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陳榮捷與劉殿爵的《老子》英譯本之爭 *

2020-11-30 10:20:55胡翠娥
國際漢學 2020年3期
關鍵詞:老子

□ 楊 言 胡翠娥

1963 年,陳榮捷(Wing-tsit Chan,1901—1994)的《中國哲學文獻選編》(A Source Book in Chinese Philosophy)由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出版,其中包含由陳榮捷翻譯的《老子》全譯單行本《老子之道》(The Way of Lao Tzu—Tao-te ching)。同年,劉殿爵(D. C. Lau,1921—2010)的《道德經》(Tao Te Ching)英譯本由企鵝出版社(Penguin Group)出版。1964 年,陳榮捷在《美國東方學會會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上發表長篇書評,從學術上對劉殿爵譯《道德經》進行了系統評價,毫不客氣地指出劉殿爵譯本存在的問題。1966年,劉殿爵在同一刊物上發表反駁文章。他承認并感謝陳榮捷指出的某些誤譯,但同時又引經據典,對陳榮捷指出的翻譯“錯誤”(mistakes)進行反駁。陳榮捷與劉殿爵都是學貫中西,在研究中華傳統文化方面享有盛名的學者。這場爭論的焦點、理據和深層原因是什么?目前尚未有專門的研究。劉玲娣在其文章中提及陳榮捷對劉殿爵《道德經》譯本的批評,但并未深究。①劉玲娣:《陳榮捷與〈道德經〉英譯》,《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 年第6 期,第136—149 頁。本文以陳榮捷和劉殿爵各自翻譯的《老子》譯本為基礎,結合二人在《美國東方學會會刊》發表的文章和其他相關研究,試圖剖析二人翻譯的實質、特征并梳理分析爭論的主要內容和深層次原因。

一、陳榮捷與劉殿爵《老子》譯本之爭的主要內容

陳榮捷對劉殿爵譯本的批評主要有兩方面。一是翻譯錯誤;二是劉殿爵既沒有給出闡釋文本的根據,也沒有廣泛參考注疏。劉殿爵既有謙虛納言,也全面、系統地解釋了自己的翻譯策略和原則。劉殿爵感謝陳榮捷為他指出兩處其本人也認可的翻譯錯誤。如陳榮捷指出,劉殿爵漏譯“莫知其所終”,并將“玄孫”這一親屬稱謂誤譯為“great-grandson”(曾孫)。此外,劉殿爵結合陳榮捷所批評的例子作具體闡釋反駁陳榮捷。二人爭論的內容如下:

(一)翻譯對錯之爭

1. 關于老子傳記的若干錯誤。劉殿爵認為老子不是一位歷史人物,老子是神話人物,《老子》并非老子一人所著,而是一部選集。陳榮捷批評劉殿爵,關于老子與《老子》的爭論已經延續了多年,并且有很多相關文獻,但是劉殿爵并沒有提及涉及此爭議的言論及作者。陳榮捷根據自己的統計,得出大多數學者認為老子不是神話人物,《老子》是一人所著的結論。陳榮捷還批評劉殿爵譯本“導言”里《老子列傳》中“始秦與周合而離,離五百歲而復合,合七十歲”的翻譯為誤譯。劉殿爵認為這是他們所參照的原文不同所致。他的譯本遵循了南宋《史記集解》,其原文是“始秦與周合,合五百歲而離,離七十歲”。劉殿爵還強調王念孫《讀書雜志》也認可此底本。

2. 關鍵術語、概念翻譯有誤。陳榮捷批評劉殿爵關鍵術語、概念上的翻譯錯誤。如“不仁”的翻譯,陳榮捷認為“不仁”譯為“ruthless”,這與老子的哲理不符,幾乎所有的注家都認同“不仁”是“not humane”“not manlike”。陳榮捷闡釋“仁”為“愛(love)” “慈(benevolence)”“溫情(human-heartedness)”“真性(true manhood)”,老子的“不仁”絕非是反對儒家的“仁”和 “義”,而是意味著天地沒有偏倚的“不仁”。劉殿爵認為此處是陳榮捷依據自己對道家哲理的理解而不是文本的含義而譯出。

