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實踐的三要素與實踐哲學的三維度
——對象、意識與語言

2020-11-30 11:10:54葉甲斌
現代哲學 2020年6期
關鍵詞:理論語言活動

葉甲斌

一、從認識與實踐到實踐哲學

世界有各種各樣的物體,物體之間的具體聯系形成事情。事情和物體即是事物,構成我們關于世界的本體論圖景。有的事情之所以發生是因人所致,有些則不是。因人所致的事情中,有些是人主動為之。換個角度說,人主動謀事的過程就是人的活動,其結果為一件件事情。

(一)認識與實踐

人的眾多活動中,有兩種尤為重要。一種是認識,可謂“思”,即探究和解釋事物的活動,目的在于求真。理論思考是典型的認識活動。另一種是實踐,可謂“做”,即構建或改變事物的活動,目的在于求善。工程建造是典型的實踐活動。“想做”一件事尚且不是實踐,還只是某種“思”。只有把“想”做出來,即借助身體的活動將內在的“想”呈現于外在的經驗世界,它才真正成為實踐。在這個意義上,實踐必須是外化、對象化的人類活動。

實際上,認識與實踐關系復雜得多。從歷時態來看,認識與實踐經常互為中介。認識不限于沉思,它可能需要調查研究、科學實驗、翻閱文獻等,這些無一不是實踐。認識需要實踐以獲取新知。調查研究等活動在認識過程所占的份量已遠非亞里士多德時代能比。為了展開調查研究,務必先對研究的方法和對象等有所考察。換言之,為認識而進行的實踐,需要另一種預備性的認識——為了實踐的認識。從共時態來看,一個人的實踐可能是另一個人的認識對象,后者又可能是他人的實踐對象。它們還可能同時是他人的認識或者實踐對象。

為了實踐的認識有兩種,即認識普遍和認識個別。認識普遍,是為了將理論用到實踐中;認識個別,可以幫助辨別哪些理論適用、哪些不適用。工程建造等大規模、系統性的實踐,離不開預先籌劃,但籌劃不是認知,而是另一種類型的行為(1)徐長福教授系統分析了這兩類不同的思維方式。參見徐長福:《理論思維與工程思維:兩種思維方式的僭越與劃界》修訂版,重慶:重慶出版社,2013年,第53—54頁。。籌劃既需要普遍的知識,也需要關于個別的認識。

人是籌劃的動物。我們時常為未來之事預先籌劃,據此安排我們的生活實踐。當然,這并未排除出于任意而實踐的可能情況(2)Michael Bratman, “Taking Plans Seriously”, Social Theory and Practice, Vol. 9, No. 2/3, 1983, pp. 271-287.。假設我突發奇想要寫一本科幻小說,但對科幻小說和寫作一無所知,這不能阻止我愿意為此進行準備,例如寫作訓練。為了寫科幻小說進行寫作訓練這一事件包含兩個實踐活動:寫科幻小說與進行寫作訓練。前者是后者的目的,后者是前者的手段。如果把寫科幻小說當作該實踐的整體,寫作訓練則為它的部分。

(二)研究實踐的三個層次

研究屬于專業層面的認識活動。研究實踐是對實踐活動的專業性認知。研究實踐活動的方式很多,按照普遍性的層次大抵可分為三個層次:對個別實踐活動的研究,對某類實踐活動的研究,對實踐活動整個類的研究。每一類又可分為研究其本質或整全,還是研究它的某種屬性。

研究實踐的第一層次,即個別性研究。個別的實踐活動可以通過起源學、民族志等方式加以研究。相比其他兩個層次的研究,它最大程度刻畫了個別的經驗事實,這是此類研究的可貴之處。但這種研究存在明顯的理論局限,即個別性認識無法舉一反三,獲得普遍性。和其他個別性研究一樣,對實踐的個別性研究無法按本質和屬性分為兩種,因為個別事物不可定義(3)參見[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2年,第172—174頁。,也就無所謂本質。本質通過定義,即屬(species)加上差(differentia)得來,而屬和差都是普遍之物,普遍相加無法抵達個別。因此,普遍性的理論通常被視為知識的范本。

