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雨容
公共氣象服務是通過向社會公眾發布氣象預報和災害預警等信息來服務社會和大眾的。過去受技術限制,大眾只能被動地接收天氣信息。如今,新媒體帶動傳統媒體發展,新興的媒體平臺拓寬了大眾視野,獲取氣象信息的手段多樣化,內容更精細,不僅可以“零距離”與氣象臺交流,自助查詢各地降雨量累計情況、雷達衛星實況、臺風路徑等,還可以為企業、個人提供精細的專業化氣象服務。
中國氣象局前身是中央軍委氣象局,1953 年開始公共氣象服務;1956 年在報紙、廣播對外發布氣象預報預警信息;20 世紀80 年代初,我國公共氣象服務手段主要是廣播、報紙、電話等;1980 年7 月7 日,由中央電視臺制作播出的電視節目《新聞聯播天氣預報》與觀眾見面,開啟了公共氣象服務的先河。傳統的公共氣象服務信息主要是當地24小時、48 小時和72 小時天氣預報和各種生活指數,以及國內省會、主要旅游城市天氣預報。中央電視臺每天播放的主要是短期天氣預報(2~3 天)。
氣象“12121”是各級政府指導公眾防御氣象災害及氣象部門服務公眾的重要服務窗口①。撥打電話到“12121”可以不受時間限制,全天24 小時快捷查詢到每天最新氣象信息和災害天氣預警信息,如短臨天氣預報、全國主要城市天氣預報。在傳統的氣象信息發布方式中,對健全防災體系,構建和諧社會,指導公眾有序防御氣象災害,合理安排工作與生活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相較生硬,很難滿足于當前高質量氣象服務發展需求。
手機氣象短信服務內容主要是以號碼歸屬地天氣預報為主,內容缺乏新意,受字數限制,無法實現天氣的深度解讀與細微服。自3G 通訊開啟了智能手機時代后,手機氣象短信產業受沖擊非常大,在智能手機商城便可以免費下載氣象服務類軟件,不僅能夠提供簡單天氣預報信息,還能由用戶自主選擇獲取長期氣象氣候信息及相應的提醒服務。近幾年,手機短信 定制用戶下滑趨勢明顯,創收方面影響較大。
1986 年,《天氣預報》電視節目制播分離,我國天氣預報節目是世界上唯一一個由氣象部門獨立制作的,電視天氣預報節目發展至今依舊保持高收視率,成為民眾接收氣象服務信息的有效途徑之一。雖然電視媒體有所沒落,但是不少地市局更新節目表現形式,打造多功能虛擬演播廳,氣象主持人由過去的中景出鏡改為大全景出鏡,隨著演播稿內容,變換虛擬場景。將制作好的節目多渠道投放在電視、手機、網絡等媒介。
鄉村氣象大喇叭納入突發事件預警系統平臺,在如今一些網絡條件不好鄉鎮區域和對于不會使用智能手機的人群,仍發揮著傳遞氣象信息“最后一公里”的特殊任務,不僅發布日常天氣情況,在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方面也是發揮著不容小覷的作用,但日常設備維護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②。新興媒體出現,氣象服務也要適時更新手段,將氣象信息快速準確地傳播到百姓手上,解決氣象信息傳輸“最后一公里”難題。其中,氣象新媒體是新興氣象服務的窗口,是服務手段中最易見成效的。
氣象新媒體就是充分利用媒介載體,把網絡、廣播、電視、報紙等既有共同點,又存在互補性的不同媒體,在人力、內容、宣傳等方面進行氣象內容全面整合,實現氣象信息"資源通融、內容兼融、宣傳互融、利益共融"。新媒體與傳統媒體接收信息形式不同,傳統媒體在天氣信息發布上,受眾是單一、“被動”地接收狀態,只能看到媒體投放簡單的未來天氣預報信息,而新媒體微博、微信公眾號、App、今日頭條抖音等產品更帶有UGC 特性,不僅媒體發布信息,官方氣象部門也可以自我發聲,打造自我形象,構建有效的氣象預警,發布渠道,創建、筑牢氣象品牌效應,探索一條新媒體商業化的氣象服務途徑。傳播渠道影響了氣象信息傳播速度,第一時間獲取到最近資訊是公眾最迫切的訴求,對于不同受眾群體,氣象服務信息傳播渠道要“對癥下藥”。
我國各省市縣氣象部門均開設有氣象官方微博。從中國氣象局微博到地方微博,自上而下服務一方百姓。微博可以每天無限量的發布文字、圖片、視頻,除了發布每日氣溫,微博還可以及時、有效將預警信息發布到有效人群中。對于辟謠失實的氣象信息,自上而下的媒體矩陣,可以占領主動權,第一時間澄清謠言,消除影響。此外日常的評論、點贊、留言、回復等互動方式,不時的開展各類線上活動,更能提高用戶的黏性。例如,中國氣象臺自稱“萌臺”與網友互動,在2017 年發起線上活動“我給臺風起名字”收獲超過一億的閱讀量,這是傳統媒體難以達到的收視率;中國天氣更是拿“網紅”作梗,每天最后一條微博都是以“天氣晚紅”超話與網友道晚安。2020 年世界氣象日主題為“氣候與水”,“#2020 世界氣象日#”話題閱讀量達6 224.9 萬,參與討論數達4.1 萬,這也展示了我國多年氣象知識普及對網民有一定成效。
