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冬蓉
(蘇州健雄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蘇州 215411)
服飾是人的外在表象,由服裝本體及其延伸物,如首飾、帽子、發夾、鞋子等構成,而服飾禮儀是人們在交往過程中為了相互表示尊重與友好,達到交往的和諧而體現在服飾上的一種行為規范。這種規范不僅會因種族、習俗、時代等的差異而不盡相同,也會因人群不同而產生區分。現代大學生正接受高等教育,是社會新技術、新思想的前沿群體、國家培養的高級專門專業人才。大學生代表年輕有活力一族,是具有開拓性的建設與創造的主力軍,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棟梁之才。大學生的服飾禮儀能夠展示他們的喜好、心態、涵養和審美情趣等,也能體現一個社會和一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狀況和文明程度。因此,引導大學生掌握并運用正確的服飾禮儀尤為重要,高校的“社交禮儀”課是引導學生正確服飾禮儀的良好途徑。除了遵循服飾禮儀的TPO(時間、地點、目的)原則,本研究在“社交禮儀”課教學過程中還總結了現代大學生服飾禮儀方面應注意的事項。
身份原則是服飾禮儀原則之一,著裝一定要注意符合身份。關于大學生的著裝要求,教育部頒布的《高等學校學生行為準則》中有規定,各高校制定的《學生文明行為規范》中也有具體要求,要求大學生服飾簡潔、大方,在進入教室和圖書館等公共場所,參加集會、演出、集體活動時不穿跨欄背心、吊帶背心、拖鞋、運動短褲、超短裙等服飾。最重要的是要符合身份,一般強調性別、年齡、職業、環境等差異。大學生已經是成人,所以服飾不能太幼稚,但他們仍然是學生,服飾不能太社會化。很多大學生畢業后將步入社會,因此服飾方面也可以與社會服飾有所接近,特別是一些兼職的學生,在畢業實習時就可以穿職場服飾。學校通常有體育課和課外活動,所以款式時尚的運動裝會大受青睞。另外,大學生還處于學習階段,在經濟上依賴父母,因此服飾方面不宜選擇太昂貴的。
服飾有3個功能,第一個功能是實用,第二個功能是表示地位和身份,第三個功能是表示審美[1]。這3個功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大學生在選擇服飾時要綜合考慮其實用性、身份因素和審美因素。其中身份因素非常關鍵,只有根據自己的身份選擇相應的服飾,才能讓服飾的實用性充分發揮出來,也只有身份對位才能讓服飾的審美因素真正服務于年輕智慧的大學生,幫助他們煥發更絢麗的光彩。
總之,鑒于大學生的年齡和身份,在日常的學習、生活、工作中應多穿便于行動的休閑裝、便裝等,介于休閑和正式之間的服飾也很適合。不上課時,大學生們可以穿得更休閑;大學生課余還會有社交活動,這種場合就可以選擇更時尚、有個性的服飾。
大學生作為社會中最具希望的一個群體,應該自覺以高標準要求自己,在一些特定的場合,著裝上應體現自己的文化層次、道德水準和審美品位。要想塑造一個良好的大學生形象,服飾首先就要選擇適合的“質”,用和諧、得體的穿著來展示自己的才華和美學修養,以獲得更高的社交地位[2]。這里的“質”指服飾的質量和質地,包括服飾的面料、材質、款式和做工等方面。前面提到大學生不適宜選擇太昂貴的服飾,這并不意味著他們應該購買低劣的服飾。現代社會,大部分家庭的經濟條件允許孩子購買中等或稍低價位的服飾,讓他們可以穿著合適的衣服參加交際活動。如今中等或稍低價位就可以選到質量不錯的服飾,況且大學生們頭腦聰明,又有同學朋友參謀,且網上購物也很方便,可以用有限的資金購到質量不錯的產品。在服飾質地的選擇方面,希望他們能選擇舒適健康的材質,比如棉、麻、絲質材料。
服飾的優“質”可以有效提高和塑造大學生的素質和專業形象,給交往對象留下規范、嚴謹、專業、禮貌的良好印象,形成獨特的競爭優勢。這種競爭優勢從校園的一些活動中就能體現,比如大學校園會有很多社團,經常會有招聘或相關活動,此外還會有一些演講比賽、辯論賽等,在這些場合,學生服飾的優“質”可以為自身整體形象加分,幫助他們在活動或比賽中獲取更好的成績;同時這種競爭優勢也體現在校外的活動中,比如支教、校外志愿者、寒暑假的社會實踐等,在這些場合,大學生服飾的優“質”也會使他們的形象給社會留下更好、更深的印象。
