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型社交媒體的內涵
社交媒體這個概念其實并非一種新興事物,在國內最開始有BBS、QQ,后期有博客、校內網、開心網,在國外也有MSN、Facebook、YouTobe等,所謂的新型社交媒體其實相較于以往的社交媒介,并無實際上的不同。現有的這些媒介主要是指利用手機移動端的各類社交軟件,如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可以統稱為新型社交媒體。
這些媒體作為一種技術平臺,給使用者提供溝通、分享以及評價等一切互動活動,并且在這樣的互動活動中,充分滿足了使用者的交流需求,實現了社會屬性。
2.社交媒體引發的信息傳播新變化
即使新型社交媒體較之傳統的社交媒體并無本質內涵上的不同,但是它仍然具有自身信息傳播的新特點。
其一,新的社交媒體具有更強的自主性。
“自媒體平臺”的蓬勃發展,正是依托于新型社交媒體的出現,受眾在這個新的時代不再是被動的信息接收者,也可以成為信息的傳播者和輸出者,任何人、任何角色都可以在這個時代利用新媒體手段發聲。
其二,新的社交媒體傳播的內容呈碎片化。
傳統的傳播內容更加具體、翔實,新型社交媒體由于輸出者眾多,輸出的內容容易受到篇幅、時長等限制,一張圖片、一條言論、一段視頻都可以作為傳播內容,被更多的人接收。
其三,新的社交媒體具有便捷性與廣泛性。
與傳統的社交媒體更多依賴于電腦相比,新的社交媒體的用戶可以僅僅通過一部手機就完成信息的制作、編輯、發送,同樣也可以利用手機隨時隨地接收信息,不受到空間與時間的限制。并且新的社交媒體對用戶的要求相對簡單,用戶只需要填寫基本信息進行注冊,就可以完成自己賬戶的創建,對于廣大群眾來講,入門難度很低,因此新的社交媒體受眾面相當廣泛。
1.當今大學生的思想更具獨立性
隨著改革開放后的經濟快速發展,我國的經濟實力陡然上升,伴隨而來的自然而然就是每個家庭整體經濟水平的提高。經濟條件的富足,使得現在的在校大學生也就是目前的“95后”“00后”們與“80后”“90后”相比,生活環境更加優越、寬松、自由。家庭對孩子格外包容,使得這代孩子在思想上更加前衛、獨立,當然也更容易形成自私的性格,個別大學生在面對一些問題時容易出現偏激的想法,包容性較差。
2.當今大學生的社交行為更具時代性
“大學生使用新型社交媒體時長普遍較長,社交媒體使用時間平均每天超過2小時。”這代大學生可以說是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而成長起來的,因此他們的人際交往模式、溝通模式都與網絡脫不開關系,他們普遍對新型社交軟件接受能力較強,聊天類軟件的使用更是非常嫻熟,與新聞資訊類、學習類軟件相比,聊天類軟件的使用時長明顯較多。
1.以QQ空間、微信朋友圈為例的熟人社交媒體
由于QQ空間、微信朋友圈主打的就是熟人圈子,因此大學生在這類社交媒體上主要的活動就是“分享”“曬”,他們利用這些平臺曬自己的日常生活,而這些日常生活也基本與自己的熟人圈子息息相關,在這樣的社交媒體當中體現的是熟人間的互動與溝通,相互之間點贊、轉發、評論,成為這種社交媒體下的主要模式。
2.以微博、博客為例的半熟人社交媒體
由于微博、博客的個性化設置,大學生在這類平臺中發布的信息不再是確定的對象接收,陌生人也能通過點開話題、微博主頁等方式了解信息發布者的相關言論,從而實現信息之間的交互。
由于熱搜榜的存在,較之前的“分享”“曬”為主的社交媒體而言,微博多了信息的接收功能,并且微博用戶可以更加快速地獲取熱門信息,節約了時間。
3.以陌陌、soul為例的陌生人社交媒體
陌陌與soul的定義就是純陌生人交流平臺,在這類平臺上大家互不相識,現實生活當中鮮有交集,因此起到了類似于“漂流瓶”的作用。
大學生在這類平臺上的發聲,無需顧忌過多熟人的感受,因此更容易向陌生人敞開心扉,訴說一些自己感到困擾的事情。
4.以知乎、豆瓣為例的知識吸取社交媒體
知乎、豆瓣這類社交媒體的主打特色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大學生利用這種類型的媒體平臺,可以查看感興趣的話題,對問題討論、回答,并在這個過程中聽取其他用戶對于該問題的解讀,從而達到長知識的目的。
5.以抖音、快手為例的短視頻社交媒體
這類短視頻社交媒體同樣是陌生人社交,但是與之前的幾種類型相比,實現了從文字為主向視頻為主轉變的過程。大學生在這種類型的社交媒體上獲取的信息更加立體形象,當然所耗費的時間也就較長。
6.以斗魚、虎牙為例的網絡直播社交媒體
這種類型的社交媒體與短視頻平臺相比,增添了實時的互動性,在直播間大學生可以與主播進行更加直接的溝通交流,大學生在這種類型社交媒體中較喜歡游戲、吃播及購物。
1.社交媒體成為大學生受騙的主要平臺
由于社交媒體軟件使用的便捷性、信息傳播的及時性以及平臺中大學生群體的數量眾多,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了這些特點,將其作為網絡犯罪的工具,有針對性地對在校大學生進行網絡詐騙。
隨著移動支付的興起,大學生對于自身信息的保護意識不足,從而容易導致信息泄露,隨之帶來人身和財產安全的隱患。
2.對社交媒體的過度依賴
大學生對社交媒體的過度依賴主要表現為不能離開手機,手機沒電就會焦慮、恐慌。手機對大學生來講不僅是及時獲取信息的便捷工具,更是與人交往的主要工具,一旦離開手機,就無法滿足他們隨時隨地與外界聯系的需求,也無法及時獲取周圍朋友的相關動態。
3.碎片化信息接收過多,快餐閱讀成為主流
由于新型社交媒體平臺傳播的信息主要呈碎片化狀態,大學生大量的時間用來接收碎片化信息,傳統的經典大部頭名著鮮有人關注,因此從整體的發展來看,這種淺閱讀并不利于學生的成長。
1.健全網絡法律法規,規范傳播行為
雖然社交媒體平臺已經充分滲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但是從國家制度層面以及社會規范層面來講仍然有很多空白及盲點,還應多方合力完善網絡法律法規,給大學生提供一個健康的大環境。
2.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新型社交媒體的出現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更多的便利,成為全人類生活都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們在利用它的過程中,也要加以警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及時把控大學生的相關動態,盡可能地減少不必要事件的發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仔細研究大學生的心理狀態,在課余時間多組織相關的教學、校園活動,借助先進人物事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雅藝術等內容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此外,利用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如演講、歌唱、舞蹈等,豐富大學生的課余生活,減少他們對社交媒體的依賴。在組織活動的過程中也可以適當加入網絡安全的相關知識宣傳,培養學生甄別網絡信息的能力,培養大學生的媒介素養,起到提醒大學生遠離網絡陷阱的作用。
3.健全完善教師素質的評價體系,開設學生喜聞樂見的課程
目前的教師評價體系不夠完善,教師職稱晉升更多的與科研能力相關,教學能力側重較少,使得高校教師的教學水平參差不齊,對學生來講影響頗深。
因此,健全完善教師素質的評價體系,使教學水平能力強的教師有更多的獎勵機會,自然也就能使教師更注重授課效果,學生自然就能從課堂上汲取更多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