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夢涵
上海大學,上海 200444
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無人駕駛汽車作為科技發展成果之一,其更是未來汽車的發展方向,而相對于無人駕駛汽車技術的發展迅速,我國法律還相對滯后,只有對于無人駕駛汽車交通事故責任進行研究,才能更好地對無人駕駛汽車相關法律規定進行有針對性的完善,為無人駕駛汽車的良性發展保駕護航。
無人駕駛汽車是指通過人工智能即無人駕駛系統對車輛周圍環境、車輛環境等進行綜合分析,并操控車輛行駛實現以無人駕駛系統替代人工駕駛的新興駕駛方式,其駕駛水平并不受到駕駛車輛時間、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其可以分為輔助駕駛方式、半自動駕駛方式、自動駕駛方式、高度自動駕駛方式以及全自動駕駛方式,其所對應的是L1-L5 五個級別。
現階段,針對無人駕駛汽車還尚沒有明確的規定,我國現行的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劃分采用的是過錯原則,在對責任比例進行劃分后再對損失金額按照比例進行賠償,但無人駕駛汽車發生交通事故后的責任認定,因其構成的復雜性,可能存在多個責任主體,因此在對責任主體進行認定的過程中存在以下問題。
首先,如是由車輛的實際使用人或車主承擔責任。現行交通法規所規定的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是以“人”為前提,因此在發生交通事故時理應由事故的責任方承擔責任。但在無人駕駛系統取代人工駕駛之后,原車輛駕駛人對于車輛的行駛與控制功能喪失,車輛的所有人或使用人可以通過對無人駕駛系統的起點與終點進行設置的方式對車輛進行操控,在此過程中,可以理解為車輛的所有人或實際使用人并未實際履行對車輛進行支配或實際操作的行為。若在此情況下,仍堅持認定車輛的所有人或實際使用人為交通事故的責任主體,可能會違背法律公平公正原則。
其次,如是由車輛的生產廠家承擔責任。雖然車輛的生產廠家進行了車輛的制造與銷售的行為,但在車輛銷售后,車輛的生產廠家并不能夠完全保證車輛的所有人或實際使用人規范駕駛、規范使用無人駕駛系統或對無人駕駛系統進行任何程度上的更改。如果在發生交通事故后,一味地將責任認定為車輛生產廠家的問題導致事故的發生,則對車輛的生產廠家明顯不公平,不僅會縱容交通事故的實際責任方逃避法律的責任或賠償的責任,還會嚴重打擊無人駕駛汽車生產廠家對車輛制造的積極性,進而可能會影響無人駕駛系統的進一步研發。
最后,如是由無人駕駛系統的提供方或研發方承擔責任。雖然車輛上的無人駕駛系統是由其提供方或研發方自行研發并交由車輛生產廠家使用。但在其系統出現故障時,不去追究是因何出現故障而直接將責任推給無人駕駛系統的提供方或研發方顯失公平。而如何判斷無人駕駛系統在運行過程中是否存在故障存在困難、由誰來承擔對無人駕駛系統可能存在漏洞或故障進行判斷的問題,首先所要面對的就是如何記錄無人駕駛系統在運行時發生的數據問題,然后才會涉及到無人駕駛系統是否存在漏洞或故障的判斷主體問題。無論哪一個問題不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都會導致賠償責任主體履行賠償義務存在困難,使得受害人得不到有效賠償,有悖于法律的公平、公正、高效原則。
無人駕駛汽車交通事故后的責任認定問題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考慮。
