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戰爭·書寫·記憶:抗日戰爭研究青年學者學術研討會”綜述

2020-11-30 10:05:26張國松姚昕孜
日本侵華南京大屠殺研究 2020年4期

張國松 姚昕孜

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加強青年學者之間的學術交流,2020年9月16—17日,由南京大屠殺史與國際和平研究院、南京大學歷史學院主辦,《日本侵華南京大屠殺研究》雜志社、南京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研究會承辦的“戰爭·書寫·記憶:抗日戰爭研究青年學者學術研討會”以線上形式召開。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副館長凌曦在開幕式上致辭。此次會議共收到海內外學者提交的論文80余篇,經專家評審,從中遴選出32篇參會。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南開大學、吉林大學、中山大學、國防大學、中國傳媒大學、日本關西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吉林省檔案館等20余所高校、研究機構的專家和青年學者,從日本侵華與日軍暴行、抗戰時期中共活動、國民黨政權與抗戰、國際視野下的抗戰等方面進行了研討與交流,現簡要綜述如下。

一、關于日本侵華與日軍暴行

1931—1945年期間,日本政府在“總體戰”方針下,將日本全體國民動員起來,納入了戰時體制,侵略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胡澎、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研究生朱丁睿《日本戰時體制下的國民動員研究(1931—1945)》一文,梳理了1931—1945年間日本民眾與侵略戰爭的關系,從日本當局對民眾的思想動員、組織動員以及“生活動員”和統制三方面,研究日本侵略戰爭時期的“國民動員”問題,闡述戰時體制下的“國民動員”的本質,挖掘“國民動員”在日本侵略戰爭中所起的作用,對日本的戰爭責任問題進行再思考。

侵華戰爭期間,為了彌補優質兵員,日本征召中高等院校學生服役參戰,催生了學生兵的涌現。南開大學日本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曹亞坤《被遺忘的“皇軍”:日本侵華戰爭時期的學生兵研究》一文,通過考察侵華戰爭期間日本學生兵的動員過程,作為侵略者的學生兵在中國戰場的所作所為及其如何看待中日戰爭,以及戰后日本對侵華學生兵的選擇性遺忘,以新的視角檢證了日本發動并實施侵華戰爭的罪行和戰爭責任。

九一八事變后,面對民族存亡的危機,中國抗日救亡運動高漲,在這種局勢下,日本儒教界趁湯島圣堂重建落成之機舉辦盛大的儒道大會,以配合日本政府標榜的“中日親善”的對華政策。日本關西大學博士研究生張子康《“尊孔”與“中日親善”:1935年日本儒道大會探析》一文,根據原始材料及日本外務省檔案,還原了1935年日本儒道大會史實,并通過對儒道大會的籌劃經過、舉辦目的、中日圍繞包括孔子后裔在內的中方人士參會的交涉等問題進行考察和分析,揭示其為配合日本政府對華外交政策,籠絡中方尊孔的人士,企圖消弭中國的反日情緒,營造同文同種、共尊孔子的假象之目的,以深化對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對華文化、外交政策的認知。

在淪陷區,日偽政權企圖利用中國傳統儒家文化,建構符合統治意志的新文化,1941—1945年在武漢淪陷區的文化建構活動,是其假借宣傳中日文化溝通與合作,進行文化入侵嘗試的縮影。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白進偉《日偽在武漢淪陷區的文化建構(1941—1945):基于中日文化協會武漢分會的考察》一文,通過爬梳武漢淪陷時期中日文化協會武漢分會有關史料,對日偽政權在武漢淪陷區文化建構活動的復雜面相進行梳理和探討,揭示日偽侵華的全面性及文化上的虛偽性,對抗戰時期日本對華文化政策作一窺探。

九一八事變后日本侵占中國東北廣大地區,偽滿洲國雖以“王道樂土”等為宣傳口號,實際上民眾生活毫無人身自由可言。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吉林省檔案館歷史檔案管理處主任科員柳澤宇和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教授戴宇《偽滿洲國“人身自由權”實態——以關東憲兵隊司令部檔案為中心》一文,以關東憲兵隊司令部檔案為中心,結合相關史料,通過對東北淪陷區民眾生活實態的考察,揭露偽滿洲國宣揚“近代法治”的虛偽性:一方面,在“治安維持”“建設與開發滿洲”等口號的掩護下,日偽當局肆意逮捕、審訊和殺戮抗日力量,強征“慰安婦”與勞工;另一方面,推行秘密制度,淪陷區民眾在嚴密監視體系下“寸步難行”,甚至成為慘無人道的“人體實驗”對象。