比起年輕群體扎堆的微博,微信公眾號更適合不同年齡層次人群。微信是目前線上用戶最多的即時聊天工具,因此微信公眾號平臺更具穩定的客戶群體。當你在某個App 看到精彩圖片、文章、歌曲、視頻等內容,只要選中分享鍵“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個人微信好友便能在其個人朋友圈看到這個內容。微信公眾號分為服務號和訂閱號兩類。服務號,旨在為用戶提供服務,1 個自然月內僅可群發4 條消息,并且會顯示在粉絲的聊天列表中,而訂閱號旨在為用戶提供信息,一天24 小時內可以群發1 條消息③。大部分氣象公眾號是服務號一類,每當有氣象災害預警時,便會自動顯示在用戶聊天列表中,是當前比較受人們青睞的重要氣象信息接收渠道。隨著智慧氣象的發展,各地氣象微信公眾號內也開發了不同程度的應用小程序。公眾可以在自己所關注的氣象公眾號自助查詢市、縣、鄉鎮天氣預報之外,還可以看到實況雨量、氣溫等地區排名,以及臺風路徑、雷達衛星回波圖。要是用戶想從A 城市到B 城市出差旅游,只要在點擊“交通天氣”,便可以知道從A 城市到B 城市,途徑的天氣狀況。
今日頭條App 和抖音App 都是字節跳動旗下的新媒體產品,是基于個性化推薦引擎技術,根據每個用戶的興趣、位置等多個維度進行個性化推薦,再根據用戶社交行為、閱讀行為、地理位置、職業、年齡等挖掘出興趣④。根據2019 年抖音數據報告,至2020 年1 月5 日,抖音日活躍用戶數超過4 億,其中中國氣象局抖音號粉絲數量178.5 萬,中國氣象報官方抖音賬號數也有34.5 萬,兩個官方號獲贊次數都高達270 萬左右,由此可見,每一條氣象作品瀏覽量之高。各省市縣氣象局也抓住這波東風,紛紛進駐,用簡短明了的短視頻形式,向公眾傳播通俗易懂氣象信息,例如氣象知識、短期氣象預報。同時,公眾也利用自身手機設備隨手拍攝所見天氣,對氣象部門而言也是收集災情的途徑之一。
隨著新媒體發展勢力壯大,自媒體自成一家,但自媒體管理者缺乏專業的新聞素質和氣象知識支撐,往往為了追求點擊量而隨意拼湊制造不實的天氣新聞。2019 年4 月22 日玉林市氣象局邀請本市各大官方媒體、自媒體到市局參觀,組建微信群對媒體播報氣象信息進行管理,消除氣象信息屏障,構建信息互通、推介宣傳的合作機制,共同打造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氣象信息傳播矩陣。2020 年我國遭遇新冠肺炎疫情,氣象部門作為減災應急部門,利用自身信息傳播渠道,立體宣傳疫情防控信息。各村鎮的氣象預警大喇叭發揮著信息傳遞“最后一公里”任務,為網絡通訊信號不發達的地區和不擅長使用智能手機的人群宣傳防疫措施。其次,利用短信、電視節目、LED 顯示屏等傳統渠道,在發布天氣信息的同時助力宣傳防疫。新媒體方面,微信公眾號發布防治疫情軟文,微博轉發中央官媒信息,抖音等平臺投放自制防疫短視頻。
現代化氣象傳媒建設對今后氣象服務有重要的意義。及時全面為老百姓提供有效的氣象信息,及早預警,切實增強氣象工作的主動性和有效性,提升氣象服務的方式和手段,提高氣象精細化預報服務水平,充分發揮天氣預報節目防災減災、服務群眾、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
注釋
①http://www.weather.com.cn/guangxi/qxfw/03/347586.shtml.
②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9/0530/c40531-31109953.html.
③https://mp.weixin.qq.com/.
④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5%AD%97%E8%8A%82%E8%B7%B3%E5%8A%A8%E7%A7%91%E6%8A%80%E6%9C%89%E9%99%90%E5%85%AC%E5%8F%B8/18363697?fromtitle=%E5%AD%97%E8%8A%82%E8%B7%B3%E5%8A%A8&fromid=22517755&fr=alad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