研究實踐的第二層次將更為一般的實踐活動作為研究主題,這種研究可稱為對實踐的特殊性研究。實踐活動按照內容可分為認知實踐(4)認知性實踐本身不是認知,目的是認知。認知性實踐指為了求知展開的實踐,包括科學實驗等。、生產實踐、政治實踐、倫理實踐、藝術實踐等;按照空間可分為巨型實踐、中型實踐、小型實踐;按照時間可分為長期實踐、中期實踐、短期實踐;按照人際維度可分為全體實踐、集體實踐、個體實踐;按照效益高低可分為高效實踐、低效實踐;按照成功與否可分為成功實踐、失敗實踐……特殊性研究按其對實踐的分類,將某類實踐作為研究主題。

就其研究全部的實踐而言,第三個層次可稱為對實踐的普遍性研究。對實踐的普遍性研究有兩種。第一種普遍性研究將實踐活動的某種屬性作為研究對象,如倫理學研究實踐活動的倫理性、政治哲學研究實踐活動的政治性。根據“具體-抽象-具體”的思維規律,研究實踐的某種普遍屬性尚未到達思維中的實踐具體。只有將抽象后的普遍屬性綜合起來,才能形成思維中的實踐具體。這就是第二種普遍性研究的對象,即把實踐本身作為主題,因此是完整意義上的實踐哲學。相較而言,第一種普遍性研究屬于各類實踐哲學的領域,如倫理學、政治哲學、法哲學等。與之相比,對實踐作整全性研究的理論工作尚且有限。為此,有些學者提出“實踐學”(Praxiology或Praxeology)(5)Praxiology或Praxeology也譯為人類行為學。當代西方實踐學有三位主要開創者:法國思想家Alfred Espinas、奧地利經濟學家Ludwig von Mises、波蘭哲學家Tadeusz Kotarbińsk。(Piotr Makowski, “Praxiology Meets Planning Theory of Intention: Kotarbiński and Bratman on Plans”, Praxiology and the Reasons for Action (Vol.23), ed. by Piotr Makowski Mateusz Bonecki and Krzysztof Nowak-Posadzy, New Brunswick: Transaction Publishers, 2016, pp.15, 29;[德]哈貝馬斯:《理論與實踐》,郭官義、李黎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第6頁。)和“元實踐學”(Meta-praxeology)(6)徐長福:《走向實踐智慧:探尋實踐哲學的新進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第228頁。,以專題研究實踐之為實踐。

(三)實踐哲學譜系中的實踐概念

實踐哲學在最嚴格的意義上是對實踐“是其所是”的理論研究,即整全性的實踐哲學。劃定實踐哲學的定位和研究對象后,接下來需要剖析“實踐”概念的意涵。剖析的方法至少有兩種,即邏輯的和歷史的。邏輯的方法通過對實踐概念的邏輯性考察,離析出內部結構和形成機制。歷史的方法指考察哲學史上已有的實踐概念,找到實踐概念的相互關系和流變軌跡。在實踐哲學研究中,實踐概念往往指向關于實踐的不同理解,為避免討論實踐哲學時出現同名異義的問題,在此先簡要梳理實踐哲學的歷史,盡量厘清實踐的概念及其嬗變。

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中將學問(episteme)分為三種:理論的(theoretike)、實踐的(practike)、創制的(poietike)。據此,實踐自然是一種學問或學術(7)參見[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第134頁。。然而,哲學(philosophia)追尋的智慧(sophia)是一種理論智慧,實踐學問只能獲得實踐智慧(phronesis)。若研究實踐無法取得普遍必然的理論智慧,那么實踐哲學的提法至少是成疑的。在亞氏的時代,閑暇為少數人所有。追求神之生活的哲學與追求人之生活的實踐都需要閑暇,而大多數為創制所累的人只能成為少數閑暇擁有者追求屬神、屬人生活的手段。

西方進入現代社會,尤其工業革命之后,社會經濟狀況發生巨大變化。實踐哲學的內涵也隨之轉變。一方面,創制即生產勞動的重要性和勞動者的地位改變,體現在實踐概念中便是創制地位發生變化。先是弗蘭西斯·培根提出“知識就是力量”,將亞里士多德分離的理論與創制聯系起來。黑格爾敏銳地揭示了勞動導致的主奴關系現象,卻囿于“以頭置地”精神哲學框架而未能深化。創制即生產性勞動,在馬克思那里才真正完成在哲學上地位的擢升。勞動和倫理性活動一樣成為目的性活動,成為人的自由自覺活動,而且,解釋世界的理論在重要性上讓位于改變世界的實踐。相比亞里士多德,馬克思將倫理性活動與生產性活動的地位進行了顛倒。另一方面,受到休謨關于“是”與“應該”二分的警醒,康德把實踐放到與理論同等的高度。不過康德的實踐概念排除了創制,成為純粹的倫理性活動。也就是說,康德將亞里士多德對理論、實踐與創制的三分,變為理論與實踐的二分;他繼承了亞里士多德將倫理性活動視為實踐的觀點,通過形式化的構建讓倫理性知識獲得普遍性與必然性,從而抬升了倫理性活動的地位。