1935年,為加強對偽滿洲國的控制,日本關東軍決定以“內閣改造”為由,迫使鄭孝胥內閣辭職,偽滿政權進一步傀儡化、形骸化。東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研究生高聰《日“滿”之間的政治博弈:以“鄭孝胥內閣”辭職為中心》一文,以《嚴密會見錄》為基礎,結合《鄭孝胥日記》,以“鄭孝胥內閣”辭職為中心,探討“鄭孝胥內閣”辭職的緣起,及其背后多方勢力作用下日“滿”之間的政治博弈,揭示了關東軍對偽滿政權的控制,以及偽滿洲國的傀儡政權本質和殖民地屬性。

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在華北和華中等敵占區,先后扶植建立了諸多偽政權。這些敵占區的歷史教科書成為偽政權企圖從歷史中“證明”其政權合法性的重要載體。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研究生付耶非《塑造新“正統”:全面抗戰時期偽政權歷史教科書的書寫與政局互動》一文,通過對這些偽政權歷史教科書的內容分析以及相關細節的梳理,揭示其為日軍當局壓力所迫,對于歷史上中日關系相關部分的敘述較為鮮明地體現了奴化教育的色彩。偽政權的歷史教科書帶有極強的現實性,不論是基于親日立場的同質化書寫,還是因政治傳統差異而形成的多元異質書寫,均暗含著偽政權自身積極謀求“合法性”的訴求。

南京大屠殺、“慰安婦”問題、細菌戰是日本侵華暴行的集中體現,與會學者就上述問題進行了探討與交流。

南京淪陷后,為加強對難民的統治,日軍當局通過對難民收容所施壓,迫使難民返回原居住地,脅迫難民收容所管理員為日軍服務等方式,瓦解安全區國際委員會與難民群體之間的聯系。面對日軍當局的壓迫,安全區國際委員會與難民收容所采取對外揭露日軍暴行、將暴行與外國在華利益相聯系等措施,借用國際輿論壓力進行反抗。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碩士研究生楊雅麗《壓迫與反抗——以“劉文彬事件”為中心》一文,以南京大屠殺期間金陵大學附屬中學難民收容所義工劉文彬因不愿為日本駐南京領事館警察工作而遭被捕并慘遭殺害事件為中心,探究安全區國際委員會、難民收容所如何借助第三方力量反抗日軍當局的暴行,梳理、考察沖突背后多方的利益考量。

日本在二戰期間實施了慘無人道的“慰安婦”制度,20余萬中國女性被日軍強征為性奴隸,滇西淪陷區是日軍實施“慰安婦”制度的重災區之一。江西師范大學文旅學院副教授雷娟利《抗戰時期滇西淪陷區日軍“慰安婦”制度考》一文,通過相關檔案和地方志資料,采用人證、物證和書證“三證”互考方法,系統爬梳存在邏輯聯系的中、日、韓、美等國有關滇西淪陷區日軍“慰安婦”制度的“證據鏈”,揭露日軍在滇西淪陷區實施“慰安婦”制度的強制性、蔑視性、殘虐性特點。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有關日軍“慰安婦”制度史學研究的日益深入,“慰安婦”題材小說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廣西大學文學院副教授黃文凱《關于她的痛苦——論中國當代文學“慰安婦”題材小說》一文,探討了新時期日軍“慰安婦”制度及歷史事實愈發清晰的當下,“慰安婦”題材小說如何講述“她的痛苦”問題。在女性主義和戰爭框架理論之下,中國當代“慰安婦”題材小說逐漸超越反戰敘事、英雄敘事和暴力敘事,在虛構的可能與限度中重建關于“她的痛苦”敘事。他認為,書寫“她的痛苦”,不僅是展現創傷,更重要的是對集體性暴力背后的日軍“慰安婦”制度進行更深入的挖掘,根除人性之惡,探索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各種可能性。

