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紹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轉作風改文風,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說實話、動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1]。隨著目前各地縣級融媒體中心掛牌成立,各地也都對本區域內媒體資源進行整合,搭建起了一個以內容生產、平臺發布、終端管理為一體的全新的新聞傳播格局。如何講好地方百姓故事、傳播好黨的聲音,把黨中央的決策部署傳遞到千家萬戶,是廣大新聞記者一項重要的政治責任,作為黨的新聞工作者,必須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那樣“宣傳思想干部要不斷掌握新知識、熟悉新領域、開拓新視野、增強本領能力、加強調查研究,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2],深耕深作,努力采寫出更多更優秀的新聞作品,服務好當地群眾。
當前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信息傳播渠道的多樣化,記者獲取信息的也越來越方便,一些記者為了省事,往往通過互聯網搜集一些稿件,進行復制粘貼,改頭換面成為自己的作品;還有的記者不深入基層,坐在辦公室里根據稿件內容進行電話采訪,搜集羅列了解數字等相關情況,讓新聞稿件不出門就能完成,這樣的新聞不但真實性難以保證還造成了稿件千篇一律、枯燥無味很難吸引受眾。
在喜迎新中國成立70 周年的宣傳報道中,我們融媒體中心策劃推出了“助力鄉村振興 脫貧攻堅看變化”系列采訪活動,在全區甄選出56 個優秀的村居,中心安排三路記者歷時3 個月行程3 000 多公里走遍這些村里的角角落落,記者們根據每個村的不同實際情況,從村容村貌的變化、村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村莊集體經濟發展以及村民收入等不同層面,采用記者看、村民講等多視角多手法種表現形式,全方位對這些村莊發生的巨變進行展現,先后制作推出了《張老漢的小賬本》《東蔡村里的時尚田園新社區》《東卜莊村:產業車間里村民的一天》《小康村的新變化》等100 多篇視頻、圖片文字新聞,節目播出后得到全區廣大干部群眾的紛紛點贊。
新聞采訪是一件體力活也是腦力活,作為新聞記者應該也要樹立為群眾服務的意識,時時刻刻明白新聞都是跑出來的,對每一次采訪都要到一線去到群眾中去,原汁原味地記錄事實的真相,在采訪中激發自己的靈感,選取最佳角度,寫出鮮活的好作品。當然要練就好自己的腳力,這就需要記者不僅要有毅力有恒心,還要端正態度、做有情懷、有擔當的記者,做到不在基層社區、村居、企業采訪,就是去這些地方采訪的路上,用自己的雙腳去丈量大地,用自己的汗水和勞動寫出符合時代脈搏,群眾喜歡的新聞作品。
俗話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此話包含的道理作為記者應該時時刻刻裝在心里,用在日常的新聞采訪中,何況現在一些事情自己親眼見了都不一定是真實的。記者作為各行各業都接觸的一種職業,如何面對大量的普普通通的人和事,發現并挖掘出不平凡的好新聞來,這就需要記者在平時多積累、多學習,提升自己的綜合素養,帶著疑問思考問題,透過現象看本質,這樣才能把一個事物看透、看清、看明白,用一雙火眼金睛發現好的素材,寫出好的作品。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3]。2019 年10 月,筆者和記者去本區傅莊街道幸福小鎮社區采訪志愿者服務活動,在和社區負責人交談中,該同志無意當中說了一句話:“我們社區居民現在都參與到社區管理中來了,成為了我們社區共同管理的主人?!本褪沁@一句話引起了筆者的注意,在安排好記者采訪后,筆者和社區負責人進行了深入的交流,筆者發現這件事是一個好新聞素材,經過幾次到社區蹲點拍攝采訪,最終一篇題為“幸福小鎮的幸福生活”電視新聞消息由此誕生,此片子報道該社區以社區文明實踐站為龍頭、社區服務實踐點、社區家庭和社區居民四級為主線,居民參與管理社區、服務群眾的經驗做法,在山東衛視《新聞聯播》節目中播出,并獲得了2019 年度臨沂市廣播電視節目好新聞評選政府將二等獎。