3. 人物稱謂誤譯。陳榮捷指出“關令尹喜”譯為“the Keeper was pleased”不對,應該譯為“the Keeper,Yin Hsi”。劉殿爵認為這個“關令”不是一位歷史人物,所以不會有人記住他的名字。而陳榮捷認為“尹喜”是這個人的名字。劉殿爵還引用《莊子》《呂氏春秋》中的例子來說明“尹”不是“關令”的姓。

4. 斷句、理解有誤。就“常無欲以觀其妙”的翻譯,陳榮捷認為劉殿爵的斷句有誤導并導致誤譯。斷句究竟應該在“無”還是“欲”之后,劉殿爵首先從句法層面進行了解讀,他還提到俞樾討論過這個難點,俞樾認為斷句可以放在“無”之后,但要省去“以”,而且“常”要讀作“尚”,故此句為“尚無欲觀其微也”。再者,劉殿爵從讀音方面討論此處斷句,進而他指出陳榮捷把斷句放在“無”之后并翻譯為“Therefore let there always be non-being, so we may see their subtlety”實在不恰當。

5. 語言風格誤譯。陳榮捷把《老子》押韻、部分押韻、無韻的篇章列了一個表:10 章部分押韻, 6 章不押韻,其余篇章都押韻。陳榮捷旨在說明劉殿爵的譯本沒有嚴格按照韻律來翻譯。劉殿爵反駁陳榮捷,認為《老子》有10 章沒有韻,有20 章有韻,有51 章部分押韻。劉殿爵認為陳榮捷所列的這個表使得他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白忙活”(nonsense)①D. C Lau, “Rejoinder to Wing-tsit Chan’s Review of Lao Tzu: Tao Te Ching,”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86, 1966, p. 203.。

(二)沒有解釋根據之爭

陳榮捷認為劉譯《老子》只參照王弼的底本而不參照河上公的底本,這不恰當。除此之外,他還指出劉殿爵沒有廣泛參考百家注疏。陳榮捷認為河上公的注疏與王弼的注疏都非常重要,而且他自己翻譯《老子》參考了300 多種注疏。劉殿爵回應他參考過多處河上公的注疏,修訂了王弼的注疏。劉殿爵認為陳榮捷的批評是拿他的沉默作為批評的借口。此外,劉殿爵認為一旦接受了某一注家之言,就要對此解釋負責,不能因某一注疏是權威,就遮蔽其不恰當的解釋。

陳榮捷不贊同劉殿爵的某些校勘,如第5 章的 “沖”改為“中”,第24 章“形”改為“行”。陳榮捷認為“形”不必改為“行”, 二者在古代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劉殿爵認為陳榮捷的此番論述沒有說出他的根據。但是,劉殿爵認為陳榮捷是參考了易順鼎的注釋,他認為陳榮捷是誤把權威注家之言當理據。

陳榮捷批評劉殿爵沒有說明支持其翻譯的注疏或其他文獻。如劉殿爵將“物”譯為“thing” “substance”“spirit”。陳榮捷指出:“古代漢字往往包含不同的含義,它們有不同的解釋,劉殿爵有權利給出自己的選擇;盡管他大部分選擇是合理的,但他幾乎沒有解釋他選擇的理由或者給出其他的選擇,這樣使得讀者無法進一步探究”②Chan Wing-tsit, “Lao Tzu, Tao Te Ching by D. C. Lau,”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8, 1964, p. 434.。陳榮捷要求劉殿爵處處提供理據的做法以及措辭嚴厲的批評讓劉殿爵很生氣。劉殿爵指出,這是陳榮捷批評現有的《老子》譯本時必不可少的部分。除此之外,劉殿爵認為,就譯文中有分歧的注釋而言,不能認定某一注釋就是權威、正確的,只能在參考各種注釋、考慮各種因素的情況下,判斷某一注釋才是正確的;劉殿爵認為陳榮捷對權威的依賴使他誤入歧途。①Lau, op. cit., p. 203.

