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云南 昆明,650500)云南省農業科學院 農業經濟與信息研究所,云南 昆明,650205)
傳統工業化發展模式導致少數民族地區新的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成為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掣肘。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在訪問交流、國內外重要會議和調研考察等各種場合,指出了生態文明建設和開展綠色發展的重要性。十八屆五中全會把綠色發展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成為黨和國家的重要執政理念,充分顯示了在“新常態”下傳統工業發展模式向綠色發展的轉變,為少數民族地區實現綠色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理論指導。隨著世界經濟的全球化,綠色發展涉及到的環境問題、人口問題、資源問題等等,不僅是少數民族地區面臨的問題,已經成為了全世界無法避免的共同性問題。少數民族地區嚴重消耗了資源、污染了環境,其程度已經超過生態環境的自我修復能力,導致民族地區出現生態危機,嚴重制約了綠色發展。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是全人類寶貴的財富,其科學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為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的綠色發展指明了方向,綠色發展蘊含于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之中,在發展目標上達到了和諧統一。
從人類發展的歷史脈絡來看,生態環境的惡化是伴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而日益嚴重,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趨于緊張,甚至走向對立。人類在資本主義以前在大自然面前不占優勢,但是這樣的情況有利于自然界,有利于人類的長遠發展。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出現之后,人類開發和利用自然界的力度日益加大,超出了自然界承載的范圍,生態危機隨之產生。城市化和工業化的發展推進了資本主義的快速發展,但也侵占和破壞了山林、耕地、草原、森林等自然資源,大大減少了人類的綠地覆蓋面。所以,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生產發展了社會生產過程的技術和結合,只是由于它同時破壞了一切財富的源泉——土地和工人。”[1]580說明了資本主義的快速發展是建立在對自然破壞的基礎之上,發展的越快破壞的越嚴重。
從社會生產方式方面馬克思揭示了資本主義生態危機產生的根源,并指出了解決生態危機的途徑。資本主義以“人類中心論”為借口,肆無忌憚地掠奪自然資源,這是由資本主義的社會性質決定的,資本家為攫取利益大肆破壞生態環境,致使人類生存環境急劇惡化,氣候問題、環境問題、人口問題、資源問題等隨之而來,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追求利潤最大化,是導致全球生態危機的根源。因此,馬克思明確提出生態危機的解決,不僅需要正確認識自然界的發展規律,而且更為重要的是人類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如若不然,人類將自食其果。馬克思要求人類“一天天的學會更正確的理解自然規律,學會認識我們對自然界的習常過程所做的干預所引起的較近或較遠的后果。”[2]384—385只有人與自然和解才能促進人類社會的和諧發展,馬克思還指出揚棄資本主義制度對根除生態危機具有重大作用,資本主義的生產資料私有制被生產資料公有制代替,徹底變革整個社會制度,達到自然和人之間的和解。恰如馬克思所言:“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把它置于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2]322這表明不僅滿足了人類的物質需求,也摒棄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無限追求利潤,以科學的方式代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并正確利用自然資源,保持生態系統的平衡。從人與自然的關系正確認識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馬克思得出了共產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共產主義的到來將消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過度消耗資源和過度生產的社會弊端將消失,最終解決生態危機。
因此,馬克思主義認為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資本家對利潤的無限追求,導致過度掠奪自然界,必然造成環境惡化和資源的枯竭,最終導致生態危機。馬克思深刻認識到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反生態性,在揭露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質的同時,表達了對工人工作環境和自然生態的關懷。
馬克思從系統自然觀中得出生態自然觀,從人與自然的物質變換中引出自然物質循環論,不僅遵循人的對象性活動理論,而且還要遵循人的對象性存在,以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構建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
馬克思認為自然界發展到一定階段產生了人,指出了人與自然界不可分割的緊密關系,人是自然界的產物,進而得出人類歷史是自然界發展歷史的一部分的結論。在《自然辯證法》中闡釋了生物進化論,論述了自然發展到一定階段形成了人類,是地球動態演化的結果,生物由低級向高級演化,說明了人類的自然屬性,是“現實的、有形體的、站在穩固的地球上呼吸著一切自然力的人”[3]167,人類經過自身外化,把自身對象性的本質力量作為異己的存在,這種本質力量是對象性的活動。“人類在認識自然界的同時,也在創造自然界”[4],人類是自然環境的客觀產物,也是客觀存在,在自然環境中設定人類創造的對象,人不僅具有自然屬性,同時兼具社會屬性。因此,作為存在物的人類活動不僅是自然界中活動的一部分,其勞動對象是他們在自然界中的對象性活動。在每一段歷史時期,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系通常反映了該歷史時期人與自然的真實關系,人們之間的利益爭奪往往是人類肆意攫取自然的關鍵因素。這在初期的資本主義階段就已得到了證明,資本家無限追求利潤,為了資本積累進行圈地運動,為了減少生產成本將廢棄物丟入河流以及工廠安全措施無法得到保障,致使工人在惡劣的環境中工作,到了帝國主義后期,開始掠奪別國自然資源,不惜破壞別國生態環境為保本國經濟的持續增長,給全球生態系統造成了嚴重的破壞。
