焉壯志
內容提要:民兵作為黨締造和領導的武裝力量,無論在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和平建設時期,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民兵組織嚴密、訓練有素、反應快速,有效發揮“六個作用”,展現使命擔當。新時代民兵建設,應認真總結此次抗擊疫情實踐經驗,改進編組方式,創新工作模式,完善制度機制,打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的民兵力量體系。
習近平主席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強調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危機,也是一次大考。在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中,廣大民兵堅決貫徹黨中央、習主席決策部署,有效發揮“六個作用”,作出了重要貢獻。但是,也暴露出一些短板和不足。鑒于此,需要認真總結反思,持續深化改革,聚力推進具有新時代中國特色的民兵力量體系建設。
民兵建設根植經濟社會,其發展依托行業企業。近年來,民兵建設布局不斷向行業企業延伸拓展,編兵占比達70%以上。疫情的“蝴蝶效應”,對當前國家經濟和行業企業發展不可避免地造成沖擊影響。這就需要根據客觀實際,加強預判研究,及時改進民兵編組方式,優化力量結構。
把參與抗疫的效果作為民兵編建載體的“試金石”。這次疫情中,部分中小微企業發展受挫,失去編兵條件;部分大中型企業轉產轉向,對口專業調整;信息化科技類企業逆勢而上,或成為新的編兵“藍海”。根據這些實際情況,應先做好民兵整組潛力調查,按照優化、壓減、擴容、轉改的思路,將編兵主體向經營穩定、抵御風險能力強的行業企業調整。加大在實力雄厚的大型企業的編兵力度,縮減受疫情影響較大的中小企業、民營企業的編兵規模,同時探索在具有巨大潛力的新興企業編兵。以此夯實民兵組織結構基礎,避免“一沖就散、一動就亂”。
從組織民兵參加疫情防控來看,部分單位民兵的編建與擔負任務脫節、與潛力資源脫鉤、與編兵單位實際脫離等問題比較突出。有的對各類隊伍編建種類、要求和質量指標掌握不準,過度追求“新質力量”;有的專業性較強的隊伍依托鄉鎮、街道組建,但人裝結合率、專業技術崗位對口率低;有的在企業一線崗位集中編組應急力量,導致遇有情況隊伍調不動、拉不出。鑒于此,應把可能擔負的任務和區域性應急需求,作為民兵編建的目標牽引,統籌考慮編、建、用等問題,科學處理編兵與生產的關系,明確任務,加強各類民兵編組工作;探索建立應急隊伍動態化編組模式,保持在位率、提高出動率;深挖優質資源,多吸納專業人才、多編建專業隊伍、多儲備專業要素、多配備專業裝備,彌補遂行任務能力短板弱項,做到“編為所用、建用一致”。
長期以來,普通民兵作為我國公民服兵役的體現形式,以符合法定條件人員登記造冊編入為主,在各類應急任務中動員使用較少。普通民兵具有橫向覆蓋全、縱向延伸廣、社情民情熟、就近易保障等特點。此次疫情防控行動,普通民兵成為民兵隊伍抗擊疫情的主體力量,在前沿一線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應高度重視普通民兵建設,將其納入民兵調整改革大局一體籌劃、同步推進。依托地方基層政權組織和企業生產管理體系,加強行政村居、城鎮社區、工廠企業等普通民兵連編建;結合村居“兩委”現有基礎設施,建好普通民兵連部;抓實民兵連長和骨干隊伍,有機融入社會綜合治理“網格單元”,為有效應對重大突發事件做好準備。
民兵寓兵于民,勞武結合。要加強民兵“兵”的使命意識,就必須充分考慮到其“民”的開放性和流動性的特點。此次疫情加速推動人們的工作生活方式向信息化、智能化轉變,這就需要順應網絡時代的發展變化,從顯入微、由表及里,改進思維理念和工作方式,妥善應對民兵建設發展中的問題。
針對民兵訓練受編兵單位生產經營影響大、人員難集中,專業種類多、組織實施復雜等問題,充分吸納抗擊疫情行動的經驗做法和最新成果,創新發展訓練方式方法。應采取定級分類的方式,突出應急和重點專業技術骨干分隊,靈活安排訓練時間,采取自主訓、上門訓、多批訓等方式,保證編兵單位正常工作和生產經營秩序。在共同課目基地訓、通用專業在崗訓、軍種專業掛鉤訓的基礎上,鼓勵開通網上課堂,靈活開展遠程訓練、網上訓練,采取線上同步、遠程指導的方式組織視頻教學,用信息手段為訓練提質增效。把非戰爭軍事行動訓練納入地方應急訓練體系,與軍地有關力量開展常態化聯訓聯演,規范民兵參加搶險救災、處置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維穩管控等流程,提升訓練針對性實效性。