首先,從無人駕駛汽車的所有人角度考慮。無人駕駛汽車的所有人承擔著對無人駕駛系統進行必要升級的責任,如不及時升級可能會導致部分功能不能使用或出現嚴重漏洞,因此只有及時升級才能在無人駕駛系統的使用中更好地保障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而在無人駕駛汽車發生交通事故后,如該交通事故是因無人駕駛汽車的所有人并未對無人駕駛系統進行更新升級導致,則應當認定無人駕駛汽車的所有人存在過錯,依據過錯原則,無人駕駛汽車的所有人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與此同時,無人駕駛汽車的所有人還應當履行按時年檢、按時保養車輛的義務,在發生交通事故中一旦發現車輛因未按時年檢、按時保養車輛導致交通事故的發生,也應當追究無人駕駛汽車所有人的過錯責任。
其次,從無人駕駛系統的提供者或生產廠家的角度考慮。無人駕駛汽車的提供者或研發者應當充分考慮到無人駕駛系統的安全性,當無人駕駛汽車的使用人在操控無人駕駛系統時,一旦無人駕駛系統發生故障或出現延遲、卡頓的情況,就極容易對駕駛員及他人生命財產安全產生危害。而一旦無人駕駛系統遭到網絡黑客的攻擊后也容易出現信息泄露的情況,這是對無人駕駛系統客戶隱私權的侵犯,而不論是無人駕駛系統數據的故障,還是無人駕駛系統中信息的泄漏,一旦因此發生交通事故,則應當認定為系統的提供者存在過錯,其應當承擔一定的交通事故責任。而無人駕駛汽車從系統的研發到車輛的生產與銷售,其過程較為復雜,一般情況下是無人駕駛系統的研發者、數據采集者或提供無人駕駛系統的提供者接受車輛生產廠家的委托進行無人駕駛系統的研發,再由車輛的生產廠家將委托研發的無人駕駛系統安裝到需要銷售的車輛中進行銷售,在此過程中,一旦認定為因無人駕駛汽車本身存在的問題導致的交通事故,車輛的生產廠家應當先行對交通事故承擔賠償責任,對交通事故中的受害方進行賠償,其后,車輛的生產廠家可以根據生效法律判決或相關技術認定報告認定的無人駕駛系統存在缺陷問題向無人駕駛系統的研發機構主張權利。
再次,從國家技術標準的角度考慮。產品責任主體如何劃分,是以產品是否存在缺陷為前提,但現階段,我國并未建立無人駕駛汽車國家或行業標準,由此導致無人駕駛汽車產品是否存在缺陷難以判斷,從而影響了產品責任劃分的判斷,因此無人駕駛系統技術標準的設立,不僅是無人駕駛汽車能否符合國家標準上路的前提,更是在發生交通事故時無人駕駛系統產品是否存在缺陷的判斷標準。
然后,從產品缺陷認定角度考慮。無人駕駛系統是否存在缺陷應當以是否符合國家標準進行認定,認定應當由專門的無人駕駛系統鑒定技術部門進行,一旦認定其中一方存在過錯,其就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而如果其對檢測報告不服可以通過復議或進行司法訴訟的方式再次對無人駕駛汽車進行鑒定與分析,最后以生效法院判決的形式承擔交通事故賠償責任。
最后,從國家救助角度考慮。在無人駕駛汽車發生交通事故時,可能會出現受害人在發生交通事故后需要救治時,因現行責任劃分并不明確導致賠償金不能及時給付致使救治不能的情況。針對此情況,可以建立關于無人駕駛汽車交通事故專項救濟基金組織,使得在責任劃分尚不明確的情況下,受害人能夠及時得到救濟金進行有效救治。而救助資金可以來源于國家財政的支持、無人駕駛汽車生產企業繳納的費用、社會捐款以及救助資金所產生的孳息等。而對于救助資金的使用,可以由無人駕駛汽車交通事故的受害人或其親屬、代理人向救助基金會提出申請,基金會通過對該人情況進行綜合考慮后決定是否使用無人駕駛汽車救助資金來進行救助。
無人駕駛汽車是新時代下人工智能的縮影,其并不再局限于幻想,而是存在于現實。人工智能是一把雙刃劍,人們不僅僅要考慮其所帶給人們的便利,還要考慮其所存在的弊端以及其帶來的新的挑戰,只有制定更加完善的法律,并對無人駕駛汽車的未來發展方向進行考慮,才能夠為未來無人駕駛汽車上路行駛所產生的問題以及其發展方向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