二、陳榮捷、劉殿爵《老子》譯本之爭的主要原因

(一)翻譯思想、翻譯原則不同

譯者的翻譯思想、翻譯原則不同,其譯本則呈現出不同的特色,故批評視角、批判標準也就不同。陳榮捷在其譯序部分特意說明翻譯老子的原因。《老子》是智者了解中國的必備書。盡管在20 世紀60 年代,《老子》已有40 多種譯本,但是幾乎所有譯者都把《老子》看作一部孤立的文獻或宗教文學。西方譯者從宗教的立場看待中國哲學,把道家哲學看成是道教,這樣一來不免將中國的宗教與基督教相比較,從而妨礙了對中國哲學真正精神的認識,而將不屬于中國哲學的東西強加到中國哲學上。②崔玉軍:《陳榮捷與美國的中國哲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年,第136 頁。有些譯者雖然把《老子》與中國古典哲學相聯系,但是沒有人把《老子》放眼于整個中國思想史來看待,也沒有譯者全面考察、參考各種注疏,更沒有譯者從中國哲學史全局觀角度來撰寫評論以及探討關于《老子》及老子的爭論。陳榮捷認為他的翻譯正好可以彌補這一空白,③Chan Wing-tsit, The Way of Lao Tzu—Tao-te ching. New York: The Bobbs-Merrill Company, 1962, p. 163.不僅僅是兩種文字之間的轉換,更是以整個中國思想史、中國哲學史、中國文化全局觀來翻譯。陳榮捷在翻譯過程中遵循的七項原則如下:

(1)盡量參讀各種經典注疏;(2)所有的中國哲學名詞必須加以解釋;(3)所有的專項名詞諸如“五常”等,都必須詳舉其內容;(4)所有的引用書籍或論文,均用英文譯出其含義;(5)所有的地名或人名,均加考證或說明;(6)所有原典之引文,盡量追溯其出處;(7)對經典中若干重要的章句,均指出它在中國哲學史上的重要性。④Chan Wing-tsit, “Fifty Years of Chinese Philosophy Abroad,” Tsing Hua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2, 1985, pp. 1—15.

陳榮捷為使老子的哲學思想、中國哲學不被誤讀,其《老子》譯本始終遵循這“七原則”,其譯本的副文本(paratext)所占篇幅超過二分之一。陳榮捷在“導言”中分別介紹了道家哲學、《老子》的風格及翻譯情況,中西方學界關于《老子》書名、術語、思想、篇名結構等方面的爭論。陳榮捷的按語主要包括對原文的解釋,對各家評述提出自己的看法,針對某些西方學者的翻譯提出自己的見解。他譯本的注釋主要包括:(1)對某一詞語的注釋;(2)指出引句和詞語的出處;(3)對原文版本、注疏版本的解釋;(4)譯者對底本全面的分析;(5)對所涉及官職、人物、器物的解釋。陳榮捷的譯本有助于西方讀者全面、學術、系統地理解和研究中國哲學。

劉殿爵翻譯《老子》緣起于1958 年,企鵝出版集團英譯本《道德經》要出版,請他審稿。他看后告訴出版社該譯本不能出版,原因是這位美國譯者聲言他不懂中文,書是根據緬甸文譯本再翻譯成英文的。次年出版社又給劉殿爵寄來另一本譯本,是留美中國學者翻譯的,這個版本的譯本中間加上了譯者的文字,但是不懂原文的讀者無法知道哪些是原文,哪些是譯者所加。劉殿爵最后還是將譯稿寄回去,并對編輯說,不止這本不能出版,《道德經》譯得好其實很難,勸編輯不要再費神了。企鵝出版集團的編輯有點不服氣,寫信給劉殿爵:“人家譯的,你都說不行,你為什么不試試看?”這便是劉殿爵翻譯《老子》的來由。他用了三年才譯成,并在1963 年出版。⑤劉殿爵:《談翻譯傳統與理論(阮紀宏記錄)》,載劉靖之編《翻譯論集》,香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1 年,第115 頁。劉殿爵的翻譯思想、翻譯原則可以總結為六個方面:

(1)語文訓練與翻譯傳統的關系密切;(2)中英文的概念不同。很多時候在英文沒有相應的詞或者沒有相關的概念,也沒有一個字能準確把意思譯出來,可以通過列一個術語表,把專有名詞列入加以解釋;(3)語法方面的問題, 一個字有本義與引申義,在翻譯時找一個詞在基本義和引申義都和原來的字相同的,保留兩方面的意義,又要保留原文的簡潔;(4)非不得已,不用音譯;(5)翻譯需要很多時間去推敲;(6)翻譯比自己寫文章更難,做翻譯的要什么都能表達。①《談翻譯傳統與理論(阮紀宏記錄)》,第115—118 頁。

劉殿爵精心安排譯著的導言、譯文、附錄,章節對比分類表,術語表,年代表,注釋。該書“導言”主要介紹《老子》的影響、字數、譯本情況、在西方的知名度、成書的年代、書的實質、老子的生平。他在附錄中著重探討了《老子》作者的身份以及書的實質。術語表介紹人名、經典著作、地名、關鍵術語。劉殿爵的《老子》譯本的注釋主要包括:(1)從語言、文化層面對原文字詞的解釋。如第50 章“出生入死,生之徒, 十有三,死之徒, 十有三”的注釋:“十有三”大概就是“三分之一”。劉殿爵為目標讀者轉換了數值。第5 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注釋道:“《莊子·天運》:芻狗做好以后,在還沒有用來祭祀之前,大家對它都很重視,碰都不敢隨便碰;等到舉行祭祀以后,就把它扔下不管了”。②Lau D. C, Tao Te Ching. UK: Penguin Group, 1963, p. 60.(2)對原文順序的思考及調整,但是并沒有說明調整原文的原因。(3)對譯文格式的說明。(4)對譯文韻律的說明。(5)對翻譯選詞的說明。如第70 章“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圣人被褐而懷玉。”“則”譯為“imitate”(仿效)是參考了高亨的注釋,“賊”修訂為 “則”。

劉殿爵秉持嚴謹認真的態度,為了老子的哲學思想不被誤讀,否決了兩部譯稿的出版,遂自行翻譯。他的譯文呈現出《老子》樸素的風格,表達了其精深的思想。劉殿爵具有很強的受眾意識,雖然他的翻譯參考了各種注疏,但他沒有在譯本中過多地呈現其解釋及其理據,而是留給讀者更廣的思考空間。他的這種翻譯策略有利于譯本在西方的廣泛傳播。由此可見,受眾不同也是二位譯者爭論的根本原因之一。

(二) 針對的目標讀者不同

陳榮捷《中國哲學文獻選編》的《老子》全譯單行本《老子之道》是由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該出版社是面向學術界和社會傳播學術成果的出版機構。該書自出版以來,允為關于中國思想研究之取材最均衡、論斷最審慎的資料選集, 一直是歐美各高等院校講授“中國哲學”或“中國思想史”等課程的必要教科書或參考書,其地位一直屹立不倒。③《陳榮捷與美國的中國哲學研究》,第265 頁。陳榮捷的翻譯處處以理服人,論出有據。有學者稱陳榮捷的《中國哲學文獻選編》是一種“學案式”的著作。④同上,第266 頁。漢學家、研究人員、學習者可以借此深入思考并追溯文獻。劉殿爵在其發表的針對陳榮捷《中國哲學文獻選編》書評中寫道:“這樣一部規模如此之大的著作雖然偶有瑕疵,但是確實是研修中國哲學的學生最有用的一部書。”⑤“Rejoinder to Wing-tsit Chan’s Review of Lao Tzu: Tao Te Ching”, p. 203.

