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重要性越發提升,融媒體概念在此種情況下越發受到關注。所謂融媒體指的是充分利用媒介載體,將廣播、報紙、電視以及新媒體等媒介模塊的優勢做互補處理,從而實現人力資源、物力資源、信息資源以及宣傳內容的整合應用,打造嶄新的媒介生態。此種跨領域新聞報道模式對現代新聞記者提出更高要求。
為了行之有效地滿足融媒體時代的需求,相關新聞記者有必要不斷強化自身跨媒體意識與思維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在融媒體語境下傳遞各種人文素養,滿足受眾群體的需要。
1.傳統媒體和多媒體技術相互結合的把控能力。在融媒體時代下,信息的傳播速率獲得顯著提升,各種信息能夠在短時間內展現在人們的面前,任何人在任何空間、任何時間下均能傳遞相應的信息,并且能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保障信息的傳遞效率。這使得海量信息充斥在互聯網中,作為專業的新聞記者,在各種突發事件的了解與傳遞上,正在逐漸喪失原有的獨特性及優越性。在融媒體時代下,任何人都能成為信息的發布者和傳播者,在此種環境下,新聞記者的反應能力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為切實解決上述問題,新聞記者有必要形成傳統媒體和多媒體技術相互融合的把控能力,以更為有效地貼合當前時代發展進程,為受眾群體提供更多一線報道信息。
2.對新聞事件的邏輯分析能力。互聯網信息海量復雜以及混亂無序的特征,更加要求新聞記者能夠準確地面對海量信息,精確地挖掘有價值的內容,理清自己的思路,從容地予以應對。在互聯網上通常充斥大量觀點,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看法與觀點,新聞記者需要從客觀角度著手分析描述,這要求新聞記者具備對新聞事件的邏輯分析能力。在對復雜信息進行篩選的過程中,需要重點關注的特征包含真實性、有效性。信息海洋的龐大范圍和數量稀缺的價值信息存在巨大的矛盾,作為新聞記者,首要目標是保證自己挖掘的新聞信息的真實性,屏蔽掉各種無意義的信息,細分受眾群體,以完成對新聞的獲取。
3.良好的自律意識與為民服務的精神。新聞報道需要充分尊重客觀事實,謹慎介紹各種與民生相關聯的社會事件,以更為有效地拉近政府和群眾的距離,成為二者相互交流溝通的中間平臺。因而融媒體媒介相關從業人員需要具備更為良好的職業能力,保持高度自律的工作意識,只有這樣才能促使傳播信息的過程更為科學合理。媒介融合的目標并不僅是為生存發展,更是為了給大眾提供發聲機會,從而切實地展現出媒體在社會正能量傳播上的責任,打造更為科學的信息平臺。面對此種情況,新聞人才更應不斷強化服務意識,深入群眾,為群眾提供更為充實可靠的新聞,只有這樣才能收獲來自人民群眾的關注。
1.調整心態,積極面對挑戰。融媒體時代下的各種新聞傳播媒介均在穩步發展,尤其是新媒體平臺,憑借其時效性以及碎片化的特征,受到現代社會的廣泛關注。可以明確的是,融媒體正處在十分強勁的發展態勢下,對現代傳統媒體行業發展造成巨大的影響。在融媒體時代下,新聞記者如何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已經成為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作為采編團隊的重要組成部分,記者首要目標自然是調整心態,不斷提升自身職業素養,把握輿論導向。融媒體時代的來臨對新聞記者來講,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因而,每位新聞記者都需要充分抓住此次機遇,以開放性的姿態來面對各種挑戰,切實有效地提升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順應時代趨勢,更為清晰地理解自己的角色定位,從傳統的新聞制作者轉型發展成為各種優質信息資源的提供者。
2.創新發展,以專業性取勝。在媒介融合的嶄新時代背景下,新聞記者有必要樹立融合創新意識,結合傳統新聞媒體的特性,依靠自身已有的經驗儲備,充分發揮出新媒體技術的優勢,展示主流新聞媒體的特性。除此以外,在不斷突破自身能力的前提下,還需要樹立良好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將其深度融合在各項工作中,這是新聞記者需要遵從的職業底線,同時也是未來融媒體時代發展歷程中,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支撐。
3.適應環境,彰顯職業責任感。融媒體時代的來臨使得傳統的時空受限的局面被打破,經濟全球化趨勢的不斷推進使得全球信息化的步伐越發加快,人們可以充分利用Twitter、Facebook、微博等社交平臺分享新聞信息,全世界的人在此種情況下均可以成為新聞的發布者和傳播者,所以從本質上來看,融媒體時代下的每個人都是新聞記者,同時每個人都能在社交平臺上交流互動。相關新聞記者需要充分明確這點,契合當前社會發展環境,彰顯職業責任感,只有這樣才能創造出更為開放的新聞環境,使新聞傳播更為及時迅速,行之有效地滿足受眾群體對于新聞閱覽的需要。
總之,融媒體時代的來臨使得新聞信息的發布模式與傳播形態均產生巨大轉變,和傳統媒體形式相比,呈現出不同的特性,這對現階段新聞媒體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為行之有效地推進新聞事業的建設與發展,相關新聞工作者有必要在工作中進行深入總結,不斷提升自身職業素養,并且積極地予以創新優化,加大對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應用,在做到自身轉變的同時,為受眾群體提供更為充實豐富、充滿時效性的新聞信息,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