進入20世紀后,西方哲學發生實踐轉向。胡塞爾晚年提出“生活世界”概念,開啟當代實踐哲學研究的復興之路。受此影響,海德格爾的生存論將存在(Sein)的意義放到首位,而存在的意義綻放于作為此在(Dasein)的人的歷史性生存中。對此在而言,實踐是存在顯現自身的方式,是籌劃、煩、生存。海德格爾將實踐與存在關聯起來,使歷史與世界的概念融入實踐,同時賦予歷史與世界以實踐的意義。可以說,海德格爾思想的實踐哲學底蘊,構成20世紀實踐哲學復興的理論基礎(8)張汝倫:《歷史與實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83頁。。

其后,伽達默爾旗幟鮮明地主張,作為哲學的詮釋學,其實質是一種實踐哲學(9)洪漢鼎:《實踐哲學、修辭學、想象力:當代哲學詮釋學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25—127頁。。他接續了古希臘的實踐哲學傳統,回到亞里士多德對理論、實踐和創制的三分,呼吁恢復實踐智慧。在伽達默爾看來,現代的科學概念已從亞里士多德意義上的理性學問轉變為創制學問,造成了技藝(techne)的宰制,同時實踐智慧日益被忽視,唯有實踐智慧才是人類生活形式的引導力量。由此,他提出恢復實踐智慧為核心的人文科學模式。同樣面對現代社會中工具理性的一家獨大,哈貝馬斯則強調人與人之間語言交往作為最重要的社會行動,具有內在的價值。

總體來說,亞氏的實踐與創制概念在康德與馬克思那里發生重大變化:康德升高了實踐的地位,馬克思以創制置換了實踐。二者將各自主張的實踐概念提升到和理論平起平坐,甚至更加崇高的地位。康德的改造方案為獲得實踐理性的普遍性而喪失了社會歷史的現實性。馬克思的改造方案強調生產性勞動在社會歷史中的現實效應,卻相對忽視了倫理性實踐。伽達默爾等人則回到亞里士多德,肯定現實社會中倫理性活動的內在價值,完成了對康德和馬克思改造方案的“否定之否定”。

二、實踐的三個要素:對象、意識與語言

分析實踐的含義,首先要闡明“實踐”這個詞語及其對應物。作為一個不可再分的詞語,“實踐”是一個類名,指包含實踐活動的類。這是極其大的類,包含各種各樣的實踐活動,因而無法形成相應的具象的意識,充其量只能形成其中的某些或某類事物的意識。理論上講,越小的類越接近經驗對象,對其意識也越清晰。例如,作為蘋果、梨等一般物的類型,果實本身是不能被想象的,或者是“虛幻的”(1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71—71頁。。

最清晰的當屬對個別事物的即時意識。它是個別事物在意識中的印象。在時間、空間和抽象程度上,離個別事物越遠,相應的意識內容越稀缺。對于意識內容稀缺的對象,語言符號一方面幫我們突破時空的限制,極大擴展認識的范圍;另一方面,語言的建構能力給我們加載大量無法確知和驗明的信息。為了確認實踐的具體內容,下文將舉例分析。

(一)實踐的結構:一次有限的例示

對實踐概念史的梳理可以發現,當前的實踐概念的內涵比亞里士多德時期大為拓展。亞里士多德、康德將倫理性活動當作實踐;馬克思主要把生產性實踐當作實踐,但未完全排除倫理性活動;海德格爾、伽達默爾和哈貝馬斯把人的生存、人與人的理解與交往當作最要緊的實踐。鑒于此,有必要區分兩種實踐概念。一種是“薄”(thin)的實踐概念,它的外延最廣。這種實踐概念大致對應當代行動理論所討論的意向性行動(intentional action),可以涵蓋上述所有的實踐概念。另一種是“厚”(thick)的實踐概念,它的外延相對較窄。它對應一些哲學家主張的實踐概念,如倫理性活動、生產性活動、交往活動等。當然,后者之間也有層次之別,或者說有“厚”和“更厚”之別。