劉殿爵在回復陳榮捷的文章里,特別說明他譯本的目標讀者主要是普通大眾,因此不需要在注釋中追本溯源,否則在西方只能引起漢學家的興趣,而非大眾;并且劉殿爵翻譯《道德經》是應企鵝出版社之請。企鵝出版集團是世界上最大的大眾圖書出版商之一,其“企鵝經典叢書”系列以大眾普及為特色。劉殿爵充分考慮到目標讀者的閱讀接受能力、接受心理、需求、閱讀習慣,他的譯本格式,“導言”和附錄是一種充分考慮讀者接受情況,增強閱讀興趣的安排。

三、“學案式”哲學研究譯本與大眾傳播譯本

陳榮捷和劉殿爵在翻譯思想、翻譯原則和對待目標讀者方面的差異決定了二人譯本的實質差異。陳榮捷、劉殿爵批評彼此譯本時,沒有透析譯本的實質,所以彼此缺乏同情式、包容性的評價。陳榮捷、劉殿爵兩種譯本各美其美,獨具一格。

(一)陳榮捷的“學案式”哲學研究譯本

陳榮捷《老子》譯本在貫徹其翻譯思想、翻譯原則時,充分考慮到目標讀者,譯本具有以下特征:(1)全面性。陳榮捷參考注疏300 多種。陳榮捷多次在“導言”和注釋中說明他參考的注疏及其原因。如陳榮捷結合歷史背景,縱觀各家注疏,對原文第31 章的內容提出質疑。他指出:“上將軍”“偏將軍”是漢代的官名,此處是注文誤入經文的結果,是《老子》唯一的年代錯亂之例。(2)系統性。陳榮捷著眼于中國古典哲學全局觀,對比分析老子的思想和各學派思想,如他梳理了儒家、法家、名家等關于“名”的觀點。(3)哲學性。陳榮捷的注釋及按語著眼于中國哲學、歷史全局,為讀者介紹中國哲學各流派的共性,凸顯某一概念在中國哲學史上的重要性。他的譯本還體現出中西哲學、中西文化比較的闡釋取向,他的對比不是“以西釋中”,而是呈現中國哲學系統、全面、獨特的話語體系。(4)學術性。陳榮捷《老子》譯本的副文本占全書篇幅二分之一,共有135 個注釋,每章都有按語,在附錄部分還專門討論“德”“玄”“仁”等術語的翻譯問題。這些豐富的副文本凸顯出譯本的學術性,是一種“書名必譯,有詞必釋,引句必溯其源”的“學案式”翻譯。陳榮捷的“學案式”翻譯是一種“深度翻譯”(Thick Translation)。深度翻譯是一種具體的翻譯方法,也是一種翻譯研究的方法①宋曉春:《論典籍翻譯中的“深度翻譯”傾向——以21 世紀初三種〈中庸〉英譯本為例》,《外語教學與研究》2014 年第6 期,第940 頁。,由美國學者克瓦米·安東尼· 阿皮亞(Kwame Anthony Appiah)提出并定義。深度翻譯是指翻譯文本借助各種注釋、評注的闡釋將翻譯文本置于豐富的文化和語言環境中,使源語的文化特征得以保留,目的在于促進目的語讀者充分理解和更有效地接受源語文化。②Kwame Anthony Appiah, “Thick Translation,” Calloo 4, 1993, p. 817.從效果上論,深度翻譯將翻譯同嚴謹的學術研究結合起來,實際上屬于學術翻譯的范疇。③王雪明、楊子:《典籍英譯中深度翻譯的類型與功能——以〈中國翻譯話語英譯選集〉(上)為例》,《中國翻譯》2012 年第3 期,第103 頁。學術翻譯凸顯出譯者的學術積累和學術創見。學術翻譯本身就是一種學術研究。陳榮捷的翻譯不僅僅從語言、文化方面介紹中國哲學,更是通過翻譯來介紹中國哲學的發展全貌,呈現其固有的“學案式”哲學研究。

