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運
摘要:作為西部鄉村治理的成都路徑,發端于成都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在全市范圍高效整體推進。該路徑在構建現代鄉村治理體系核心的經驗在于,以“一核五維”為綱,極大地夯實了鄉村社區治理的堅實基礎。在打造高品質鄉村治理體系中實現了鄉村建設整體推進,不僅寓治理于服務,把鄉村社區治理與服務品質做得更有溫度,而且極大地激發了鄉村多元主體參與鄉村建設的熱情,為西部鄉村治理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創新經驗。
關鍵詞:五維并舉;高品質;鄉村治理
一、探索鄉村治理體系的成都實踐背景
2017年6月1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并實施了《關于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的意見》,這是中央在城鄉社區治理領域作出的重大頂層制度設計。《意見》明確提出了城鄉社區治理的總體目標是,到2020年,基本形成基層黨組織領導、基層政府主導的多方參與、共同治理的城鄉社區治理體系,城鄉社區治理體制更加完善,城鄉社區治理能力顯著提升,城鄉社區公共服務、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再過5到10年,城鄉社區治理體制更加成熟定型,城鄉社區治理能力更為精準全面,為夯實黨的執政根基、鞏固基層政權提供有力支撐,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特別是2019年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七次會議上,審議通過了《關于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的指導意見》,鄉村治理工作得以專題部署,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鄉村治理的高度重視。
在此背景下,成都市圍繞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社會治理的重要論述精神、中央關于城鄉社區治理要求以及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于2017年9月2日隆重召開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大會。成都市率先部署、系統推進城鄉社區發展治理。成都城鄉社區發展治理蘊含了一整套新的基層治理理論與實踐探索。從加強和完善西部鄉村治理的角度來看,城鄉社區發展治理的成都模式,既有新理念,又有新要求,更有脫穎而出的城鄉社區實踐成果。
二、打造鄉村治理體系的成都路徑
本文立足于成都市的鄉村治理基礎性調研,在充分考察成都本地多個鄉村的整體性治理經驗基礎上,綜合研判這一區域城鄉社區發展治理的經驗做法,概括梳理出“一核五維”打造鄉村治理體系的具體經驗。在這“一核五維”基礎上形成的基層治理與政府服務的實踐模式,不僅夯實了鄉村治理的堅實基礎,更重要的是實現了把鄉村建設寓治理于服務,把鄉村服務做得更有溫度,而且為鄉村治理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創新經驗。
(一)抓黨建強基礎,構筑“一核五維”的保障機制
做強做優基層黨組織是構建“一核五維”鄉村治理體系的組織保障和關鍵環節。按照“一核多元、共建共治共享”原則,在社區(村)黨支部,構建以黨組織為核心的組織架構,擴大基層黨組織在小組、院落、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社會組織中的覆蓋面,強化對農村多元主體構成的黨建引領,健全農村黨組織體系。同時落實好“兩個完善”,不斷完善基層黨建積分制管理,推動村黨委、院落黨支部、社會組織黨組織聯動統籌。不斷完善村黨組織領導、村民議事會決策、村委會執行、監事會監督的基層群眾自治運行機制,健全村民代表大會、村民代表大會工作委員會等居民自治組織管理制度,深化村級黨務、村務、財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制度,確保村級民主決策機制有效運行。
在優化村級黨建過程中,注重協調協同鄉村各方力量。以村黨組織為核心,搭建“1+N+N”的基層黨建新架構。即:搭建一個“黨組織+兼職委員”的黨建指導員機制;完善N個“黨建指導員+黨小組長”的微服務體系;構筑N個村黨支部與社會組織的黨建聯系平臺。通過系統推進鄉村基層黨建工作,逐步構建起“村級大黨建促進鄉村大融合”的體制機制。為了讓村級黨建、鄉村治理與農村服務同向同行,采取“三聯+”服務,暢通民意與民情。在村級黨組織建立起村級黨組織成員聯系黨員、黨員聯系群眾的聯系機制。在農村廣泛發揮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的作用,了解民意,暢達民情,夯實黨建工作群眾基礎,增強黨建引領農村工作的針對性。
(二)抓孵化提素質,優化“一核五維”的社會之維
社會組織是做實鄉村公共服務的專業力量,是鄉村服務的“溫度”的重要來源。成都市圍繞社會組織孵化培育,加大農村社會組織特別是草根自組織培育力度,孵化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治理與服務,實現農村社區營造過程中必定有一個樞紐型社會組織,同時必定能夠帶動一些“草根”社會組織的發展。鄉鎮黨委和村級黨組織為社會組織提供黨建指導、發展規劃、能力建設等支持,也為社會組織提供組織運作、活動場地、活動經費、人才培育等支持。推動農村社會組織服務領域逐步拓展。通過政策支持、購買服務、激勵資金、專業工作坊等形式引導農村社會組織深耕群眾需求急迫、社會問題突出的領域,全面提升農村社會組織社會化、專業化水平。
(三)抓志愿強團隊,優化“一核五維”的公益之維
