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李 王 瑩
(山東華宇工學院 山東 德州 253034)
新媒體視域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雙主體著重強調受教育者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過程中的認識主體,是具有獨立意義的個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首先要肯定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并在實踐過程中滿足其時代訴求,同時也要求老師要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轉變教育教學模式,開闊學生的眼界。
從哲學的角度來對主體的界定是對客體有認識和實踐能力的人[1]。主體性與主體字面的區別是多了一個“性”字,可以解釋為含有人類的主觀意識。如果從字面上理解就是事物的主要部分。這里說的主體性并未存在數量的討論和研究,但是主體性的本質是人,因此,這也不能承認受教育者是客體這一說法。
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對象是有獨立思想、獨立人格的人[2]。由此可知,我們重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性”就是在堅持和貫徹“以人為本”的思想[3]。研究發現,目前在學術界對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概念并沒有明確的界定。
王一寒從高校和高校教師兩個角度來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進一步凸顯高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及高校教師作為主體責任人的作用[4]。楊威以歷史之維為研究視角進一步探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性,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性主要表現為意識和能力的主體性[5]。基于對張耀燦教授、羅洪鐵教授的著作的研究,我們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有了基本了解。筆者也認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雙主體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且對立統一的關系。除此之外,筆者還認為,如何正確認識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且能夠讓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同,將直接影響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因此,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在深刻理解和把握兩者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的基礎上,運用科學的思維和方法盡可能充分發揮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的雙主體性,進而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奠定基礎。
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在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性的問題上出現了矯枉過正的現象,即過分強調教育對象的主體性。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弱化了教育者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性作用,另一方面是受教育者在發揮主體性方面也出現了相應偏差。因此,針對這樣的情況,要預防其蔓延和滋生,學會克服此類問題的出現,學會堅持用辯證統一規律來認識和指導教育對象主體性的發揮。
思想政治教育為突破目前面臨的困境,在借助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性的基礎上積極開拓新的思路,找尋新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雙主體性體現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質性上,它既包含教育者的主體性,同時也包含受教育者的主體性。近年來有諸多學者都對其進行了解釋,都從不同角度來闡釋二者之間的關系,科學地看待二者之間的關系。
1.現代思想政治教育與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
較現代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注重教育者的主體性,而忽視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基于這種理論,傳統教育者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往往根據自己的知識和經驗教學來對受教育者進行教育。從未考慮受教育者的需求和興趣,只是簡單地一廂情愿地將受教育者作為知識的容器進行灌輸,而未能及時根據時代的變化和需求向受教育者傳授最新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
研究表明,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是辯證統一的,在繼承和發展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同時,又要批判創新。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既要盡可能保留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中倡導的教育者的主體性,又要充分調動和發揮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兩者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在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現代思想政治教育中都有不可替代的部分。歷史的特殊時期,提到思想政治教育就會被誤認為教育對象是思想上有問題、政治立場上有偏差的人,而這恰恰曲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含義。
現代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彌補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忽視受教育者主體性的不足,能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需求和興趣,進一步發揮受教育者的主體性。我們要用對立統一的眼光看問題,既不能全面批判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也不能完全繼承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而是要深刻認識到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是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兩者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的辯證統一關系。
2.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間性的辯證統一關系
主體間性的概念始見于20世紀的西方哲學中,并逐步發展成為后來思想政治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主體間性最重要的特點是指兩個或多個主體的內在相關性,從“間”字可以看出主體間性代表的是群體性而非個體性,是以人的主體性為基礎。因此,主體間性本身就是辯證統一的,主體之所以稱之為主體,就是因為有另外的主體或客體與其相對存在,而主體間性中的主體則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兩個主體,必須認識到兩者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只是強調一個主體性是錯誤的,只有受教育者也不能很好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
