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殿仁
2020年是個特殊的年份。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流行,又一次嚴肅地警示我們,重大公共危機這個不速之客,隨時隨地都可能以各種形式神不知鬼不覺地侵入到人們的生產生活中來,危害人們的生命安全,沖擊經濟社會有序運轉,破壞人類文明發展進步。增強危機意識,提高應對處置重大公共危機事件的能力,化危為機,開創新局,已成為全人類的現實所需和長遠所求;成為社會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的重要內容和直接體現;成為人們最關注最迫切需要解決的熱點問題和難點問題。誠如《孫子兵法》開篇所言:“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對現代國家而言,重大公共危機如果處理不好,會迅速發展演變,也可能會成為國家的生死大考。我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偉大實踐和非凡成就,向世界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勢,展示了中華民族不畏艱險團結奮斗的超凡智慧和偉大精神,同時也為人類共同應對重大公共危機提供了寶貴經驗。
意識決定行動,思想指導實踐。認識的高度決定擺位的適度、工作的力度、效果的程度。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早有古訓。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是最管用的經驗。危機意識和處置能力,是每個人特別是領導干部的覺悟程度和必備素質。許多重大公共危機事件突如其來,猝不及防。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就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嚴酷的現實提醒我們,危機意識必須自覺強化,而不能對危機被動應對。應對公共危機不是一種臨時性措施和權宜之計,而是根本建設和戰略舉措。一定要和經濟社會發展同步謀劃,與安全穩定統籌安排。尤其要主動自覺,絕不能在危機沒來時心存僥幸,危機真來了措手不及、倉促應對,危機過去了又放到腦后束之高閣。要像《孫子兵法》講的:“智者之慮,必雜于利害。雜于利而務可信也;雜于害而患可解也。”這里的智者,不僅指戰場上的將帥,也指任何組織的領導。“智者之慮,必雜于利害”,其要義在于“在利思害,在害思利”,分析處理問題時,兼顧利與害兩個方面。重大公共危機要以發展的、全面的、辯證的眼光面對,認真考慮所采取的措施的利害得失,既要在攻堅克難時樹立戰勝的信心,又要在形勢向好時預見潛在的危機,才能避免被動和失誤。
公共危機事件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反復出現,多領域出現,多方式出現,突然性出現。這就提醒我們危機意識要常有常備,不能時緊時松,時有時無,要“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就拿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來說,雖然我們防控戰役取得了階段性重大成果,但完勝全勝尚待時日。全球化時代,沒有國家是孤島,有了問題,無法獨善其身。中國雖然初步控制住了疫情,世界其他國家的疫情還在蔓延。疫苗的研發要尊重規律,有個過程。病毒的傳播方式不斷變化和擴大,即使戰勝了新冠病毒,還可能會出現新的難以預測的病毒或疫情。公共衛生事件是危機,其他事件也是危機:水澇干旱,風沙雷電,還有經濟、政治、文化、社會乃至軍事等各個領域、各條戰線都可能出現突發性事件,造成重大公共危機。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大棋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各種可以預測和不可預測的危機隨時都可能發生。因此,防控公共危機絕不是一時一地的事情,而是全方位、全領域的共同責任,要樹立常態化防控危機的思想和意識。
當然,防控危機常態化絕不能杯弓蛇影、草木皆兵,而是要沉著應對,把握主動。各個領域、各條戰線可以設立一個專門研究應對危機的部門,有一批專門人員專司這項工作,不涉及其他人的更多精力,保證經濟社會的安全和發展。專門機構和人員要科學安排,有序組織,緊盯問題,分析形勢,研究特點規律,把握發展趨勢,做好防控處突的預案,打好主動仗,下好先著棋。對各類重大公共危機事件“見之于未萌,動之于先發”,處置于及時,防控于有效,做到“勝兵先勝”。正如孫子曰:“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以人民為中心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本質和內核,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也是我們應對重大公共危機的根本立場和必然選擇。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首先要把搶救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這就可能要犧牲經濟發展速度,犧牲部分人的行動自由和活動方便。這要承擔很大的責任,做艱苦細致的工作。像武漢這種千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果斷決策進行封城需要超凡的意志和決心、巨大的魄力和擔當。