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云,王愛兵
[1.上海市紡織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200082;2.東方國際(集團)有限公司,上海200336]
根據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統計顯示,2018年我國檢驗檢測機構共擁有各類儀器設備633.77萬臺套,檢驗檢測機構總數為39 472個,實現營業收入2 810.50億元,出具各類檢測報告4.28億份,從業人員117.43萬人。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檢驗檢測機構產業規模持續增長,年均保持兩位數的增長;經濟質量顯著提升,單位指標呈良性發展態勢;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市場經濟發揮主導作用,事業單位數量持續下降,外資檢測機構平穩發展,民營檢測機構數量持續增長;行業科研能力有所增強。然而,我國檢驗檢測行業的基本面貌仍未明顯改善,表現在檢驗檢測機構規模和數量仍然以小微企業為主,國際化有影響力的檢驗檢測品牌仍然較少[1-2]。
在我國檢驗檢測行業的發展過程中,經濟市場化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給我國檢驗檢測行業帶來許多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帶來很多挑戰和不確定性因素。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國檢驗檢測行業的發展機遇和面臨的各種挑戰,為我國檢驗檢測機構市場化、規范化、高質量的發展提供借鑒。
檢驗檢測行業作為現代服務業越來越受到國家的重視,我國正在積極推進檢驗檢測行業的改革與發展,近年來也出臺了許多相關政策和指導文件,以進一步規范檢驗檢測行業的發展。同時,我國許多省市也將檢驗檢測機構作為地方經濟的發展重點,積極招商引資,布局檢驗檢測行業的發展,創建國家公共檢驗檢測服務平臺示范區。
2015年3月,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會議精神和國務院關于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的要求,推進業務相同或相近的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整合,國家質監總監印發了《全國質檢系統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整合指導意見》,進一步統籌規劃,優化布局,深化推進質檢系統檢驗檢測機構市場化,推進檢驗檢測行業的健康可持續良性發展。
2016年12月,國家質檢總局聯合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32個委辦局以及企業印發了《認證認可檢驗檢測發展“十三五”規劃》,即國質檢認聯[2016]524號文件,提出加快推進認證認可強國建設,整體上邁入世界先進國家行列。“十三五”期間又提出了加快推進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整合工作,實現機構較快增長;提升我國在國際認證認可領域的話語權,國際化水平邁上新臺階。
2017年5月,國家認監委按照中央有關精神,為進一步推進落實《認證認可檢驗檢測發展“十三五“規劃》,組織制定了《2017年檢驗檢測行業質量提升行動方案》,明確提出檢驗檢測機構要從單一檢驗檢測合格評定服務向綜合合格評定服務以及整體技術解決方案發展,提升檢驗檢測行業自身服務質量和能力水平,推進檢驗檢測機構向綜合服務商發展,打造綜合競爭力。
2018年1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強質量認證體系建設促進全面質量管理的意見》,部署推進我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要求各級政府將質量認證工作納入政府績效考核和質量工作考核。意見明確力爭3~5年內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質量品牌,構建國際合作機制,加快我國認證認可檢驗檢測“走出去”步伐,提高國內檢驗檢測認證市場開放度,提升我國認證認可檢驗檢測國際影響力。
2019年10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推進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改革工作的意見》,進一步深入貫徹“放管服”相關要求,推進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改革,創新完善檢驗檢測市場監管體制機制,優化準入服務,營造公平競爭、健康有序的市場營商環境,充分激發市場活力,相關改革事項自2019年12月1日起施行。
