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宇 趙 瑩
1.承德醫學院國際教育學院,河北 承德 067000;2.承德市民族小學,河北 承德 067000
從資本主義產生到民主制度建立,平等意識就開始萌芽,要實現平等,前提是身份地位上的平等,資本階級因為掌握著生產資料,并且通過對生產資料的占有而擴大再生產進而獲取巨大的利潤,工人階級或者說無產階級幾乎一無所有,因此在空想社會主義中就有了這樣的論斷——貧困和奴役出現的根本原因是工人階級的依附性,資產階級掌握的生產資料越多就會越富有,而工人階級會越來越貧困,因此要消除一切社會的和政治的不平等。
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馬克思主義中的平等思想實際是不夠完善的,但是社會主義社會實現平等的路徑和方法,就是要通過制度的設計來實現平等,這是對人類平等觀的一次重塑。
進一步結合中國社會主義的實踐,馬克思主義中的平等思想的內在邏輯是實現最大化的個人價值,解放人、實現人的發展。這里要注意的是沒有平臺就沒有個人的發展,這就涉及到了生產資料。馬克思主義的平等思想最關鍵的就是對生產資料方面的論述,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有著比較明確的論述,通過對哥達綱領批判相關表述的分析可知,平等并不是單純由道德和法律決定,而是生產決定分配,這也就意味著生產資料掌握在誰的手中,誰就擁有了分配的權利,當有階級存在的時候,各階級之間的政治利益和經濟利益關系就會決定平等的水平。所以馬克思主義中的平等必須要考慮誰擁有對生產資料的掌控力,這樣才能去理解馬克思主義平等的本質,也即消滅階級。從封建社會開始農民階級無法掌握生產資料,因而無法要求與地主階級享有人格上的平等,在資本主義社會,民主制度的建立雖然實現了政治上的所謂平等關系,我們可以看到資本主義社會的人民開始從服務社會轉變為向社會索取服務,這是社會進步的表現,但實際上資本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念是所謂的“自由”,即尊重個人主體意志,而如何去把握則是資產階級決定的,這里的自由就有了顯著的資本主義色彩,是為資產階級服務的。真正的平等應當是站在所有人的角度去看待生產條件的分配,因而平等應該是實現每個人自身合理的價值。
從生產分配的角度來講,平等必須要實現勞動解放,勞動解放就是要將勞動資料提高到公共財產的地位上來,并通過某種方式來實現勞動所得的公平分配。生產資料的分配是按照勞動來計量的,即多勞多得,不勞不得,實際這也體現了一種不平等,多勞多得實際就是賦予了階級控制生產資料的權利,會產生不公正的分配方式,資本社會的民主制度本質就是為資產階級服務的,當然有利于資產階級掌握生產資料,因為制度決定了資產階級實際支付給勞動者的勞動所得只能維持勞動者現在以及未來所必須的消費需求,而勞動者創造的價值實際上并不單單只是其所獲得的那一部分,還有很多的剩余價值,這一部分當然就歸于資產階級手中,這在分配上是不平等的。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當中有相關論述,而且人的解放要消滅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的分裂,使人的社會力量不以政治力量出現。社會主義是要解放人,通過解放人來實現社會的大發展大繁榮,也就是社會主義的高級階段,當達到了這一層次,就可以真正實現勞動或者人的解放,此時的社會分配才具有實現平等的前提。
平等思想的落腳點是要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與人所處的社會條件緊密關聯,人的發展可以簡單歸結為兩個層面。一個是以人的依賴關系為主導,另一個是以物的依賴關系為主導的人的獨立。前者必須要以自然經濟為基礎,人在自然經濟當中會形成傳統的社會體制,人必須要依附于這種體制。后者則是物支配人,人類以物質交換來形成全面的聯系(也可以理解為市場化)。此時一切的發展必須要向社會生產力看齊,當人可以支配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則可以說人開始自由、全面發展,當然這是一種理想狀態,也是平等要求所追求的理想狀態,當實現以后平等就有了社會基礎。
我國從民主革命開始到改革開放的奮斗過程,實際就是平等思想中國化的一個歷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本質就是要求改變不平等的狀況,在95 年的奮斗歷程當中對公平正義和平等的追求一直是我們黨最強勁、最恒久的內在動力。在新中國成立之前我們黨對平等的追求,集中表現在對共產主義(此時的共產主義追求是完全以馬克思主義為基礎的)的追求。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們黨對平等的認識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尤其是在改革開放時期,以社會的公平正義來引導黨的執政理念。
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歷程深刻地闡釋了馬克思主義平等思想,并且是對馬克思主義平等思想一次非常成功的實踐,當然這里必須要重視的是平等思想的中國化。特別是在新中國成立后,比如憲法中表現了人民民主共和的政治理念,新中國第一代領導人繼承并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平等思想,在當時重點以消滅剝削和實現共同富裕作為平等的核心內容,并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但是新中國成立后百廢待興,迫于底子薄、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等方面的原因,我們黨打破了平均主義以及高度集中的傳統體制,因為這種傳統體制在實踐中已經證明是不可行的。而打破了這種傳統機制后該如何走接下來的路,我們黨開始沿著讓利于民、藏富于民的道路,逐步使我國走上了社會主義事業的康莊大道。
新時期我們黨對平等思想的理解更加地深入,并且形成了中國特有的平等價值觀,而這種平等價值觀集中體現在我們黨和國家的價值觀當中。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角度來看平等,即中國的發展必須要追求平等,這是我們黨和國家建設的本質要求,它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當中意義重大。從新中國成立到現在一代代共產黨人不斷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為平等奠定了制度基礎,而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又必須要高舉平等的旗幟,將平等視為我們黨和國家事業的目標和追求。我國現在的平等價值觀絕對不是絕對平均,也不是資本社會所倡導的那種以“自由”為核心的平等,而是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平等價值觀。
這種平等價值觀是我們黨在幾十年的奮斗實踐當中總結的寶貴經驗,也是吸收了馬克思主義平等思想的精華后所形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平等思想。馬克思主義平等思想的精華在于生產力的解放,如此才能奠定平等的基礎,政治地位不平等、社會地位不平等關鍵是經濟地位的不平等,美國記者伊斯雷爾.愛潑斯坦對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的評論深刻地揭示了這一點。所以要實現平等必須要大力發展生產力,而我們國家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正是這樣做的。
要實現平等必須要解決人民訴求。從改革開放開始我國經濟體制以及分配制度就發生了歷史性的轉變,改革開放也是打破原有絕對平均主義思想的開端,同時也帶來了更為復雜的人民內部矛盾,所以更需要解決人民訴求問題,通過解決人民訴求來調節分配格局,協調各種權利主體之間的關系尤其是利益關系,進而把矛盾化解掉。
馬克思主義的平等思想給予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一些非常重要的啟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是吸收了馬克思主義的精華,并且是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結合的產物,中國的平等價值觀與馬克思主義平等思想不同,但卻是馬克思主義平等思想的深化和實踐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