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開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天津,300350)
現代化是一個漸進的、長期的、復雜的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過程,是傳統與現代、內部和外部等多種因素交融交鋒的進程,具有整體性、革命性等特點。近代中國的特殊國情決定了中國現代化潮流的開啟具有其特殊的演進邏輯,是一種“刺激—反應”式的外誘型、后發型及革命與改革交織的混合型的現代化。這種特殊性決定了一個有組織、有權威、有能力的政黨在領導近代中國現代化中的不可或缺。國民黨是在中國內憂外患、國將不國的困頓境遇中產生發展的,在實現中國獨立與富強、自由與進步的歷史奮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終究因為其違背近代中國現代化的邏輯而被歷史大潮淹沒。
和平穩定的政治環境是推進國家和社會的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保障。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國,爭取民族獨立與統一,追求自由進步的良好社會氛圍,獲取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成為實現社會發展進步的首要任務。國民大革命后,國民黨象征性地成為中國的執政黨,但由于其不能正確處理同“三座大山”的關系,反而成為推進近代中國現代化的政治阻礙。
近代中國現代化是在西方文明的沖擊下而被迫進行的“外誘型”現代化模式,這種現代化模式與傳統中國的政治制度相結合,造成了近代中國“對外沒有民族獨立,對內沒有政治民主”的政治局面。[1]751中國人民從未像近代這樣面臨如此嚴重的民族危機,中華民族從未有如此艱巨的救亡圖存使命,古老中國也從未如此接近現代化的發展大道。
西方列強的野蠻入侵打碎了清朝統治者以自我為中心的封閉保守幻想,中國被迫卷入世界發展大潮。西方的文化思想及列強無理的挑釁嚴重沖擊著中國傳統的社會結構和思想觀念,催生了新的產業結構和社會階層,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先進生產力要素等其他現代社會要素的發展,但是近代中國的任何變革發展都必須在帝國主義的利益范圍之內,中西之間形成了一條“由中國向西方列強各國輸出剩余價值的依附性鏈條”。[2]94這種在帝國主義統治之下、為列強利益而服務的現代化是畸形的、不健康的現代化,中國獨立、主權和領土的喪失成為阻礙現代化建設的沉重枷鎖。
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傳統的農業結構松散分裂,民族工業遭到嚴重沖擊,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地方勢力分裂斗爭,社會不穩定性因素不斷增加,打破了歷史發展規律和近代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步伐,因此“中國必須有一次對外的民族獨立戰爭,才能建立起一個現代化的國家”,[3]237這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
在這場浩浩潮流中,中國先后出現了三次主要的救亡圖存和現代化建設模式。一是以封建地主階級洋務派、資產階級維新派和新文化運動中的知識分子等為代表的社會力量追求國富民安的現代化模式,實現了現代化實踐由器物、制度到思想的深層次轉變。二是帝國體系內的新軍或各系軍閥等軍隊推進近代中國現代化的模式,推動了傳統權力結構的瓦解,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清朝覆滅后中國出現的權力真空,然而軍閥混戰并未促成推進現代化的新的組織力量,反而使社會各方面成為軍隊的附庸,軍隊不能承擔起建國責任。三是孫中山先生探索的黨建國家模式,他強調:“吾人立黨,即為未來國家之雛形。”[4]323通過學習蘇俄立黨建黨,推動革命事業發展,最終達到改造國家之目的。胡適曾對此作出高度評價,他認為聯俄改組國民黨,學習西方組織功夫,這是國人向西方學習到的第一項真本事,是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的里程碑。在這一路徑之下,高舉著三民主義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方針,國民黨開始著手國家的整合。
近代中國封建傳統文化具有強大的惰性、政治性和自我中心性特點,與現代先進思想文化有很大的隔膜,在此影響下封建統治者也表現出僵化、保守等劣性,極大地消釋外界刺激的影響。在這種環境中成立和發展的國民黨,不能完全割除與封建因素的聯系,甚至還依靠這種聯系鞏固其統治地位,這集中體現在文化和軍事層面。
