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廣泛使用,用戶能夠即時在線,這就需要傳統媒體采編人員,及時做好對微信公眾號、微博的實時更新和互動,這樣才能盡可能地實現“第一時間報道”。因為,在融媒體時代,有了直播眼鏡、VR直播等融媒體報道方式方法的助力,新聞時新性體現得更為明顯,競爭也比線下更為激烈。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傳統媒體的報道就沒有優勢可言,大量信息的撲面而來,非但沒有使普通用戶更加接近事實,反而使他們更難以判斷新聞的真實性與準確性。對傳統媒體來說,幫助受眾辨別資訊真偽非常重要。而這個時候,也是傳統媒體運用全新方式發揮權威性優勢的最佳時機。全民自媒體時代,盡管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很多人追求新聞時新性的要求,但說到底,新聞的本質還是準確性。這個時候,就是傳統媒體大展身手的時候。
當前以“兩微一抖”為代表的自媒體已成為新媒體時代的社會符號,每一個賬號都連接著一個傳播主體。任何人都可以低成本、低門檻地通過自媒體平臺傳遞信息、發表意見、發泄情緒,呈現出“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新聞發言人”“人人都擁有話語權”的新型傳播格局。
媒體融合的大背景下,專業媒體機構的觸角已從單一的傳統媒體擴展到了全媒體傳播平臺。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為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已打通了“臺、網、端、微、屏”各種資源,實現全媒體傳播。主持傳播的平臺和空間得到了拓展。
這幾年,隨著全民直播時代的到來,以字節跳動為代表的“抖音”APP逐步成為國人熱捧的視頻軟件。《人民日報》等媒體也在抖音平臺注冊賬號,是其在融媒體時代的主動創新?!度嗣袢請蟆范兑籼柕淖髌分饕匀宋餅楹诵?,烘托主題。其中,公安民警、邊防戰士、消防官兵、退役軍人等中國軍人形象是最常出現的人物形象。在選材方面《人民日報》抖音號另一個關注重點,就是平凡的市井人物。雖然針對不同主題,人物選擇上會呈現出一定差別,但其人物故事的內核相對一致:聚焦個人故事,呈現出獨特的情感表達。值得一提的是,主題性策劃傳播效果顯著。例如,“人民海軍生日快樂”等以重大節日或紀念日為主題的短視頻都獲得較高點贊量。《人民日報》抖音號善于把握這些特殊時間節點,用具有視覺沖擊力的短視頻,充分調動用戶的情感。展示屬于每個人的普通但又刻骨銘心的生動故事,這么做,相較于傳統說教式的新聞,更容易激發年輕網民的情感共鳴。而這樣一種令受眾眼前一亮的融媒體轉型嘗試,必然離不開采編播人員的求新求變。
時光荏苒,一轉眼,筆者在傳統媒體工作已經近二十年。一路學習,一路成長,難忘“鐵肩擔道義”的青蔥歲月,難忘“妙筆著文章”的高光時刻。時光流逝,初心不變,面對新聞采訪,依然會像第一天上班時那般興致勃發,總想擼起袖子大干一場,將最生動、最新鮮的新聞事實呈現給受眾。新聞記者永遠都不要失去應有的創新和激情,這既是一名合格新聞工作者應有的職業操守,更是不該忘卻的使命和初心。
或許有人會質疑,生存堪憂的傳統媒體會不會消亡?其實,就像有人喜歡“陽春白雪”,同樣有人喜歡“下里巴人”一樣,受眾的喜好不同,決定了傳統媒體一定會有自身的生存空間。習慣也好,情懷也罷,傳統媒體不會完全被融媒體所取代,“白紙黑字”“電視熒屏”的力量,在很多人眼中依舊是沉甸甸的。
社會的不斷向前發展,總是匯聚著創新和智慧的力量,當代社會文明的每一次重大成就,無不閃爍著銳意創新的光芒。創新不斷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創新更成就著未來。
正如筆者一個當老師的好朋友在朋友圈發的一番感觸,突如其來的網絡授課需求,讓她倍感壓力,怎么也想象不到,一夜之間自己竟然變成了“主播”。后來經過溝通,筆者得知,鏡頭前從容的她,也是適應了好幾天才把情緒調整到最佳,從容面對網絡授課任務,自然地面對手機鏡頭侃侃而談。
既然不能去改變世界,就要主動去適應迎合這個時代發展的潮流,準確把握時代脈搏,爭取不落伍,不被時代所淘汰。如何不被時代所淘汰,就要時刻用創新思維和思路去面對工作。智能化、數字化、融媒體全域化,這些都需要主動去適應。
今天,人們享受視頻通話、人臉識別等科技創新成果之余,都應該時刻感念創新帶給生活的變化。事實證明,故步自封、夜郎自大是沒有任何出路的。
就像新聞行業的名字一樣,新聞,就是要求新求變。深處新媒體與融媒體交匯發展的新時代,唯有不斷在新聞報道、策劃編輯、采編播領域上銳意創新,才能煥發生機。一句話,創新引領時代,變革帶來生機。傳統媒體只有積極主動投身到融媒體時代的轉型和創新中來,才能讓自己一步步、一天天,走出困境,走出自我的小天地,實現峰回路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