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轉變觀念,樹立“融媒”理念
關于“融媒”,還沒有形成公認的概念,《光明日報》副總編陸先高認為:“融媒體的概念主要側重在‘融’上,這種模式工作重心主要是將機構媒體分散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部門的采編隊伍、采編流程、采編資源、產品開發、銷售、技術服務和市場考察等,集中融合于一個統一的平臺上去進行處理。”但總的來說,融媒體首先是一種理念,它融合了傳統媒體和現代新媒體的各自優勢,利用互聯網時代的現代媒介對傳統媒介在報道內容、傳播方式、深化受眾服務等多方面加強整合,實現“資源通融、內容兼融、宣傳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媒體業態。這就要求記者要在“融”的背景下,改變傳統的觀念和模式,兼顧其他媒介的特點,站在受眾需求的角度,精準捕捉新聞熱點。
2.變新聞作品為新聞產品
過去的傳統媒體,記者單純追求符合單個平臺的新聞作品,但在融媒體背景下,互聯網打破了傳統媒體固化的傳播模式,要求記者變身為“生產者”,以生產新聞產品的理念,對新聞進行采訪并把其包裝成適合不同媒體的產品,在報紙等傳統媒體和微信等新媒體平臺同時發布。“新聞作品”和“新聞產品”,雖一字之差,但實質是質的轉變。新聞產品強調的是不僅要生成新聞,還要把現場采集的文、圖、音視頻新聞素材根據時效性和內容,進行分類深加工,使之成為完整的新聞產品發布在不同終端上,滿足不同平臺、不同受眾、不同層次的新聞需求和消費。
1.首先要加強學習,提升自身競爭力
不管是新媒體還是傳統媒體,“內容為王”的追求是一定要堅守的。融媒體時代下,記者更要不斷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豐富知識層次,對眼前發生的新聞現場及時分析、采集,最后加工成新聞產品。還要利用好電視、電腦、手機等終端,根據受眾的閱讀習慣和偏好,利用互聯網實現多平臺精準推送,有針對性地為受眾提供個性化的產品服務和體驗。
2.要學會在媒體間自如轉換
在傳統媒體下,記者的工作一般都是線性的、單向的,發生新聞事實時,記者只需要把完成的采訪、報道稿件交給編輯部就結束工作,而在新媒體下,記者成為新聞的生產者、發布者、溝通者、協調者,這就要求記者熟悉不同媒介不同的形態特點和傳播規律,掌握多種媒介形式的采集、編輯、撰寫、發布新聞的技能,學會靈活運用各類媒體,并在媒體間自如轉換,做一個通曉“十八般武藝”的“超人記者”。
新媒體時代下,記者主角地位開始弱化,受眾擁有更多的主動權,因此,記者就要強化自我認知,重構角色地位,從主角轉變為服務型角色,為受眾提供優質的服務,滿足受眾需求,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要更多地站在受眾的角度,注重他們的反饋信息。
1.強化受眾觀念,樹立服務意識
融媒體形勢下競爭越來越激烈,受眾接收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廣,面對海量信息,受眾只能挑選對自己有價值的新聞進行瀏覽。在這種環境下,記者要換位思考,站在受眾的角度去思考和表達內容,充分分析受眾需求,提供貼近用戶偏好的新聞產品,滿足受眾多樣化、個性化的信息需求。
2.尋求新聞點,增強受眾黏合度
新聞事業是一項“茍日新、日日新”的事業。對于記者來說,只有創新才能創造生命力,只有通過新穎的新聞報道策劃和表達方式,制定精細化、個性化的內容滿足不同層次受眾的需求,才能增強受眾的黏合度和忠誠度。例如,為了吸引受眾眼球,記者現場采用無人機、VR眼鏡、智能錄音筆等多項采訪神器來報道兩會,呈現眾多網絡態語言,拉近了與受眾的距離,這就是新聞不斷創新的體現。要讓自己的新聞產品能被受眾接受,記者就要敢于突破思維慣性,打破意識障礙。誠如《新周刊》總主筆閆肖鋒所言,一個全能型記者必須面對的抉擇是:加入宏量無聊信息的復制,還是另辟蹊徑找到屬于自己的獨特新聞點。
變的是形式,不變的是本質,無論媒體環境如何變化,記者都應“不惑于變”,有正確的輿論導向,傳播正能量,引導主流思想。
1.堅守新聞專業主義
記者崗位職責的重要性要求記者始終以堅守黨和國家的根本利益為原則,在新聞傳播過程中起到積極正面的導向作用。因此,無論何時,記者的新聞專業主義不能丟,應遵守職業道德,把新聞信息真實、全面、立體地展現給受眾;堅持客觀、公正的報道原則,不帶個人偏見報道。
2.增強社會責任,做好“把關人”
“妙筆”可待,文章能“繡”,新媒體時代下人人都能成為信息的傳播者,在這樣的環境下,記者要有一副擔得起社會責任感的“鐵肩”,用真實性與權威性的信息傳播來還受眾一片“凈土”;要做一名專業能力強的“把關人”,對新聞信息進行甄別篩選,過濾虛假報道,給受眾提供更專業的新聞報道,幫助他們作出正確的判斷。
肩上扛著攝像機、口袋里裝著手機、胸前掛著照相機、背包里背著無人機……有人這么說,融媒體時代下,記者都是“斜杠”人。不錯,在這樣的年代,需要記者在改變中創新,在不變中堅守,做融媒體改革的勇者,成為一名真正的“全能型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