創造的翻譯理論,在英語翻譯環節,其將功能性翻譯與傳統翻譯手段分割開來,將功能翻譯視為一種“具有目的性”的翻譯行為,強調翻譯者根據當前的翻譯要求實現英語翻譯的具體化,在突破文化障礙的同時,功能翻譯不僅能實現不同語言之間的相互轉換,更能向譯者與讀者展示更為豐富的語言技巧。
一、功能翻譯與傳統翻譯之間的區別
(一)翻譯意愿的差別
傳統的英語翻譯理論要求譯者根據英語表述進行逐字逐句的翻譯,比較重視“遵循原文旨意”的翻譯原則。但在過度強調表達意愿的情況下,作品中的人文意識、科普認知無法展示,導致翻譯作品生硬晦澀,破壞了文章原有的靈活性和寫作神韻。功能翻譯在實現語言轉換的翻譯目的的同時,能夠對傳統的翻譯理論進行及時有效的補充,使譯者從逐字逐句的翻譯框架中解脫出來,在不脫離原文主旨的前提下,依靠自我意識對文章進行補足深化,實現全面化的翻譯表達。
(二)翻譯手法的差別
傳統的英語翻譯理念的工作目標停留在“中英互換”的膚淺層次,只注重單詞與句式的中文釋義,忽略了其中所包含的文化特征。功能翻譯則為譯者提供了重新開展翻譯工作的機會。在功能翻譯理論中,譯者需要了解讀者與客戶的閱讀需求,充分調整譯者、讀者、客戶三者之間的關系,在彼此交流溝通的情況下,依靠人文意識對翻譯作品進行補充。與傳統英語翻譯理念相比,功能翻譯具有較強的目的性。在強調文本理論以翻譯策略相結合的情況下,譯者可選擇適當的翻譯模式,并為不同的翻譯文本打下理論基礎。
二、功能翻譯理論的應用原則
(一)保持鮮明的目的性
為了保障良好的文化溝通,提高語言的轉化效率,在應用功能翻譯完成翻譯的過程中,譯者必須帶有鮮明的目的性,在明確翻譯目標的同時,及時進行目標深化,提升翻譯意識,使作者在“中英互換”的氛圍中獲得良好的閱讀體驗。
英語翻譯主要用于國內外的經濟交流與文化往來,翻譯目的、翻譯手法受到中西方文化理論、行為方式的影響,不同的翻譯結構將會使最終翻譯成果走向不同的方向。在應用功能翻譯理論開展翻譯工作的過程中,譯者必須考慮外界綜合因素,以理解文章內容為基本翻譯目的,增強文化交流為深層翻譯目的,體現功能翻譯的現實價值。對于不同的翻譯文本,譯者應采取不同的翻譯手段,如日常對話與基本交流,應采取通俗易懂的反應方式,對于重要的商業會談與政治報告,則應提高專業術語的使用頻率,在消除文化隔閡的同時,實現中文與英語的有機互動。
(二)保持絕對的忠誠性
英語翻譯是一個要求譯者“絕對忠誠”的過程。在完成英語翻譯任務的過程中,譯者應保障完全遵循原文的表達要求。在引導不同的文化融合的同時,幫助讀者加強文化理解。
譯者應培養自身的漢語表達能力,提升英語翻譯能力,在“英文翻譯、中文表達”的框架下開展翻譯工作。在翻譯環節,應及時降低翻譯誤差,避免因個人意愿造成的翻譯偏離,最大程度的保障翻譯的“原汁原味”。與傳統的翻譯模式相對比,功能翻譯要求譯者最大程度的保障原文的完整性,依靠翻譯活動將文章中的意思傳達給接受者。基于功能翻譯的基本特點,譯者的翻譯活動必須忠于原文。
三、功能翻譯理論下的翻譯技巧
(一)遵循翻譯的即時性,活用口譯
英語翻譯是一個較為復雜的文化轉換過程,在部分翻譯活動中,譯者需要通讀全文,才能理解作者的表達思路、行文方式,從而選擇合適的翻譯手法:但在某些翻譯活動中,作者的英文表述較為淺顯,語言環境比較突出,在這種情況下,譯者只需結合文章的大致思路便能完成通篇翻譯,提升翻譯效率。
