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200240)
1.從主體維度看,黨政主導與發動群眾參與相結合的基層社會治理。當代中國的基層社會治理強調黨政主導,在價值定位上強調服務群眾、發動群眾、組織群眾,在實踐過程中尊重群眾在基層治理中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群眾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基層社會治理過程中,國家逐漸重視基層黨組織力量及基層干部團隊的建設,重視基層黨組織在社會建設的主體地位和骨干作用,在提升服務群眾意識、以需求為導向創新公共服務方式方面都做了很多努力。
2.從布局維度看,呈現出東部強、中西部弱的基層社會治理分布格局。這與我國資源分布格局,尤其是經濟發展狀況上東部強、中部和西部較弱有關,東部和中西部在基層社會治理方面的差距與其自身經濟、社會發展環境密切關聯。
3.從模式維度看,注重以地域基礎因地制宜探索多樣基層社會治理模式。以地域為中心,立足本土化出現了類似“武漢模式”、“銅陵模式”、“成都模式”、“沈陽模式”、“青島模式”、“北京模式”等在內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區治理模板。雖然這些模式各異,但前期的不斷探索為今后基層社會治理建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1.多元主體之間治理共識的缺失。治理的共識在參與者與管理者之間并未完全形成。共識的缺失直接影響基層社會治理的實施過程,導致在政府工作過程中多元主體參與不夠、政府簡政放權力度不夠。多元主體之間缺乏溝通和交流導致政府在社會治理的過程中忽視其他主體的作用,其他主體如社會組織、企業等由于缺少參與而對政府不信任,治理理念在實踐中無法充分貫徹。
2.多元主體治理合作機制不完善,在實踐過程中分工不明確。企業、社會組織等其他主體參與治理的過程中必須主動擔任不同的角色,發揮不同的作用。但由于我國在體制機制上仍存在不完善的情況,導致政府和其他社會組織分工不明確,因而在基層社會治理的過程中存在著“越位”、“缺位”與“錯位”等情況。
3.基層社會治理資源分配不均。如今中國已經進入新時代,經濟、社會環境有了新的變化,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已經轉變成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基層社會治理過程中,我國呈現出了東部強、中西部弱分布格局,這就要求在資源分配的過程中更多考慮到中部和西部的實際情況,加大對中西部資源輸入,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效率。資源供給關乎政府對基層社會治理的積極性和多元主體的協同動力。
4.基層社會治理基礎不牢固。基層是一切工作的落腳點,社會治理的重心必須落實到基層。十九大報告強調“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基層社會治理的基礎仍不牢固,存在著治理效率低下、居委會行政負擔沉重、利益主體之間存在非理性博弈等問題。
1.重塑多元主體治理價值觀,形成治理共識。政府由“全能政府”變成“服務型政府”的過程中,首先在理念上需要改變理念,從思想上真正認識到社會環境的變化和政府工作的新起點;其次在實踐中通過制度、政策等方面的轉變提升行政效率和水平,加強與其他主體的聯系。作為多元主體的參與者,企業、社會組織、公民等也需要充分發揮主體意識,提高參政議政積極性,配合政府工作,為基層社會治理建言獻策,價值觀上需要牢固樹立治理理念,與政府尋找共識。治理價值觀的統一有利于增強多元主體之間的相互信任和互動共鳴,思想上的凝聚共識有利于增強政府對基層社會治理復雜性、艱巨性的認識,有利于增強政府對自身職能更加準確的定位。其他主體給予政府工作信任,也有利于減少摩擦,獲得更多優質的資源,促進自身的發展。
2.健全多元主體合作機制,拓寬治理領域深度。面對社會治理新形勢和新變化,多元主體在治理的過程中需要加強內部聯系,從基層人民的需求出發。政府在職能轉變過程中需要明確職能范圍,健全科學的合作機制、建設專業的治理團隊,緊密聯系基層群眾,打造資源共享平臺和服務機制,促進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建設,改變過去傳統的粗放式治理方式,推動基層社會治理精細化方向發展,培養專門的治理人才,學習科學的理論知識,創新科學的治理方式,推動基層社會治理科學化發展,建立健全法規制度,明確基層社會治理的主體責任義務,提高基層社會治理的法治水平,推動基層社會治理法治化發展。
3.縮小地區間貧富差距,推動社會資源均衡發展。面對我國資源分配不均,貧富差距過大,基層社會治理過程中需要推動“東部強—中西部弱”格局向“東部強—中西部強”格局轉變,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資金、人才投入,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為導向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發展。資源的充分供給是基層社會治理開展的動力來源,資源的不均容易導致社會階級分化嚴重、社會流動性下降,人才流失,資源使用效率低下等問題,因此,在治理的過程中一定要注重資源投放均衡化,對已有資源充分利用,減少因使用方式不當引起的資源浪費,提高資源使用方式。可以通過多元主體之間的協作發揮各個治理主體的優勢,增進互補和優化配置,中西部政府在基層社會治理的過程中一方面需要提高職能轉變的意識,以打造服務型政府為目標努力,另一方面可以借助已經的技術和政策突破資源在時空方面的不均的瓶頸,維護和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以基層為中心創新社會治理方式,推動基層社會治理重心向下移。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同時提出“自治”、“德治”、“法治”相結合,這就要求基層社會治理中人民需要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意識,樹立主人翁意識和自治意識;推動道德建設與法治建設相結合,以法律約束人們的行為,以道德感化人心。中國幅員遼闊,各地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在推動治理的過程中需要將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結合,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