思想政治教育最終落在了“教育”二字上,教育之所以稱為教育,就是因為有教育者的存在,教育者在整個教育過程中起著主導地位。受教育者是作為發展的主體參與教育的,是有缺陷、有不足、有待發展的主體。若是忽視教育者的主導地位,將會偏離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導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消失的局面。
要充分認識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兩者之間是教與學的關系,是教學相長的關系,只有在尊重和發展受教育者主體性的同時,繼續保持教育者的主體性,增強教育者本身的素質,學會與受教育者溝通,懂得尊重受教育者,了解對方的需要和興趣,形成融洽的教學關系,這樣才能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效果。
3.正確認識思想政治教育雙主體辯證統一關系的意義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是教育者,而受教育者往往被當作知識的“容器”進行單向灌輸,這樣的價值觀一直持續到有學者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發揮不是僅靠教育者單一方面就能完成的,而需要受教育者的配合,更需要考慮受教育者的感受和情感需求,需進行雙向互動。由此才真正認識到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地位,能夠將“以人為本”的觀念靈活地運用到這個過程中,承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不僅包括教育者,還包括受教育者。這不僅是對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性的全面認識,更是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在主體性問題上的創新和進步。
任何課題的研究和問題的討論都是以當時出現的實際問題為導向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性的問題被重新重視和研究既是現實的需要,更是時代“以人為本”的訴求。歸根結底是為了解決當前所遇到的問題,突破目前的瓶頸。
相對于現代思想政治教育重視教育者的個人價值和獨立人格,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則更偏重集體利益和社會價值,始終認為個人利益要服從并服務于集體利益。但是,伴隨著經濟的發展、時代的變遷,學生已經不再滿足于上課所獲得的基本理論知識,而是逐漸有了自己獨立的想法和追求。人們開始重新關注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并且開始尊重受教育者的個人追求和合法利益,能夠科學、辯證地看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的關系。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性既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要具有可實踐性,又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構成也注重實踐性,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善于引領大學生實踐。
然而,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僅要上好思政課,更要積極開展一系列形式多樣、健康向上、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廣泛開展各類社會實踐活動。社會實踐是當代大學生健康成長成才的必由之路,同時也是青年了解社會、歷練本領的重要途徑。要想把思想政治工作有效融入大學生社會實踐過程并產生良好的效果并非易事。據調查,現在多數高校開展的社會實踐存在“形式化”“隨意化”的問題,導致思想政治教育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效果欠佳。大學生社會實踐是學生“第二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如果利用其開放性、靈活性的特點,有效滲透思想政治教育,其可以成為隱性思政政治教育的有力載體。
暑期社會實踐是高校實現大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抓手,暑期社會實踐的開展需要縝密的計劃和精心的準備;在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需要抓住學干并對其進行精心的組織和策劃,進而確保社會實踐活動的順利開展。與此同時,也要求學生要掌握一定的理論知識和社會實踐技能進而更好地服務基層。
通過社會實踐,師生都可以實現自我價值的提升,進一步拓展自己的理論知識,將課上學到的理論更好地應用于實踐。暑期社會實踐可以鍛煉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及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師生都會接受多次深刻的教育和心靈的洗滌,進而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與參與暑期社會實踐學生的深度訪談過程中了解到:三文筆村是一個白族占比99.9%的自然村,村里主要的經濟收入來源是大理石畫的加工和出售。三文筆白族村的聚落形態、發展脈絡清晰,保存完整,具有原始自然村莊初期的空間形態性,對于研究這一地區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歷史文化發展、地理環境變遷、人口變化和經濟狀況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歷史文化價值。三文筆現保存的民俗文化較為多樣且完整,居民中大部分為白族,其建筑藝術、生活習俗、服飾、宗教信仰都具有濃郁的地域文化特色。村內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大多使用白語,飲食習慣、嫁喪喜慶等依然保持白族傳統,居民普遍信仰佛教崇拜白族特有的本主。有正月初五葛根會、三月二十八花子會、八月二十二地母會、八月二十八柿子會等傳統節日。
學生每參加一次社會實踐都會得到相應的提升和鍛煉。每次社會實踐結束后,應該組織實踐優秀團隊的答辯會,進而召開表彰大會和座談會,分享實踐經歷和成功經驗,并結合實踐過程開展一系列相關的比賽,進一步加深師生對社會實踐的認識,鼓勵師生更多地參與實踐中。
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摒棄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將教育者奉為主導而將受教育者視為被動接受的客體的理念[6],充分重視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將受教育者視為學習的主體,但是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為避免出現矯枉過正的現象,仍然應該積極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整個教育過程中教育者是至關重要的,所謂“教育”,就是教育者把知識傳授給受教育者的過程,這種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有它的可取之處,也有它的不利方面,故在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時刻堅持教師主導性和學生主體性相結合的原則,不偏不倚,恰如其分。進一步形成合理健康的教育循環機制,充分實現學生教師雙向互動,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發展。
高校的宗旨和目標應該是“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為學生提供人性化的生活服務、學習服務,及時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詢工作,有針對性地幫助大學生處理好學習、成才、擇業、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體問題,學校應該有一批專兼結合、以兼職為主的心理咨詢輔導隊伍,幫助學生解決實際的問題。將課堂延伸到課外,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基礎上,確保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達到黨和國家以及社會要求的人,而在整個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參與者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只有把握兩者之間的關系,才能將思想政治工作做好,只有掌握思想政治教育雙主體的辯證統一規律,才能充分發揮兩者的主體性作用,才能平行發展,不會單向發展,最終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預期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