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旭
北京警察學院,北京 102202
微量物證,顧名思義就是極其細微、體積較小的物質證據,起到揭露犯罪事實的作用,是進行犯罪偵破工作的關鍵與根本。例如:衣物纖維、組織纖維、牙簽、煙頭等。與一般物證相比,微量物證往往由于體積較小,質量較輕,很容易被忽略,這樣就給警方的偵破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難度。但從另一方面來看,也正是因為微量物證的存在,才會使犯罪分子忽略這一關鍵物證,進而給警方偵破工作提供了關鍵突破口。
在犯罪事實已經發生時,犯罪人必然會對現場進行清理,毀滅相關的犯罪證據與痕跡,進而掩蓋自身的犯罪事實。但物質不滅等因素使得犯罪人無法將自身的犯罪痕跡進行完全毀滅與清除。犯罪人毀滅犯罪證據時,必然會留下新的痕跡,進而成為揭露犯罪事實的關鍵證據。在犯罪人作案之后,往往無法完全清理犯罪現場的微量物證,例如,毛發、血跡、灰塵等;當犯罪人正在進行犯罪行為時,往往會與犯罪現場或被害人有著直接或間接的接觸,一旦發生接觸,就會發生物質互換的現象[1]。例如,甲、乙兩物質發生接觸,二者會有對方的物質的成分,換句話說,如果被害人是被犯罪人用兇器刺進體內,那么被害人的身體與兇器就發生了直接接觸,被害人的被刺部位會留有兇器的鐵銹或灰塵,兇器上也會留有被害人的血跡以及身體組織纖維等;另一種情況是沒有發生物質交換,而是進行了物質轉移,例如,犯罪現場噴濺的血跡、指紋、足印等。
一般情況下,犯罪人往往會在犯罪現場留下足印,在進行犯罪活動時,犯罪人會與犯罪現場中的物質進行接觸,進而留下微量物證,例如,石灰、草籽等。一旦鎖定犯罪嫌疑人,則需對其鞋子進行微量物證的取證與分析,若鞋子上的殘留物與犯罪現場內的物證一致,則說明該鞋曾出現在犯罪現場中。
若偵查人員在犯罪現場發現手印,可以得知手印的具體情況,如血跡手印、污漬手印等。不同情況的手印顯現的方式也不同。因此,在進行犯罪現場手印檢驗時,要掌握手印的顯現方法。另外,通過對犯罪現場進行微量物證的調查與分析,可以掌握犯罪人的犯罪方式,還可根據犯罪現場的手印檢驗,排除相關作案嫌疑人,若手印與犯罪嫌疑人一致,則可肯定犯罪人,同時還要對犯罪人的性格特征及作案心理進行相關的分析。
在進行這部分微量物證檢驗時,要根據槍彈的痕跡來判斷槍支種類,確定槍支型號、規格等。一般來說,在子彈射出的瞬間往往會發生硝煙反應,這在犯罪人的身上必然會留下相關的痕跡,若犯罪人沒有及時清理該痕跡,警方就可以依照這一條線索鎖定犯罪人,揭露犯罪事實;子彈發射時不但會在犯罪人身上留下一定的痕跡,也會在槍管內留下一些微量物質的痕跡,若犯罪人沒有及時進行槍支清理,犯罪偵查人員就可根據殘留物的相關檢測結果判斷槍支的使用情況;對彈殼上煙垢進行相關的檢驗,也能夠較為準確的分辨槍支種類。
確定作案工具是案件偵破工作的重要環節。一般情況,偵查人員可以通工具痕跡進行對比來判斷相關的結果,作案工具也會發生物質的轉移,例如,鐵銹、碎屑等,偵查人員應對現場微量物證進行分析,結合現場的情況進行對比,進而能夠判斷該工具是否為作案工具。如果工具沒有特別明顯的特征,偵查人員就無法根據工具特征進行相關的判斷,但是可以根據工具上的微量物證,如鐵銹等,進行相關的分析與研究,進而得出其是否為作案工具上的物質,如果結果是肯定的,那么在接下來的偵查工作中,警方可根據這一線索進行相關的調查搜尋取證,最后,警方在犯罪嫌疑人的住所內搜查到一把具有鐵銹的水果刀,根據對水果刀上的鐵銹進行取證最后經過工痕對比得出,微量物證與水果刀上的物質相吻合,該水果刀就是作案工具。犯罪人使用工具進行犯罪時,一定會在案發現場留有相關的微量物證,這是物質交換的規律,因此,偵查人員對現場微量物證與作案工具進行研究分析時,需要將作案工具與現場工痕的微量物證進行對比,進而根據結果,做出更加精準的判斷[2]。
