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琴
摘要: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要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做好產業扶貧工作對于貫徹落實中央脫貧攻堅成果鞏固工作的重大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及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產業扶貧;特色產業;脫貧攻堅
產業不興旺,脫貧無希望。產業扶貧是現階段鞏固扶貧成果的重要內容,農村特色產業又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源泉依靠,是貧困山區農民共同致富的重要途徑。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務院扶貧辦等九部委聯合印發的《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產業促進精準脫貧指導意見》指出產業扶貧涉及對象最廣、涵蓋面最大,易地搬遷脫貧、生態保護脫貧、發展教育脫貧都需要通過發展產業實現長期穩定就業增收。做好產業扶貧工作是黨中央國務院賦予我們的光榮職責和神圣使命,對于貫徹落實中央脫貧攻堅成果鞏固工作的重大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人民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一、發展特色產業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中的重要性
(一)發展特色產業是鞏固長期脫貧成果的根本舉措
扶貧扶長遠,長遠看產業。產業是脫貧之基、富民之本、致富之源。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把發展生產扶貧作為主攻方向,努力做到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產業扶貧中利用當地優勢,突出特色產業的發展既是促進貧困人口較快增收達標的有效途徑,也是鞏固長期脫貧成果的根本舉措。立足貧困地區資源稟賦發展特色產業、推動特色產業可持續發展,形成產業扶貧新格局,能夠有效提高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實現由“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真正拔掉“窮根”,實現精準脫貧,穩定脫貧,鞏固脫貧成果,進一步推動貧困地區經濟社會取得長遠發展和進步。
(二)發展特色產業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道路上其他扶貧舉措取得實效的重要基礎
脫貧攻堅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易地搬遷脫貧、生態保護脫貧、發展教育脫貧等都需要通過發展產業實現農民長期穩定就業增收,產業發展中唯有因地制宜地發展特色產業才是長久之計。在貧困地區因地制宜規劃發展特色產業,加快培育優勢特色主導產業、脫貧增收支柱產業,有助于提高發展生產、易地搬遷、生態補償、社會保障等各項政策措施的實施效果,促進農民持續增收、脫貧致富。
二、如何發展特色產業,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發展特色產業是一項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并非一朝一夕,必須持續發力。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開啟相對貧困治理與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開端之年,打贏脫貧攻堅戰,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改善民生尤為重要。貧困地區特色產業的長效發展是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之一,也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根本措施。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不斷創新特色產業發展思路,激活農業農村發展活力,調動農民自身發展的積極性,不斷發展經濟,實現農民增收,對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至關重要。同時,大力發展特色產業也將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發揮政府職能,引導扶植特色產業健康發展
政府是產業發展的重要推手。在特色產業發展的調控機制上,政府要充分發揮好綜合運用行政手段與經濟手段的作用,形成“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的產業調整控制機制,引導扶植特色產業健康發展。一是做好特色產業選擇工作。通過發展產業實現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選好產業至關重要,各級政府要充分挖掘資源潛力,也要因地因人制宜,把好產業發展的方向盤。各級政府要以敏銳的世界眼光和科學的戰略思維深入分析特色產業發展趨勢,嚴格按照是否有穩定發展前景的市場需求、是否有良好的經濟效益、是否有很強的產業帶動效應等基本原則,在尊重市場選擇、充分吸取專家意見的基礎上作出正確的取舍。二是科學規劃特色產業布局。認真分析不同地區的客觀實際,明確不同地區的長遠功能定位,圍繞各地的產業基礎、要素聚集能力科學規劃特色產業布局,形成重點突出、產業互補、優勢明顯、定位明確的特色產業發展格局,構建多元化產業發展格局,筑牢特色產業根基。三是加強市場引導和督察工作。強化輿論引導,更新社會消費觀念,加強對特色產業的普及宣傳工作,提高公眾對特色產業的理性認知,培養使用新興產品的消費習慣,拓展特色產業發展的市場空間;加強督察,在政府主導下充分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創新發展路徑,避免產生新的產業同構、產能過剩等不良效應。
