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宸浩
湖南科技大學,湖南 湘潭 411201
2018 年8 月,居住在河南省焦作市的魏某訴稱,距離其住所僅一街之隔的華銳汽車裝飾有限公司的營業場所,在其外墻的裝飾上大量使用了金屬和玻璃材質,致使在每日上午11 點到下午3 點四個小時之間,太陽光經過汽車裝飾公司外墻的反射,途經魏某房屋主臥室外窗,直射進房屋,使房屋內溫度顯著升高,在夏季即使拉上遮光窗簾,室內溫度也經常高于35 攝氏度,致使魏某血壓升高,心血管負擔增加。共同居住的相某,甚至在家中出現了中暑的癥狀。魏某向法院起訴要求被告停止侵權并賠償因住院產生的醫療費及精神損失費共計5560 元。法院經審理認為,被告華銳汽車裝飾有限公司的裝修建設完全按照有關部門的標準進行,原告魏某所主張的光污染并沒有具體的法律依據,且出現病情住院與外墻反射陽光也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關系,因此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從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對于光這種新型的污染源,我國尚未有相應的法律加以規制,法官僅僅依靠立法原則和價值取向進行案件的裁判,對于遭受光污染侵權的受害人并不能提供有效的救濟。
光污染泛指由于人類的活動對各種光線處置不當,從而導致危害人體健康,以及破壞自然生態系統,造成環境質量惡化的現象。①光是人類工作生活所必不可少的,隨著生產力的不斷解放,人類光照的手段越來越多樣。最初,光污染的提出是伴隨著天文觀測出現的,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早期天文學家已經發現,城市雜亂無章的照明系統使城市夜間背景亮度顯著高于沒有照明設施的鄉村,致使城市天文觀測難以為繼。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新的光污染形式不斷出現,其中影響最大的光污染形式有三種,其一是彩光污染,這種形式的光污染對于人體影響是最直接的,也是傷害最大的。其污染源主要是城市夜間LED 廣告牌,各種霓虹燈,它們之中的不可見光對于人體傷害最大,其紫外線含量遠遠大于正常日光中紫外線的含量。而人類長時間暴露在紫外線環境中受影響最大的是人類的眼睛。研究表明,紫外線輻射和翼狀胬肉的患病率呈正相關,紫外線也會破壞角膜緣的屏障功能,從而引起結膜上皮向角膜過度增殖②。其二是白亮污染,這種污染是指在城市建設過程中,由于缺乏環保知識,為了增強建筑的外表吸引力,建筑物外表大量使用陶瓷、玻璃、金屬等易于產生反光效果的材料,致使產生眩光的效果,如果發生在正在駕駛的司機身上,后果是不堪設想的。而白亮污染不僅會增加人眼的可視障礙,而且會使被反射物體溫度顯著升高;其三是人工白晝,泛指一個空間內所有光源共同作用,致使該空間內夜晚背景亮度遠超正常值的現象。其危害主要在于影響城市生活的人們的正常作息和植物的生長規律,對于天文觀測也有嚴重的影響。
我國《憲法》第二十六條以總綱的形式規定了國家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在民法領域,《物權法》第九十條通過運用相鄰權理論來解決光污染的環境侵害,但是因其調整對象并非直接指向光污染,所以其涵蓋范圍并不能完整覆蓋光污染的侵權糾紛范圍,相鄰關系僅適用于不動產之間,而動產之間也可能產生光污染而無法適用相鄰權理論得到解決;其次,民法往往注重事后救濟,適用民事范疇解決光污染問題并不符合我國環境保護預防為主的理念;《環境保護法》第四十二條規定了生產經營者對防治光輻射的義務,并無直接的規定。我國并未頒布治理光污染的單行法,只有部分省市有一些原則性的且適用范圍及效力有限的規定。③2004 年上海市制定了照明標準,對不同類別的光源進行了分類并制定了相關標準;2008 年廣東省珠海市原則性地規定了光污染的環境保護責任制;2010 年北京市對城市的一些功能區進行了限制光照的規定;2012 年福建省廈門市規定建筑材料的使用以避免光污染的影響;2014 年廣州市發布了《廣州市光輻射環境管理規定(草案征求意見稿)》,較為系統地規定了建筑材料、光照時間等防治光污染的措施。
