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焱婷
(喀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新疆 喀什 844000)
“喪文化”是按照以退為進的“叢林法則”,主觀上拒絕批判力和行動力,采取自我指認與自我標簽化的形式,表現出夸張而又廉價的退縮型人格[1]。它在“80后”“90后”網民,尤其是青年群體中引起廣泛共鳴,產生極大影響。它的文化生成的背后原因是值得研究的,其傳播的危害也是值得高度關注與提防的。
“喪文化”是當代青年亞文化的一種。亞文化又稱副文化,是指與主流文化相對的那些非主流的、片面的文化表象,在主流文化和綜合文化的共同背景下,在某一地方或專屬于某個團體所特有的固有看法或生活方式[2]。這種亞文化不只是包含與主流文化相通的價值與概念,也有屬于自己的特有的成分。“喪文化”是互聯網時代的亞文化的縮影,它反映出如今“80后”“90后”的思想特質和普遍焦慮,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新時期青年人的心態和想法。
經濟富足之后人們就會自然地要求思想自由和精神富足。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越來越多地以金錢來購買短暫的快樂,打發無聊的時間,填補自己內心的空虛與寂寞。還有一部分人通過刺激的電影、音樂或與陌生人聊天等來填補內心空虛的漏洞,可是激情過后是更大的空虛寂寞感撲面而來,令人窒息。精神是人的心理感受的升級化,它是以實際和思想的內容為支柱的,人如果精神空虛,那就會像行尸走肉,沒有內涵實質、沒有精神信仰。精神上的空虛會慢慢使人內心世界的結構瓦解,使人陷入非現實中,以歪曲的雙眼對待己方和他人[3]。精神空虛會隨著環境改動呈現出傳播性,部分人的精神空虛會形成另一些人的比較和效仿。人若是不能賦予自己生命以明確的目標,就會精神空虛。精神空虛致使人的精神層面陷入歷史的規律性,那就是盛極而衰。每個時期高度發展之后,人們就會陷入精神空虛,尋求精神刺激的事情頻發就不足為奇了。在文化的結構中,如果人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就會陷入精神的空虛。器械和科學的發展相對于人有了部分代替性,使人在社會中喪失自我和價值感,隨之陷入迷惘[4]。人們對物質生活的過度重視,過度依賴,認為物質價值高于精神價值,這些都可能導致精神空虛。
隨著網絡和文化建設的發展,外界生活越來越豐富,精神追求也會相應地豐富起來。原有的價值法則在其生活中的合理性逐漸消逝,由此產生觀念沖突及價值選擇的不確定性。在價值觀念失衡的情況下,由于缺少價值準則和現實價值判斷的繼續指引,更容易墮入茫然失落、選擇困難和精神荒蕪的迷惑急躁的情緒中難以自拔。同時,高度的精神信仰熱情會慢慢消退,思想基礎也日漸消失?;ヂ摼W的迅速發展,流行文化的廣泛傳播,尤其是物質至上的消費主義和享樂主義的流行文化,非常容易侵入青年學生的心中,使他們沉湎于平庸的文娛和枯燥的消遣當中而樂不思蜀[5]。同時,流行文化頹廢、隨意、自由、虛度的生活方式也耗損了青年學生對高層次精神向往的激情,更多地注重表層追求以及物質、感官上的滿足。
當代青年擁有較強的自尊心,不愿意將挫折失敗的一面向他人展示,只好以表面平和的姿態聊以自慰,進行消極的自我保護。青年人面對現實的無奈、學業和就業的壓力,進入了一種低欲望狀態,對周遭一切失去興趣與激情,面對壓力也愈加平和與消極對待。如今社會壓力大,許多年輕人消磨時光。這類人即使知道自己在“虛度光陰”,但還是缺少改變的想法。為什么年輕人更容易自暴自棄?第一是為學業和就業問題問題。如因難以找到合適工作、常常換工作,導致長期累積悲觀的自我認知感,充滿頹廢情緒。第二是健康問題。孤獨、焦慮、恐懼、否認、急怒、挫折、疏離、沮喪等充斥在青年人周圍,深刻地影響著他們的情感和健康。第三是財務問題。當代青年人的普遍特征常常表現為“月光族”“負二代”“以債養債”等。第四是感情問題。多愁善感,鉆牛角尖,遇事極端等是現代青年人對待情感的普遍特征?,F代年輕人在感情觀上對感情的評價和衡量很難找到一個平衡點。第五是家庭問題。愈來愈多的家庭出現,如婚姻暴力、倫理破碎等問題,青年人因此而不知所措。這些來自家庭、社會等的重重壓力讓自尊心較強的青年人更傾向于消極應對、頹廢處理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從而造就了所謂“喪文化”誕生的土壤。