在思想文化上,國民黨奉行“黨治文化”原則,充分運用文化的政治倫理性作用。蔣介石極力推崇封建傳統道德,倡導文化復古,舉起復興傳統儒學的旗幟,發起了新生活運動,以封建思想中的“禮義廉恥”、“八德”等封建觀念架起思想文化上的高壓,以期回歸人類的固有德性來進行思想鉗制,使人民的一言一行達到統治者的要求,維護其反動統治。蔣介石強調:“我們今天對共產黨的斗爭,乃是文化與思想的斗爭”,[5]1894其文化政策的政治性、封建性、反動性昭然若揭,違背了民主和科學精神,背離了現代化方向。
在軍事建設上,蔣介石推崇曾國藩等人的封建軍事思想,注重精神建軍,將“四維”作為整合和維系軍隊的支柱,片面而過分地強調忠貞、自律等,如要求軍隊敗而不退、俘而不降、絕對忠誠、絕對服從,甚至要求軍人自殺自贖,實行連坐法等,這些都是對傳統倫理道德的片面化理解和運用,也為后來的兵敗山倒埋下禍根。
帝國主義是造成近代中華民族積貧積弱的主要原因,“是中國人民的第一個和最兇惡的敵人”。[6]633因此,推翻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廢除其施加在中國人民身上的一切不平等條約和特權,是實現國家發展和民族進步的首要任務。國民黨對中國的主權和統一作出的重要貢獻是不可否認的,其先后同中國共產黨兩次成立統一戰線,國民大革命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及其扶植的北洋軍閥統治,成為中國革命新的歷史起點。抗日戰爭打破了日本的囂張氣焰和野蠻侵略,為中國現代化建設提供了良好機遇。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之初,通過外交努力基本上收回了中國的關稅主權,頒布了《海關進口稅則》。同時,積極同英、美、德、蘇等國家開展外交交往,廢除了部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改善了中國的國際環境及國際影響。
然而由于國民黨與西方列強的利益牽涉其獨裁統治的政治目標,不得不依賴美國等的援助。誠如蔣介石所說:“沒有美國的支持和援助,我們就不能反共,更不能反抗蘇聯帝國主義者。”[7]27對西方列強的過分依賴,使國民黨一開始就不能打起徹底反帝的旗幟,在對外關系中不斷妥協退讓,換取戰爭援助,甚至延續清政府不惜以主權利益為代價簽署不平等條約的傳統, 《中美商約》、《淞滬停戰協定》正是近代中國亟需民族獨立同國民政府喪權賣國行徑的矛盾體現。歷史證明,官僚資產階級的代表國民黨與帝國主義、封建主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三座大山”嚴重阻礙近代中國的現代化歷程。
發展資本主義生產力是近代中國面臨的世界大勢,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和階段性要求。西方列強的入侵使近代中國孕育的資本主義萌芽在夾縫中生存壯大,生產力領域產生革命性因素。資產階級力量的發展推翻了束縛先進生產力發展的封建體制,自主的現代型經濟成為最具活力的現代化因素。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也采取了諸如幣制稅制改革、發展國家資本主義等系列措施,但是由于國民黨自身的諸多因素,這些有利舉措慢慢走向反面,潛藏著危機。
從封建主義發展為資本主義然后建立社會主義社會,是馬克思主義創造性闡發的人類社會發展規律。鴉片戰爭以前,英、法等西方先進國家早已率先建立了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和經濟體制,引領著世界現代化潮流。列寧在指導俄國革命時就強調,工人階級與資本主義的自由充分發展有利害相關性,不是說工人階級受資本主義的壓迫剝削,而是說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不足夠,“消滅一切妨礙資本主義廣泛、自由和迅速發展的舊時代的殘余,對工人階級是絕對有利的。”[8]556
明清時期在中國江南沿海的紡織業中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而封建傳統文化的惰性、專制主義制度和閉關鎖國政策等嚴重遏制了資本主義因素的成長。帝國主義的全球擴張使中國被迫卷入世界現代化大勢之中,越來越多的先進人士認識到當時的中國向西方學習走資本主義道路是擺脫落后現狀,實現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的進步之路。“在舊中國,發展資本主義是進步的主張”,[9]47打著“自強”和“求富”口號的洋務運動開啟了中國現代化的第一步,近代中國開始了由農業國到工業國的艱難轉變,代表先進生產力的機器大工業不斷發展,新的生產方式正在形成,經濟結構產生根本變革。