按“薄”的實踐概念,我寫科幻小說當然是實踐活動。在動筆寫之前,我必然面臨一個決定的時刻:要不要寫科幻小說?從我決定要寫的那一剎那,我已經準備開啟寫科幻小說這項實踐。不過,僅僅決定要寫還是一個心理活動,不足以區別于其他心理活動。只有開始著手寫的那一剎那,寫科幻小說的實踐才真正開啟。這好比是一個串聯電路有兩個開關,我下定決心要寫時按下一個開關,當我著手寫的時候按下另一個開關。只有兩個開關都按下,實踐才算開啟。我決定要寫科幻小說后→我首先想的是要如何寫→于是想應該先做準備工作→如何做準備工作呢?→訓練寫作能力,最后我拿起筆和紙進行寫作訓練。這個過程只有最后拿起筆和紙才是外在經驗世界的事件,但正是后者正式標志一項實踐的開啟。

通過上述分析,實踐過程可描述為:時間點1,行動者有發起實踐的意念;時間點2,該意念導致行動者開啟外在經驗世界的事件,以踐履意念,此時實踐正式開始;時間點3,行動者達到了既定目的,此時實踐正式完成。

可見,一個完整的、連續的實踐活動大致包括三個時間節點和兩個階段:時間點1,意念發出,標志著實踐的可能開啟;第一個階段,從時間點1到時間點2,從發出意念到開啟外在經驗事件之間,一般為籌劃實踐(11)簡單的實踐(如搖頭、揮手),第一個階段的時間很短,幾乎是剎那間完成;但并不必然如此,比如嬰兒剛開始學習揮手需要反復實踐。復雜的實踐(如工程建造),第一個階段時間很長,并且為了籌劃會發起后續實踐。;時間點2,外在經驗世界的事件開啟,一般為身體活動(12)身體活動被一些行動理論學者稱為基本行動(Basic Action)。現在一些設備已經做到通過腦電波控制機器操作。如果腦電波算身體活動,那么大量心理活動將算作身體活動;如果不算,表明身體活動不是開啟外在經驗世界事件的唯一方式。,實踐正式開始;第二個階段,從時間點2到時間點3,為實踐的展開階段(在此階段,實踐可能隨時終結);時間點3,時間點1的意念包含的目的已達到,實踐正式完成。

值得注意的是,發起實踐的意念其確切內容是動作,如“我(主體)-要(決定)-寫科幻小說(動作)”,而不是“我(主體)-要(決定)-科幻小說(事物)”。不過,后者可以改寫成“我(主體)-要(決定)-擁有科幻小說(動作)”。其中的區別體現了不同動作的持續性不同,比如微笑只需瞬間,寫科幻小說需要一段時間,一旦寫完即告結束,而過幸福的生活則是一個長期持續的動作。

很多實踐到不了完成的那一刻。未完成的實踐只要進入第二階段也是實踐,只不過是沒有成功的實踐。實踐達到目的也不意味一樣的成功。在有效性(effectiveness)方面,就實踐達到預想的目的而論,實踐的有效性一樣。但在效率(efficiency)方面,即便實踐的有效性相同,因為涉及到不同的代價或成本,二者的效率也會大相徑庭。

(二)實踐何以是“這一個”?

我在決定訓練寫作后,拿筆、拿紙、下筆、揮筆等都是主動的身體活動。如果連續展開可以發現,一個大的實踐可以分為無數小的實踐,小的實踐可能由更小的實踐行為構成。如此,實踐的同一性(identity)遇上問題:一個實踐活動何以成為“這一個”(this)?

當我伸手拿筆時,如果有人問我“為什么伸手”,我無需借助任何觀察和推論就可以告訴他“我要拿筆”;再問我“為什么拿起筆”,我可以立刻告訴他“我要訓練寫作能力”;問“為什么訓練寫作能力”,我回答“為了寫科幻小說”(13)這是著名的安斯康姆(G. E. M. Anscombe)的“Why”問題。(See G. E. M. Anscombe, Intention (2nd ed.),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pp. 9-10.)。不同的實踐通過目的-手段模式聯系起來。與外在經驗世界的其他事件相比,實踐活動特殊性還在于:行動者無需觀察和推理便知自己做什么。這意味著當我在拿起筆的時候,我知道我從事的實踐是訓練寫作能力。當我這么做時(拿筆、拿紙、下筆、揮筆等),我知道“我在訓練寫作能力”。在這個過程中,“這一個”實踐就是訓練寫作能力。至少從行動者的角度來說,這是確定無疑的。