當代青年大多數是獨生子女,他們雖然思想活躍、對新事物非常敏感,但由于成長環境較為優越,生活經驗缺乏、社會閱歷不足、心理發展尚不成熟,加之受到社會上一些不健康的、去中心化思想的影響,部分青年學生拋棄了人生的理想目標與追求,喪失了社會責任感,出現了功利意識泛化、價值取向錯位等現象[6]。特別是當代大學生,他們生于我國經濟高度繁榮、物資充足的時代,從小過著非常安逸和優越的生活,缺少艱苦奮斗精神的認知,認為現如今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科技發達,根本不需要艱苦奮斗,只要享受生活足矣。另外,個人本位主義也是當代青年人面對現實問題的一大表現。個人主義極端強調個人自由、個人利益,重視將一切個人利益作為生活標準和出發點。這種思想意識只追求個人滿足和心態舒適而不顧及外部環境事態發展,將自己置于一種“獨善其身”的狀態。
在互聯網時代,“喪文化”的流行有其所特有的存在合理性和心理誤導性。第一,互聯網上的各種表現說到底依然是客觀現實的折射。就當下時代來說,互聯網的影響會使個別青年的負能量匯集發展成群體焦慮。第二,“喪文化”在青年群體中的傳播,會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臨新的形勢與挑戰。思想政治教育要想發揮作用,就一定要占據訊息陣地、爭奪信息主動權,對于高校互聯網素養教育提出新的要求。這就需要高等學府改進互聯網文化課程與傳播互聯網思想文化理論,樹立正確的價值意識。本是朝氣蓬勃之人,卻呈老牛遲暮之態,當互聯網加重了這類狀況的擴張,就亟須引起重視,并選擇一定的手段和應對方法。假如不能深入領會其中隱藏的巨大風險,及時切斷“喪文化”的傳播途徑與來源,指引青年人遠離“喪文化”的危害,故步自封,就會付出難以想象的巨大代價。
“80后”“90后”網友是“喪文化”的主要受眾和重大傳播群體。青年網友喜歡用“喪文化”進行情感宣泄和精神解壓。盡管他們未必完全認同頹廢、麻木、虛無主義的無目的性,但占據青春吸引力的負面能量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青年網民的成長道路和未來發展?!皢饰幕敝鲝埐扇∠麡O逃避的方式,可能導致青少年抗壓能力差,競爭意識淡薄,缺乏進取精神,影響青年網民的成長軌跡,從而在心理上抵制與外界的交流,造成主觀上的孤立。由于被控制與被評判,以及被動性的后知后覺的順從與屈服,青年的真實自我就這樣一點點喪失,就像是身體的某部分失去了機能,感官從自身抽離一般,會表現為無法認識鏡子中的自己,面臨壓力和危險境遇時感到無力、心理創傷、身體傷害以及無歸屬。主體意識不能連續成形,自我感就會模糊;一旦整個自我喪失,在遇到更大的生命問題時,就會過度混亂,自我也會失去跨越和應對生活挫折的能力。
1.線上線下聯動文化建設,建構主流價值參照群體
“喪文化”的產生和發展既有社會因素,也有網絡因素,教育應注重線上線下的共同協作發展,切實關注青少年群體最關心的學術和工作問題,確保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積極正確引導和妥善處理問題,利用教育者與管理者之間的便捷溝通,加強對商業和文化行為的管理,及時引導和糾正社會文化中的極端傾向,為青少年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7]。在傳播方式方法多樣化、瀏覽方式碎片化的時代,媒體一定要駕馭輿論的主動權,發揮“嘴巴”“眼睛”“耳朵”的協動作用,構建新聞話題新格局,提升媒體核心競爭力。隨著自媒體的興起,信息傳播方式、社會的議論生態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雖然信息傳播形態日益靈活多樣,但人們的需求并無變化。在信息發布中,媒體不可斷章取義,惡意揣測事態發展的主導權。