20世紀以來,口述歷史與記憶研究的融合,為“慰安婦”問題研究提供了新的路徑。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院碩士研究生李玥《口述歷史與記憶理論視域下的“慰安婦”問題研究》一文指出,“慰安婦”問題作為婦女口述史的重要構成,正逐漸從宏觀戰爭史研究中獨立出來,轉向對戰爭傷痛記憶中個體生命體驗的關注,打破了民族主義敘事的“遮蔽性”,完成從個體到群體的苦難記憶書寫。基于對集體記憶理論的反思,應進一步深入到溝通記憶與文化記憶的研究,根據當前“慰安婦”問題口述史料研究成果和記憶載體的改變情況,發掘口述歷史方法借助記憶理論和現代媒介進入到“慰安婦”問題研究的新路徑。

日本侵華戰爭時期,七三一部隊細菌戰的研究與實施,得到日本大專院校、研究所、陸軍軍醫學校等諸多醫學機構的協助,七三一部隊成員的大量論文被日本醫學界知名學會及權威刊物受理和發表,內容涉及人體實驗、特殊防疫、細菌武器等方面,是該部隊從事細菌戰及人體實驗的重要佐證。哈爾濱市社會科學院731問題國際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魯丹《〈日本傳染病學會雜志〉刊載七三一部隊論文整理與研究》一文,通過對日本傳染病學會機關刊物公開發表相關論文的考察, 揭露七三一部隊戰時醫學犯罪、細菌戰暴行及其反人類本質,揭示日本戰時醫學研究在侵略擴張政策裹挾下的倫理扭曲,同時在某種程度上折射出日本細菌戰研究成果以及扭曲的醫學倫理準則在戰后日本社會中根深蒂固的延續,及其對日本當今醫學發展的貽害與深遠影響。

戰爭遺產,因其保留了一個國家關乎死亡、犧牲、毀滅等記憶,一直是國家和民族最神圣的集體記憶空間,是凝聚愛國主義精神最為重要的“記憶之場”。南京大學社會學院博士后馬萍《全球化、抗戰博物(紀念)館與民族國家——人類命運共同體語境下抗戰記憶空間的構建》一文,梳理了戰爭遺產概念及其內涵的演變過程,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新語境中對“和平觀”進行了解讀。她認為,對于和平理解的深化與批判遺產學理論在戰爭遺產內部的合流,為中國的戰爭遺產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和平話語提供了契機,這套具有本土特色的和平話語體現了當代中國的積極和平價值觀,它既包含了具有“面向和平”價值面向的和平話語邏輯的拓展,也包含了融合了宣揚和平潛能、傳遞和平智慧、培育反思精神、教授和平技能等更為豐富多元的和平實踐活動的創新。

二、關于中共與抗戰

作為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實踐,東北抗日統一戰線是中共領導東北軍民十四年艱苦抗戰的基石,是東北抗戰史研究的重點。吉林大學文學院博士研究生白路《排斥與調和:1933—1935年東北抗日武裝離散危機與中共的應對策略》一文,以1933—1935年東北抗日聯合武裝普遍發生的離散危機為研究對象,通過剖析東北抗日統一戰線實踐中的矛盾沖突,梳理中共東北黨組織領導東北抗日武裝的行為方式與政策邏輯,客觀還原了中共領導東北抗戰的歷史軌跡。

1936年上半年,中共中央率領紅軍由陜入晉發起東征,震動了晉陜政局,晉陜掀起國、共、日多方勢力的政治博弈。山西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張利杰《走向抗日:紅軍東征與晉陜政局》一文,以晉陜政局為切入點,利用國、共、日等方面第一手檔案資料,還原和分析各方決策因應的復雜過程:中共根據形勢靈活地處理東征戰略與統戰方針,一度掌握著戰場內外的主動;日方借機以“防共”為名由華北、內蒙兩面向國民黨方面施壓;閻錫山、張學良等地方實力派在“剿共”和抗日的困局中勉力應付,最終依靠中央軍大舉入晉暫時化解危機。他認為,中共對地方實力派卓有成效的統戰工作,在贏得寶貴的生存環境的同時,也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奠定了基礎, 紅軍東征可看作是國共兩黨走向抗日的關鍵環節。