我們對每一個生命都備加珍惜,小到襁褓中的幼兒,大到近百歲的老人,應檢盡檢、應收盡收、應治盡治。這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最實際的體現,就是最高的人權標準。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黨和政府要精心組織,積極作為。為了人民的生命和健康,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黨中央、國務院調集全國最優秀的醫生、最先進的設備、最急需的資源,全力以赴投入疫病救治,救治費用全部由國家承擔,最大程度提高了檢測率、治愈率,最大程度降低了感染率、病死率。這種以人為中心的觀念是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它從古至今都為歷朝歷代所推崇,無論是儒家、道家還是兵家都有著鮮明的人本主義和民本主義思想。我們有時會忽略兵家對治國理政的影響,事實上,在《孫子兵法》中,無論是告誡國君將帥“修道而保法”,還是倡導“進不求名,退不避罪”,都是強調要為了人民大眾的利益而勇于擔當、積極作為。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必須緊緊依靠人民,造福人民。這次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取得重大成果,復工復產及時有效,社會大局穩定,經濟和社會發展在極度困難下有序發展、創新進步,就是習主席、黨中央和各級干部、全國軍民上下同心的結果。如《孫子兵法》所云:“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我們忘不了84 歲的鐘南山院士寶刀不老,再赴前線;忘不了年過七旬的李蘭娟院士夙興夜寐,沖鋒陷陣;忘不了軍醫院士陳薇將軍以身試藥,不畏生死;更忘不了許多普普通通的醫務工作者、社區干部、快遞小哥,他們甘于奉獻,卻“無智名,無勇功”,在抗疫中成為無名英雄。他們用自己的擔當、智慧和力量生動詮釋了“上下同欲者勝”的偉大思想。
堅定信心是前提。孫子講:“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信心,從軍事文化角度講就是精神狀態,是重要的戰斗力,并且越是在狹路相逢時越顯得重要。信心是理想信念、精神支柱。困難、問題、矛盾、危機是客觀存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繞不開躲不掉,只能面對,深入分析,積極應對,戰而勝之。驚慌失措、怨天尤人、手忙腳亂都解決不了問題。精神狀態好了,沒有辦法可以想出辦法,沒有條件可以創造條件,不會的可以學會,不懂的可以學懂。戰勝一次危機就提高一種能力,克服一個困難就增長一份知識。實踐證明,危機來了,強者應戰,弱者叫苦;強者辦法多,弱者理由多。“困難像彈簧,你強它就弱,你弱它就強。”信心是一種意志、一股干勁。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平時好過,跟著潮流走,八九不離十。關鍵時刻能不能站出來、豁出去、頂得上、過得硬,看似是勇氣,實則是信心。信心是一種戰略定力、一種韌勁。消息滿天飛,謠言到處傳,真真假假,怎么能辨得清、站得穩、頂得住?關鍵時刻要沖得上、打得贏,既要旗幟鮮明,又要信心滿滿。信心就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毛主席總結得好:“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同舟共濟是大局。《孫子兵法》曰:“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顧名思義,就是大家同在一條船上,命運與共,相互接濟。要樹立國家觀,堅持全國一盤棋。不能各行其是,各自為政,更不能只顧自己,隔岸觀火,看水行舟。國家是我們最堅強的后盾、最可靠的依托。就像有人所說,國家力量平時似乎離我們挺遠,然而它始終像一道屏障,在我們不注意的地方存在著,直到有一天出現新冠病毒這樣的入侵,這道屏障突然崛起,釋放出守護人民的強大能量。要樹立友情觀,堅持相互支援。“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這次抗疫,全面體現。武漢封城,湖北告急,黨中央一聲令下,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開足馬力全速運轉,創造了“對口幫扶”“傾囊相助”“搬家式支援”等各種形式的援助。要人有人,要錢給錢,要物調物,要技術送技術,要專家派專家,彰顯了中國制度的活力,治理的潛力,民族的魅力。要樹立盡責觀,堅持擔當精神。既然是同舟共濟,就應該人人有責、人人盡責,形成浩浩蕩蕩的應對危機的力量。
科學防治是關鍵。處置任何重大公共危機事件既有普遍規律也有特殊規律,必須把握特點,科學應對。“戰勝不忒”的關鍵在于籌劃的科學性,要認真分析研判形勢,全方位統籌部署,以保證“所措必勝”。從空間講,要照顧各個方面以及相互關聯,分清輕重緩急,合理使用資源和力量;從時間上講,要照顧各個時間段以及相互銜接,分清先后順序,有序安排行動方案,處處時時體現出決策的科學性、民主性、針對性和有效性。英明正確的領導和民主科學的決策是我們取得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重大勝利的決定性因素。重視科學研究,關心科研隊伍。這次抗疫科技團隊發揮了關鍵作用。抗疫戰役一打響,隔離、封城、穿防護服、戴口罩、勤洗手等都是采納了專家的意見。中醫中藥得到了弘揚傳承,發揮了特殊作用。普及科技知識,養成良好習慣,有比較明顯的進步,如法規制度意識,遵紀守法意識,互相關心團隊意識,戴口罩、勤洗手講衛生的意識,等等。恩格斯說:“一個聰明的民族,從災難和錯誤中學到的東西會比平時多得多。”這些平時教育多少次都難做到的,而一場疫情讓大家養成了懂科學、重修養的良好習慣。