晚清官僚隊伍中分化出一部分具有資產階級意識的官僚群體,他們為近代中國的現代化打下了基礎。與此同時,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具有新的知識、技能和思想觀念的新興資產階級隊伍不斷壯大和發展,他們適應先進生產方式的要求,體現著社會形態的前進方向。他們之中的先進分子在改革和革命中不斷探索新的資本主義發展道路,使中國在效法西方的現代化實踐中實現了從物質層面到思想文化層面變革的縱深演進。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伊始就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準確認識和把握唯物史觀關于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理論論述,在革命時期就高度重視發展社會生產力,促進經濟發展,改善人民生活,為革命提供物質保障。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并不否認中國在當時的條件下發展資本主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他強調中國人民即使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里還是不會準備好迎接社會主義的,一個較長的發展資本主義的階段不可避免。在聯系比較中俄兩國國情時,他說在比中國先進的俄國列寧就想搞資本主義而沒有實現,近代中國多了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而“我們的資本主義是太少了”,[10]1060創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義經濟綱領。
新事物的發展不可能一帆風順,舊事物也不會甘愿退出歷史舞臺,新舊事物的斗爭在社會變革特別是觸及舊勢力根本利益時尤為激烈。舊中國封建統治集團為維護自身統治和權威,分化、同化甚至消滅有違自身利益的資本主義因素,也是由于封建傳統文化的根深蒂固和舊中國政治體制的長期影響,社會力量對政府的依賴長期存在。商人采取官商合辦或官督商辦等形式依賴政府獲得經濟利益,資產階級維新派依靠沒有實權的光緒獲得變法支持等,資產階級發展先天不足,在近代中國現代化進程中不能成為一支獨立的現代化力量,表現出對封建權威的依附。直到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專制統治,理順了現代化的道路。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一改北洋軍政府時期的自由經濟模式,加強國家對經濟的調控管理,重新厘定經濟法規及政策,進行多層面改革,統一國家市場,在發揮國家資本主導作用的同時,保護民族實業,允許民間資本發展。這一段時期出現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浪潮,年均增長率為8%—9%(1927—1937),[11]500經濟實力帶動中國綜合國力不斷提升,中國再一次迎來現代化的重要機遇。
“資本主義之所以不能在中國興起,是因為商人從來不能擺脫士紳及其官府代理人的控制而獨立自主”,[12]149這一規律同樣也適用于國民黨統治時期。蔣介石閹割了孫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義”思想,極力建立國民黨的一黨政治,同時由于其自身軍武思想的影響,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逐漸退化為一個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的官僚集團。在經濟現代化模式上,走上了政府全面管控經濟,發展官僚壟斷資本限制民間私人資本的道路。
在20世紀30年代,官僚資本急劇膨脹,滲透于金融、商業等重要經濟領域,形成對這些領域的資本壟斷。然而,這種壟斷不是由于資本自由地積聚或集中形成的,而是少數國民黨官僚利用政權,聚財營私、橫征暴斂積累而成。國民黨官僚一方面利用戰爭形勢大發“國難財”、“勝利財”,另一方面通過建立關、鹽、統三稅為支撐的稅收體系,給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普通人民群眾造成巨大的經濟壓力。這種政權與財富掛鉤的政治體制滋生了統治階級內部的貪污與腐化,為一己之私而與民爭利,“蔣、宋、孔、陳”四大家族就是這種經濟發展模式的產物。官僚資本的急劇膨脹必然導致民營經濟的衰落,這種互逆發展在戰后達到頂峰,“中國民族工商業日趨破產,勞動群眾和公教人員的生活日趨于惡化”,[13]1213國民黨不能領導中國經濟走向現代化,反而日益走向人民的對立面。
現代化可以概括為人類社會由農業文明進入工業文明,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的復雜過程。這一過程的主體是人,人的現代化也是現代化進程中重要的方面之一。現代化的本質決定了人類社會在推進現代化的過程中,要正確處理好工業化的城市和農業化的鄉村之間的關系,在充分發揮人的主體作用推進現代化的進程中,實現人的現代化。與中國共產黨相比,國民黨沒能正確分析和準確把握這兩對關系,使得近代中國的現代化因素集中在城市,沒能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的土地問題,使國民黨失去了鄉村,也失去了民心。