在功能翻譯理論下,作者在開展翻譯活動的過程中,應合理利用文化與語言這兩種功能性表達工具,并利用“口譯”進行文化整合,使當前的英語表達成為后續漢語表達的骨架,為功能翻譯的有效應用提供理論支持。與其他翻譯手法相對比,口譯強調翻譯活動的即時性,對于譯者的快速語言組織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在開展翻譯活動的過程中,如果當前的翻譯文本體現出了較強的生活氣息、人文意識,譯者應從讀者與作者的語言需求出發,根據文章中任務的動作形態、環境的綜合表述作出翻譯調整,將復雜的翻譯活動轉化為口譯,使文化語言轉化為最明顯的表達形式。漢斯,弗米爾認為,口譯是培養翻譯者語言運用能力的中間途徑,在保留基本文字意義的同時,能夠幫助不同的文化受眾掌握即時性信息,提升英語翻譯的實用性。在日常交流、真實情感、人文文本的翻譯活動中,譯者可活用口譯,為對應的英語文本注入更多活力,提升作者閱讀興趣的同時,確保英語文本中的意識得到完全表達,實現用語一致、表達同步的翻譯目的。
(二)尊重翻譯的拓展性,應用意譯
英語翻譯的首要翻譯要求便是“忠于原文”,但這個“忠于原文”并非要求譯者百分百按照英語文本進行翻譯活動,其所指的是,在不破壞英語文章結構與行文思路的情況下,對英語文本進行翻譯。縱觀我國的語言文化發展史,其發展漫長,語言表現形式十分復雜,而應用英語進行表達的國家又與我國之間存在較為明顯的文化隔閡。活用意譯,在提升翻譯效率的同時,能夠豐富英語文章的文化展示手段,幫助英語翻譯走出“呆滯死板”的僵局,實現英文翻譯的無限拓展。
在完成翻譯任務的過程中,譯者應結合中西方的文化差異進行綜合考量,在保障英語文本完整性的同時,使翻譯后的漢語作品能夠適應當前環境的閱讀要求。對于一些特殊語法、詞匯,譯者應及時結合中西文化差異進行調整,通過調整詞語順序、增減詞匯等手段完成翻譯任務。相較于口譯,意譯對于作者的翻譯水平要求更高,在保障原文結構的同時,能夠最大限度的體現作品的文學價值,實現中英雙語的現實互動。
(三)注重翻譯的實用性,轉換手法
與傳統的翻譯模式相對比,功能翻譯對譯者的綜合水平要求較高。傳統的翻譯模式要求譯者跟隨文章的思路進行翻譯,忽略了譯者的個人意識。在過度強調文章釋義的情況下,讀者對于英語文本的感知更為抽象,導致英語翻譯效率降低。功能翻譯在要求譯者保護文章原本結構的同時,依靠個人能力為英語文本注入更多內涵,在開展英語翻譯的過程中,譯者應結合當前的翻譯要求與翻譯作品調整翻譯手法,在保障翻譯完整性的同時完成翻譯任務。
在英語翻譯環節,譯者應結合實際翻譯要求調整翻譯手段,根據不同的環境、要求構建翻譯框架。對于一些強調日常活動的翻譯文本,如基本口語交際、日常生活交流等,這類文本往往具有較強的生活性,為了保護文章的完整結構,譯者可采取口譯方式,提升文本的生活氣息,使讀者更好的了解英語文化,降低英語譯文的理解難度;對于一些較為正規的翻譯文本,如文學著作、政府通告等,譯者應結合漢語文化與個人語言能力進行綜合表達調整,體現英語文本的嚴謹精神與學術意識,在保障文章的結構性的同時,提升翻譯質量。
結束語:
功能翻譯是一種強調譯者個人感知、注重文化轉換的表達手段,在應用功能翻譯開展翻譯活動的過程中,譯者應提升自身的語言組織與運用能力,結合中西方文化差異進行綜合考慮,選定尊重文章主旨、尊重作者閱讀體驗的翻譯模式,在完成語言轉換的同時,保障作品的原汁原味。
參考文獻:
[1]邢慧慧.基于功能翻譯理論的英語翻譯研究[J],大學教育,2019(11):114 -116.
[2]韓瑋,功能翻譯理論視角下英語翻譯技巧[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19,32(11):180-181+190.
[3]杜柯含.功能翻譯理論視角下英語翻譯技巧探討[J].才智,2019(13):217-218.
[4]夏光,功能翻譯理論視角下英語翻譯技巧[J].傳播力研究,2018,2(32):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