按照之前的定義,伸手是我主動的身體活動,它們也算是實踐。但被問到“為什么伸手”時,我的答案是“我要拿筆和紙”。訓練寫作能力作為實踐,在我拿筆、拿紙的同時我可以即刻確認。當我伸手的時候,我意圖的實踐不是伸手,而是拿筆和紙。只有在反思的情況下,我才重新思考它們的性質與地位,授予它們實踐的地位。因而,考慮到同一性對實踐的意義,對實踐的描述應增加一點:從時間點1到時間點3,我知道我正在做的事是為了實現起初的意念,無需借助觀察和推理。這樣,通過語言的使用情況確定實踐的個別性,來自實踐同一性問題的焦慮可以暫時緩解,即便無法根除。

(三)作為實踐要素的對象、意識與語言

最初,我發出一個意念。意念有意識對應物,同時它還必須指向外部經驗世界的對象。在第一個階段,意念僅僅指向對象。當實踐正式開啟后,對象、意識與語言作為實踐的三個要素相互配合、共同促成實踐主體完成實踐。在第二個階段,意念不僅指向,還可能導致對象實際變化。

上述例子中,實踐只涉及一個主體,涉及的對象不多,時間、空間的范圍也較有限,因此是一個小型實踐。涉及眾多主體、對象且時空范圍大得多的巨型實踐,過程會復雜很多。小型實踐中,對象、意識與語言的聯動幾乎一瞬之間完成,比如拿筆拿紙一氣呵成,不加反思便不會關注其中三者的聯動機制。但在巨型實踐中,每一個環節都不簡單,如決定前可能要反復討論、決定后需要大量的籌劃方可付諸實踐,實踐過程也絕非小型實踐可比。

對象、意識和語言是實踐中的三個要素,不可或缺,同時它們可以內在地擴展為觀察實踐某個面向。從移動身體開始,實踐就是和對象世界不斷互動的過程。這揭示了實踐在對象層面的展開過程。實踐的整個過程伴隨著自覺的意識:我主動發起和結束實踐,我知道我在實踐,調動身體以實現目的。這揭示了實踐在意識層面的展開過程。我發出實踐意念、調動身體、領會我在實踐、結束實踐,這些必須借助語言才能進行。這揭示了實踐在語言層面的展開過程。

三、實踐哲學研究中的三個維度

探究哲學的方法很多,其中有三種基本的致思維度:對象的維度、意識的維度、語言的維度。從歷史的角度看,上述區分大致對應于本體論-認識論-語言分析的哲學史。從邏輯角度講,上述區分對應于語言分析哲學中關于對象、意識與語言的語義三角理論(14)See C. K. Ogden and I. A. Richards, The Meaning of Meaning, A Study of Influence of Language upon Thought and the Science of Symbolism, San Diego: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Inc., 1989, p. 243.。第一,對象的維度展開哲學思辨,分析經驗世界中的對象。傳統的本體論或存有論哲學多是從對象的維度進行哲學思考,將經驗對象作為哲學的基點。第二是意識的維度。近代哲學發生認識論轉向后,對認識機制的反思愈發自覺。經驗對象之所以可能,是因為它呈現在我們的意識中。意識作為認識的關鍵,逐漸成為哲學研究的執手。第三是語言的維度。當代哲學發生語言轉向后,從語言維度進行哲學研究的重要意義得到陸續闡發和印證。語言不僅是分析的工具,語言的界限就是思想的界限,也是世界的界限。如今,分析語言對研究哲學已不可或缺。

這三個維度貫穿哲學史,構成哲學思考的重要面向。一方面,它們之間相互競爭。無論從對象的維度、意識的維度還是語言的維度,都可以揭示一套獨立的世界圖景。從對象的維度可以揭示出世界存在著各類事與物,它們之間存在各種聯系,而意識和語言離不開對象。同樣,從意識的維度可以揭示一番完全不同的世界圖景,并強調對象和語言離不開意識。從語言的維度也可以闡述另一種世界圖景,并強調語言是思維的關鍵。另一方面,這三個維度存在內在聯系。理解一個概念的含義需要同時動用它與對象和意識的關系。具體說來,一個詞語關聯著意識中的對應物,而意識中的對應物指涉意識之外的對象。語言符號是意識之外的某個對象的名稱,其含義在于它所表示的意識內容,意識內容是該對象留在意識中的印象。這些關系構成語義的基本結構。分析對象也離不開意識與語言。分析意識也離不開對象與語言。

