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洪宇,熊燦娟,高福碟,覃江海
(六盤水師范學院,貴州 六盤水553004)
地層特征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長地質歷史時期內,因各種內外動力地質作用,形成、發展并遺留下來的珍貴的、不可再生的地質自然現象。地層分布情況對工程建設安全性及經濟性有重大影響。
本文以六盤水市鐘山區為研究區域,研究該區地層分布、巖性及厚度等特征,為鐘山區在不斷建設發展中所需的工程勘察提供清晰的基礎地質資料,同時也擬為今后地質類學生在鐘山區進行野外地質實習提供理論依據。
鐘山區處在滇東高原向黔中丘原過渡,黔西高原向廣西丘陵過渡的斜坡地帶,地形切割強烈,地表支離破碎。地貌以高中山為主。
鐘山區出露地層以石炭系、二疊系和三疊系出露最廣,發育最好,出露特征最完整,下寒武統和中志留統出露面積最小,發育最差,此外,本區的上二疊統峨眉山玄武巖分布非常普遍。該區域構造主要以北東向、北西向斷裂和褶皺較為發育,構造帶附近巖體中可見節理發育,巖體總體呈較破碎狀態,結構松散,易發生地質災害。褶皺構造發育為威水背斜,伴生一系列小褶皺及走向斷層。區內巖層擠壓現象明顯,褶皺、斷裂發育,局部地段巖石破碎劇烈,巖石傾角陡直,甚至倒轉,部分斷裂具有多期活動的性質,次級構造的出現,以及受晚期構造的疊加和改造等因素影響,致使局部地段的地質構造極為復雜。巖性主要為碳酸鹽巖,加之屬于亞熱帶云貴高原山地季風濕潤氣候區,有利于喀斯特地貌的發育。
因而本區具有喀斯特地貌等多種景觀性地貌形態,發育良好的三疊紀地層保存了大量古生物化石。
區域內從老到新主要出露地層有石炭系(C)、二疊系(P)、三疊系(T)及侏羅系(J)。火山巖在區域內出露的主要為峨眉山玄武巖。
石巖炭分布廣泛,地層發育良好,主要為海相碳酸鹽巖,其中多以灰巖為主,白云巖出露較之相對較少。
巖關組(C1y):地表出露為灰色—深灰色中厚層細晶灰巖,層厚為0~253 m,部分出露區域可見深灰色燧石團塊,區間可見生物化石。
大塘組(C1d):大唐組下部為黑色碳質頁巖及黃色頁巖為主,上部出露地表為灰—深灰色中厚層塊狀灰巖,厚度為62~579 m,區域內可見白云巖薄層和透鏡體構造,夾生物灰巖。
擺佐組(C1b):下部為淺灰色厚層至塊狀細晶白云巖夾灰巖,生物灰巖,見大量方解石團塊,團塊大小為2~20 cm,厚度為60~300 m。上部為淺灰色、灰白色厚層至塊狀致密灰巖為主,夾白云質灰巖及少量白云巖,巖層出露面可見生物化石,層厚為80~250 m。
黃龍組(C2hn):連續沉積在擺佐之上,以淺海相碳酸鹽巖為主,層厚為36.2~700 m。其中下部為淺灰色塊狀細晶白云巖,上部淺灰色厚層至塊狀灰巖為主,夾少量透鏡狀灰巖,鮞狀灰巖。
馬平組(C3mp):連續沉積在黃龍組之上,層厚95~671.1 m。下部為淺灰色中厚層灰巖夾生物灰巖,局部地方底部為紫紅色瘤狀灰巖;上部為中厚層致密塊狀灰巖,具球狀、豆狀結構。
二疊系地層發育完成,出露廣泛。二疊紀下統以碳酸鹽巖為主,上統下為玄武巖,上為碎屑巖。
棲霞組(P1q):區內出露為灰白色或黃褐色砂巖,夾黃色、黑色頁巖,部分地區可見劣質煤線夾層,偶見薄層燧石層,棲霞組頂部為淺灰色—灰色厚層,塊狀致密灰巖,部分出露層面可見生物化石,灰巖層含少量燧石透鏡體及白云石團塊,層厚為234~415 m。
茅口組(P1m):區內出露地層為茅口組第一段與第二段,茅口組第一段出露巖層為淺灰色—深灰色中厚層至塊狀灰巖,偶可見m 粒狀結構,部分出露區域可見淺灰—灰色厚層塊狀白云質灰巖,深灰色巨厚層塊狀致密灰巖及部分淺灰色塊狀白云巖。第二段出露為灰白色中厚—厚層塊狀灰巖,可見淺灰色的含燧石夾層的灰質白云巖,局部區域為深灰色塊狀生物灰巖,層厚454~698 m。
