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艷青
【摘要】濟南東西部近郊新城的建設在濟南城市空間拓展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不僅滿足了濟南城市空間擴張的要求,同時也進一步促進了城市化的加速發展,對濟南城市經濟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通過對其健康新城的建設分析,深入研究近郊新城空間環境整合與升級、宜居宜業宜游特色城市新空間的形成與發展,對新城區內宜居生態環境設計進行實踐和探索。
【關鍵詞】近郊新城 宜居生態 環境設計
城市是一個社會現代文明的標志,是商品流通和現代工業的集中地、交通的樞紐,是經濟、文化、政治、教育的中心。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成熟,我國城市化進入高速發展的階段,開發區、新區、新城、大學城等標識著城市空間拓展類型的稱謂更不斷涌現。這些新區新城的建設多是遵從城市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位于區域條件較好、基礎設施相對完善的城市近郊,因此可統稱為近郊新城。
2016年8月《國務院關于濟南市城市總體規劃的批復》原則同意《濟南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年)》,并將濟南定位為環渤海地區南翼的中心城市。中國五大城市群,只有環渤海城市群位于北方。濟南作為環渤海地區的南翼中心城市,無疑將成為全國輻射區域最大的主要城市之一,這也將為濟南今后發展帶來更加廣闊空間。根據《總體規劃》,到2020年,濟南中心城區常住人口將達到大城市標準,向特大城市邁進。為滿足濟南城市化加速發展的城市空間擴張的要求,近代濟南的城市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依據“東拓、西進、南控、北跨、中疏”的濟南城市空間發展戰略,逐步從單中心城市結構,轉變為商埠區和老城區并舉的雙中心模式,再發展成為“一城兩區”的典型帶狀城市結構,再到“一城三區”,這種外延式的城市空間拓展已成為濟南推動城市化運動的主要路徑。如今,濟南東西部近郊新城的建設均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一,東西部新城的建設情況
東部新城經過數年的發展基本完成了空間結構架構和集聚過程,與一般意義上的城市化地區在人口密度、功能和設施等方面趨于一致,成為中心城區的一部分。隨著設施和功能的完善,東部新城從80年代農田和荒山面貌一躍成為濟南最具活力的、現代化的片區之一,中央商務區建設給東部新城帶來的新的契機,東部新城正在發展成為濟南東部副中心。在用地結構方面,東部新城以居住、商業、金融、研發、辦公等非產業功能為主。在城市發展方式上,從外延式向內涵式發展轉變,以商務辦公、科技研發.文化創意等軟性要素作為發展資本。
西部新城是2000年后新興起的新城區,以大學科技園、西客站片區和濟西濕地公園為核心,三大功能板塊各具特色、功能互補。經過近十幾年的發展,水、電、路、公交、市政廠源等各類基礎配套以及安置社區、開發小區等宜居社區建設完成并投入使用:并已引進所知名大學,近萬師生:目前,西客站片區作為西部新城的核心區,戰略定位打造成為濟南市的“齊魯新門戶、泉城新商掉、城市新中心、文化新高地”,現基礎設施已基本建設完畢,高鐵樞紐中心、文化中心、會展會議中心等現代產業產業正蓄勢待發,并引進恒大國際、中建集團、綠地集團、金科集團、龍湖地產等國內外知名企業入駐。
二.近郊新城宜居生態空間環境的設計原則
在濟南城市發展戰略規劃之愿景的市民調查中顯示第一級是“生態宜居”,表達了市民對城市愿景的最高需求。生態主要強調的是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的協調;宜居則強調入居環境的“宜居、逸居、康居、安居”。生態宜居城市的提出是把生態、宜居理念相結合,將生態、宜居理念融入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城市向生態化、宜居的人居環境邁進,注重空間環境的設計原則:
1.堅持生態優先,以環境為本
習近平總書記曾號召說:“要依托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城市融人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如果我們進行生態城市建設,我們將重新得到花園,并最終實現城市的最高理想——城市建設結合自然,而不是對抗自然”。充分發揮自然基礎的功能,在可能的情況下,盡量維持原有的地理環境,以保持原有自然環境不被破壞,并得以有效的保護與延續。各類自然生態景觀的設計重在完善基礎設施,完善生態功能,提高其生態效益、景觀效應和共享性。