1939年底至1940年初爆發的“晉西事變”,是抗日戰爭時期“第一次反共高潮”,事變雖然持續時間很短,但影響深遠。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暨黨史黨建研究所特聘副研究員劉慶軍《“晉西事變”新探——以晉西南為中心的視角》一文,通過已出版的相關檔案文獻資料,分析了“晉西事變”的起因,勾勒出事變錯綜復雜的過程,揭示了事變背后中共、閻錫山與蔣介石間多方博弈,剖析了事變對華北乃至全國抗戰與中共發展產生的影響:重塑了整個華北乃至全國抗戰局面,推動了中共全面戰略轉折,形成了中共華北抗日根據地基本格局。

新四軍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戰部隊,中共中央領導指揮新四軍制度機制的構建是研究的重點。國防大學政治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系教授李峻《皖南軍部時期中共中央領導指揮新四軍制度機制的構建與實施》一文,在厘清史實的基礎上,從決策機制、執行機制與調節機制三方面,探討了皖南軍部時期中共中央領導指揮新四軍的制度機制:通過電報指示方式謀劃新四軍發展大計的決策機制;建立自上而下完整有效的黨的組織領導體系的執行機制;周恩來、劉少奇等黨的領導人先后前往新四軍指導幫助則是有力的調節機制。由于近代以來中國社會長期處于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之下,經濟文化落后,迷信普遍存在,嚴重影響了抗日根據地抗戰動員和生產生活。洛陽理工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牛建立《破心中賊:華北抗日根據地的反迷信運動》一文,分析了農民迷信的嚴重危害性,梳理了華北各抗日根據地制定的反迷信有關政策、措施和途徑,如發展文化教育和普及科學知識反迷信,通過戲劇,以及改造、瓦解帶有迷信色彩的會道門組織反迷信等,并總結了反迷信運動所取得的成效與意義:在一定程度上破除了封建迷信,提高了農民的健康水平,動員和爭取更多民眾參加生產和支持抗戰。

抗日戰爭時期,加拿大援華醫生諾爾曼·白求恩因手術感染犧牲于晉察冀邊區,中國共產黨為其舉行了隆重的紀念活動,白求恩形象成為觀察中國政治和文化變遷的窗口之一。湖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研究生秦勤《抗戰時期以來中共紀念話語中的白求恩形象》一文,從紀念史角度解讀了白求恩形象及其內涵,在分析不同時期白求恩紀念話語的基礎上,梳理白求恩形象演變的具體脈絡,剖析其形象中凝結的差異化內涵,進而考察白求恩在復雜歷史際遇之間呈現出的多重面相,以此彰顯中共應對時局的不懈努力。

敵軍工作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武裝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一環,起到瓦解敵軍,爭取中立力量,壯大我軍的目的。南京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葉銘《敵軍工作視域下的“靖江事件”》一文,以1943年“靖江事件”偽方陶明德為個案,揭示了敵后游擊作戰中新四軍這一敵軍工作成功范例的更多面相和相關因素,加深了對抗戰期間中共戰場之外的斗爭的認識。

三、關于國民黨政權與抗戰

交通運輸在抗戰時期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前線可輸送部隊及軍用物資,在后方亦可流通商品和疏散人口。南京郵電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李沛霖《交通運輸與國家抗戰——兼論江南汽車公司和西南運輸處》一文,以抗戰時期作為公路交通翹楚的江南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為基點并兼論西南運輸處,管窺公路交通對國家抗戰的貢獻和功效,剖析戰時交通的關鍵地位及其發揮的重要作用。

全面抗戰時期,國民黨旨在通過軍隊政治工作,塑造官兵的政治信仰,喚醒民族主義精神,加強軍隊戰斗力。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研究生郭洋《全面抗戰時期國民黨軍隊如何貫徹政治工作——以戰區及以下政工機構的日常運作為中心》一文,依托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軍事委員會政治部檔案等核心史料,臺灣“國史館”與“黨史館”典藏的相關檔案為補充,選取戰時國民黨軍隊戰區政治部及以下的基層政工機構的運作為視角,從動態層面考察戰時國民黨軍隊政治工作的貫徹機制。