從上述我國關于光污染防治的現狀來看,在全國性立法中,尚沒有對光污染進行完整準確的界定,對光污染的防治手段也僅僅只有原則性規定,缺乏關于責任劃分、賠償等具體系統防治光污染的措施,這就導致了我國新出現的一些光污染侵權案件還處于無法可依的階段,法官在審理案件時缺乏明確的法律依據;從地方立法上來看,雖然地方立法相比全國性立法對光污染本身有了具體的規定,且在如何防治方面更加細致,但是基本都缺乏可操作性,沒有構建光污染防治一體化的系統。補足立法短板,將光污染的防治納入規范的法治軌道,也就有了更為現實的針對性和緊迫性。④面對現如今光污染的現狀及已經發生的一些有關光污染的法律糾紛,在客觀上亟需構建調整光污染引起的各種法律關系的法律規范。
我國現階段的地方立法結構正在逐步由經濟型向社會型發生轉變,地方立法的重心經歷了由著重經濟發展的城鄉建設逐步過渡到注重環境友好、改善民生的過程。如何統籌協調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利用好改革開放以來堅實的物質基礎來解決生態環境問題是未來地方立法的重點。在過去的觀念中,夜晚城市的光亮程度,往往成為了一座城市是否繁華的標準,人們普遍對于光污染的危害認識不足,這已成為光污染防治的最大障礙,所以調整群眾思想觀念,有針對性地進行宣傳引導,是光污染防治的首要任務。通過發達城市率先實施,引導其他城市的民眾了解光污染的危害,在實踐中總結,是面對光污染這種新型污染源的最為穩妥慎重的方式。
同傳統污染源不一樣的是,光污染的影響一旦被發現,就已經對人體和自然環境造成了嚴重的危害,對人類健康更是會造成不可逆的影響。相比于事后救濟,事前預防能實現節約治理成本,有效消除影響的目的,也更符合我國新時代環境保護的理念。制定統一的光照標準,嚴格市場準入,將污染源在源頭消滅,建立光環境監測體制。注重事后治理,明確光污染的法律責任,構建科學的治理體系,綜合考慮各人群對同樣光環境的耐受力不同,通過事后環境影響評價,以期達到制定合理可行的懲治手段。
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光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是城市高樓的玻璃幕墻和夜間城市的照明設備,而這些往往又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一座城市的景觀和特點。所以,在解決污染源的問題上不能過分追求環保效果,要將污染源的功能性和有害性結合起來。可以參考我國關于控制噪音污染方面的立法,統籌規劃城市不同功能區照明設備的使用,著重限制城市居民區夜晚光照的時間和強度,做到城市形象美觀大方和保護市民健康的有機統一。同時在各個行政機關的職能上也要遵循統籌規劃的原則,將管理權實現于光污染的產生、監測和治理的各個階段,使光污染防治真正做到一體化。
綜上所述,光污染危害已日益嚴重的今日,缺少關于光污染的立法規制導致遭受光污染侵權的受害人無法得到救濟。人們的對于光污染的認知仍然不足,導致光污染的全國性立法難以推進。對于現階段光污染在我國分布的不均衡及其本身的物理特性,選擇地方立法是防治光污染最穩妥慎重的第一步。通過防治結合原則達到有效消減光污染危害的作用,通過統籌規劃原則,實現城市美觀和市民健康的統一。
注釋:
①羅世榮,林維實.光污染防治的立法探析[J].行政與法,2006(10):55-57.
②吳安花,譚鋼,邵毅,李娟.環境污染與眼表疾病的關系研究進展[J].山東醫藥,2017,57(07):101-104.
③于鈞泓.城市光污染問題的法律解析[J].山東社會科學,2015(S2):401-402.
④張智全.防治光污染,先補立法短板[N].人民法院報,2016-08-19(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