(一)從對象維度研究實踐

從哲學史看,從對象維度理解實踐容易把實踐理解為本體。實踐在本質上是一種中介,明顯有別于傳統的物質本體或意識本體。在傳統教科書哲學體系影響下,物質與精神、主體與客體等二元對立的討論陷入僵局,而實踐作為人的活動,把物質與精神、主體與客體等對立雙方通過人的對象性活動辯證聯系起來。不僅如此,實踐是歷史性、社會性的活動,將實踐理解為本體,取代舊的物質或精神本體,賦予世界以全新的歷史性與社會性,具有重要的哲學意義。

把實踐本體化的實質是把實踐作為一種是者。這也是從對象角度研究實踐的癥結所在——把對象“物”化。盡管實踐是歷史性的社會活動,一旦被實踐當成本體,它與物質和精神等本體一樣,只提供另一種解釋世界的版本。鑒于此,從對象維度研究實踐的另一進路對把實踐“物”化有所提防。這種進路號召將實踐置身于歷史性中,以“事”代替“物”作為實踐研究的基本單元,透顯實踐的歷史性。對于實踐的對象、意識與語言三個維度的結構,引入時間性維度似乎是把三維結構四維化(15)與以“事”代替“物”類似,意識維度的存在主義哲學、語言維度的交往行為理論表現了各自維度上對實踐歷史性的追求。。相比傳統的主客框架下的實踐本體論,上述理論工作充分展現了實踐的歷史性和社會性,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

(二)從意識維度研究實踐

從意識維度研究實踐,首先要面臨認識論問題。傳統實踐哲學往往從理論與實踐、認識與實踐,以及中國人所熟稔的知與行的關系來詮釋實踐,于是,實踐不再是世界的本體,而是認識的來源和最終目的,實踐與認識構成可以相互邏輯推導的概念。盡管實踐與認識分處兩類不同的活動,但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與檢驗標準,是認識發展的動力與最終目的。上述研究路徑充分肯定人的知性能力,卻容易忽視認識與實踐的實質差異。

通過意識活動的意向性分析實踐是另一種路徑。從對象的維度看,世界由不同事物構成,事物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從意識的維度看,意識中的對象因意向性保持獨立性與完整性。只有通過意識的意向性結構,意識與事物才能達到統一。這一路徑避免了傳統認識論中主客體分裂的模式。通過這種現象學的解釋方法,存在論的實踐觀認為存在的意義為此在的實踐所揭示,由作為此在的人在其生存中歷史性開顯。

(三)從語言維度研究實踐

不同維度研究實踐帶來不同的啟發:從對象的維度出發,優點在于方便直接刻畫實踐的本體論圖景;從意識的維度出發,可以深化對實踐的認識機制;從語言的維度出發,便于發現和反思作為分析對象和分析工具的語言。

在20世紀西方哲學的語言學轉向后,從語言分析角度研究哲學已經蔚為大觀。在這一潮流中,對實踐研究較集中的領域是行動理論。行動理論對實踐的意向、因果和同一性等問題的研究很有啟發性。從某種意義上講,行動理論對實踐的分析更多的是關于實踐邏輯的研究。然而,行動理論對實踐的研究忽視了行為者與社會和世界的互動關系,又將行動理解成對世界的有意干預,目的-手段關系的合理性就走向前臺(16)[德]哈貝馬斯:《交往行動理論》第1卷,曹衛東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61頁。。

交往行為理論拒斥了這種目的-手段的實踐解釋模式,主張以溝通為取向的交往行為。以語言的理解和交流為基礎的交往活動,對重新理解實踐理論有重要意義。如果說行動理論主要從語義學和語法學角度解釋一般行動,那么交往行為理論主要從語用學角度詮釋交往活動。這種對實踐的語用學研究實際包含了相互關聯的兩個主題:實踐的語言與語言的實踐。前者關注以語言的維度研究實踐,后者關心語言的實際運用。

四、對實踐哲學的三點思考

對實踐哲學研究來說,對象、意識與語言三個致思維度往往交織在一起,很難單從某個維度從一而終地討論實踐問題。

(一)三維互動的語言分析

三維互動的語言分析首先作為一種實踐哲學研究的方法論出場。語言分析因其確定性、公共性與易于操作等特點,成為當前哲學研究最倚重的工具。遇到抽象概念時,分析對象、意識也需借助語言分析。更重要的是,語言符號之間存在邏輯關系,可以據此進行邏輯推導,極大方便了哲學研究。盡管這樣,語言分析離不開意識與對象,因為語言是否屬實最終要落到意識和對象的層面。