認清中國的基本國情“這是解決中國一切革命問題的最基本的根據”,[6]646也是解決近代中國現代化建設問題的基本根據。中國以農業立國,近代之前常被其他國家稱為世界最古最大之農業國,農業是中國歷代社會經濟的基礎,小農經濟是主要的經濟結構,是封建經濟的支柱,也是維系社會統治的基礎。小農經濟存在的廣泛性、延續的長期性、地位的重要性決定了近代中國走向現代化的艱巨性和復雜性,必須把農業、農村、農民的現代化擺在首要位置。
鴉片戰爭之前,農民戰爭是中國歷代滅亡的重要原因,盡管中國版圖幾經變化,朝代興衰更替,但是基本的小農經濟結構并未被破壞,這是為何中國千百年來只是朝代更易而不是時代變遷的主要原因。鴉片戰爭以來,隨著西方資本主義的滲入以小農經濟為主的自然經濟逐漸解體,資本主義商品化的農業不斷發展,大多數農民和手工業者并不能適應這種根本變化而紛紛破產,部分被迫去海外謀求生存,一些在國內掀起農民戰爭和起義,成為社會不穩定的因素,沖擊著封建秩序和統治者的權威。盡管清末設立了農工商總局、農會等農政機構,實行了系列農業政策,安撫了農民情緒,推動了傳統農業的轉型,但是迫于嚴峻的國運危機,清政府一改重農抑商的傳統而采用重商輕農的政策,近代農業未得到應有的發展。
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在處理城鄉關系層面實行的是以城市為中心的國家集權現代化,這是其推進現代化建設的又一個重要特征。一方面是因為南京國民政府內部大部分官僚“外中內西”,接受過西方的教育或較長時期居于國外,形成了西式的知識體系和思維方式,對中國的基本國情缺少理性認識,沒有充分認識到近代中國推行現代化首先要解決農業的現代化,處理好城鄉關系,而是片面追求西化和單純的城市化。另一方面蔣介石具有強烈的“民生主義”思想,曾提出工業發展與農業振興是相因而不是相反的重要論斷,國民政府時期推行了一系列發展農業的政策,如發展合作社、減租減息等,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然而,由于蔣介石自身深厚的軍武和獨裁思想,其農業發展服務經濟建設、經濟建設附屬軍事目的的基本思想,歸根結底還是將農業和鄉村建設放在了相對次要的位置。在政權建設方面,對鄉村滲透的失敗也是國民黨城市中心格局形成的重要原因。
革命時期國民黨的主要力量集中在大城市,“農村是國民黨反動派和帝國主義統治的薄弱空間”,[14]234國民黨在城市的代表性高于農村,導致了城鄉二元的分離,中央和地方貌合神離,統治地方的地主士紳和中央不是一條心,國民黨在地方實施的保甲制度不是處理城鄉關系的好制度,造成了國民黨政權的根基不穩,也給中國共產黨開辟農村根據地,發動轟轟烈烈的革命運動提供了條件。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智是最大的力量。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強調,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進程中既是參與者又是創造者,人民群眾有目的的活動和意志的合力決定著歷史發展的方向。近代中國發展到清王朝之時,延續千年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達到了頂峰,清政府沿著一款款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日益走到與人民群眾不斷沖突和對立的地位。在清朝統治下,廣大人民內無民主外受壓迫,深受封建倫理道德的束縛,不僅不能享有現代化建設和發展的機遇,甚至因西方資本主義的入侵而更加貧苦。
近代中國“農業是國民經濟的主要部門,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90%以上”,[15]238近代中國現代化的主體是農民的現代化,解決好農民問題是近代中國革命和建設的中心問題,解決農民問題首要是處理好農民與土地的關系。封建土地所有制扭曲了農民與土地的關系,使土地成為農民的束縛、農民成為地主的附庸,廣大農民長期遭受封建官僚、地主和帝國主義直接或間接的剝削和壓迫,思想上封建麻木、生活上貧困交迫、政治上毫無民主,是近代中國發展需要解決的硬骨頭。農民的現代化決定著近代中國現代化的方向和效果,實現國家現代化就要解決農民土地問題,實現農民的解放和發展。
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作為近代中國具有不同現代化觀念的政黨,在解決農民土地問題上也采取了不同的政策。毛澤東指出中國革命的內容不僅包括民族革命也包括土地革命,后者要“消滅豪紳階級對農民的封建的剝削”。[16]48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人領導農民進行的土地革命矛頭直指封建土地所有制,徹底廢除封建土地關系,建立了農村革命根據地,得到了最廣大農民的擁護和支持,帶領全國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實現翻身解放。