陳榮捷是把中國哲學傳播到西方的拓荒者和奠基人。④吳長庚:《豐碑其偉哲人其逝——悼念陳榮捷先生》,《朱子學刊》1994 年第6 期,第359 頁。陳榮捷先生數十年如一日在海外弘揚中國哲學,傳播中國傳統文化。他英譯中國哲學典籍8 種,英文論著4 種,中文論著7 種,中、英、日文論文138 篇。他在美國講授中國哲學長達50年。⑤黃俊杰:《中國哲學文獻選編》,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 年,第6 頁。陳榮捷曾說過,他出版的英文著作超過任何一個中國學者,至少在數量上可以說是第一位。⑥崔玉軍:《陳榮捷自定年譜》,《中國文哲通訊》 1997 年第17 期,第324 頁。陳榮捷認為許多中國哲學文獻的英譯被蒙上一層宗教色彩,或有些譯者用西方的哲學術語表述中國哲學,把中國哲學放到西方哲學的框架下闡釋,這些話語不能展現中國哲學的精髓。西方讀者不能全面了解、領會中國哲學思想以及中國哲學、中國文化,甚至誤讀。如安樂哲(Roger T. Ames)所說:

中國哲學的體系是由深奧的“哲學”著作,諸如《論語》《中庸》《道德經》《孫子兵法》等組成的,可惜這些文獻的哲學性至今未曾得到西方應有的重視……由于中國哲學缺少對西方聽眾進行轉述的哲學家,也就必然要付出被誤讀的代價。⑦安樂哲:《和而不同:比較哲學與中西匯通》,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年,第6 頁。

崔玉軍把西方無視中國哲學的原因歸納為兩方面:(1)西方自我文化為中心有意無意的表現;(2)歸結到中國哲學文獻的翻譯上。⑧《陳榮捷與美國的中國哲學研究》,第8—9 頁。只有盡可能多地將中國哲學經典翻譯成英文出版,中國哲學才能至少不被誤解。⑨同上,第139 頁。陳榮捷盡可能多地將中國哲學經典翻譯出版,通過他的翻譯與研究來凸顯中國哲學思想以及中國傳統文化,避免中國哲學落入被神秘化、宗教教化而致的誤讀,改變西方對中國哲學、中國文化缺乏系統認識且存在誤讀的局面。

陳榮捷治學嚴謹,言必有據,不為無根之學,任何讀者通過其著作都可以感受到“充實而有光輝”的扎實功夫。①《中國哲學文獻選編》,第6 頁。因此,陳榮捷對劉殿爵、初大告、吳經熊等譯本的批評也體現出他的治學態度和中哲西傳的責任感。他要求這些譯者闡釋必有據,但在被他批評的譯者看來,這是他的一種苛求。陳榮捷還在中西學術界交流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他致力于國際哲學界與中國學界的學術交流,同狄培理(William Theodore de Bary)等人創設“東西哲學家會議”,專門討論東西哲學。1982 年,陳榮捷積極推動并促成了“國際朱子會議”的召開。陳榮捷雖然離開祖國多年,但是他始終關注著祖國的學術發展,他晚年多次遠渡重洋參加國內的學術會議。陳榮捷畢生的學術事業主要是介紹中國思想,翻譯中國哲學,推展中國哲學。1992 年,陳榮捷獲得亞洲研究協會杰出服務獎(Distinguished Service to the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Award),頒獎詞稱他為“中國學術傳統在西方的中保,當今世界別無他人”②《陳榮捷與美國的中國哲學研究》,第297 頁。。

