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智
【摘要】結合目前我國對故意傷害罪的司法現狀進行分析,發現我國目前對輕傷的定罪比例較高,根據歷史數據,我國將很多的輕微傷害行為都定義為故意傷害罪,因此我國對輕傷的定罪存在異常。基于此,本文站在刑法的角度上,對我國故意傷害最的司法現狀進行了探討,旨在為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提供一定的指導與參考。
【關鍵詞】故意傷害罪 司法現狀 刑法學
引言:經過對過往的輕傷定罪分析,發現我國對輕傷的定罪存在異常的狀況。本文站在刑法學的角度上,對我國公民在進行正當防衛過程中所出現的輕傷害行為展開了分析與探討,發現對故意傷害罪進行判定的案件中存在一系列的問題,這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重視。作為司法部門需要關注對故意傷害罪的判定方式,也就是進行正當防衛的過程中所產生的輕傷害行為就不會被定義為故意傷害罪。
一、我國故意傷害罪的司法現狀
盡管在我國的法律體系中,正當防衛行為不被定義為犯罪,但是對部分正當防衛案件進行判決的過程中,司法部門依然將一些正當防衛的行為定義為故意傷害罪,主要涵蓋著以下兩個方面的內容:
1.互相毆打行為
正當防衛是指對正在進行不法侵害行為的人,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一定限度損害的,屬于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這主要是因為搶劫等犯罪行為從本質上來講屬于侵害行為的行列,同時被侵害者所做出的反抗行為能夠對侵害行為進行制止,這也是奠定正當防衛行為方式。但是作為被侵害者不能在完成正當防衛行為之后反過來對侵害行為的實施者進行侵害。但是就我國目前的案件評判來講,往往將對故意傷害行為所做出的正當防衛行為定義為故意傷害罪。比如兩個人在進行爭吵時,其中一個人實施了暴力的行為,另外一個人對此行為進行了反抗并且對方出現了輕傷的行為。對于這樣的行為,我國司法機關往往將互相毆打過程中進行的防衛行為定義為故意傷害罪。
我國的司法機關將部分正當防衛的行為判定為故意傷害罪,這主要是因為他們認為人們受到侵害時首先需要向相關部門進行求助并不是對這些非法行為進行反擊。但是通常情況下,人們受到侵害行為往往是處于突發的狀態中,無法向相關部門及時進行反應,因此司法部門的這種認知存在一定的問題。同時即便是受害人向相關部門反映了所受到的侵害,相關部門也無法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對侵權行為進行制止。同時司法機關也認為正當防衛需要單純地對侵權行為進行制止,不能出現反擊,若是進行反擊,則會被定義為斗毆行為。但是從實際狀況角度上進行分析,無法采取適當的措施對侵權行為進行制止,因此司法部門不能單純地將對侵權行為進行制止作為對正當防衛行為進行評判的唯一標準。
2.防衛過當行為
通過對相關的正當防衛案件進行調查研究,會發現合理限度的正當防衛地行為被定義為防衛過當,從而將行為的實施者判定為故意傷害罪。我國的司法機關部門對防衛手段的界定相當嚴苛,若是侵權人的手中不具備器具,但是實施防衛行為的人員手中具有器具,若是防衛人對侵權人造成了一定的傷害,此時就會被定義為故意傷害罪。此時司法部門進行判定的標準是防衛人員的防衛行為超過了限度,因此被定義為防衛過當的行為,同時所產生的傷害行為已經逾越了正當防衛行為的原則。我國刑法將在采取正當防衛措施時所出現的對侵權人產生的傷害行為定義為正當防衛的范疇。
二、被害人的承諾行為
我國的司法部門通常將互相斗毆過程中所出現的傷害行為定義為故意傷害罪的范疇,比如李某與楊某在對房間使用的問題發生了爭執,并且李某被打成了輕傷。盡管有當事人為楊某證明,即李某對楊某進行了謾罵,在互相抗爭的過程中產生了傷害的行為后果。此時司法部門認為楊某的行為不屬于正當防衛的范疇,兩者產生的傷害行為是建立在互相毆打的基礎上的,因此被定義為故意傷害罪。
然而,若是兩者在進行毆打的過程中,雙方都就毆打行為進行了承諾,那么兩者之間的相互毆打行為不屬于違法的范疇。被傷害的人員具有對輕傷害行為進行承諾的權限,此時在互相毆打過程中所產生的輕傷行為便不屬于故意傷害罪的范圍。當然承諾需要建立在法定年齡達到的基礎上,此時所做出的承諾才具有法律效力。承諾者需要對行為后果進行承諾,也就是清楚地知道對方的行為可能會對自己產生傷害,但是依然選擇打斗,這也就表示對斗毆行為以及后果進行了承諾。同時,只有在自我意識清楚的基礎上所做出的承諾行為才是有效的,若是承諾者利用戲劇性的語氣做出承諾那么則認為承諾無效。通常情況下,實施毆打行為的雙方往往會利用行為來對自己的承諾進行表達,所以通常情況下不采取語言進行承諾也能夠構成承諾行為。若是雙方進行承諾之后所做出的行為被限制在承諾的范圍內,那么輕傷害的行為便在承諾范圍之內。通過對以上情形的分析可以發現,互相采取的毆打行為建立在承諾的基礎上,所以以上行為所造成的傷害并不屬于故意傷害罪的范疇。或許我國的司法機關部門并不認為互相毆打行為所產生的輕傷是故意傷害罪,但是往往人們過度關注毆打行為所產生的后果,這主要是因為毆打行為的出現可能會使得社會產生一些混亂的狀態。站在另外一個角度上對問題進行思考,司法機關部門在對毆打行為進行判定的過程中,認為產生情傷害行為雙方不承擔責任,那么人們往往不會與他人進行斗毆。同時還有一種錯誤的思想存在于人們的思想當中,也就是自己對他人產生了傷害就需要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但是這樣的思想行為與法律體系當中公平公正的原則不符合。所以若是在毆打時間當中若是雙方受到了輕傷害,那么不一定按照故意傷害罪進行處理,司法機關可以采取口頭教育的形式進行。
結束語:近些年來,我國故意傷害罪的定罪率高于其他國家,所以由此可見,我國故意傷害罪的定罪存在一定的異常狀況。通常情況下,司法機關有時將正當防衛行為、被害人承諾的行為定義為故意傷害罪,這也使得我國故意傷害罪的犯罪率居高不下,對此,司法部門需要及時做出調整,對故意傷害罪做出正確的研判,從而推動法治的進步。
參考文獻:
[1]莊若霄.關于故意傷害罪司法現狀的刑法學解讀[J].法制博覽,2019(32):115 -118.
[2]張崢.故意傷害罪司法現狀的刑法學分析[J].法制博覽,2019(05):169+98.
[3]劉世友.關于故意傷害罪司法現狀的刑法學討論[J].法制與社會,2016(07):297-298.
[4]張明楷.故意傷害罪司法現狀的刑法學分析[J],中國檢察官,2013(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