抗戰爆發后,大學生群體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抗日救國運動,而以“黨化”為第一要義的中央警官學校正科班警官教育演繹出相對獨立的抗日救國路徑。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法學與犯罪學學院博士研究生楊兆青《戰時警官教育中的抗日救國——以中央警官學校正科班為例(1936—1945)》一文,選取國民政府高等警官學校——中央警官學校正科班為例,通過個案分析的方式,窺探警察教育在堅決服膺國民黨管制的前提下,面對民族危亡所呈現的多重面相,從側面揭示了抗戰與警察教育的復雜關聯,深化了大學生抗日救國運動史研究。

文化抗戰是抗日戰爭正面戰場的第二條戰線,戰區教育是文化抗戰的重要一環。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研究生陳紫竹《作為戰爭手段的教育活動:以抗戰時期教育部駐滬辦事處為例(1937—1943)》一文,依托相關檔案史料,結合報刊資料及回憶文章,考察了教育部駐滬辦事處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從多個角度呈現其背后各方政治勢力混雜交織的復雜圖景,揭示了抗戰期間中日(偽)雙方基于文教、宣傳、諜報等多個維度的斗爭情況,剖析了戰時國民政府將教育活動作為戰爭手段以失敗告終的原因。

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公務員隊伍建設是學界關注的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后張燚明《抗戰時期國民政府黨政機關小組會議制度初探:以國防最高委員會秘書廳為例》一文,以國防最高委員會秘書廳開展的小組會議為切入點,考察1939年蔣介石在國民政府黨政機關內創設小組會議制度的緣起,小組會議制度在實施過程中所取得的成效及其所存在的問題。

全面抗戰時期,中國空軍頑強阻擊日本飛機的轟炸,取得不俗戰績,但也暴露出編練存在的諸多缺陷,飛行事故頻發就是突出問題之一。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研究生梁善明《全面抗戰時期中國空軍飛行事故審查與治理研究》一文,以全面抗戰時期中國空軍飛行事故頻發基本成因為切入點,分別從飛行事故審查與飛行事故治理兩個方面,探究國民黨軍事當局應對飛行事故頻發的一系列措置與實際成效,考察戰時中國空軍戰力提升的艱難性與中國空軍抗戰的多種面相。

四、關于國際視野下的中國抗戰

1937年11月召開的布魯塞爾會議,是在20世紀30年代軸心國侵略橫行、世界大戰迫近之際召開的一次重要的集體安全會議,是中國抗戰走向國際化解決的重要一步。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研究生陸昆《集體安全與多國博弈:1937年布魯塞爾會議再探》一文,以布魯塞爾會議“多國會議”特性為切入點,在梳理會議進程的同時,深入挖掘英、美、中、日等國在會議中復雜的合作與競爭關系,指出布魯塞爾會議盡管在援華制日問題上未取得實質性成果,卻成為國際集體安全機制自我反思與更新的重要契機。

1936年8月24日,成都爆發反對日本在蓉設立領事館的抗議活動,造成日本人傷亡,該事件發生在中日談判調整外交關系的關鍵時期,受到中日雙方關注。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研究生尹曉宇《戰前中日國交調整的力度與限度——以成都事件為視點的考察》一文,從成都事件出發,將其放在戰前中日調整外交關系的大背景中進行考察,通過爬梳臺北“國史館”藏蔣介石檔案和國民政府外交部檔案,日本外交機構檔案,以及《新新新聞》《國民公報》等四川省內報刊,考察成都事件引發的中日交涉的過程,探討戰前中日關系調整的必要性及有限性。

全面抗戰爆發后,各國新聞媒體也卷入戰爭之中,承擔起政治動員和意識形態宣傳的責任。湖州師范學院歷史系講師王淼《戰時新聞輿論與美日外交折沖:以1939年南昌美僑賀蘭德事件為中心》一文,以1939年在南昌的美國僑民賀蘭德因涉嫌參加抗日活動被日軍逮捕事件為個案,分析戰時新聞媒體與國際政治的互動關系,討論民族主義情緒下戰時新聞輿論的形成、傳播、被接受的過程,以及由此對美日外交活動的影響,通過觀察新聞媒介在美日外交沖突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具體事件厘清新聞輿論如何作用于戰時遠東國際關系。