峨眉山玄武巖組(P2β):區內出露峨眉山玄武巖為黃色、褐黃色,松散砂礫狀,新鮮者呈灰、綠灰、黑灰色塊狀拉斑玄武巖,柱狀節理發育,巖石通常呈深灰色、灰綠色致密塊狀,部分地區夾極少數凝灰巖及火山碎屑巖,可見含植物化石的玄武巖屑砂巖,黏土巖和煤線夾層,層厚為273~609 m。
龍潭組:區內出露為灰色、黃褐色粘土巖、頁巖、砂質頁巖,灰色至綠灰色玄武質(凝灰質)巖屑砂巖、鈣質或泥質細砂巖,偶見灰巖、泥灰巖、砂質灰巖夾層等,部分區域可見灰色頁巖及炭質頁巖,層厚147~360 m。
長興組—大隆組(P2c—P2d):為一套海陸交替相含煤砂頁巖及灰巖沉積,與下伏龍潭組整合接觸。區內出露為灰色—灰黃色細粒砂巖、鈣質砂巖、灰綠色粉質砂巖,部分地區可見薄層泥灰巖、砂質灰巖及泥質白云巖,層厚為65~120 m。
飛仙關組(T1f):區內出露為紫紅色泥、砂巖,可見紫紅、暗紫、灰紫色粉砂質泥巖,泥巖夾雜少量鈣質巖屑及凝灰質砂巖,偶見灰巖呈薄層或條帶分布,區內部分地區可見灰綠色鈣質巖屑砂巖和紫紅色黏土巖呈條帶狀構造,層厚393~648 m。
永寧鎮組(T1yn):區內出露為淺灰色頁狀至中厚層狀灰巖,灰色薄層至中厚層致密狀泥質灰巖,灰色中厚層狀白云質泥灰巖及砂巖,具有蠕蟲狀構造,部分區域出露地層可見紫色頁巖夾薄層狀泥巖,本區生物稀少,未獲得標準化石,本區層厚361~673 m。
關嶺組(T2g):區內出露不全,本區出露地層巖性為淺灰色中厚層狀白云質泥灰巖,暗紫紅色塊狀泥巖,暗灰綠色灰巖,淺灰色中厚層灰巖,灰白色塊狀白云巖及角礫狀白云巖和紫色中厚層泥質細砂巖,區內可見古生物發育。
法郎組(T2f):區內出露較少,區內可見青灰色中厚層含泥質灰巖夾薄層泥灰巖及泥質白云巖及灰白色厚層狀白云質灰巖,巖層可見少量不規則灰色及淺紅色的燧石團塊,區內生物稀少,未獲取標準生物化石,最大層厚153 m。
該區域侏羅系僅保存下統及中統,主要由陸相紫紅色泥巖、砂巖組成,生物稀少。
下侏羅統(J1):區內出露以紫紅色泥巖為主,夾粉砂質泥巖、石英砂巖及細砂巖,含鈣質結核。
中侏羅統(J2):分布零星,殘留不全,區內出露為灰白色細至中粒石英砂巖,暗紫色泥巖夾泥質粉砂巖,紫色含鈣質泥巖(夾少量泥頁巖)及泥巖,淺灰色的中厚層狀泥灰巖及泥質灰巖,部分區域可見黃灰色厚層細砂巖,本區出露層面風化面可見“瘤狀”凸起。
區內出露較少且不完整,主要分為上下兩個亞系,且二者異地而存,未見連續剖面。
下第三系:為一套在干旱氣候下形成的內陸河流及山間盆底相紅色碎屑巖堆積。中、上部為塊狀礫巖,礫石以淺灰色灰巖為主夾白云巖、燧石及砂巖,礫徑為1~20 cm。膠結物為紅色鈣質、泥質膠結。下部為含鈣泥質細砂巖及粉砂巖,底部為角礫巖。
上第三系:為一套內陸河湖相的灰色、黃色細至粗粒砂層、黏土層(黏土巖)夾礫石層,見透鏡狀的褐煤及褐鐵礦。
區內第四系地層發育不完全,多分布于山間盆地中,且成因類型比較復雜,有坡積、殘積、沖積、洪積、崩積、冰川沉積、湖沼沉積等。巖性多以黏土、泥礫和砂礫為主。次有砂、礫石層,含角礫亞黏土,含炭質黏土等。層厚一般為20~30 m,局部地區厚度可達50 m。
通過對六盤水鐘山區地層特征,尤其是對巖性及厚度的研究,對該區地層特征有較深入的認識。該區出露地層有石炭系、二疊系、三疊系、侏羅系、第三系以及第四系??傮w上以石炭系、二疊系、三疊系地層最為發育,分布最廣,其余地層在該區內為零星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