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經濟不斷發展,推動了現代化工業的發展。而在科技不斷進步下,為機械制造業帶去了充足的發展動力,其中機械設計直接關系到機械制造,同時機械制造又是機械設計的基礎,二者有著緊密的聯系,相互影響,相互推動。下文主要分析了我國現代化機械設計和機械制造的相關技術。
關鍵詞:現代機械設計;機械制造;技術分析
在人們日常生活生產中,離不開機械設計與機械制造,行業領域所應用的技術會直接關系機械制造業發展,推動社會不斷進步。因此,分析機械設計與機械制造的技術,能夠進一步掌握提高機械制造質量,加強產品性能,促進企業更好發展。事實上,機械設計和機械制造技術水平會直接影響到機械制造業的發展,加強相關技術水平有利于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推動科技不斷發展。
一、機械設計相關技術分析
(一)智能化設計
近年來,我國科技不斷發展,在機械設計領域逐步看到自動化技術的身影,這對機械設計產生了很大影響,促使機械自動化水平不斷提高。自動化技術在機械設計領域的普及與應用,對機械設計師也提出了較高要求,需要掌握機械自動化性能,從而進一步提升機械制造水平。對此,機械設計師在開展設計工作前,要熟練掌握智能化設計技術,并從機械本身出發,構建起機械設計智能化體系,從而進一步提升機械產品的智能化水平。
(二)數字化設計
從當前機械設計情況看,其中應用最多的就是數字化設計方法。在大數據不斷發展的今天,數字化技術在各行業中突顯出一定的應用價值,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行業發展。而將數字化技術應用到機械設計中,能夠促使機械設計更加高效,同時也可以提升整體機械設計水平,這對機械產品性能以及精度具有重要保障。在機械設計中全面運用數字化技術,其主要應用原理就是,利用數字化技術先將機械產品進行建模設計,而后通過計算機構建模型,呈現出三維空間模擬情況,此時設計師需要進行適時調整。通過數字化技術的應用,能夠使得設計資源實現最大化利用,可以全面提升設計效率,同時也可以提升機械產品使用情況,促使其使用壽命更久。
(三)并行化設計
所謂并行化設計,主要指的就是一種系統化工作模式,其中包含了產品以及相關過程,將其進行并行和集成設計,這一點與傳統串行設計模式形成了鮮明對比。應用并行化設計技術,對機械設計師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需要在研發產品初期時,就要考慮到產品設計整個生命周期,細化各個環節,為機械產品性能提供保障。可以說,在未來機械領域的不斷發展中,并行化設計將會成為主流趨勢。在社會人們生活、生產過程中,機械設計產品無處不在, 有些產品還需要不同機械的共同參與才可以完成。因此,機械設計師在實施設計時,應當學會全面考慮到多個機械并行工作的情況,從而促進多種機械優勢可以實現互補,進而全面提升機械化生產水平。
二、機械制造有關技術分析
(一)數控加工技術
制造機床作為機械制造過程中的主要設備之一,可以提高機械制造產品質量,加快機械制造效率,機械制作業多數會應用高通用性、高靈活性的機床,應用這些機床可以提升機械制造自動化水平。而數控技術的應用,可以實現生產高精度、復雜結構的產品,除此之外,還可以實現大批量生產機械零件的目的,這對企業提升機械生產效率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促進企業機械自動化程度加快發展。數控技術在很多領域都具有重要應用,比如機床制造、航空制造,這對我國制造行業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二)計算機機械制造技術
計算機的出現,象征著21世紀機械制造領域開啟了全新時代,對推動機械制造技術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現代機械制造技術,依托于計算機設備,其中融合了數學、計算機科學、應用科學等內容,屬于多學科交叉技術。現階段,以計算機為輔助工具設計和制造,受到了各行各業的廣泛應用。其中CAD、CAM等計算機輔助技術,已經在機械制造行業中廣泛應用。CAD制圖技術的應用,可以提前設計出精準的產品圖紙,其中包含了非常詳細的數據,實現了最大程度上對機械制造資源的整合,促使機械制造資源得到最優配置。
(三)精密加工技術
精密加工技術作為現代機械制造中應用非常廣泛的技術,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障制造零件精度,提高產品質量,精密加工技術在機械制造業中的應用,可以全面提升企業經濟效益。目前,在機械制造行業中,企業精密加工技術水平已經成為了企業之間競爭的核心技術,對于高端、尖端的產品或武器制造中,精密加工技術的應用是核心,其在軍事、科技等領域都發揮了較高的應用價值。
結語:總而言之,在社會不斷進步與發展中,機械制造行業若想長久發展,需要應用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做好產品質量的把關,提升設計與制造相關技術水平,促使機械生產的向著標準化、科技化方向發展,進一步推動我國機械制造業發展,為我國科技、軍事等領域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陳鳳官. 現代機械設計與機械制造技術的應用分析[J]. 技術與市場, 2017, 12(009):57-57,59.
[2]錢景衛. 現代機械設計與機械制造的相關技術分析[J]. 山東工業技術, 2018,67(13):123-124.
作者簡介:
李連軍(1976年—)男,漢族,湖南湘潭人,湖南電氣職業技術學院,本科,高級技師,研究方向:機械制造自動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