首先,人和人類社會都是自然界的產物,自然對人具有客觀性。人和人類社會的生產和發展都依賴自然界,人是自然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人不僅是具有能動性和具有思想性的社會存在物,而且還是自然存在物,有能力正確認識自然的發展規律,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良好關系。這顯示了馬克思主義在人與自然關系問題上的認識論和唯物論立場。其次,通過人類的實踐活動使人與自然之間構建雙向生產關系,在人改造環境的同時,環境也在塑造人,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為變革的實踐。這表明了馬克思主義在人與自然之間關系上的唯物辯證法立場。再次,人與自然的關系具有動態性。不同的社會發展時期、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所表現出的人與自然的關系都有所差異,具體體現在內容和表現形式上,這表明了馬克思主義在人與自然關系問題上的社會歷史性立場。因此,馬克思主義生態自然觀從自然和人具有一體性的為出發點,考量社會經濟發展的綠色性,是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的哲學基點。馬克思認為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前提基礎是自然界,“自然界就他本身而言,是人的無機身體,靠自然界來生活。”[3]95同時,馬克思也指出了人與自然以勞動為媒介的物質交換的重要性,“自然被人化”就是在這一交換過程中完成,得出了人與自然是有機整體的結論。
馬克思非常重視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重要作用,把它看成生產力,是社會發展進步的關鍵因素。馬克思指出科學技術不僅可以提高生產效率,還可以促進發明創造改良機器,“隨著資本主義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原料的缺乏與價格的提高、對生產與生活廢物的回收利用逐漸得到重視,而正是由于機器的改良,”[2]117大大減少資源的消耗和對環境的污染,研發出新能源為人類所用,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本來不能利用的物質,獲得一種在新的生產中可以利用的形式。科學技術的利用可以大大減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帶來的廢棄物,“科學的進步,特別是化學的進步,發現了那些廢物的有用性質。”[2]386在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中,工業生產產生的廢棄物在科學技術的處理之下,可以再次得到循環利用,而且對生產排泄物和消費排泄物的利用,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而壯大。馬克思在肯定科學技術的積極作用的同時,也指出了科技對自然生態系統的破壞,人們誤以為有了高科技可以修復生態系統而肆無忌憚的掠奪自然資源,使得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因此,“科學技術的發展致使馬克思重新思考強調綠色發展的重要性”,[5]極力主張“再循環”的生產和消費模式以節約資源。馬克思認為科學技術可以促進資源的循環利用,有助于提高原料的利用率,這些生態思想蘊含著以科學技術支撐綠色發展的理念。由此表明,馬克思肯定了技術的改良和自然科學上的新發現,對自然資源的循環利用具有重大作用。
因此,蘊含著豐富綠色發展理念的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以馬克思的生態自然觀為基礎,提倡資源循環利用,關注環境污染問題,肯定科學技術的積極作用,深刻批判了資本主義自然與人之間的異化關系,強調了解決生態問題的重要性以及對解決生態危機的設想,是少數民族地區的解決生態問題的理論支撐和動力源泉。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總體趨勢和社會經濟綠色發展的客觀要求,這對于當下少數民族地區科學處理人與自然對立關系具有重要作用,對少數民族地區實現綠色發展具有指導意義。
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蘊含著綠色發展理念,二者在發展目標上達到了和諧統一。雖然馬克思沒有明確提出綠色發展的概念,沒有系統分析綠色發展理論,但在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的自然觀、實踐觀以及追求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解的思想中蘊含著豐富的綠色發展理念,為當代少數民族地區由傳統發展模式向綠色發展的轉變提供了重要理論支撐。
綠色發展理念是當代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理論指導,是少數民族地區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歷史必然和現實選擇。人與自然的和解是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的價值追求,人類社會的發展必然要依賴于自然條件,人類社會的勞動生產率與自然條件的好壞直接相關,人自身的發展又與社會發展程度緊密聯系,只有實現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共贏,才能最終達到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五大發展理念”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正式提出,其中綠色發展作為重要發展理念被習近平總書記在多種場合強調其重要性。習近平主席指出:“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積極推動綠色發展進程,為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生產生活環境。”[6]212綠色發展是認識自然、尊重自然和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建立在生態環境保護基礎之上,提出人類遵循自然發展的客觀規律,順應社會發展規律,社會經濟的發展以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為前提,在人類實踐活動中切實保護和順應自然,實現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共贏,在自然與社會資源的均衡互饋過程中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維護自然生態系統的承載力,實現整個人類的綠色發展。