隨著傳播格局多元化,群眾了解信息的渠道也越來越多,主流媒體也面臨挑戰,如何通過好的新聞作品來引導群眾,作為融媒體記者應該牢牢堅守好輿論陣地,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加強自身政策理論知識學習,提高政治站位、始終堅持黨的新聞原則,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特別是面對重大敏感問題、人們議論紛紛的時候,群眾都期盼來自官方媒體的聲音,能給他們說些什么,這說明群眾對黨媒的觀點和發聲是信賴的。這就要求記者要在第一時間了解群眾的需求是什么、關注的是什么,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把群眾最關切的消息第一時間發布出去,消除疑慮化解矛盾,同時還應該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的原則,勇于創新、敢于創新、善于思考、勤于思考,多做一些獨特的報道,提高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能力,練就過硬腦力,做好主流輿論報道,架起黨和政府同人民群眾溝通的橋梁。
在今年的疫情防控工作中,羅莊區融媒體中心作為區委、區政府向全區廣大群眾傳遞聲音、答疑解惑的唯一黨媒,面對疫情開始全區廣大群眾的恐慌和對疫情的不了解,及時發聲,派出記者到區委、區政府疫情防控指揮部跟班采訪、了解掌握最新疫情發展的詳情,并把黨中央的重大決策部署,通過大屏、小屏、廣播、大喇叭、微博、報紙等多種形式在第一時間傳遞給千家萬戶,讓群眾及時了解疫情的最新情況。
融媒體時代,新聞記者的筆力工作不在是單純的拍好畫面和寫好文稿,而是要提高自己政治素質、文化素養、專業水平,做一個有理想有情懷的新聞人。一篇新聞作品到底好不好,最終是自己綜合素質的體現,這就要求記者要做到不斷實踐善于總結,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和為群眾服務的方向,不斷改進文風用群眾喜歡看、喜歡聽、喜歡讀的語言和表達方式來創作一件新聞作品,真正讓新聞成為群眾記得住、聽得進、傳得開的好作品,同時還要把握好重大突發事件、主題報道、典型人物、成就報道等不同內容作品的傳播規律和特點,做到精準傳播、講求新聞傳播的效果,在實踐中不斷學習、磨煉提高自己的筆力,推出有思想、有情懷、有深度、有影響力的好新聞。
2019 年3 月30 日17 時,四川省涼山州木里縣境內發生森林火災。31 日下午,27 位森林消防指戰員和3 位地方干部群眾在撲火行動中不幸犧牲。其中5 位山東籍烈士中有4 人是來自臨沂,最小的年齡只有19 歲。4 月5 日清明節,趙永一、張帥、康榮臻、徐鵬龍4 位臨沂籍烈士回家,市委市政府在機場舉行了莊嚴肅穆的迎接儀式,短暫的迎接儀式結束后,4 位烈士的骨灰分別回各自老家烈士陵園安葬,筆者和記者隨后到羅莊區烈士陵園參加了趙永一烈士和張帥烈士的安葬儀式。在報道完活動的第二天筆者和參加報道此次活動的記者并沒有停下來,而是繼續對4 位烈士英勇壯舉背后故事進行采訪,我們輾轉4 位烈士的家鄉,利用一周的時間,采訪制作推出了“烈火中永生的沂蒙英雄”“好兵也是好兒子”“立志當兵 永爭第一”“英雄之地的平凡英雄”等4 篇以反映“水乳交融 生死與共”沂蒙精神為內容的系列報道,從不同側面講述了4位英烈的紅色故事,節目在市區兩級新聞媒體播出后,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一件好的新聞作品都應該是來源于群眾而且又是服務于群眾的。作為一名黨的新聞工作者只有不斷深入到社區、農村基層、到廣大群眾當中去,和群眾打成一片才能發現和獲取更多一手鮮活的好新聞素材,才能寫出更接地氣、更受群眾喜愛的作品。隨著融媒時代的到來,新聞記者更應該積極主動把踐行好“腳力 眼力 腦力 筆力”作為提高自身素養和增加過硬本領的重要方法,不斷提升新聞節目質量、創新報道手法和傳播形式,在踐行“腳力眼力 腦力 筆力”中實現新突破、實現新作為,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更好地服務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