具體來講,三維互動的語言分析要求,語言的意義屬實與否需要先確認它對應的意識,然后將意識的內容與客觀的對象對照。語言系統有不同層次,語言與意識和對象的距離也不同。一般來講,詞語越抽象,它指涉的類越大,對應的意識內容就越少,離開經驗對象也越遠。這種詞語需要謹慎考察,因為它受到的經驗對象的客觀性約束少,容易發生“腦補”現象。考察的方法之一是分析它們的邏輯關系,看它們是否違法語言邏輯;之二是舉其中的個例加以檢驗,從詞語出發,找到它的意識對應物,然后找到指代的對象,看對該詞語的判斷是否符合對象的情況。在這個過程中,由語言出發,經由意識,最后落到對象,環環相扣,缺一不可。可以說,對象、意識與語言在此是一個三棱鏡的三個維度,可謂是三維一體、三而一、一而三。

對于研究具體的實踐問題來說,三維互動的語言分析既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上文分析實踐的結構時已提及,在實踐過程中對象、意識與語言有具體的關聯。這說明采用三維一體的方式探究實踐有事實依據。根據語義三角理論,對象、意識與語言邏輯上互相關聯。這表明采用三維一體的方式探究實踐有理論依據。另一方面,采用這種研究范式是必要的。首先,它接近實踐的結構,有助于充分展開對實踐活動的分析。其次,這種分析方法在考察認識時具有獨特的價值。在當今社會,實踐規模越來越大,其各個環節越來越依賴語言符號,因此對語言的分析尤為重要。最后,它可以和其他不同的研究進路相互補充和提醒,共同促進關于實踐的學問。

(二)實踐哲學與哲學實踐:此在、籌劃、實踐智慧

揭示實踐中對象、意識與語言三個要素,分析實踐哲學研究的對象、意識與語言三個維度,還只是闡述了關于實踐的認識論和研究實踐的方法論。對實踐“是什么”的追問縱然重要,不過對實踐轉向后的實踐哲學來說是不夠的。上文曾提及,實踐哲學研究的三個維度實際上都出現走向歷史性和社會性的趨勢。歷史中的“事”、人的生活、行動語用學不同于傳統的“物”、“是者”、行動語法學、語義學。這是實踐哲學研究中的實踐轉向效應。

實踐哲學研究的三個維度縱然可以各成一派,形成對實踐的理解,但考慮到實踐的具體性和歷史性,一種三個維度合而為一的研究范式更加可取。三個維度合而為一,不是它們的簡單相加,而是它們都系于一體,即作為歷史和社會主體的人,即此在。在這個意義上,可謂是“三維一體”。對此在而言,對象、意識和語言是認識世界的門票,又是它借以籌劃生活的前提和方式。

實踐哲學主要研究“應該”和“籌劃”的問題。應該為實踐哲學的研究課題眾所周知。海德格爾以降,籌劃對于生活實踐的意義也廣為人知。籌劃至少可分兩種:生活意義上的籌劃,即“過生活”;工程意義上的籌劃,即“做事情”。前者側重處理人與人的關系,后者側重處理人與物的關系。相比亞里士多德的三分法,前者大致對應實踐,后者大致對應創制。當然,這不是決然的劃分,毋寧說只是強調不同的向度,互有交集,各有側重。“過生活”要時時處理與物的關系,“做事情”也需要和人交往。與籌劃對應,實踐智慧不僅限于處理人與人的關系,也處理人與物的關系。實踐智慧不僅是過生活的智慧,也是做事情的智慧。

實踐哲學作為一門學問,從實踐上升到哲學是它的第一要務,從實踐哲學下降到哲學實踐則是它的第二要務。應當注意,普遍的理論運用到個別的實踐,不是直接推導或簡單應用。這個過程需要實踐智慧的中介。一言概之,在實踐智慧的引領下,此在方能于不斷的籌劃中展開其生存。

(三)走出實踐與創制的對峙

從哲學史看,亞里士多德提出的實踐與創制,構成后世實踐概念討論的基本框架。對實踐與創制的不同理解,導致實踐哲學的發展變化。在這些理解中,最極端的做法是把二者對立起來。簡單說來,實踐與創制的對峙是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可欲性與可行性的對峙。

