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艷
信息化時代,網絡已經滲透到廣播、電視、報紙編輯工作的各個環節,編輯無論是查閱資料、收集信息、策劃選題、組織稿件以及與受眾的互動都離不開網絡。不斷加快加深的媒體融合,也迫使編輯掌握更多的網絡綜合運用能力。運用好網絡對做好編輯工作有著極其巨大的作用。筆者根據多年來的報紙和電視編輯工作實踐,覺得編輯在運用網絡時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網絡技術的發展和媒體間的不斷融合,對編輯的業務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傳統的文字功底、編輯技巧、新聞敏感度等等之外,對網絡的綜合運用能力也已經成為衡量編輯業務能力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
編輯除了應熟練掌握多種網絡實用技術之外,還應注意不斷提高對網絡的綜合應用能力。比如,編輯在策劃選題時,可以先從網絡上搜集相關資料,開闊視野,拓寬思路,激發靈感,讓自己的選題內容更豐滿,形式更新穎。也可以把相關要求發表在網絡上,由眾網友參與策劃和制訂。這需要編輯具備熟練的網絡信息收集和過濾、整理能力。如果是一個比較大的需要眾多參與者的選題,編輯則可以把定好的選題以帖子的形式發布在相關的社區、論壇、部落或微信群里,打破地域限制、人員限制,讓眾網友來共同參與。這些參與者的作品,可以以文字、圖片、音視頻等形式通過網絡方便、及時地傳送給編輯,由編輯根據需要進行取舍后,再把有關情況通過QQ、微信等即時聊天工具或電子郵件反饋給參與者,雙方可以通過網絡視頻進行“面對面”的在線溝通,既方便又快捷,真有“天涯若比鄰”的感覺。待選題完成后,編輯又可以把它發送到微博、微信公眾號和客戶端上,讓更多的人一睹廬山真面目。這樣做,既增加了受眾的黏性,又擴大了媒體自身的影響力,提高知名度,增加了信息傳播渠道。
2018 年,平頂山市廣播電視臺開展了“建言獻策 出彩鷹城”活動,平頂山新聞綜合頻道《直播平頂山》欄目積極開設《建言獻策 出彩鷹城》專欄,編輯除編發記者現場采訪的市民建言獻策視頻之外,還通過《直播平頂山》微信公眾號、《平頂山廣播電視臺》微信公眾號、平頂山信息網、記者朋友圈發布征求建言的信息,發布成品節目視頻,吸引了大批網友參與。節目融合了記者采訪、市民手機拍攝內容等等,日閱讀量平均在5 000 人次以上,每期專欄點贊數在1 000 左右。不少熱心觀眾紛紛在公眾號和記者朋友圈中留言,對平頂山的交通、醫療、教育、城市布局、城市管理、人才引進等方面提出自己的建議和看法,為市委、市政府傾聽民意、制定決策提高了參考。該活動取得極為不錯的傳播效果。
網絡是一個自由開放的信息平臺。網絡空間的自由能使網絡成為普通人針對時政或其他敏感、重要問題發表自由、公開言論的場所,也能使其成為別有用心之人造謠生事、攻擊他人,損害他人人格、名譽的跳板[1]。信息發布者具有很大的自由性、隨意性和隱蔽性。
從網站這一方面來說,由于監管缺失等原因,包括一些門戶網站在內,都存在許多色情、暴力、迷信等等的不良內容,各種為賺人眼球、提高點擊率的內容充斥其間,五花八門,無奇不有。作為正規的新聞媒體,編輯在選稿時一定要嚴格遵循相關規定,時刻牢記“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且不可為了收視率、閱讀量而放松選稿要求。
網絡信息發布者因自身修養、學識等條件所限,他所傳達的信息并不都是正確無誤,需要編輯在選擇過程中,時時留心,篇篇留意,處處推敲,多多查證。筆者在一篇介紹秦朝知識的網文中看到說:秦始皇死于公元210 年。稍有歷史知識的人都知道,秦朝的統治時間為公元前221 年至公元前206 年,秦始皇怎么會死在公元后?因為發布者的粗心,在210 年前面少寫了一個“前”字,讓秦始皇整整晚死了420 年。這樣的信息豈不是誤人子弟,害人匪淺嗎?