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執政期間對農民土地問題表面上沒有輕視,政策上也沒有放松,頒布了《土地法原則》、 《土地法》 等法律章程,實施了合作社、“二五減租”等政策策略。但由于國民政府自身的階級屬性和其與封建殘余千絲萬縷的聯系,不能像共產黨一樣深入農村、接近農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導致理論與實踐脫節。同時,由于統治鄉村的地主士紳為維護自身利益欺上瞞下,當土地政策觸及他們的利益時就會引起他們的強烈反對,使這些本能解放農村生產力、組織動員廣大農民的改革政策轉變為諸如興修水利、改良品種等技術性的且不觸動農村生產關系的改良,這些政策也由于缺乏中央權威監督和基層力量推動而未得到統一有效的實施。國民黨在其執政二十多年間一直未能解決農民與土地的關系問題,既未能對鄉村進行有效滲透,也不能對農村進行有效統治,更不能得到農民的支持,根基不固的執政黨注定失敗。
近代中國“外誘型”和“后發型”的現代化特征決定了中國要在國際關系紛繁復雜、國內形勢異常嚴峻的內外局面中進行現代化,必須依靠一個有權威、有紀律、有較強的組織和動員能力的政治力量來領導,必須依靠科學正確、符合國情、凝聚群眾、統一思想的先進理論來指導。國民黨在蔣介石等的利益驅動下背棄“三民主義”思想,推行黨治文化,服從領袖個人意志等錯誤思想盛行,國民黨逐漸退化為一個黨紀廢弛、背離群眾、獨斷專行、腐化墮落的封建法西斯主義政黨,失去引領中國現代化的權威和能力。
思想理論是行動的先導,“離開革命實踐的理論是空洞的理論,而不以革命理論為指南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17]199近代中國實現現代化也需要適合中國國情的科學理論的指引。近代以前,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成為統治階級長期尊崇的治國思想,其強大的同化力、凝聚力和控制力對延續中華文脈、鞏固階級統治、保持民族統一、推動社會進步具有不可否認的歷史作用。其中的封建倫理綱常思想也為統治階級利用以維護階級利益、加固統治地位、鉗制人民思想、抑制社會活力,越來越成為阻礙中國走向世界、發展進步的思想因素。
鴉片戰爭以來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發展,封建傳統思想不能適應時代潮流,更不能成為先進生產力發展的推動力量。于是,封建理論與西方先進思想妥協的產物“中體西用”思想成為近代中國現代化起步的指導思想。這種以儒家學說為核心,吸收西方的器物、制度來重振封建體制的嫁接式現代化模式終因體與用的相互排斥,未對近代中國發展帶來實質性成效。
孫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義”思想較之于封建傳統具有更多的現代化意。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中華民國取代了數千余年的封建專制,中國在政治、思想、文化等層面具有更多的現代化因素,但資產階級的軟弱性決定了其指導思想也難以承擔推動中國現代化的歷史重任。隨著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在各自思想理論的指導下帶領中國走上了不同的現代化之路。
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并結合中國國情進行創造性的創新發展,在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引領下,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偉大勝利,實現了人民翻身做主人的千年未有之變革,中國現代化走向正軌。反觀大革命后的國民黨,“形式上是按照孫中山先生設計的政治綱領行事的”,[18]350即由軍政到訓政最后實現憲政的政治設想,然而蔣介石極力營造個人獨裁專政,以個人意志作為國家意志,推行“一個政黨,一個領袖,一個主義”。因此他害怕真正的憲政時期到來,便將訓政時期無限延長。為了給自己的專制主義找到合適的理論依據,蔣介石閹割了孫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義”思想,獨攬解釋“三民主義”權力,奉行“黨治文化”原則。毛澤東指出:“他們的出發點是資產階級專制主義,在文化上就是資產階級的文化專制主義。”[6]704