精準施策是要點。好鋼用在刀刃上,功夫下在要害處,有的放矢,古今公理。要堅持問題導向,下功夫弄清問題的根源,找準它的性質要害,精準到要點部位、最佳時間。要“抓緊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預防是最經濟、最有效的健康策略。要立足更精準、更有效地”“把優勢力量集中到解決最緊迫問題上來”“只有集中力量把重點地區疫情控制住,才能從根本上盡快扭轉全國疫情蔓延的局面”。補齊了短板就發揮了優長,克服了缺點就增加了優點,解決了要害就帶動了全局。要堅持目標導向,弄清楚勁往哪里使,精準到具體目標。要堅持效果導向,弄清標準要求,精準到具體時效上。馬克思主義效果論,堅持動機和效果有機統一。出發點是好的,工作也是努力的,但沒有取得實效,出力不討好,瞎忙乎白忙乎。出發點是正確的,工作方法是對的,取得了預期效果,就是可以信賴托付的人才。應對危機尤其要精準有效,防止貽誤時機。《孫子兵法》上講, 要“踐墨隨敵”“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防控重大公共危機事件,要了解問題在哪里,要害在何處,自己有多大能力,長處是什么,短處是什么,揚長避短,補齊短板,瞄準要害,精準施策,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做到了毛主席教導的“抓住戰略的樞紐部署戰役,抓住戰役的樞紐部署戰斗”,用正確的戰略指導和得力的戰役戰斗行動,就能取得防控公共危機事件的決定性勝利。
軍事戰略的功能在于止戰、控戰、勝戰。在戰爭爆發之前,想盡辦法制止戰爭發生,能不打盡量不打。不僅是弱勢一方,即使強勢一方也力求做到“不戰而屈人之兵”,這是最高境界。如果止戰困難,一旦打響,要有能力控制戰爭進程,什么時候開戰,打多大規模多長時間,打到什么程度,能打得響也能收得住,把握主動權,這也是一種戰略境界。既然開打了,就要打贏戰爭,而且如《孫子兵法》所講,“必以全爭于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這又是一種戰略境界。通過以戰止戰,提高軍隊戰斗力,換得和平安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這是最理想的戰略目標。同理,防控重大公共危機也最好把危機消滅在未發之前,止危于未萌。這并不是空想,只要認真對待,扎實工作,是可以做到的。首先,要立足于預防危機,做好各種應對預案。其次,一旦危機出現,第一件事情就是先控制住事態,絕不讓它蔓延擴散。但應該看到,許多時候危機來得突然怪異,同處危預案有很大不同,需要我們沉著分析,隨機應變,及時調整方案。正如陳康大將講“槍聲一響,再好的應對方案作廢一半”,聰明的領導一定要根據實際情況果斷調整修改。最后,要借勢、用勢、造勢,因勢利導,團結奮斗戰勝危機。英雄不問出處,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誰的辦法好、能解決問題就按誰的辦法辦。特別是要善于在危難中識別人才、發現人才,火線提拔重用人才。對于那些關鍵時刻沖得上去、危難關頭豁得出來、敢打頭陣勇當先鋒的優秀人才,要大膽提拔委以重任。要“施無法之賞,懸無政之令”,不拘一格降人才。尤其是對那些善于在危難中找機遇、在變局中開新局的帥才將才要破格重用。《孫子兵法》中對將帥素質提出的“智信仁勇嚴”,要求做到的“五經七事”,在防危處突中處處可以體現。經得住考驗的用之,經不住考驗的去之。這次抗疫斗爭對我們應對危機的能力是一次現實考驗,又是一次全方位提高:既堵塞了漏洞,又補齊了短板,對全國公共衛生事業的全面建設和各項工作,包括法規制度、體制機制、人才隊伍、物資儲備、調撥運用、部門協調、基層建設等都是一次大檢閱、大促進、大提高,對經濟社會發展既是一次大的沖擊,也是一次大的推動;為人們認識世界、了解世界、改造世界打開了眼界,開拓了思路;有力地推動了科技創新和其他各方面創新,加快推進數字經濟、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崛起,形成更多新的增長點、增長極;打通了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催生了許多新的項目和業態。危機是實踐的課堂,實踐是最好的教育。在全球抗疫的偉大斗爭中,各種思潮都很活躍,各種觀點相互碰撞,各種勢力登場表演,給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上了生動的一課。疫情是出卷者,各種勢力都是答卷者,人民群眾是閱卷者,歷史和現實是判卷者。百聞不如一見,千說不如一干。許多在課堂上講多少遍都認不明的道理,一場疫情讓人們找到了答案。這場疫情還未結束,但已經加快了百年變局的速度,拓展了百年危機的廣度,也許加大了百年博弈的烈度。各種難以預料的重大公共危機隨時都可能發生。中國傳統兵學是實干哲學,《孫子兵法》歷時2500 多年沉淀至今,其中的斗爭哲學、管理哲學無時無刻不在指導我們。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我們一定會遇到層出不窮的、各種各樣的挑戰、考驗和危機。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只要我們相信黨,相信人民,就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就一定能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