(二)劉殿爵的大眾傳播譯本

劉殿爵的譯本在海外傳播數十載,從翻譯質量和傳播接受效果上看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典范。傳播學研究人類信息傳播的內容、方式、方法,傳播的社會作用,傳播的效果,傳播的控制,傳播者與受眾各自的特點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等。③劉安洪、謝柯:《傳播學視閾下的旅游翻譯研究》,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4 年,第25 頁。美國學者哈羅德·拉斯韋爾(Harold Lasswell,1902—1977)在《社會傳播的結構和功能》(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Social Communication)中提出了傳播學經典的“5W”傳播模式:傳播者(who)、傳播內容(says what)、傳播媒介(in which channel)、受眾(to whom)、傳播效果(with what effect)。④哈羅德·拉斯韋爾著,何道寬譯:《社會傳播的結構與功能》,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3 年,第1 頁。傳播者、傳播內容、傳播媒介、受眾是傳播效果至關重要的因素。傳播學視角突出了翻譯過程的整體性和動態性以及各要素之間的互動性,注重傳播效果即翻譯最終價值的體現。⑤楊雪蓮:《傳播學視角下的外宣翻譯——以〈今日中國〉的英譯為個案》,博士學位論文,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2010 年,第187 頁。從傳播學的“5W”傳播模式探究、揭示其譯本的特征和實質,劉殿爵譯本具有以下特征:(1)傳播者。劉殿爵學貫中西,能充分把握原文并且具備受眾意識。劉殿爵不斷探索新穎且富有吸引力的翻譯模式,用三年時間為讀者呈現了優質且富有感染力的譯作。(2)傳播內容。劉殿爵譯本保留著《老子》樸素的風格。劉殿爵的副文本主要從翻譯和傳播的角度來闡釋,如該書的“導言”共45 頁,主要介紹《老子》、老子、墨子、楊朱思想等內容。劉殿爵譯本的注釋主要從語言、文化層面對原文字詞的解釋。劉殿爵譯本呈現出別具一格的特色,如他對核心術語 “有”(something)和“無”(nothing)的翻譯,為目標讀者用心安排譯文的格式(凸顯押韻的篇章)。倪德衛(David Shepherd Nivison,1923—2014)稱他的附錄是全書最令人激動的一部分,尤其是老子與孔子見面的故事就像一個偵探故事,極具吸引力,他的翻譯是一種新穎、有價值的嘗試。⑥David S. Nivison, “Lao Tzu: Tao Te Ching by D. C. Lau,” 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2, 1965, p. 420.(3)傳播渠道。劉殿爵的譯本由企鵝出版集團出版發行。企鵝出版集團是全球知名的大眾圖書出版商,同時也是開創大眾閱讀的先驅。企鵝出版集團出版物種類眾多,擁有廣泛的營銷、發行渠道,市場收益巨大。(4)受眾。劉殿爵譯本的受眾是各個年齡階段、不同職業的普通大眾。通俗易懂且有吸引力的書才能引起讀者的興趣。(5)傳播效果。劉殿爵充分把握原文且根據受眾預期進行翻譯,呈現出譯本的獨特性與創新性,貼近讀者,有效地讓讀者認識、理解中國文化。劉殿爵譯本在西方暢銷數十年,自1963 年出版以來銷售70 多萬本,讀者遍布全球。⑦何志華:《研思精微學術典范:劉殿爵教授生平概述》,《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2010 年第2 期,第225 頁。傳播學將人類社會的傳播大致區分為五類:自我傳播(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人際傳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群體傳播(group communication)、組織傳播(organization communication)及大眾傳播(mass communication)。①黃曉鐘、楊效宏、馮鋼:《傳播學關鍵術語釋讀》, 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 年,第1 頁。劉殿爵的譯本從特征、形態和效度上看屬于大眾傳播讀本。

劉殿爵秉持嚴謹認真的學術態度鉆研中國哲學典籍。他對原文深入的理解,對目標讀者從語言和文化方面的考慮,使讀者能夠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原文,促進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在西方的廣泛傳播。劉殿爵的譯本是優質且富有影響力的大眾傳播譯本。