民兵編建在各行業領域,分布廣泛。對于民兵管理,傳統的“紙卡考勤”模式效率不高、效果不大。在這場全民參與的疫情防控戰中,黨委統一領導、政府分級負責、屬地分類管理的社會治理制度的優勢凸顯。并且,通過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技術,實時追蹤人員流動、快速準確定位溯源、科學精準對接調度,實現了疫情防控的精確化管理。對此,民兵建設也要高度重視黨建的引領作用,推動將基層民兵工作納入基層黨建的工作范疇,融入基層黨組織構建的公共服務圈、群眾自治圈、社會公治圈。同時,依托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采取“互聯網+”的模式,建設民兵智能管理平臺,可實現對注冊編組、動態管控、快速動員、末端指揮、服務保障等全過程全要素全時段的精確管理。
民兵呈現常流動、多流向的狀態,人員難集中、時間難落實、效果難保證等問題依然存在。有的教育形式單一,滿足于課堂式灌輸,吸引力感染力不強;有的教育內容陳舊,跟不上時代發展。從此次疫情防控情況來看,防疫知識的宣傳、防控常識的教育,運用網絡、短視頻等新興媒介平臺,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是典型的無接觸、無聚集的遠程教育。應積極創新民兵教育的方式方法,借鑒“學習強國”“燈塔在線”等教育模式,針對新時代民兵的特點,充分運用“兩微一端”、短視頻等新興媒介,可增強教育吸引力、擴大受教覆蓋面。
民兵聚之為兵,散之為民,接受軍地雙重領導,既具有武裝力量的軍事特性,也具有社會成員的泛眾特點。由此,應加強和完善民兵參與公共突發事件的應對機制和保障措施,全面提高依法依規遂行任務的能力。
疫情防控,沖在社區村居一線的,除了民兵,還有退役軍人、志愿者和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干部職工等,后者中部分人員也具有民兵身份。部分單位軍地間協調不及時、對接不順暢,難免造成用兵沖突。對此,應推動民兵應急力量與地方應急管理體系有效銜接,軍事機關及時將轄區內民兵數量規模、結構布局、配備裝備、擔負任務等信息報告地方黨委政府,同時掌握地方應急救援力量情況。應構建應急響應機制,軍地聯合制定應急方案預案,在力量建設、組織指揮、情報共享、裝備保障、聯訓聯演等方面建立對接機制,實現深層次的交流互通、資源共享和融合發展。探索建立“民兵+”模式,將民兵與地方黨政干部、公安民警、醫務人員、交通路政人員、基層黨員、社區干部等融合編組、搭配使用。這樣,既可發揮民兵“民”的特點無縫融入,又能發揮其“兵”的優勢提高執行能力。
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打的也是物資保障戰。從組織民兵參加疫情防控行動來看,民兵個人權益的保障不全面、標準低,后顧之憂沒有完全解決;對企事業單位而言,誰建民兵組織誰負擔、誰任務重誰出錢多的實際情況仍普遍存在,嚴重挫傷企事業單位開展民兵工作的積極性。鑒于此,做好新時代的民兵工作,應拓展保障渠道,加大保障力度,以修訂國防法、兵役法等相關法律為契機,補充細化優待、撫恤、保險等民兵權益保障措施,改進民兵事業經費保障方式,落實企業事業單位民兵的訓練和勤務補助,構建政府主導、軍地協同、社會參與、分級落實的民兵權益保障機制。讓民兵享受到充分合理的回報,調動全社會依法履行國防義務的積極性。
民兵作為我國“三結合”的武裝力量,具有特殊性質。因此,指揮動用民兵必須依規依令、統一指揮、嚴密組織。規范民兵的指揮動用,要根據當地黨委、政府的用兵需求,控制規模數量,按需精準用兵。嚴格按照黨委政府審批、軍事機關指揮、報上級軍事機關備案的程序組織,嚴格控制非公有制經濟組織民兵平時動用的范圍,嚴禁違反規定擅自動用民兵參加與職能不符的任務。應在縣域范圍內統一民兵的標識符號,規范民兵執勤標準流程,堅持文明執勤,維護民兵隊伍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