(二)加大宣傳力度,引導群眾轉變思想觀念
農民是脫貧攻堅的主力軍,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必須發揮農民的主管能動性和主體作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發展特色產業最終的主體是農民,最終的受益者和實施者的主體也是農民。一要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各種渠道和途徑大力宣傳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中發展特色產業的至關重要性,讓群眾更加全面地了解特色產業的發展,主動增強各方面的技能和本領,使特色產業的發展擁有強大的生命力,最終實現目標;二要激發群眾內生動力。通過培訓、觀摩等方式組織廣大群眾學習借鑒外地及當地的先進經驗和示范典型,解放思想,統一認識,更新觀念,激發他們的內生動力,自覺、自愿、積極主動地投入到特色產業的開發中,真正成為特色產業發展的主力軍、實施者和受益者,不斷推動特色產業的發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三)堅持因地制宜,狠抓特色產業培育
立足實際精心培育,因地制宜精準發力是發展特色產業的關鍵。貧困地區要加強培育特色產業,在產業培育發展上深度發力,增強貧困戶“造血”功能,使特色產業得到長足發展,提高脫貧攻堅鞏固成效。一是因地制宜地精心培育特色產業。根據貧困地區的氣候、土質、地理環境、人文條件等,認真深入分析貧困地區資源優勢、產業現狀、發展空間、環境容量、新型主體帶動能力和產業覆蓋面,找到接地氣、能落地的特色產業發展突破口,精心規劃發展特色產業,加快培育優勢特色主導產業;二是加強品牌培育。對特優農產品進行市場定位,鼓勵發展特色產業品牌,加強對傳統品牌的整合和歸集,統一產品包裝、標識、風格和廣告用語等,集中打造一批名特優農產品知名品牌。三是實現特色產業多元化發展。將特色產業發展與文化建設、生態環境、休閑旅游、鄉村治理有機結合,交融共生,功能互補,凸顯特色,激活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通過產業支撐、服務配套,促進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實現農民增收,實現居民高品質生活。
(四)突出重點,擴大特色產業發展規模
規模決定效益,沒有規模就沒有優勢、就沒有市場。規模化生產在特色產業發展中起主導作用,沒有規模,就沒有產業布局的區域化和聚集發展。一是要按照“突出重點、多頭并進”的思路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實行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生產、專業化經營,形成批量生產,打造規模優勢,提高市場競爭力,發揮農業特色產業的最大優勢,助推特色產業發展,實現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目標。二是實現合作社、農戶、公司聯合實踐模式。合作社、農戶、公司聯合實踐模式,不僅能提高產業發展的整體水平,促進產業穩定發展,而且還可以加強各方的協調與配合。充分發揮合作社的作用和龍頭企業的帶動效應,支持省內外龍頭企業采取兼并重組,“強強聯合”或“抱團取暖”的方式統籌整合資源,做好貧困戶與公司間的聯系工作,建立企業、合作社、貧困戶之間的良好關系,迅速做大做強特色產業,實現資源優勢互補,擴大生產規模,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實現三方共贏的局面。三是形成產業鏈發展。隨著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特色產業越來越多,產業分工越來越細,專業化生產的要求越來越強,產業鏈條被越拉越長。特色產業要立足長遠發展,就必須形成產業鏈條,體現出特色產業集聚化的規模效應。以產業鏈為紐帶,延伸特色產業加工生產的深度,以企業綜合配套,加強特色產業內部、產業之間協調聯動并做強做大,逐步興起專業、特色的企業群體,構筑特色產業集群支撐框架。同時,以特色產品為重點,主導產業的聯動,進一步促進企業群的配套發展,實現長遠發展。
發展特色產業,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增強貧困戶在共治在共建共享中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大家凝心聚力、滿懷信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的關鍵期,我們要全國一盤棋,同心協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深入實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突出抓好特色產業培育,著力改善農民生活質量和生活環境,持續提升農業農村整體發展水平,努力實現“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共建共享共治的發展前景,共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接續推進全面小康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
參考文獻:
[1]梁忠海.探討精準扶貧背景下產業扶貧的實踐模式 .經營管理.2020.9
[2]魏璇.產業發展、多主體參與與農村脫貧致富.現代農業研究.2020.26卷
[3]趙日新.關于農村“發展特色產業脫貧”的思考.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