成都市把鄉村志愿服務作為打造有溫度鄉村公共服務的重要抓手,通過系列志愿服務讓公益活動不斷溫暖鄉村社區。一方面,致力于引導社區打造鄉村特色志愿服務品牌。根據村民需求分別組織農村志愿服務隊,在農村開展關心老人、兒童、殘疾人領域的志愿服務。主動培育有專業能力的鄉村志愿者團隊,引入鄉村開展專項志愿服務。所有納入鄉村社區營造的農村都將建立一支志愿服務團隊,每個團隊都能夠引導村民參與農村志愿服務。通過抓好志愿服務,促進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培育村民參與本村事務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村兩委積極用好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專項保障資金,用以支持村級志愿服務隊,確保鄉村志愿活動持續發展,在鄉村培育廣泛的公益精神。
(四)抓場所促親民,優化“一核五維”的平臺之維
成都市按照建設“高品質和諧宜居生活社區”要求,不斷優化村級辦公服務場所空間布局。一方面,根據“社區辦公場地最小化、服務活動空間最大化、使用效益最優化”的原則,對村級辦公和服務場所的空間布局進行優化調整,盡量壓縮村級辦公場地面積,將更多的場地用于開展村級服務和活動。在具體落實過程中,要求村兩委工作機構的辦公區域面積所占比例不得超過村活動服務場所總面積的四分之一,且最大不超過60平方米。另一方面,要求村兩委實行開放式辦公,村黨支部書記、主任不單設辦公室,村兩委成員可按照工作職責將工作崗位設在相應的村辦公(服務)場地內。
通過村級黨群服務中心的親民化改造,將村級公共服務空間做大、做優,以便于群眾參與村級公共活動、吸引群眾熱心村級公共事務為優化村級平臺出發點,不斷優化整合農村公共服務平臺和便民服務設施。通過上述措施,各個鄉村相繼建成“議事驛站”“零距愛吧”“心靈氧吧”“創業之家”“社工之家”等親民服務平臺。同時新添置各類服務村民設施,有些村還主動拆除原黨群服務中心圍墻,建成“微公園”,不斷提升鄉村公共生活品質。
(五)抓投入強能力,優化“一核五維”的服務之維
打造有高品質的鄉村治理體系,離不開不斷提升社區綜合服務能力。成都在具體實踐中,要求鄉村社區以村民需求為導向,為其提供黨員服務、法律援助、教育服務、殘疾幫扶、青少年關愛、科普服務、助老服務、文體活動、志愿服務等基礎服務。同時,在有條件的村建立鄉村公共服務便民服務點,作為農村社區公共服務延伸到村民身邊的窗口,就近為村民提供便民服務。
在投入方面,可以根據村集體經濟情況,采取“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專項保障資金投入一點、村集體經濟支持一點、村民購買服務支付一點”的“三個一點”方式,逐步提升村級公共服務的項目品質,并且擴大村級公共服務的服務范圍。為提升鄉村公共服務品質,成都市近年來堅持培育或引入專業社會組織或社工機構,向農村傾斜,有針對性地在農村開展困難救助、鄰里互助、臨終關懷、精神衛生、殘疾康復等專業服務工作,為村民提供多元化、個性化、專業化服務。
(六)抓營造促融合,優化“一核五維”的文化之維
社區營造是促進鄉村治理水平提升的重要抓手。通過鄉村營造促進鄰里和睦、城鄉融合。成都市大力鼓勵鄉村營造彰顯文化元素。全市專門組織“品質成都·最美家園”系列評選,引導群眾廣泛參與鄉村發展治理。在農村深入挖掘家風文化建設資源,把修身齊家與廉潔文化相結合。成都通過鄉村社區征集家風家訓,培育“萬畝蔬鄉·一城清韻”的廉潔文化。做實鄉村文化活動載體,把群眾需求與文化活動緊密結合。
通過文化引領促進鄉村社區品質提升是成都鄉村治理經驗的關鍵一招。在成都市的銀定村,在村黨總支的帶領下,組建大學生創業平臺,返鄉創業大學生積極貫徹落實鄉村治理發展要求,堅持以高品質和諧宜居生活社區建設為核心,做出一系列亮麗的成就。比如:落實“黨小組+林盤+院落+樓棟”治理措施,著力開展積沉垃圾清運、壞死竹木清除、房前屋后清淤、空白地帶植綠、清理牛皮癬等志愿者服務活動。在全村范圍內開展“社區是我家,我家環境靠大家”的實踐活動,扮靚樓棟樓道,設計墻壁版面,用書畫、宣傳冊、鄰居合影、名言警句、圖畫、居民攝影照片等內容,培育良好的新型家風樓風,展示了居民的最美生活。通過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提檔升級小區環境,建設了“文化微廣場”“農耕文化廣場”“銀定文化墻”和文化活動室等設施,將單調、枯燥的樓道變成了精神文明宣傳的新視窗、便民為民的新載體、文明創建的新陣地。
綜上,成都市探索形成的“一核五維”的基層政權建設和社區治理創新經驗,真正實現了“社區有溫度、城市有變化、居民有感受”的打造高品質鄉村治理體系的預期。基層治理與鄉村服務的成都市模式,是著力于影響基層治理的六大關鍵要素,充分體現了政府將服務資源向基層社區下沉,做強做優基層組織,在社區形成人人參與、人人盡責、人人共享的治理新格局,實現了社區治理與服務的社會化、專業化、法治化和智能化,從而把城市社區建設成為守望相助、崇德向善、綠色生態、舒心美好的社區居民共同的家園。
參考文獻:
[1]吳錦良.基層社會治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2]李培林.社會改革與社會治理[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3]俞可平.推進國家治理與社會治理現代化[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14.
[4]魏禮群.創新社會治理案例選(2014)[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5]龔維斌.中國社會治理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6]夏建中.社區社會組織發展模式研究——中國與全球經驗分析[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1.
[7]王本壯.社區×營造——政策規劃與理論實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
[8]民政部編寫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的意見》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9]曾凡木、賴敬予.睦鄰·自治·社區治理[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