大學生在選擇服飾時,需要符合自己的個性,突顯自身的美好氣質。因此,必須深入了解自我、正確認識自我,選擇合適自己的服飾,讓服飾盡顯自身風采?,F代社會許多年輕人盲目追星,包括模仿他們的服飾,甚至有時會過于盲目。大學生是有知識、有思想的年輕一代,希望他們在這方面能有比較清醒的認識,不盲目追星,選擇符合自己特點和個性的裝扮。一個性格內斂的人如果裝扮得很外向、瀟灑,看上去便會很不協調。
除了性格,服裝的顏色與身形也大有講究。高大的人宜選擇深色、單色,太亮、太淡、太花的色彩都有一種擴張感,使著裝者顯得更高、更大;而對于較矮的人,服色宜稍淡、明快柔和,上下色彩一致可以顯得身材修長;較胖的人在服色的選擇上,以冷色調為宜,過于強烈的色調顯得更胖;對于偏瘦的人來說,服色選擇以明亮柔和為宜,太深、太暗的色彩會顯得瘦弱。
服飾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產物,但是必須建立在健康美的基礎之上?!懊利悆鋈恕笔悄壳澳贻p人存在的較大問題,為了美麗,穿得又薄又少。眾所周知,“寒”會導致多種疾病,身體一寒,免疫力就會下降,疾病就會乘虛而入。因此,服飾的首要任務是御寒。古人說“衣食住行”,首先提到的就是衣,用衣服保暖,尤其是關節部位的保暖,保證身體各個器官的正常運作。
為了健康,選擇服飾需以舒適、自然、心情舒暢為基礎,要避免為了美麗選擇過于緊身的衣服,否則會影響大學生的身體發育和腦力運作;同時不要選擇顏色過于鮮艷的服飾,這種染色對人體或多或少會有影響;另外,盡量選擇不用干洗的衣服,因為干洗使用的化學劑有害健康。
健康一旦出了問題,美就無從談起,因此需要向年輕人強調保暖的重要性,不能為了美不顧健康,這樣最終只會得不償失。
真正的服飾美體現的是著裝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完美結合,是服飾與著裝者心靈、氣質的完美融合。人們提倡自然美、心靈美、健康美,也提倡修飾美,它們并不矛盾,而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中華民族傳統上提倡自然美和心靈美,這是傳統美德,不能丟棄。同時,健康美也越來越得到大眾的認可和重視,再者,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大眾也越來越認識到了修飾美的重要性。人們在自然美、心靈美和健康美的基礎上加上修飾美,就能達到內外美的完美結合,這是現代文明社會高層次的美,是現代大學生追求的目標[3]。
內外美的結合需要大學生將更多精力放在提升內在修養上。因為外在美相對容易,而內在美的培養需要長期不懈的努力。因此,大學生應從日常行為的點點滴滴注意自己修養的提升,比如:進教室看到桌椅不整齊能自覺調整,不將早餐帶進教室,對老師和同學友好,就餐自覺排隊并做到“光盤”,過馬路遵守交通規則,疫情期間遵守相關的各種規定,各方面都能自律,學習方面能有鉆研精神,能樹立遠大理想并持之以恒地奮斗,能有家國情懷,有愛心和感恩之心等[4]。這些內在美的提升可以讓大學生的整體素質登上一個新臺階,讓他們的外在美煥發更大光彩。因此,要求大學教育工作者對學生加強引導和教育,從日常行為出發,培養有內在修養和外在禮儀的優質大學生。
大學生年輕、美麗、智慧,是家庭的希望、國家的未來,他們的形象代表著年輕一代和國家形象。在現代社會,服飾不僅是一種文化,反映一個民族的文化修養和整體風貌,還是一種獨特的語言,能體現一個人的身份、地位和修養,彰顯出一個人的氣質。因此,引導大學生掌握正確的服飾禮儀至關重要。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高等教育也在變革之中,教育工作者尤其應該明確自己的職責,在現實的條件下,堅持大學的理想和精神,擔負培養優質現代公民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