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詩霞
(喀什大學外國語學院 新疆 喀什 844000)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是張學新教授于2014年提出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1]。該模式整合了講授法和討論法的優勢,通過“講授—內化—討論”三個主要環節,實現了課堂時間上教師和學生的“對半分配”[2]。因為它簡明、實用、門檻低,可操作性強,短期可以看到顯著效果[3],對分課堂模式一經提出,就得到了眾多教育工作者的喜愛,廣大教師、學者積極投身到相關的實踐和研究中。從2014年至今,眾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對分課堂,其使用范圍遍布全國各地,貫穿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研究生的全部過程,涉及文科、理科、工科的各科目教學。
為了進一步了解對分課堂在英語教學中的研究狀況,筆者對近五年發表在中國知網上的對分課堂英語教學相關文獻進行調研,從研究方法、研究層次、研究方向等方面回顧并總結研究現狀和研究問題,展望其未來研究趨勢和方向,以期促進對分課堂英語教學研究。
筆者以中國知網期刊數據庫為樣本來源,在高級檢索中以“對分課堂”和“英語”為主題,搜索2015—2019年間全部相關文獻,共獲得216條文獻記錄。現就該216篇文獻進行相關梳理和分析。

圖1 近五年對分課堂英語教學研究文獻數量及發表時間分布圖
如圖1所示,對分課堂英語教學研究文獻的數量隨著年份增長呈現穩步上升的趨勢。這反映出我國英語教師對對分課堂新型教學模式的信心,體現了對分課堂理念與英語教學規律的高度契合性。對分課堂的概念在2014年下半年提出,2015年知網上就出現在英語教學研究的相關文獻中,說明英語課堂是“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應用的最早陣地之一,英語教學成為對分課堂研究的重要主題。

表1 近五年對分課堂英語教學研究方法分布
表1展示了近五年來對分課堂英語教學相關文獻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從表中可以看出,實證研究占據較大比例,幾乎是非實證研究數量的兩倍。在過去五年里,共有143篇文章通過實證研究驗證了對分課堂應用在英語教學中的有效性(楊艷萍、崔振華[4],高玉壘[5]等),72篇文章采用非實證研究的方法,圍繞對分課堂應用在英語教學的合理性、應用策略、師生角色等展開論述(胡真、張學新[6],程夏艷[7]等)。總體而言,研究者們經過一定的實驗驗證和理論分析,證明了在英語教學中應用對分課堂模式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表2 近五年對分課堂英語教學研究的研究層次分布
英語教學是一個連續的過程,英語課程貫穿我國各教育階段的始終。表2展示了對分課堂英語教學相關研究的研究層次分布情況。如表2所示,因為對分課堂模式首先在大學課堂進行實驗的緣故,絕大部分研究將目光放在高等教育階段,僅有不足6%的研究探討了對分課堂模式應用于中學英語教學的情況,目前沒有出現將對分課堂模式和小學英語教學相結合的研究。在全部文獻中,199篇文章研究了對分課堂在各類高職高專院校和綜合性本科院校英語教學中的應用,9篇文章將目光聚焦于高中及中職英語課堂,3篇文章探究了其在初中英語課堂運用的可能性。