抗戰時期,國人對戰爭形勢的認知和對民主政治的期望存在差異與變化,而民意調查是了解公眾對政治、經濟、社會等問題觀點和態度的調查方法,在抗戰時期眾多的民意測驗中,最引人矚目的要數1942年《大剛報》“雙十節”的民意測驗。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研究生、四川傳媒學院講師宋仕宏《抗戰轉機與社會心理變化——以1942年〈大剛報〉民意測驗為中心的探析》一文,以1942年《大剛報》民意測驗為主要研究對象,結合該時期其他民意測驗數據及相關材料,通過綜合分析呈現該次民意測驗基本情況的同時,重點論析國內外形勢變化背景下國人對抗戰前途走向的認知和對戰后政制問題的選擇,呈現戰時社會思潮的變化。

共濟會被稱為全球規模最大的國際秘密社團,20世紀40年代初中國戰時陪都重慶共濟會的成立,正處于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后、國際秩序劇烈動蕩的反法西斯戰爭時期。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研究生馬建凱《國際秘密會社的內遷與抗戰:重慶共濟會成立始末研究》一文,按照時間先后順序,闡釋了中國共濟會與日本政府、國民政府、外國共濟會多維關系下重慶共濟會成立的前因后果,辨析中國共濟會是否存在顛覆國際秩序與國家政權陰謀的問題,還原相關“陰謀論”的真相,實現中國共濟會歷史的“去污名化”,并由此揭示國際秘密社會領域的一段抗戰史。

此次研討會,邀請到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高士華,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黃道炫,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臧運祜,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江沛,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張生,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教授姜良芹,南京師范大學南京大屠殺研究中心教授張連紅,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教授齊春風,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南京大屠殺史與國際和平研究院研究員王衛星,江蘇省行政學院教授楊夏鳴等專家學者進行主持或點評。

閉幕式上,南京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研究會會長、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院長張生教授從三個方面做了會議總結:一是研究范式的轉換問題,即在中國發現歷史、在世界發現中國歷史、在中國發現世界歷史;二是認識論和方法論的進展,使中國歷史研究進入到新的階段;三是歷史研究中跨學科理念的貫徹,文學、社會學、政治學等多學科的運用,讓歷史研究有了更多的觀察角度。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在线| 黄片在线永久|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 四虎影视永久在线精品| 成人午夜福利视频| 97国产精品视频自在拍| 欧美日韩va|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天堂| 东京热高清无码精品| 全部免费毛片免费播放| 日韩天堂在线观看| а∨天堂一区中文字幕| 伊人色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免费网站| 人妻丰满熟妇αv无码| 中文字幕 日韩 欧美| 亚洲综合在线最大成人| 狂欢视频在线观看不卡| 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99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欧美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国产精品自在在线午夜| 五月婷婷激情四射| 亚洲一级色| 国产簧片免费在线播放| 国产美女一级毛片| 人与鲁专区| 亚洲一级无毛片无码在线免费视频 | 亚欧美国产综合| 一区二区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YW尤物AV无码国产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日韩高清综合678| 广东一级毛片| 欧美日韩第二页| 亚洲色图综合在线|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 | 亚洲中字无码AV电影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性| 亚洲人视频在线观看| 51国产偷自视频区视频手机观看| 日本国产精品一区久久久| 精品一区国产精品| 欧美精品影院| 国产在线精品人成导航| 网久久综合| 成人看片欧美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日韩在线欧美在线| 婷婷六月激情综合一区| 99这里只有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影院| 又黄又爽视频好爽视频| 婷婷亚洲最大| 亚洲人成亚洲精品| 欧洲日本亚洲中文字幕| 天堂av综合网| 亚洲精品麻豆| 香蕉蕉亚亚洲aav综合| 久久黄色小视频| 曰韩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毛片一区二区在线看| 四虎精品黑人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mv| 四虎影视库国产精品一区| 丝袜高跟美脚国产1区| 国产人人干| 久久成人免费| 亚洲天堂2014| 国产va欧美va在线观看| 色偷偷av男人的天堂不卡| 在线另类稀缺国产呦| 欧洲在线免费视频|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a亚洲视频| 天堂网亚洲系列亚洲系列| 男人的天堂久久精品激情| 黄色三级网站免费| 国产玖玖玖精品视频| 国产a在视频线精品视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