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漢廣
(海南政法職業學院,海南 ???571100)
目前入學的大學生全部出生于2000年后,這一代人被稱為網絡時代的原住民。新時代大學生對于網絡的使用習慣和其他用戶有很大的不同,網絡的依賴程度更高;而由于大學生生理和心理的不成熟性,在網絡使用中容易發生很多的安全問題,也容易在不知不覺間觸犯網絡安全法規。
根據網絡統計數據和從海南政法職業學院收集的學生數據分析,大學生容易遇到的網絡安全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1]。
2015年,海南政法職業學院曾經發生過一起涉及本院學生的電信詐騙案件,犯罪分子收集了學生的聯系方式等信息,先給學生打電話,在通話時間太長導致學生手機沒電關機之后,再給學生家長打電話謊稱學生出車禍。學生家長發現學生電話關機無法聯系,從而輕信了犯罪分子的話術,遭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2016年,著名的徐玉玉案更是一件著名的電信詐騙案件。因為現在高校招生信息系統和整個社會各平臺公民信息泄露的嚴重性,大量學生信息遭到泄露,而犯罪分子收集到這些信息就可能對學生和學生家長發起電信詐騙。越是貧困地區和相對落后地區的學生家庭越發容易受到電信詐騙的影響;高校學生在高中學習期間,因為接觸社會較少,對于詐騙的防御能力較低,學生家長因為處于貧困地區,對詐騙信息的了解不足,海南地區特別是儋州地區還屬于公安部公布的電信詐騙重點地區,上述幾條因素的疊加,導致海南地區的大學生受到電信詐騙的幾率也更高。
根據本校學生統計數據,貧困生比例超過20%,一方面貧困學生大多需要通過兼職方式賺取生活費,另一方面為了能更多地接觸社會、積累工作經驗,大學生有從事兼職的文化傳統。統計數據顯示超過46%的大學生有兼職經歷。從學生的兼職形式來看,派發傳單、服務員、家教的比例最高;從兼職信息的獲取渠道分析,網絡搜索、中介介紹和同學介紹的比例最高。因為大學生社會經驗的欠缺,在兼職中容易發生因為沒有簽訂合同而引發兼職詐騙行為;因為網絡信息的不可靠性,學生容易受到欺騙,輕則無法獲得兼職報酬,重則導致個人的金錢損失。
典型的兼職詐騙比如刷單騙局,就是因為輕信了他人的話術,從而參與了刷單。騙局發生后學生不僅拿不到提成,反而會損失自己的本金。另一個常見的兼職詐騙是打字兼職,騙子聲稱通過在線完成打字比如錄入快遞單、文章即可賺錢,但是會設置諸多的提成門檻,比如要交錢提升等級才可以獲得提成,學生最后反而會因為各類門檻任而損失金錢。
因為部分學生家庭條件較差、互相攀比嚴重、急迫的金錢需求等原因,學生需要獲得貸款,但是各類正規的貸款業務門檻較高,學生不容易申請成功,所以各類針對大學生的借貸業務非常流行,海南政法職業學院就曾發生多起學生網貸事件,因為學生給網貸機構留了教師的聯系方式,教師收到了催款機構發送的催款信息。
當代大學生對于網絡的依賴程度非常高,而因為本身思想較為活躍,對于相關法律了解不夠,在使用網絡的過程當中容易違反網絡法規,典型的違法違規行為有以下幾類。
(1)違法接入外網。根據網絡安全法的規定,中國境內任何單位和個人都不得私自接入國際互聯網,而很多學生尤其是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可能會通過一些非法的方式接入國際互聯網,這是很嚴重的違法行為。
(2)網絡用語不文明。在現實生活中,因為有各類法律法規的約束,人們比較注意文明用語。在網絡中,因為其匿名性,學生容易出現不文明用語情況,污染網絡環境,有時也會使用一些違規用詞。
(3)輕信網絡謠言。當前網絡謠言事件層出不窮,大學生心理不成熟容易被煽動,對于各類謠言的判斷能力較低,所以在謠言的鼓動之下,容易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為,從而產生違法行為。
