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現代教育教學背景下,許多教師開始積極推進課程改革,堅持創造性的教育教學理念,在引導學生鼓勵學生的過程之中加深學生對課程的理解,促進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利用。目前,許多地方本科高校以課程教學改革為切入點,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目標,將更多創造性的教學元素融入課堂環節,促使學生自由發揮和大膽實踐。本文著眼于《中國音樂史》課程教學改革的相關問題來進行分析,以地方本科高校音樂專業為依托,結合高校音樂史學科開展脈絡以及規律來了解課程改革的相關要求,進而實現對癥下藥,從整體上提升課程教學改革的質量和水平。
關鍵詞:轉型背景;地方本科高校;中國音樂史;課程教學改革
一、引言
近年來,許多學界專家十分關注音樂史學科轉型的研究及探討,專家結合《中國音樂史》學科建設的相關問題進行了充分的交流,站在不同的角度積極分析學科教育理念,在思維碰撞及交流的過程之中探索出了一條全新的教學思路。對于《中國音樂史》學科發展與改革來說,除了需要關注教育教學理念的創新及優化升級之外,還需要結合地方高校的發展現狀,重新調整發展思路,確保教學改革工作的穩定落實。
二、轉型背景下《中國音樂史》學科定位的問題
在長達百年的發展過程中,中國音樂史開始形成了一個獨立的學科,并且實現了進一步的發展及完善。中國音樂史與文獻、考古、文化遺存等各類資料存在明顯的聯系,如何結合前人的研究基礎重新審視音樂學科定位,是每一個業內學者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地方本科高校在開設《中國音樂史》課程的過程中,需要站在不同的角度了解該學科的建設新問題,積極建設轉型背景下的學科定位,只有這樣才能夠體現中國音樂史研究的針對性。
一直以來,業內學者在對中國音樂史進行分析及研究時,主要以史學理論研究為重點,結合中國的實質模型,以構建符合中國歷史規律適應中國歷史審美傾向的中國音樂史課程為目標。作為史學上的重要分支,中國音樂史的研究地位較高,大部分主要以擺脫西方治史理論框架為主,充分體現中國特色,彰顯中國音樂史的價值以及魅力,進一步構建完善的中國音樂史學研究的新體系。
在對《中國音樂史》學科定位問題進行分析時,大部分學者認為教學實踐最為關鍵。教學實踐工作需要實現與中國音樂史課程教學方法的一致性和統一性,構建完善且科學的教育教學框架的體系,其中中國的音樂文化是研究重點。中國音樂文化遵循一定的發展規律,大部分的發展特征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存在極為緊密的內在邏輯聯系,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需要立足于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革要求,嚴格按照科學的方法論,構建具有一定音樂價值的中國音樂史理論體系,著眼于藝術傳統的本身要求,充分體現學術觀念以及深厚的中國音樂文化史理論研究課程體系,真正實現多個學科之間的有效聯通和信息共享。
三、轉型背景下《中國音樂史》學科視角的問題
中國音樂史在上個世紀80年代實現了快速發展,出現了許多里程碑式的作品,在此之后,中國音樂通史、專門史、專題史、段代史的寫作備受關注,大部分主要站在不同名家的視角來進行進一步的界定。許多的史學研究領域比較復雜,出現了諸多開一代之先河的作品,學術研究工作也產生著極為明顯的變化,在新中國成立之后,史料研究越來越豐富,很多學者著眼于目前的音樂史發展現狀,以塑造綜合具象的史料觀為重點,構建全面有序的史料體系,促進史學研究的多維度以及立體化發展。不可否認,史學研究的視角比較多元,研究者一方面需要關注研究理念的調整以及改革,另一方面需要站在不同的角度,多維度分析史學研究的相關要求及策略,進而實現對癥下藥。
作為藝術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音樂史的內涵及價值更為復雜及多元,中國音樂史帶有藝術、社會、歷史及文化的多種特色。在轉型時期,中國音樂史的研究工作比較復雜,研究者需要站在文學、歷史、社會、音樂四個不同的角度進行進一步的建立。對于《中國音樂史》學科視角研究工作來說,教學實踐的改革最為重要,中國音樂史課程教學內容的調整、課程評價體系的轉變是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學界開始以構建中國音樂文化史的教學內容改革為重點,這一點要求教學實踐工作不僅僅只針對于音樂史的聲音和歷史,還應該關注音樂文化與音樂社會有機體系之間的歷史演變。對于具體的學科教學內容來說則需要以音樂背后的深層含義分析為著眼點,了解音樂歷史的文化性。其中音樂史課程的教學評價改革工作也非常重要,只有擺脫傳統單一的卷面考試形式以及機械的課程教學評價模式,積極引入多元化的評價體系,才能夠更好地凸顯這一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作用及價值。
四、轉型背景下《中國音樂史》學科構建的問題
在新中國建立之后,《中國音樂史》學科理論的研究工作如火如荼地開展著,并且取得了許多的成就。但是對于理論研究工作比較復雜,仍然存在許多的矛盾及短板。比如大部分的理論研究仍然以現有的史料為依據,過于關注漢族音樂史本身的研究,近幾年的研究成果也集中于通識和斷代史上,對專題史的研究較少,同時學術視野不夠開闊。在構建學科的過程之中,首先需要了解學術視野的問題。中國音樂史研究必須要以學術事業的進一步拓展為核心,積極實現本體研究與個體研究之間的有機結合,充分體現共識性和歷史性的問題特色。
在新的時代背景之下,跨界音樂文化族群的研究實現了快速發展,許多學者在此基礎上,著眼于中國音樂史的發展內涵,以促進地方本科高校的中國音樂史課程教學改革為依據,積極調整管理理念和研究模式,充分彰顯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價值以及社會意義,確保《中國音樂史》學科構建工作的穩定落實,為高校教學改革指明道路及方向。對于地方本科高校來說,在改革中國音樂史的課程教學內容及模式之前,還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了解各個階段中國音樂史的具體表現以及內涵價值,進而實現對癥下藥。
五、結語
轉型背景下的地方本科高校《中國音樂史》課程教學改革工作是一個系統,學科構建工作比較復雜,學者需要落實改革工作以及研究工作,找準中國音樂史課程教學改革的切入點和突破口,以地方本科高校音樂專業為重要依托,更好地體現教學改革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曾娜妮, 晉桐. 轉型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中國音樂史》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 時代教育, 2016(23):66-66.
[2]黃卓. 轉型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企業戰略管理》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 科技視界, 2016(17):136-136.
作者簡介:
涂靜(1984—),四川射洪人,本科,四川文化藝術學院,研究方向: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