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華
備戰打仗是軍隊的根本職能和價值所系。作為一線帶兵人,要警惕四種傾向性問題,聚焦主責主業、歸正工作重心,促進備戰打仗要求落地生根。
習主席強調,要把備戰打仗作為第一要務、把軍事訓練擺在戰略位置。國不可一日無防,兵不可一日不練。軍事訓練的中心地位毋庸置疑,把練兵備戰擺在中心是軍人絕對的、唯一的選擇。應該看到,練兵備戰始終擺不上位、擺不正位、擺在虛位的問題仍然存在。有的單位在實際工作中,與備戰打仗爭時間、爭人員、爭場地、爭裝備、爭經費;有的嘴上喊著“中心居中”,實際卻是“中心淡化”,業務工作分散中心,大項活動沖擊中心,“保底”工程影響中心,“五多”現象干擾中心;有的滿足于一般任務標準、亮點特色標準,輿論導向、工作導向、用人導向、政策導向向戰斗力標準傾斜不夠。實踐證明,多務、他務、奇務如果屢治不愈,以打仗標準干與打仗無關的事,勢必損害部隊風氣、消磨官兵士氣、影響部隊戰力。必須強化戰斗隊思想、固化戰斗力標準、深化戰斗員意識,把備戰打仗和完成重大軍事任務作為實際檢驗,對備戰不實、謀戰不深、務戰不力的“一票否決”,讓偏離主責主業做“虛功”、撈“政績”的失去市場,真正把備戰打仗指揮棒立得起落得實。
軍隊是要打仗的,作戰需求是備戰打仗的根本牽引,反映的是打仗與備戰之間的本質聯系,發揮著關鍵性、決定性、根本性的作用。對于軍隊備戰打仗來說,作戰需求就是導向,綱舉則目張;就是抓手,牽一發而動全身。實踐中,一些官兵尤其是個別指揮員對未來作戰研究不夠深入、不夠具體,重建輕戰、為建而建的慣性思維依然存在,以戰領建、抓建為戰的工作落得不實。有的對作戰需求生成機理和運行規律認知模糊,從局部搞設計,憑經驗提需求;有的規劃與作戰需求結合不緊,需求牽引規劃、規劃主導資源配置的運行模式尚未真正形成;有的搞建設對作戰需求考慮不夠,出現重復建設、分散建設、低水平建設等現象。能打仗、打勝仗,首先要清楚未來戰爭是什么樣的,如果作戰需求不清晰、不準確、不細致,軍事訓練就難以找到發力點。必須前瞻眼光密切關注世界新軍事變革發展動向,用創新思維加強對未來戰爭特點規律的認知研究,深刻洞悉信息化戰爭的制勝機理,使作戰需求科學、權威、管用,真正體現現代戰爭的本質要求,提升牽引備戰打仗的實效性。
通過開展戰斗力標準大討論、“和平積弊大起底大掃除”等活動,官兵戰斗隊思想進一步強化,備戰打仗能力進一步提高。需要注意的是,糾治和平積弊永遠在路上,不能輕易“鳴金收兵”,有的單位把實彈化等同于實戰化,用片段實戰化代替全程實戰化;有的兵力行動計劃緊貼實戰,實施過程中卻不斷弱化簡化,用安全管理標準代替戰斗力標準;有的只注重“練”,不注重“聯”,走固定流程、練固定編組;有的備戰不是為了應戰,而是為了應付檢查,用層層軍令狀、責任書掩蓋不擔當不作為。和平積弊樣式各異,如果掛一漏萬,滋長蔓延,勢必死灰復燃。為此,必須保持“猛藥治疴”的力度和“病去抽絲”的韌勁,持續深入糾治和平積弊。要盯著戰場練,出重拳治虛,下大力打假,切實凈化演訓場、實化考核場,做到真槍實彈、真訓實練、真考實評;盯著難局練,堅持實戰標準,堅持從難從嚴,不怕暴露問題,勇于在揭短亮丑中練就鋼筋鐵骨,在真練實訓中淬煉過硬本領;盯著實戰練,堅持以敵為靶、以戰領訓、實戰實訓,真正使訓練內容與作戰任務相一致、訓練標準與作戰要求相對接,讓一切不實之弊無處遁形。
進入新時代,真正推動軍事革命、讓戰爭日新月異的是科技創新,這對指揮員的能力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當前,有的指揮員因循守舊,對高新科技存在抵觸情緒,身處大數據時代仍習慣于老思路、老方法;有的不重視科技素養,對科技發展及軍事影響不敏感,不善于運用先進技術手段解決重難點問題,不善于依靠系統和數據籌劃指揮;有的學習科技淺嘗輒止,缺乏科技思維,缺少科技理解力,不會運用信息技術手段,“五個不會”難以得到徹底解決。戰爭是力量的對抗,也是科技的角逐。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興起,高科技武器裝備不斷涌現,其智能化、遠程化、精確化特征越來越明顯,科技因素、裝備因素在戰爭制勝中的比重越來越大。未來戰場上,指揮員既要指揮傳統裝備又要指揮智能裝備,既要指揮有人裝備又要指揮無人裝備。面對科技含量越來越高的現代戰爭,每名指揮員都必須增強“本領恐慌”意識,加快知識更新、提高科技素養,努力使自己具備強大的“科技頭腦”,提升指揮作戰本領,適應未來戰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