從某種角度講,實踐與創制的對峙之所以發生,是因為預設了某種人類活動的價值性判斷。亞里士多德認為,實踐的生活是屬人的,創制的生活是低于人的,當然屬人的生活更值得向往。康德為心中的道德律而震撼,認為作為道德主體的本體才是真正自由的,因而將道德等同于實踐。馬克思有感于勞動者的普遍貧窮,將勞動視為人的自由自覺活動,以此批判資本主義社會對無產者的剝削與壓迫。伽達默爾和哈貝馬斯目睹現代社會被工具理性支配,人的價值性存在受到威脅,將人的相互理解和交流置于重要地位。概言之,對某種人類活動的上述價值立場影響了他們對實踐的不同理解。這正是實踐與創制的對峙局面產生的原因。

人類的活動紛繁復雜,對此無法作出精確的說明。(17)[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廖申白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第161頁。假若把政治生活、生產勞動、交往行動視為合目的性活動,有人卻認為政治生活、生產勞動、交往行動毫無吸引力甚至是折磨,這些人及其行為該作何解釋?如果把他們當作特例加以排除,那么顯然折損了理論的普遍有效性。如果把他們當作某種“問題”、把他們的行為當作某種“社會病狀”加以解釋,那么這不僅是事實性問題,還帶有對他們存在之價值的懷疑甚至攻擊。

走出實踐與創制的對峙,辦法不在于提出另一種基于“厚”的實踐概念上的實踐學說,而是回到社會現實,回到個別性實踐中,實際地考察和反思具體行動的實際內容和表現。這不意味著取消實踐哲學作為理論的合法性,而是提醒實踐哲學像任何一門關于對象的理論一樣,需要審視理論前提與價值預設,回到現實接受檢驗,以此形成自覺的限度意識和開放態度。在這個意義上,建基于“薄”的實踐概念上的三維互動的語言分析和三維一體的實踐存在論,想必會有一定價值。

猜你喜歡
理論語言活動
“六小”活動
少先隊活動(2022年5期)2022-06-06 03:45:04
“活動隨手拍”
堅持理論創新
當代陜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神秘的混沌理論
行動不便者,也要多活動
中老年保健(2021年2期)2021-08-22 07:31:10
理論創新 引領百年
相關于撓理論的Baer模
語言是刀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30
三八節,省婦聯推出十大系列活動
海峽姐妹(2018年3期)2018-05-09 08:20:40
讓語言描寫搖曳多姿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黄色不卡视频| 美女毛片在线| 亚洲精品高清视频| 国产91色在线|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久热这里只有精品6| 无遮挡国产高潮视频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波多野不卡一区| 亚洲成肉网| 91小视频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欧美国产| 香蕉视频在线观看www| 欧美a级在线| 四虎永久免费地址| 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成人国产精品2021|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国产99| 欧日韩在线不卡视频| 国产美女久久久久不卡| 国产手机在线ΑⅤ片无码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精品人妻AV区| 伊人国产无码高清视频| 日韩无码黄色网站| 自慰网址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在线免费| 久久一级电影| 亚洲有无码中文网| 福利视频99| 国产一二三区视频| 91年精品国产福利线观看久久| 亚洲婷婷在线视频| 韩日免费小视频| 一本大道在线一本久道| 青青青视频91在线 | 波多野结衣一二三| 国产后式a一视频| 日本a∨在线观看| 久久中文电影| 日韩福利在线视频| 国产流白浆视频| 天天干天天色综合网| 色婷婷综合在线| 亚洲精品片911|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视频在线观看 | 香蕉蕉亚亚洲aav综合| 91福利国产成人精品导航| 免费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 在线观看国产网址你懂的| 另类综合视频| 久操中文在线| 99视频全部免费| 亚洲无线观看| 国产不卡在线看| 免费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 91黄视频在线观看| 91人妻在线视频| AV不卡在线永久免费观看| 欧美日韩综合网| 国产一区二区丝袜高跟鞋| 欧洲欧美人成免费全部视频| www.精品视频| 天天摸天天操免费播放小视频| 免费jizz在线播放| 91极品美女高潮叫床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中文精品va在线播放 | 青草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美女免费视频大全| 国产超碰在线观看| 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 自拍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自在在线午夜| 人人看人人鲁狠狠高清| 在线观看91香蕉国产免费| 国产一级毛片网站| 亚洲精品人成网线在线| 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6| 国产精品伦视频观看免费|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亚洲A∨无码精品午夜在线观看| 欧美亚洲国产一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