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鄉村振興不能全盤整體推進,只能先根據各地實際先打開一個突破口,以點帶面逐步實現鄉村振興全盤推進。以中西部農村廣泛存在的“空心村”為現實基礎,土地始終是鄉村振興的第一要素,盤活“空心村”的閑置土地是首要工作。鄉村振興要吸引城市游資才能獲得第一手發展動力,把“空心村”閑置的宅基地有效利用,有利于為返鄉下鄉人員提供低成本的居所,通過租、轉、用等形式利用閑置宅基地,有利于大幅增加農民財產性收益,提升農民興旺鄉村產業的積極性和自信心。
關鍵詞:宅基地;三權分置;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資本和資源有效結合是基礎,勞動力人口興旺是關鍵,二者缺一,鄉村振興任何政策舉措都會陷入落地難、執行難的境地。而鄉村“空心化”直接造成二者皆缺。
一、鄉村“空心化”是鄉村振興面臨的首要問題
當前,就中西部農村而言,進城務工依然是廣大農民的主要收入支柱,大量農民離鄉、離農,誘發農村“人去樓空”的衰敗景象,形成較多數量的“空心村”。宅基地閑置、房屋空置、破敗、人口大量流失、勞動力缺乏是“空心村”的最主要特征,為此,緩解農村“空心化”,盤活閑置土地資源,聚集社會資本,吸引城鎮人口和出村人口來村回村就業創業,是鄉村振興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可以說是鄉村振興的突破口。
重慶市萬州區長坪鄉是典型的“打工經濟”鄉鎮,以長坪鄉彈子村為例,其戶籍總人口為2319人,而常住人口僅有409人,其中在家有勞動力人數僅145人,致使在村產業經常要面對用工荒局面。再者,長坪鄉只有“四村一居”,是萬州區村居數量最少的鄉鎮,經概略統計,長坪鄉現有空置房770棟,被閑置宅基地及其附屬設施占地總面積約為264359m2,合計約396.34畝,按此推算,僅此一項,萬州區42個涉農鄉鎮被閑置浪費的土地面積可達萬畝以上,一邊是經濟發展供地緊張,一邊是宅基地土地長期閑置,造成土地資源浪費,阻礙鄉村經濟發展。這兩項數據一定程度印證了萬州區比較突出的鄉村“空心化”現象。
二、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緩解農村空心化
再以長坪鄉為例,雖然該鄉前期引入了不少產業,大面積流轉價值較高的耕地,但就農戶來說僅僅是獲得每年幾百元或上千元的土地流轉費或40-60元/天的務工工資,沒有真正融入產業發展的利益鏈條,難以體現發展成果共享的理念,因此,增加農民財產性收益,從而大幅增加收入,是當前農民的迫切愿望,而宅基地和農房是絕大多數農民最大的財產,引入市場機制對宅基地和農房使用權進行流轉,最能體現出農民的財產性收益。
長久以來,源于計劃經濟時代保障農民居住權的福利性規定,宅基地是所有權和使用權兩權分置,使用權本來包含保障性權能和財產性權能兩部分,但法律上對宅基地的兩權分置,且限制流轉,讓農戶只能在“保障”和“財產”之間擇選其一,而進城農民絕大多數不能再城市穩定落戶成為城鎮居民,農村的宅基地的最終居住保障權能就是最優選擇,宅基地和房屋隱性交易不受政策法律支撐成本大,沒有市場因素參與收益低,讓農戶寧愿空置、閑置宅基地和房屋,這是造成大量“空置房”的存在根源,而“空置房”大量存在是農村“空心化”的最直觀表現。
可見,宅基地財產權能難以實現是造成當前農村“空心化”現象重要影響因素。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適度放活宅基地和農民房屋使用權”,推進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適度放活使用權,意味著公權力適度退位,市場化要素會對宅基地進行私權化補位,會極大地擴大使用權的財產權能,大幅增加農民財產性收益,有利于引導農民更加關注鄉村發展,有利于將農村閑置的土地資源與城市工業資本、企業家才能相結合,引入合適的產業,創造就業崗位,拉動鄉村消費,實現人財物向鄉村流動,從而緩解農村“空心化”現象。
三、構建宅基地使用權流轉的制度機制
適度放活宅基地和農房的使用權,構建使用權高效流轉的制度機制,能夠有效緩解農村“空心化”,盤活閑置土地資源,聚集社會資本,吸引城鎮人口和出村人口來村回村就業創業、休閑度假、樂居安居,拉動鄉村消費提檔升級,一根針穿起鄉村振興的多條線。
(一)建立使用權流轉市場和配套機制
首先是建立不同價值、不同地域宅基地分類價格參考體系,保障市場化條件下農民的合理收益;其次是建立價值和風險評估機制,明確政府、村委會、農戶與受讓人的角色及其權利邊界為使用權抵押、融資、流轉奠定市場基礎;最后是建立利益糾紛調解機制,確保司法救濟和利益調解及時到位,保證合同契約合法履行。
(二)建立過程監督機制
首先是堅持顯化集體所有權。把基層政府、村集體和村民納入監督體系,在宅基地違規處置、回收處分等環節體現集體所有權屬性。其次是防止特權占有。要及時疏通信息渠道,防止信息傳遞流失和不對稱傳遞,限制受讓人流轉規模,防止宅基地集中流轉,投機者變相圈地。最后是嚴管流轉用途。防止城市閑置資本下鄉抄地、囤地進一步加劇農村空心化。
(三)建立農民權益保障機制
首先是加強法律宣傳,提供法律咨詢和援助。防止農民認識不足而遭受利益侵害。其次是建立農民住房保障體系,可規定農民必須預留一部分自住面積,或者在有穩定住房的情況下才能對宅基地使用權進行流轉。再次是使用權流轉的收益保障。為防止受讓人破產和詐騙行為,流轉收益一部分以一次性給付為宜,為體現宅基地后期的增值效益,流轉收益另外一部分以分期給付為宜。最后是限定流轉期限。避免流轉實踐過長而實際上虛化農民資格權。
(四)建立農民宅基地有償退出和使用機制
地方政府可建立宅基地參考價格,村可根據自身地理位置和市場潛力,通過召開村民小組會議的形式確定本村組宅基地有償使用標準。鼓勵農民有償退出宅基地,宅基地退出補償標準可參考當地城市建設用地補償標準,結合鄉鎮發展規劃合理確定補償價格標準,退出宅基地后農民不再享受在次在本地獲取宅基地的資格。
作者簡介:
譚建(1983年一),法學碩士,重慶市萬州區委黨校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