一般情況下,不同類型的車輛輪胎上的微量物證的呈現也大不相同。例如,某個無監控探頭的偏僻街道發生一起肇事逃逸事件,現場留有一些細微痕跡,偵查人員可對現場的車輪痕跡提取相關的微量物證,進而進行接下來的檢驗與分析,最終根據輪胎上的微量物證確認車輛的種類、型號等,大大縮小了偵查范圍,同時指明了調查方向,極大程度上提升了偵查工作的進展與效率;另外,肇事車輛的輪胎上必然也會留下案發現場的相關物質,通過對其進行對比與檢驗可以判斷該車輛是否為肇事車輛。
不僅僅只是犯罪現場中才有微量物證的存在,當犯罪人使用工具進行犯罪時,犯罪工具上也會殘留微量物證,有的犯罪人在進行犯罪之后,往往會將一些微量物證從犯罪現場帶走。例如,犯罪人與受害人在草地上扭打在一起,最終,犯罪人拿起匕首將受害人刺死,之后犯罪人離開,由于犯罪人與草地有所接觸,犯罪人的鞋子、衣服上都有可能會帶走現場的草籽、泥土、石屑等。
在判斷物質是否為真正物證時,需要將案件的各個方面進行聯系,多方面地分析案件,進行案件的還原分析,在此過程中需要排除一些干擾因素,進而保證判斷的準確性。微量物證的取證與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對案件的還原提供很大的幫助。例如,在某超市的錢柜內大量現金被盜,偵查人員對犯罪現場進行相關的取證時,發現超市進門地墊上留有灰塵鞋印,雖然僅一處灰塵鞋印說明不了什么問題,但是偵查人員進一步進行取證調查時,在錢柜的附近也發現了多處相同的灰塵鞋印,最終,警方根據以上內容,將該鞋印視為案件物證。
警方偵查人員通過對微量物證進行分析檢驗,能夠得出關于案件的細微線索及細節,促使警方更加深入地了解整個案件的成因以及實情,進而能夠對案件的性質有一個基本判斷,為案件的調查工作提供了較為清晰的思路及大致方向,不僅縮短了調查的時間,而且縮小了調查范圍,提升了調查工作開展的效率。
例如,某村發生了一起兇殺案,警方在對該案件進行調查時,在一塑料編織的化肥袋內發現了被害人的尸體,發現尸體的地點是在田間灌溉的壟溝內,之后警方對其展開一系列的調查工作,由于很多農戶家都有使用這種化肥袋子,且沒有什么特殊的地方,致使調查工作開展較為困難,一度陷入僵局,但經調查人員的反復調查發現,化肥袋子上附著了不屬于犯罪現場的類似沙子的物質,經過調查人員對微量物證的取證,發現其物質是沙子和石灰,之后警方便順著這一線索進行相關調查,對村內正在蓋房的村民進行逐一排查,最終在王某家發現了同樣的化肥袋子,且王某家正在蓋房,院里堆積著沙子和石灰,化肥袋子就擺放在沙子的旁邊。之后警方對王某進行審訊,王某對自己犯下的罪行供認不諱,案件終于水落石出。由此案例可以看出,微量物證對警方案件調查工作有著重大幫助,很多時候能夠直接揭露犯罪事實。
綜上所述,調查人員在對案件進行調查與分析時,需要根據微量物證的特點以及案件現場的實際情況進行相關的檢驗與分析,進而將其進行更好的應用。另外,還要按照微量物證必然發生物質交換與轉移的準則與規律,將微量物證與案件關聯在一起,并把握其中的細節,進而得出最終分析結果,幫助警方偵查人員掌握案情,揭露犯罪事實,真正做到“法網恢恢,疏而不漏”,讓犯罪分子無處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