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微
摘要:為使幫扶工作落到實處、使困難員工感受到真情、使困難家庭感受到真愛,需要以過細的工作、傾情的服務、務實的作風贏得困難員工的理解和信任。履行維護服務基本職責,直接關系到工會組織在職工中的影響力、號召力。扎扎實實解決好困難職工群眾最關心最現實最直接的利益問題、最困難最憂慮最急迫的實際問題,持續增強職工在企業高質量發展中的獲得感、幸福感。
關鍵詞:企業;困難職工;幫扶工作
工會組織作為聯系員工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是國家政權的重要社會支柱,是會員和員工利益的代表。企業工會需要從進一步發揮工會組織職能作用著手,圍繞特困職工、困難職工生產和生活上存在的問題及工會組織應采取的幫扶對策、建立完善幫扶體系等方面情況進行了探索研究,剖析工作中存在問題的成因及有效對策。
一、企業困難職工形成原因
因患大病所致。部分職工自己或家人患大病,成為沉重的負擔。尤其是遺屬,收入低,患了大病就是雪上加霜。因病致貧,因病返貧者在困難群體中所占比例呈上升趨勢,并還處于惡性循環之中。
因子女上學所致。大學生的教育費用對于收入較低的困難職工(遺屬)家庭來說,確實難以承擔。一名大學生一年的費用需要數萬元,對于他們來說負擔太重。
因單職工收入低所致。在單職工家庭中,一個人收入有限,不僅要承擔子女的撫養費,還要履行贍養父母的義務,生活上更是雪上加霜,難上加難。這也是導致困難職工貧困的原因。
二、企業困難職工思想狀況
大部分困難職工思想較穩定。通過開展送溫暖等活動各級工會組織積極主動為困難職工辦實事辦好事,走訪困難職工,對困難職工進行幫扶,讓困難職工感受到企業的關愛,使他們思想上較穩定。
部分困難職工自卑感、失落感較強。困難職工與普通人群相比,由于操作崗居多,收入較低還要支付巨額的醫藥費,物價上漲與工資收入不成正比使生活質量急劇下降,從而使困難職工的自卑感、失落感越來越強。
部分困難職工對未來生活憂心忡忡。現實中部分困難職工存在“四怕”心理:一怕因病不能上崗而失業,失去家中唯一的經濟來源;二怕得病,無錢住院;三怕開學,孩子要交學雜費;四怕意外,無錢應對。目前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也令困難職工十分揪心。
困難職工(遺屬)最關心的問題是工資收入和福利待遇。工資、獎金等福利待遇遠遠低于外埠,對困難職工(遺屬)來說提高個人收入的愿望更加迫切。
三、困難職工幫扶工作主要做法
一是排查摸底做到“清”。各類困難人員底數清、情況明是做好幫扶工作的基礎。根據上級有關文件要求,嚴格按照困難認定程序,提交困難員工的申請材料及相關證明材料,確定幫扶對象。按照界定標準,做好細致分類,分級管理。
二是幫扶救助力求“實”。平常時間,采取領導包點、干部包戶等方式,與困難群體結成幫扶對子,通過進戶走訪、電話了解、短信詢問、鄰居聯系人通報等方式掌握幫扶對象的實際狀況和亟待解決的困難,針對每個幫扶對象的具體情況,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幫扶措施,隨時解決出現的困難和實際難題。
三是扶貧幫困體現“真”。結合實際,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幫扶救助活動,包括對困難群體進行入戶慰問、陪他們拉家常、幫助孤寡老人收拾屋子、為家庭困難人員買米面油、對困難群體上學子女有輔導需求的進行輔導、發動志愿者為困難群體開展送溫暖活動等。
四、結對幫扶工作的幾點啟示:
開展結對幫扶活動,必須始終堅持擁有一顆善心,情系困難群眾,爭做困難家庭的知心人。當困難家庭最需要幫助、最需要溫暖的時候,如果企業所有領導干部挺身而出,付出辛勞,獻出真情,幫他們一把,扶他們一下,就能得到廣大群眾的信任,就能贏得民心。
開展結對幫扶活動,必須始終堅持擁有一顆愛心,從小事兒做起,爭做困難家庭的暖心人。在結對幫扶活動中,困難家庭其實是善良、純樸、通情達理的,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的愿望和要求并不高,主要是一些很具體很實在的生活方面的細節問題和眼前困難。
開展結對幫扶活動,必須始終堅持擁有一顆恒心,把困難家庭滿意作為檢驗成效的唯一標準,爭做困難家庭的貼心人。在活動中變節日慰問活動為經常性訪貧問苦,與他們面對面、心貼心、實打實地溝通交流,千方百計為他們答疑解惑,排憂解難。
五、建立健全困難群體幫扶工作機制
建立困難幫扶專項工作機制。加強對困難幫扶工作的領導,應探索成立困難幫扶工作委員會,一方面推進困難幫扶工作開展,另一方面加強對各單位困難幫扶工作的評價。同時應加強與民政、新聞、教育等部門溝通,爭取社會各界的支持與幫助。
推行困難群體分級幫扶機制。系統分析困難群體信息,根據困難程度劃分為三個級別,實行分級管理、區別幫扶、階梯降級。在工作中,重點加大一級特困的幫扶力度,努力緩解二級特困群體困情,著力幫助三級特困群體解困。研究困難家庭“造血”機制。針對有就業需求的困難家庭,推動由“輸血型”向“造血型”轉變。借助勞務外包途徑,將特困職工和遺屬家庭適齡未就業子女,派遣到企業需要的崗位工作,解決就業難題。謀劃資金籌集使用新機制。多方籌集資金,建立“愛心基金”,在現有幫扶救助的基礎上,重點加大一級特困群體的幫扶力度,有效解決他們的特殊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