2.完善公平機制,破除階層固化
社會學把因為經濟、政治、社會等造成的、在社會結構中處于不同地位的社會群體稱為社會階層。一個有正常階層活動的社會是流動的社會,如果各階層之間流通受阻,就會產生階層固化,由此導致社會活力降低,社會風險增長。我國社會的階層流動受多方面因素的綜合影響,呈現出固化趨勢,妨礙和諧社會的構建與中國夢的實現。建設全面小康社會,實現共同富裕,這是大家共同的理想。深化改革、增進機會平等已成為重中之重。我國的社會活動既包含不同地區之間的橫向活動,也包括工作角色、收入方面等的縱向流動。如今,很多舉措如鼓勵我國實施公共創業人民的創新,改革戶籍制度,促進教育的均衡發展等方面,都基于公平,以提高社會流動性。
1.提升主體精神流動性,積極樹立正向價值觀
應對“喪文化”所產生的不良影響,我們應該以加強互聯網修養教育為根本立足點,以建立正確的互聯網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重要抓手。學生不只是被動需要學習的,而且是要獨立自主和富有創造性地主動去學習的,青年更是如此。主體性的對立面是被動性。被動的人在就業和學習中就很容易全盤認同、屈從,甚至逆來順受,碌碌無為,無主見,無勇氣,不去思考,隨遇而安;而有主體性的人則完全不同。在規矩面前,在前提許可的范疇內,他們可以最大限度地運用自身的能力;這類人不盲從,不糾結、不依賴他人,敢想敢做,充滿朝氣、充滿活力。發展青年一代的主體性,就是要讓青年人的生動活潑,主動性本能得到發展。教育工作者要引導青少年樹立以方向選擇、真假鑒別、是非分明、善惡判斷為主體的網絡素養和能力,引導學生基于正能量的網絡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網絡信息做出獨立、正確的價值判斷,避免錯誤影響和不良影響。
2.挖掘個人價值,提高自我塑造力
固有的生活環境、工作環境易使人產生出思維慣性,為人們營建出一種思維安逸的假象,吞噬自我想象的生命力。查找和識別個人的弱點,努力改變這些弱點,把缺點變成優點,則可提高自我能力,實現自我價值。充分將個人融入社會,客觀地認識不同事務、不同圈子、不同階層的存在價值與意義,在熟悉世界的同時,提升和健全人生觀和世界觀,從而提高自我的價值。誠然,在事態發展不變的情況下,通過降低自我要求可能會在短時間內達到產生與提升自信的目的,但一味地降低要求并不是我們真正想要收到的效果。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表明,一個人最大的快樂是自我實現,這個實現是需要價值做支撐的。因此,青年人需要學會主動提升自我價值。悲觀抑或是樂觀,希望抑或是絕望,青年人思想上的這種決策也許會給我們帶來激勵,也有可能會阻滯我們進步。在當今社會中,青少年首先要確立理想與目標,確定人生的意義,其次要在工作學習及奉獻中制造價值,兌現價值,要踴躍投身于為人民服務等實踐,要超越小我在社會中實現自我價值,在努力學習、雕琢自我中走向成功。
“喪文化”的誕生和風靡,是青年亞文化在網絡時代的獨特表現,它凸顯出如今青年的某些負面精神特質和集體焦慮。青年一代正逐漸形成和確立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應努力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堅定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強化社會責任感,以消解當前“喪文化”所造成的不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