2.轉變生產生活方式,以實現碳減排為目標
節約城市土地資源,合理配置水資源,在城市建筑、交通、綠地系統等建設活動中,以及居民日常活動中遵循自然生態制衡、循環再生與自我調節規律,遵循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本質。用生態觀念對能源、環境、建材、廢棄物處理等問題進行研究、分析和解決。
3.優化產業結構,構建低碳化產業鏈
從生態城市建設的需求引導產業發展,結合城市建設的技術與市場發展,積極實現產業由能源消耗指向向科學技術指向轉變,建設科技指向的支柱產業:以重點項目帶動現代文化產業、服務產業等綠色、低能耗產業的發展。
4.營造生態和諧環境,以建立生態文化體系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是城市發展的軟實力。沒有歷史的城市是膚淺的,沒有文化的城市是脆弱的。在全社會樹立生態文明價值觀與低碳生活觀念,建立文化設施,加強價值文化的傳播。
由于東西部新城的迅速發展,其經歷年限較短,缺乏文化積淀,建設貪大求快,缺少對傳統空間、符號和文化的繼承,導致新城特色和形象不夠鮮明,也與歷史上的城市形象嚴重脫離。缺乏代表濟南城市特色的標志性公共活動空間和景觀節點:缺少有吸引力和活力的體現泉城歷史文化的公共活動場所:缺少“山、河、城”融為一體的城市時代風貌特色:缺少具有濟南特色和識別性的建筑群形象:缺少除山體公園以外的城市公園,開敞空間集中于少數大型廣場,缺少微小型的社區公園和街頭綠地等問題。
三、濟南近郊新城宜居生態空間環境的設計對策
1.新城區規劃要在充分利用和保護現有山體、河流自然資源基礎上,進行保山護水、顯山露水、連山理水和文山靈水的生態保護。山、泉、河、湖是濟南老城的空間要素,構成了城市的基本格局。首先在保山護水方面,通過城不壓山和理水通脈,保障完整的生態基底:顯山露水方面,通過建立城望山的視覺眺望聯系和濱水空間可達性,保障良好的山、水與城空間關系,控制重要景觀視廊內的城市建設:連山理水方面,建立涵蓋水網、綠地、山體的完整生態網絡;文山靈水方面,賦予山水文化內涵和功能主題。通過對區域內“山”、“水”資源的維護和利用,把握與自然山水的融合關系,構建與自然共生的城市格局。
2.構建空間特色格局,對區域內的整體空間結構、風貌分區、慢行系統進行特色營造。首先通過對區域內特色景觀點、線的有機梳理和劃分,進行空間序列組織,形成整體空間結構;然后通過對不同區域特色類型的分析,建立四種特色風貌分區:最后通過慢行系統,將山水資源、有特色的空間與城市基底聯系起來,由此實現新城區整體空間特色格局的構建。
3.新城區空間特色修補視角下,通過對重點地段和重要空間進行特色挖掘和梳理,提出凸顯景觀大道、建筑群、廣場、濱水空間、公園綠地地域性和時代性的空間特色改造策略,注意意境營造,在新城實現老城街河空間和濱水空間風韻的再現。
4.提煉地域特色景觀元素并充分應用,展現濟南歷史文化和傳統建筑文化,營造城市特色性、地域性的文化氛圍,使新城呈現泉城特色內在脈絡。
結語:古往今來,人們都在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在城市化不斷推進的進程中,我們應該根據生態宜居理念來探究現代化山水城市的設計方式,達成“人地和諧”的新城市建設。濟南是聞名天下的泉城,歷來有“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譽,城市極具地域特色。濟南近郊新城是濟南新發展的城市中心,是展現現代泉城風貌的重要窗口,新城正朝著現代的方向發展,創建良好的自然生態特色、提高視覺空間品質、糅合地域文化、增加自然山水意蘊、把握重點地段特色節點等幾方面的努力,以期實現泉城特色在新城新區獲得面向未來的現代轉換,營造具有泉城特色和時代特征的新城市空間特色。
參考文獻:
[1]林仲煜.近郊新城可持續形態的構建一理論與實證研究[D].重慶大學.2009,
[2]余池明,改善人居環境,打造健康城市[D].環境經濟.2020.
[3]劉凱.濟南宜居度評價與宜居城市建設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4.
[4]劉金玉.泉城特色視角下濟南東部新城空間特色研究[D].山東建筑大學.2019.
[5]王楚華.生態宜居環境設計思考[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2.
課題項目:山東省藝術科學重點課題編號ZD201906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