習近平主席全面把握工業文明轉向生態文明的社會發展規律,立足于社會經濟發展綠色化的時代要求,提出了綠色發展的科學理念,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在“新常態”下綠色發展繼承和發揚了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廓清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在少數民族地區綠色發展中的指導地位,正確認識和解讀二者之間一脈相承的理論關系,對于少數民族地區開展綠色發展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揭示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非綠色性,指出應消除異化勞動、異化消費,減輕生態危機。資本主義私有制導致了人的片面發展和不平等,人的異化由此產生,人與人、人與社會的扭曲關系,直接導致了人與自然的扭曲關系,造成了人類生存發展的極大壓力。“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按照它的矛盾的、對立的性質,還浪費工人的生命和健康……使工人擠在一個狹窄的有害健康的場所,把危險的機器塞進同一些場所而不安裝安全設備。”[7]101這表明資本主義私有制無情壓榨工人血汗,損害工人的健康,剝奪工人時間,工人的工作環境極端惡劣,生存條件大大降低,資本主義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利潤最大化。“在各個資本家都是為了直接的利潤而從事生產和交換的地方……西班牙的植場主曾在古巴焚燒山坡上的森林,以為木灰作為肥料足夠最能盈利的咖啡樹施用一個世代之久。”[8]449馬克思主義認為,揚棄資本主義私有制,以生產資料、自然資料公有制代替資本主義私有制,從而實現人類與自然的和解以及人類本身的和解,只有消除人與人之間的利益紛爭,自然與人之間才能形成和諧共生的關系,人類社會才會向著可持續、綠色發展的方向前進,達到全人類的綠色發展。馬克思主義辯證的分析了社會經濟的發展與生態問題之間的關系,指出了生態自然規律的忽視、環境的破壞是由粗放的經濟發展導致的,環保意識的缺乏等等造成了非綠色發展,而生態環境保護的注重、集約式的經濟發展以及生態自然規律的尊重,將大大有利于環境的改善,達到社會經濟的綠色發展。綠色發展追求生態環境良好和社會經濟發展統籌協調,反對為了發展而發展,否定以經濟增長為唯一指標的發展方式,反對只滿足當代人需要而損害后代人利益的片面發展。當前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生態環境不容樂觀,人與自然的緊張關系引發了越來越多的生態問題和環境問題,在少數民族地區如何實現綠色發展以緩解生態矛盾的尖銳性,如何解決少數民族地區的生態危機,如何通過統籌協調實現綠色發展,這一系列問題都需要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的指導,堅持綠色發展理念,使少數民族地區維持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統一,實現少數民族自身的永續生存和發展。
馬克思主義主義生態思想蘊含著全面協調發展思想、綠色消費思想、節約和循環經濟思想等,與綠色發展理念不謀而合,是指導少數民族地區綠色發展的理論基礎。“當今少數民族地區乃至全世界都面臨著嚴重的生態問題”,[9]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是回歸和推動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的發展。少數民族地區過去以長遠利益謀求眼前利益、以犧牲生態謀求經濟增長、以犧牲子孫后代需求謀求當前享受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正面臨綠色發展的困境。馬克思主義不僅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而且馬克思主義本身就是關于綠色發展的科學。馬克主義生態思想不僅強調要加大精神產品和發展資料的消費,而且注重對可再利用、可循環產品的綠色消費,前所未有的強調了綠色消費的理念。人類適度的消費物質產品,不僅表明了人類對物質欲望的自我克制,而且將安排更充裕的時間來進行精神文化和教育培訓的消費,進而在實質層面上實現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這種“綠色”的全面消費不僅提高了人類素質,而且有助于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綠色發展要求人類要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后代人的發展需求不能損害,也不能損害別的國家和地區發展的需求,實現人與人、人與社會、社會與自然、人與自然的共榮共生。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和少數民族地區的綠色發展都是要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都強調在維持生態環境平衡的前提下,提供可持續的基本條件滿足所有人的基本需要,解決人們的貧困問題,提升人們的生活水平,使人們不至于為了眼前生存需要而破壞生態環境。誠然,根據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只有揚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逐漸改造非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積極踐行綠色發展理念,要在可再生率之下科學合理的利用可再生資源,不能超過生態和環境凈化能力之外開發利用自然生態資源,不被最大利潤所支配,使人們的精神和物質以及生態環境的需要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使少數民族改變生活方式、轉變價值觀念踐行綠色發展,實現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的永續發展,實現少數民族地區的永續發展。
隨著少數民族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少數民族群眾對生活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傳統的以破壞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發展的模式已經不再適應少數民族對美好生活的期許,生態環境問題成為制約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掣肘。少數民族地區的生態問題是最突出的民生問題,如果不能得到及時處理可能成為社會政治問題,影響社會的穩定團結。在這樣的形勢下,少數民族地區繼承和發揚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的精髓,積極推動和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改革環境治理制度,進一步完善生態補償制度,依靠科技創新和節能環保的經濟結構,積極推行綠色化生產生活方式,倡導綠色消費,筑牢少數民族地區的生態安全屏障,保障民族地區的地綠天藍水凈,走一條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和諧發展的綠色發展之路,這是少數民族地區在經濟“新常態”下的責任和使命,也是少數民族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