劉殿爵嚴謹治學,翻譯中國典籍造詣極高。劉殿爵翻譯的《論語》《孟子》《老子》三書英譯本,被國際公認為標準英文譯本,影響深遠。②《研思精微學術典范:劉殿爵教授生平概述》,第226 頁。劉殿爵還與安樂哲合譯出版了《孫臏兵法》《淮南子·原道》。除了翻譯典籍外,他還致力于研究《淮南子》《呂氏春秋》,編撰索引——《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先秦兩漢古籍逐字索引叢刊》。劉殿爵在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任教28 年,又在香港中文大學從事教研工作直到榮休。何志華稱香港中文大學的創校理念“結合傳統與現代,融會中國與西方”,如此理念境界高遠, 一般學者難以企及,卻正是劉殿爵教授平生學術成就的寫照。③同上,第224 頁。

結 語

陳榮捷的《老子》譯本屬于“學案式”的哲學研究,而劉殿爵譯本側重于大眾傳播,各有千秋,各顯本色,以學術研究之標準批判大眾傳播之實踐,自然有苛刻之嫌。陳榮捷、劉殿爵譯本有著不同的翻譯思想、原則和目標讀者,這是二人發生爭論的根本原因。這一爭論為中國傳統經典和文化的翻譯理論與實踐,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個案。此外,對翻譯的評價與批評標準,要考慮到翻譯的類型與讀者對象。顯然, 一種多元化、理解式的翻譯批評標準才有助于人類文明互鑒、文化共同發展。

猜你喜歡
老子
你好,老子
中國漫畫(2022年10期)2022-10-27 07:20:48
老子“水幾于道”思想解說
安居樂業
淺析老子之道:有與無
漫畫
讀書(2018年9期)2018-09-05 03:30:16
智者老子
北大簡《老子》釋文指瑕
論老子處世哲學中的智慧
尋找老子【三】
國學(2014年2期)2014-02-13 20:02:11
老子說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一级黄片一区2区| 97久久精品人人| 久久国产亚洲偷自| 操美女免费网站| 亚洲视频一区在线| 国产精品 欧美激情 在线播放| 高清无码手机在线观看| a级免费视频| 国产日韩欧美成人| 欧美高清国产| 亚洲综合中文字幕国产精品欧美| 亚洲综合九九| 欧美精品色视频| 欧美成人亚洲综合精品欧美激情| 亚洲成年人网|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在线播放| 国产99免费视频| 91www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美女网站| 一级一级一片免费| 日韩欧美色综合| 精品国产Av电影无码久久久|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国产免费| 在线亚洲天堂| 日本影院一区| 91精品小视频| 少妇精品网站| 视频一区亚洲| 欧美日韩在线第一页| 日韩欧美国产成人| 99性视频| 欧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亚洲人成网站18禁动漫无码 | 最新国产高清在线| 国产欧美日韩另类精彩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看黑人|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视频在线观看| 91在线高清视频| 亚洲乱码视频| 国产麻豆va精品视频| 少妇精品在线| 精品国产电影久久九九| 亚洲av无码牛牛影视在线二区| 日韩性网站| 在线精品欧美日韩|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在线不卡视频| 成人福利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青草娱乐极品免费视频| 91精品国产自产91精品资源| 在线观看精品自拍视频| 天堂av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福利视频一区| 在线欧美一区| 国产视频欧美| 亚洲欧洲自拍拍偷午夜色| 亚洲欧美极品| 天天做天天爱天天爽综合区| 亚洲V日韩V无码一区二区| 韩日免费小视频| 萌白酱国产一区二区|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观看| 2020久久国产综合精品swag| 亚洲精品爱草草视频在线| 91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九九九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 99re在线免费视频| 久久久无码人妻精品无码| 日韩精品亚洲精品第一页| 国产人妖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无码在线视频| av大片在线无码免费| 久久精品娱乐亚洲领先| 色综合综合网| 巨熟乳波霸若妻中文观看免费 | 国产一区亚洲一区| 国产日韩久久久久无码精品| 一级毛片在线直接观看| 97视频精品全国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