要保證信息的真實性,就要求編輯努力提高自身文化修養和業務素質,積極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要想“不畏浮云遮望眼”,就只能“自緣身在最高層”。
需要說明的是,編輯在選稿時,也要善用網絡查閱資料的便利,對信息進行交叉求證。但編輯對信息的把關,不應只停留在字詞句等這些技術性差錯上,還要注意甄別信息本身的真偽。
信息化時代,信息發布的操作方式越來越簡便和多樣化,人人都是麥克風,人人都是發言人,這也為別有用心者散布謠言提供了方便。一些“高明”的網絡謠言往往以新聞報道的形式來偽裝,甚至盜用傳統媒體的名義,并力求“逼真”,令人中招。編輯在做報道選擇時一定要擦亮眼睛,對每一篇報道都要懷有質疑之心,不斷核實,盡最大努力來展現客觀和真實。
近年來,各種反轉新聞不斷出現,如:2017 年榆林孕婦墜樓事件,2018 年“樂清男孩”事件,重慶公交車墜江事件,2019 年的英國“冷凍貨柜車案”,山東女快遞員下跪事件,淘寶店家“果小云”被網紅“薅羊毛”事件,等等,都在網絡和傳統媒體上產生較大影響。前一秒你還堅信不疑,下一秒則可能完全變了模樣。
編輯在編發這類稿件時,一定不能為了爭奪時效性和關注度、影響力,而盲目跟風、偏聽偏信。即使說反轉新聞不是假新聞,但是媒體人職責的失守、公眾的求異心理終將會造成新聞報道的失實,過激言論仍然會造成一定程度的社會混亂和恐慌,這在警示我們,無論時代如何發展,真實仍應該是新聞的生命[2]。
為了確保新聞真實性,編輯們應提高責任心和業務素質,遵守新聞宣傳紀律,面對突發新聞、重要新聞更要嚴格把關,細心求證,讓“新聞飛一會兒”,及時發現疑點,切斷假新聞的傳播途徑。對一家媒體來說,如果發生假新聞或報道內容嚴重失實的情況,都會影響媒體公信力,損害社會信任機制,即便最后真相得以大白,但信任已經缺失,對受眾、對媒體自身都是莫大的傷害。
網絡往往把信息傳播的時效性放在首位,因參與者的眾多和無處不在,它打破了信息發布上的時間限制和地域限制,可以隨時隨地進行信息發布,它的發布時間可以以分、秒計。而報紙、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由于出版和播發條件的的限制,信息發布周期往往以天計、以周計。編輯在利用網絡選稿時就要注意時效性問題。對于一些連續性的新聞事件的報道,編輯必須時時留意事件的進展,隨時調整報道策略,盡可能地把最新的信息傳播給受眾。
需要提醒的是,編輯們在網絡上選稿時,有時候會忽視對新聞時間的把握。以“百度”搜索為例,我們在運用時,可能把網頁快照下面的時間想當然地理解為該信息的發布時間,一些陳谷子爛芝麻就在這種疏忽下被重新端上了桌面。這類錯誤還會出現在不同網站對文章的轉載中。有些陳年舊聞甚至也會經歷幾年后,改頭換面重新泛起。編輯在選稿時要多比較、多查證才是。
網絡在編輯工作中的滲透,讓有些編輯對它的依賴發展到沒有網絡就無法工作的地步。筆者認為,編輯對網絡的應用要奉行“拿來主義”,凡是與編輯工作有用的各種有益的信息以及利用方式,只要合法、合理,都可以為我所用。但在利用時,既要將網絡傳遞信息的海量、快捷、互動等特點最大限度地利用起來,也要充分發揮傳統媒體在新聞廣度、深度等方面的報道優勢,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把網絡上的信息進行多角度、多方位的分析和挖掘,利用自己扎實的編輯功底、敏銳的分析能力、高超的綜合能力,編發出有廣度、有深度、有力度的作品來,堅決不做網絡信息的搬運工。
總之,網絡時代的編輯人員,應該是既具有較高的新聞素質,又是掌握電腦和網絡新技術應用的復合型人才。面對日新月異的網絡新技術和媒體融合,編輯要隨時充電,讓自己如同一臺電腦,不斷地更新系統,“聯網”學習,練就使用網絡的十八般武藝,成為媒體轉型和融合的弄潮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