當代大學生的手機依賴程度遠超以前,手機平均使用率超過100%(有些學校為了限制學生使用手機,會在教室設置手機袋,讓學生上課期間將手機上交,而學生會購買不止一部手機來對抗管理),長時間使用手機既影響了學生身體健康,又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效果。一方面是大量的學習軟件和學習平臺使用需求,另一方面是學生過度使用手機帶來的學習效果下降,如何達成一個平衡至關重要。
網游成癮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大學生剛離開高中階段嚴格的學習管理,在大學期間因為課程的減少和管理不嚴格,學生個人思想的放松和職業目標的不清晰,導致學生在校期間網游成癮現象非常嚴重。
2019年,海南政法職業學院一名學生因涉嫌參與網絡犯罪被公安機關傳喚,經過調查發現,學生本身并沒有直接參與網絡犯罪,但是因為其高中同學從事電信詐騙,向其借用了銀行卡從事轉賬業務,并向其支付了一定的費用。該生因為對于法律法規不了解,向同學出借了銀行卡,從而觸犯了法規。根據公安機關發布的通告,僅海南省東方市2019年就發布了314名電信詐騙嫌疑人的投案自首通告,海南作為電信詐騙的一個重災區,其在校大學生參與電信詐騙等網絡犯罪的情況也需要特別考慮。
除了參與電信詐騙等犯罪事件外,高校學生特別是計算機專業學生,還可能出現利用個人技術從事網絡犯罪的情況,比如:利用學習的黑客技術從事黑客行為而觸犯了網絡法規。
因為各類平臺信息安全手段的不完善,學生信息大量泄漏,比如12306賬號泄漏事件、CSDN賬號泄漏事件等事件的發生,包括一些學生自身在日常網絡使用當中的不合適行為,導致大學生信息泄露情況特別嚴重。
常見的大學生的信息泄露的情況包括以下類型:(1)購物信息的泄露。因為在線交易的便利性,在線購物的大學生數量一直非常多,很多時候因為學生購物時提供了過于詳細的信息,導致個人信息泄露,例如對于快遞面單的隨意處理引發的信息泄露。(2)各類平臺的注冊和授權導致的信息泄露。因為在線平臺過多,很多時候會發生過度的信息泄露,比如:各類在線投票的參與、各類掃碼關注以及各類砍價連接等。(3)各類APP的過度授權導致的信息泄露。特別是安卓系統APP的數量非常多,學生因為對于手機的過度依賴,會不經意間因為過度的授權而導致信息的過度泄露。
增強網絡安全意識的關鍵是培訓和宣傳,通過各種途徑的宣傳和教育,才能更好地強化學生的意識,增強學生的用網安全,在海南政法職業學院的實踐當中采用了網絡安全宣傳周的方式,每年結合學生入學教育設置網絡安全宣傳,結合當年國家網絡安全周主題,組織包括講座、微信公眾號推送、展板宣傳、企業體驗等多種類型的網絡安全宣傳,并對學生進行測試,提高學生的安全知識水平[2]。
網絡安全三分是技術七分是管理,但是僅有管理的策略和政策還是無法實現學生的自主強化,所以在強化安全意識宣傳的基礎上,還需要在技術上做一些升級和改造。以海南政法職業學院為例,除了設置相關上網安全規程,還添加了相關的安全監控產品,對學生的上網行為、上網網址等進行了訪問控制和監督,對一些違反規則的行為進行及時的跟蹤處理,并與各類運營商保持合作,發現各類不安全和違規行為。
單純的嚴格管理帶不來最好的效果,外部的教育和內在的需求相結合才有最好的教育效果。
從別人要我學習安全知識,到我主動愿意學習網絡安全知識,實現自我內化的學習目標,需要對學生的上網行為和習慣進行引導,一方面讓學生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進行學習,另一方面又要防止學生過度沉迷,將學生的興趣引導到在線學習、戶外活動等領域;通過設置專門的心理輔導和課外活動小組,引導學生的興趣轉移[3]。
文章對大學生容易受到的網絡安全威脅進行了分析,并通過一些手段進行改進提高,強化學生的安全水平和安全用網能力,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在校期間的學習,做到既能充分利用網絡,又能保障用網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