表3 近五年對分課堂英語教學研究的研究方向分布
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其學習可以從聽、說、讀、寫、譯等幾個具體的方面進行。如表3所示,對分課堂在英語教學中的研究比較廣泛,但大多是針對英語綜合課程,關注學生的總體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是否提升,對于某一具體技能增長與否的研究則少之又少。在這些少數的涉及具體英語技能的研究中,有16篇探究了該模式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9篇研究了其在英語寫作教學中的應用,8篇探究了其在英語翻譯教學中的應用,6篇研究了其在視聽說教學中的應用,探究該模式在英語詞匯、語法、聽力、口語中的研究各有1篇、2篇、1篇和2篇,另有1篇研究了其在英語讀寫課程中的應用,1篇研究了其在英語跨文化交際課程中的應用。總體來說,對分課堂在英語具體技能方面的研究數量不多,有必要進一步地深入探究。
縱觀五年來對分課堂英語教學相關研究,各位學者就如何將對分課堂模式與英語教學相結合進行了大量研究,既從理論分析的角度探討了其可行性、實施原則及其實施優勢,又運用大量的實證研究驗證了其可行性和實施效果。然而,一旦深入了解就會發現,相關文獻的數量和質量之間存在明顯差距。許多理論研究缺乏堅實的理論基礎支撐,只是機械地將對分課堂模式與英語教學相結合,空談對分課堂在英語教學中運用的優勢,不能完全將該模式和英語教學的問題一一對應。實證研究方面,一些學者只是對教學實驗過程進行粗線條描述,缺乏具體操作步驟的解釋,一些學者僅運用一次對分課堂就得出對分課堂能夠提升學習效果、增加學生學習興趣的結論,還有一些文獻對教學實驗周期的描述含混不清、對實驗結果的解釋缺乏數據支持。這些籠統的分析和粗略的描述是文章質量不高的重要表現,因此導致研究結果缺乏說服力。
從上文對研究層次的分析中可以發現,對分課堂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出現比較嚴重的集中分布問題,即絕大部分的研究都集中于大學和高職英語課堂,極少涉及中學英語課堂,而小學英語、研究生英語課堂的研究則出現了空缺。盡管廣泛的研究似乎都指向對分課堂在英語教學中應用具有普遍適用性和有效性的結論,但研究對象如此集中還是讓該結論的可信度大打折扣。畢竟大學生一般都具備一定的英語基礎,而中學生、小學生的英語基礎比較薄弱,研究生的英語基礎又似乎更好。如果不能將對分課堂一以貫之地運用到其他學段的英語教學中,就無法很好地說明該模式對英語教學的普遍適用性。
從表3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研究人員普遍從綜合英語成績和學習興趣兩個維度驗證對分課堂模式應用的有效性,很少有學者關注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口語、聽力、閱讀、寫作等英語專項技能的提升。
實際上,一方面由于英語綜合試卷由聽說讀寫幾個基本模塊組成,英語綜合成績的提高正是從各專項技能分數變化中體現的。因此,研究者在進行綜合英語研究時若能適當關注各項英語專項技能的成績變化,論文的價值將會得到一定的提升。
另一方面,英語各專項技能的提升是英語綜合能力提升的體現,對英語專項技能的具體研究能夠幫助提升英語綜合能力。
目前對運用對分課堂模式提升英語專項技能的研究遠遠不夠,研究者需要在這一方面加強,提升研究的精準度。
五年來,對分課堂英語教學相關研究取得了一定進展,在理論和實踐層面收獲了一定經驗。雖然相關研究數量已經不少,但文章質量低下仍是一個必須正視的問題,也是今后研究努力的方向。研究者必須立足于實際需要,以問題為導向,繼續完善既有研究的不足,改進研究思路,進行研究創新,深入挖掘有價值的研究課題,提高研究的質量。具體而言,研究者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對分課堂英語教學研究:第一,從語言教學理論出發分析對分課堂模式在英語教學中實施的學理基礎;第二,將未付諸實踐的教學設計應用于實際教學之中,尋找更為有效的將對分課堂模式與英語學科教學相結合的方法;第三,加強總結反思,以理論帶動實踐,提高對分課堂英語教學研究的質量。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最先在大學課堂進行實驗,但這并不意味著該模式只能應用于大學課堂,在中小學及更高層次的研究生英語教學中的實施仍具有重要意義。前文的分析中提到,在一些領域,尤其是小學英語教學中實施對分課堂仍是一項空缺,這就給研究者指明了今后的努力方向,即探究如何突破固有的研究思路,在基礎薄弱的小學英語教學中實施對分課堂。這一探究或許具有一定挑戰性,但目前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成功實施,并且運用于小學其他學科的研究也日益增多;因此,也不能說這一探究是完全不可能實現的。
對分課堂模式的支持者普遍認為,該模式對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成績具有重要作用,許多研究者也從理論及實踐層面驗證了其在英語學科的有效性。但英語學習不同于其他課程的學習,其綜合性很強,包含聽、說、讀、寫等多種英語專項技能的學習。從前文的分析中可以得知,目前研究多注重對英語綜合學習能力的考量,而對英語專項技能的研究還有待進一步加強。今后,研究者應當注重從英語專項技能出發進行專門研究,探究對分課堂模式是如何影響英語專項技能的學習,從而促進英語綜合能力提升的。這樣自下而上的研究有助于研究者進一步了解對分課堂的作用機制,從而更好地指導相關實踐。
對分課堂英語教學相關研究,不僅有助于提升我國英語教學質量,而且對于完善對分課堂教學理論,構建中國特色教育教學理論體系具有重大意義。縱觀近五年我國對分課堂英語教學相關研究,國內學者從理論及實踐層面探析了對分課堂模式在英語教學中應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也存在一些問題。今后,研究人員要從提高論文質量入手繼續開展深入研究,擴大研究范圍,提升研究的精準度,不斷完善對分課堂英語教學理論,從而讓對分課堂模式更好地服務于英語教學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