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各類媒體上隨處可見出鏡記者的身影。人們往往在新聞報道中看到出鏡記者,尤其是直播報道中很常見。出鏡記者作為直播報道的主體,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國出鏡記者數量不斷增長,在平面媒體、網絡媒體等不同媒體形式中普遍存在,成為強化報道效果的重要因素。
1.出鏡記者的存在保證了直播報道的真實性。出鏡記者更為關注受眾的個性化需求,出鏡記者與主持人存在明顯差異,可以以更加真實、自然的報道狀態,為受眾報道新聞現場,使受眾能夠接受到更為直觀的即時性消息。而傳統媒體報道依靠主持人二次轉述的表達已經難以滿足受眾對新聞信息直觀、即時性的需求,影響了現場直播效果。
主持人、播音員的外景報道往往需要堅持一定原則,對新聞內容進行次加工,修飾潤色后再將新聞轉述給受眾,可是目前就受眾的反映來看,這種經過再次創作后的新聞現場反而失去了新聞傳播的真實性,難以滿足受眾獲取第一手直觀新聞的需求。所以,現在的播音員和出鏡記者已經處于獨立的狀態,彼此并不影響,各自從事不同的工作內容,以免無法順利完成角色轉換,對報道效果產生影響。
出鏡記者以生活中真實的說話狀態來面對鏡頭,對報道的播出效果產生積極正向影響。直播報道中的受眾市場非常需要可以良好駕馭各種復雜新聞環境的出鏡記者。在演播室進行簡單播報后,將信號切入直播現場,轉而由出鏡記者對現場的真實情況進行全面講述,可以讓受眾產生更加強烈的震撼感。例如,在電影節期間,《廈視新聞》分派多路記者,通過直播的方式對電影節重點儀式、場次、影展、論壇現場進行深度采訪。在開幕式報道中,從活動主新聞、現場特寫、來賓聲音、市民反響等多角度進行新聞價值的挖掘,契合全媒體的傳播方式,及時傳遞了電影節重要的活動信息。出鏡記者對與會的知名電影明星、業界大腕、學者專家等進行采訪,傳遞了各嘉賓對本屆電影節的看法,共同為廈門構建全域影城產業布局出謀劃策。大量的出鏡記者采訪創造了立體多元的視聽體驗,受眾通過出鏡記者的報道,猶如身臨現場,對電影節有更直觀的感受。
2.出鏡記者的存在提高了直播報道的可信度。在其他國家,一些比較知名的新聞記者雖然普遍年齡較大,提供給受眾的新鮮感不足,但是由于其資歷較深,仍然擁有十分可觀的薪資。從國外出鏡記者的現狀可知,雖然年輕的新聞記者可以滿足受眾審美方面的需要,但是人們對于新聞節目真實性卻更加看重。這些年紀較大的出鏡記者積累了豐富的現場經驗,同時也由于出鏡次數多,受眾基礎較好,受眾對其更加信任。
例如,《慶祝改革開放40年·致敬特區勞動者》系列報道受到了全國觀眾的廣泛關注,這些可敬可愛的勞動者通過自身不斷的努力,積極投身于改革開放偉大事業。勞動人民的故事貼近普通民眾的生活,受眾對他們所取得的成就也更加關注,因此更加希望看到出鏡記者簡單、直接、明晰的表達。出鏡記者對不同職業的勞動者進行了采訪,面對面的交流,提高了受眾對新聞的信任度。對受眾來說,出鏡記者的實地采訪傳達出一種非常真實、自然的狀態,更讓受眾信賴。比起演播室轉述或剪輯過的片段,新聞直播沒有進行任何處理,表達方式更加直接和真實,所帶來的震撼力更強。
1.鞏固新聞報道的結構性。在直播報道中,許多新聞信息都是第一手的、直接的、即時性的,考驗的不單單是記者的評論能力,還有語言組織能力和現場發揮能力。鏡頭下的出鏡記者不僅要根據新聞背景對新聞事件發表評論,還要迅速將現場的最新消息傳達給觀眾,使觀眾可以直接、迅速地接收到來自于現場的第一手新聞。因此,記者如何搭建報道結構,決定一個現場報道的成功與否。清晰而有邏輯的報道結構,可以快速明了地將新聞背景傳達給觀眾,使新聞報道更具深度,更貼近百姓生活。
2.改變報道的傳統形式。以出鏡記者為主體的現場報道形式,改變了傳統表現形式。出鏡記者改變了傳統新聞報道單向傳播的形式,且形成了多向化的人際傳播,增強了直播報道的人文關懷。出鏡記者通常是以面對面的交流為基本模式,拉近了與觀眾之間的心理距離,能夠進一步消除觀眾的鏡頭距離感。
3.強化現場報道的功能性。現場報道之所以受群眾喜歡,就在于相比于傳統報道形式來說,它可以提供給觀眾更具沖突性、真實性和生活性的新聞事件。每當發生新聞事件,出鏡記者必須第一時間趕赴現場,及時傳達信息,表達媒體的觀點和對事件的評價。這就要求在現場報道中,出鏡記者要對突發事件保持敏感和警覺,通過敏銳的觀察力、準確的判斷力作出迅速反應,確保現場采訪順利進行。
出鏡記者出現在電視新聞直播報道中,使電視新聞節目在形式上有了新突破,新聞信息更加直接的傳播,為飛速發展的電視新聞事業注入了更活躍的因素。出鏡記者的存在使新聞直播的范圍不斷延伸,提高了新聞直播的傳播效果。可以說,出鏡記者是現場新聞報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成為全媒體發展過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出鏡記者必須提高自身新聞素養,創新采訪形式和采訪內容,積累更多的直播經驗,才能更好地滿足新聞直播的需要,為受眾傳播更加真實、可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