蔣介石還將“三民主義”與傳統儒學倫理建立聯系,將孫中山先生的思想視為是中國的正統思想,將孫中山先生當作兩千多年來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復活。在復興傳統儒學大旗之下,蔣介石憑借個人權威實行文化專制,通過粗暴的思想灌輸統一全國思想并美化和改善國民黨的形象及影響,使人們服從國民黨一黨統治和蔣介石的權威。蔣介石對孫中山先生思想的背離及種種片解使“三民主義”逐漸成為蔣介石等政客爾虞我詐的工具,讓國民黨內部理想信念混亂、組織渙散,引起廣大人民群眾的不滿和反感,后來蔣介石也悲嘆道:“黨的失敗主因,是在三民主義信仰的動搖。”[19]718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階級斗爭是有文字記載以來的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特征,階級和階級斗爭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古代中國也存在著不同階級和階層,階級和階層之間的依存與斗爭是中國社會演變的重要動力,與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不同的是中國近代以前的階級對立和沖突是在封建社會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束縛之下、在傳統農業國的背景之下進行的,主要是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官僚和群眾之間的對抗,這種力量只能促使中國社會的朝代更替而不能使中國發生大的歷史躍進。
鴉片戰爭以前,中國的獨裁專制和中央權威的發展日益達到頂峰,以中央統治集團為代表的傳統權力和領袖群體是近代以前中國發展進步的推動力量,在引領國家發展的理論思想、領導力量和發展模式等方面中國同西方國家大相徑庭。政黨不是隨著階級的產生而建立的,是階級斗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改變社會無序、分散、動蕩以實現社會力量的整合與組織是政黨建立的目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是政黨成立和發展的土壤。鴉片戰爭以來隨著西方資本主義因素和思想觀念的傳入,中國先進分子開始學習西方探索建立政治團體,中國開始走向“以黨治國”的歷史大潮。
近代中國最早的公開政黨是康有為成立的政治團體“保國會”,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資產階級力量的不斷成長,孫中山創立了近代中國首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1919年經其改組成為后來的中國國民黨。孫中山效法蘇俄建黨經驗,提出和制定三民主義、五權憲法、《建國大綱》等思想理論,使國民黨成為一個具有較為先進的政治綱領、黨章黨綱、組織紀律、運行體制等現代化氣息的政黨,并且經過艱苦斗爭推翻了封建專制統治,同中國共產黨建立統一戰線推翻北洋軍閥統治,逐漸成為擁有較高的政治權威和政治基礎的、代表推進近代中國現代化建設先進力量的政黨。
然而孫中山先生逝世后,在帝國主義的滲透和異化下,國民黨內部并未嚴格貫徹孫中山先生的遺囑,在后期逐漸退化為一個封建法西斯主義的政黨。在思想上背離三民主義,過度灌輸封建倫理和蔣介石的個人意志,使黨內理想信念動搖、指導思想混亂、意識形態薄弱,導致黨內成員產生信仰危機和內部分化,蔣介石也承認:國民黨的失敗“就是沒有奉行三民主義之故”,沒有信念就沒有靈魂,“失敗則是必然”。[7]23
思想不統一意志就不統一,沒有統一的思想意志,行動就不一致團結就不堅固。在組織方面派系林立,黨員成分復雜。內部各集團為爭奪權力相互傾軋,矛盾斗爭從未消弭,紛紛依附列強搞分裂割據,代表性的如汪偽集團。組織松散導致親緣、地緣、血緣等裙帶關系盛行,土豪劣紳等不良分子滲入黨內,加劇了黨的成分的復雜性和整合的高難度,“派系傾軋,組織崩潰,為黨的致命傷”,[7]48使國民黨難以成為一個引領中國進步的一體化的組織。在紀律方面黨紀松弛、政治黑暗,體現內部制衡原則的五院在實際運作中效果不佳,社會監督缺乏,國民黨內部產生了貪污腐化、受賄謀私、消極懈怠、揮霍享受、避戰投降等心理和風氣,使得軍隊戰斗力低下,國民黨的純潔性、號召力、權威性大大削弱,張學良提到“他之所以舉行西安事變,是由于目睹國民黨的貪污腐化,不可能抗日救國”,[20]192這樣一個政黨必然會喪失革命前途,無法承擔起推動中國現代化的重任。
國民黨在近代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初期階段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其違背了近代中國的現代化邏輯而不能引領中國早期現代化進程,這一歷史性任務落在了代表最廣大人民利益的中國共產黨人肩上,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的現代化發展道路煥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