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各行各業都在風口中謀求創新發展之路,廣播劇也必須不斷革新,才能在直播時代站穩腳跟不斷發展。5G直播時代為人們提供了更為便捷的視覺體驗,如影視、廣告、繪畫等,而廣播劇的創作元素只有聲音沒有畫面,是人聲、音效及音樂三個元素創作而成,廣播劇并不是受眾通過視覺直觀而感受到,而是通過聲音在人腦中的反應形成的畫面,因此在5G直播時代,廣播劇單靠以往固定的粉絲很難維持,應整合資源進行系統性的革新才能可持續發展。
5G技術,能讓信息更高效地傳遞和交互,5G時代能讓AI、VR等技術得以更好地運用,從而實現現實與虛擬相結合,給受眾帶來更多的體驗——“沉浸式體驗”。“沉浸式體驗”是提供給參與者完全沉浸的體驗,使用戶有一種置身于虛擬世界之中的感覺。用戶通過使用頭盔等裝備讓視覺和聽覺完全進入到虛擬世界中。除了視覺和聽覺之外,也有觸覺感知體驗,用戶可通過數據手套、數據座椅等產生觸覺感知。虛擬現實技術給用戶帶來全新的體驗并受到廣泛好評,這也是5G時代下媒體人所研究和探討的焦點。
“沉浸式體驗”的作品也廣受好評。“沉浸式體驗”的虛擬現實技術逐步引入到視頻中,但在音頻中卻少有。在5G直播時代,廣播劇也需引入科技的力量,讓用戶能夠體驗到聲音的“沉浸式”,如: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制作了一部沉浸式經典懸疑廣播劇《聲臨阿加莎》,該廣播劇打破傳統方式,由一人分飾多角色,加之現場擬音,讓用戶能在線下體驗到廣播劇。該劇在2014年獲得巨大的反響和好評,在2016年依然一票難求,有網友評論:“我沒想到只有聲音的廣播劇這么好看。”廣播劇也可通過科技手段將視頻、音頻和閱讀進行完美融合,讓受眾能更好地體驗劇本故事內容,如咪咕閱讀開發了至境聽書,通過廣播劇的人聲、音效和音響三種元素模擬故事中真實場景,融合視覺甚至嗅覺的“沉浸式”,給用戶帶來別樣的閱讀體驗。
廣播劇的聽眾流動性大且平臺有限,導致廣播劇的聲優發展受阻,從而紛紛轉行。正如專家所說:“置大數據的支撐能力于不顧,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里進行所謂的改善和整合,是無法破局的。”因此,廣播劇的發展并不是僅培養廣播劇聲優就得以改善,而應結合當前局勢進行全面綜合的職業素養提升,廣播劇人才應洞悉市場動向,掌握前沿技術,順應時代潮流的變化進行創新,才能實現廣播劇的振興。
廣播劇的題材和內容是吸引受眾的關鍵,廣播劇歷來有“聞其聲,見其人”的特點。廣播劇是聲音在人腦中的反映,在人物對話的同時,也需要通過聲音反映出環境、人物心理和劇情的基調。雖然廣播劇只有三種元素,但是廣播劇的制作過程卻是一項非常復雜的藝術過程。劇本的選取、聲優的選擇、人物的對話適配、音效的制作和添加、音響的配合、后期的制作、上線以及宣傳,每一步都需要廣播劇人才的積極配合以及財力的投資。因此,廣播劇的人才需要從多方面提升綜合素養,才能制作出優質的作品。
5G時代,是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吸引聽眾,首先應了解當前聽眾的喜好,“投其所好”選擇廣播劇題材是廣播劇成功的第一步。因此,廣播劇人才的培養需結合市場動向,深入群眾,了解群眾,才能深得民心。當前社會人們的口味逐漸多樣化,廣播劇的內容也要勇于創新。5G時代,人們更青睞于“微劇”、“雙語”廣播等,廣播劇人才要根據時代需求對廣播劇的內容和題材進行創新,挖掘市場需求,才能順應市場動向。
隨著技術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5G時代下,媒體的傳播渠道不斷拓寬。傳統的廣播劇平臺受到了沖擊,快節奏的生活,讓聽眾收聽廣播劇有著碎片化、自主性、即時性的特點。傳統廣播劇平臺大致有兩個方向:第一,廣播電臺。收聽受眾基本不固定,受眾群體基本為的士司機或相關行業人士,且大部分聽眾收聽新聞或音樂類節目,而很少收聽廣播劇。第二,廣播劇團隊的網站。快節奏生活的今天,廣播劇的粉絲流動性很大,在吸粉少掉粉多的情況下,網站的構建難以維持。廣播劇必須優化平臺和擴充渠道,才能讓更多的受眾接觸、了解到,只有接觸到廣播劇,才能被其吸引從而產生粉絲。如在微信公眾號進行定期上線推廣,在微博上線宣傳,在抖音等APP進行定期更新。當前,湖南衛視就作此嘗試,播出了《聲臨其境》節目,結合舞臺效果展現原創聲音魅力競演秀,讓受眾能感受到“聲臨其境”。2017年4月底,一段《三國演義》的配音打動了無數觀眾,這也讓導演徐晴產生了做該節目的想法。徐晴通過對市場的調查發現,有聲讀物和廣播APP備受好評且擁有大量粉絲群體,于是經過反復打磨、論證,最后確定了節目的三個環節:為經典影視片段配音、挑戰繞口臺詞、合作一出聲音舞臺劇。該節目一播出,便受到廣大網友好評。
廣播劇的革新除了人才的培養和傳播渠道的拓寬之外,也需結合經營管理運營機制,綜合商業、科技等多方面內容,才能探索出更有效的商業化模式。5G時代滿足了人們快節奏的生活,但作為傳統媒體的廣播劇也應發揮其獨特的魅力和優勢,通過系統性的革新,讓聲音的藝術給受眾帶來心靈的滌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