因此,隨著我國對產品質量越來越重視,人民生活水平和需求的不斷提高,國家對檢驗檢測行業將會越來越規范和重視,檢驗檢測行業將迎來良好的發展契機。
我國已經從一窮二白變成世界第二經濟體,國家經濟以及國民經濟都有了很大的發展。按照可比價格計算,40年來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約9.5%,2018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接近1萬美元,中國對外貿易額(以美元計)年均增長14.5%,同時2018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過38萬億元。
隨著“一帶一路”、自貿區、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的深入推進,將帶動經濟向高質量發展,“一帶一路”中包括經濟走廊、基礎設施、融資平臺、人文交流、產業發展等各方面內容的實施將為我國經濟發展帶來新的動力,注入新的活力,形成新的發展機遇。經濟的全面升級和高質量發展將帶動檢驗檢測行業的發展,也為我國檢驗檢測走出國門成為國際化第三方檢驗檢測機構創造良好的條件。
2019年11月21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了《產品質量監督抽查管理暫行辦法》,該暫行辦法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制訂,共分八個章節,增加了抽檢分離、網絡抽樣等相關內容,且自2020年1月1日起實施。該暫行辦法的制訂及實施將進一步規范我國產品質量監督抽查的相關組織、檢測、異議和結果處理的程序、流程及法律責任等內容。
在“放、管、服”的背景下,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建立了“雙隨機、一公開”的體制,要加強事中、事后監管,進一步把檢驗檢測的市場規范和監管作為日常監管的重點內容,規范檢驗檢測活動,優化企業發展環境[3]。
2018年我國事業單位檢測機構數量雖然有所下降,卻仍占檢驗檢測機構總數的27.7%,事業單位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機構編制、管理體制等各種因素對我國檢驗檢測機構的發展都有很大的制約。目前,國家對檢驗檢測事業單位的改制也正在積極、有序推進。
2018年,我國外資檢驗檢測機構數量336個,營業收入200.7億元,戶均營業收入5 973萬元,遠高于我國檢驗檢測機構戶均712萬元的平均水平,以及民營檢驗檢測機構戶均483萬元的水平。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是由于外資檢驗檢測機構起步較早,在國際市場上已經擁有強大的品牌效應和品牌認可度,且外資檢驗檢測機構多以綜合型檢測機構為主,檢驗檢測能力和范圍覆蓋較廣。近年來,我國也已形成了以深圳華測為代表的民營檢測機構以及以中檢集團為代表的國有檢測機構,但他們的國際化程度仍有待進一步加強[4]。
2018年,我國民營檢驗檢測機構19 231家,數量占檢驗檢測機構總數的48.7%,占比比2017年增長2.7%;營業收入929.28億元,占檢驗檢測機構總營業收入的33.1%,占比比2017年增長3.8%。我國民營檢驗檢測機構具有本地化優勢,機制靈活,發展迅速,大量民營資本進入我國檢驗檢測市場將在一定程度上改變我國檢驗檢測市場的經濟結構和競爭態勢。同時,除少數檢驗檢測機構外,我國原纖檢系統的檢驗檢測機構地域性特色比較明顯,檢驗檢測市場主要輻射當地及周邊,未實現真正的市場化以及全國發展,離國際化發展尚有不少距離。
隨著檢驗檢測任務日趨多樣化,對行業技術型科研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且客戶對測試技術等方面的響應速度要求也越來越高,行業高端技術型研發人才相對缺乏。2018年末,我國獲得高新技術企業稱號的檢驗檢測機構為1 861家,僅占全行業檢驗檢測機構總數的4.71%。
目前,不少檢驗檢測機構提出一體化解決方案,打造一體化的市場能力。一體化市場能力包括產品和方法標準等的研究,以及制修訂的響應速度、政策和市場的研究、上下游企業和客戶的研究、信息化建設水平等。除個別綜合型檢驗檢測機構具有部分研究能力外,我國大部分檢驗檢測機構尚未建立對品牌企業的研究部門,這類研究包括品牌的發展戰略、方向、目標、定位等,通過對客戶品牌的研究,制訂更有針對性的一體化解決方案[5]。
隨著國家和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在“放、管、服”背景下,國家對檢驗檢測行業越來越重視,一系列政策和規范將引導我國檢驗檢測機構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檢驗檢測機構將迎來新的發展契機。同時,受體制機制、品牌效應、競爭結構、地域發展、科研能力、一體化水平等的影響,我國檢驗檢測也會面臨各種挑戰。我國檢驗檢測機構要進一步發揮優勢,聚焦發展機遇,減少重復投資,實現差別化發展,打造檢驗檢測機構品牌,實現國際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