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新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發展歷程研究(1949-1966)
——基于對《歷史研究》的考察

2020-11-30 11:10:54楊鳳城付吉佐
現代哲學 2020年6期
關鍵詞:歷史研究

楊鳳城 付吉佐

當前,學界對建國后“十七年”馬克思主義史學發展歷程的研究主要有兩種路徑:一是圍繞某一史學事件,如“五朵金花”“厚今薄古”等問題展開深入具體研究(1)例如,王學典:《五朵金花:意識形態語境中的學術論戰》,《文史知識》2002年第1期;儲著武:《“厚今薄古”:1958年歷史學大躍進》,《安徽史學》2017年第1期。;二是從宏觀層面綜述“十七年”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發展(2)例如,王學典的《歷史主義思潮的歷史命運》《二十世紀后半期中國史學主潮》、蔣大椿的《歷史主義與階級觀點研究》,認為新中國成立后的史學發展整體呈現“歷史主義”和“階級觀點”斗爭的特點。胡尚元的《建國后17年史學領域的大批判》、杜學霞的《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史學批判研究》則詳細闡釋了建國后十七年史學領域“大批判”的情況。周朝民等編著《中國史學四十年》、肖黎主編《中國歷史學四十年》、張劍平《新中國史學五十年》等則從更全面的角度描繪了新中國史學發展的概況。。前者豐富了獨立史學事件的歷史面貌,但由于重視個案,未能展現“十七年”史學發展的連續性。后者從縱貫性角度概括描繪了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發展歷程,但也存在“宏觀分析的多,微觀研究的少;理論評價的多,實證研究的少”(3)黃廣友:《改革開放以來“十七年史學”研究評估》,《中共黨史研究》2014年第12期。的缺憾。鑒于此,本文試圖做出補充研究:擇取在新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發展史上具有特殊地位的《歷史研究》雜志為對象(4)關于以《歷史研究》為切入角度的研究,雖然學界早已有之,如山東大學蓋志芳2010年博士論文《〈歷史研究〉(1954—1966)研究》,以及臺灣學者張哲郎、何啟明主持的國科會計劃成果報告《四十年來大陸史學研究評估——以〈歷史研究〉雜志為中心的探討》等,但這些研究或傾向史學理論的文本分析,或著重專題的研究評估,均與本文研究旨趣不同。,從其發展過程中,“以小見大”,呈現新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歷經“百家爭鳴”的初步繁榮、“史學革命”的實踐受挫、“唯階級分析”的僵化困頓三個發展階段,既關照歷史發展的連續性、縱貫性,又以微觀視角、充足史料作辯證的實證研究。

一、“百家爭鳴”指導下的初步繁榮

與民主革命時期馬克思主義史學處于邊緣位置、主要服務于“革命戰爭”相比,新中國成立后,馬克思主義史學從邊緣走向中心,面臨著確立馬克思主義史學指導地位、構建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體系、促進馬克思主義史學發展并服務現實的重要任務。這推動了《歷史研究》雜志的創刊。

《歷史研究》創刊之前,國內已有許多史學研究專門刊物,如《歷史教學》《新史學通訊》《文史哲》及《光明日報》之《史學》(雙周刊)等。但囿于這些期刊雜志本身的局限性,它們還不能成為新中國史學的代表。1953年,向達撰文指出史學界存在的“缺點”之一,就是“沒有一種比較全面的歷史科學刊物”,而且“領導不夠強,不夠明確”,“這幾年來的歷史科學工作是在無組織無領導或者名有而實無中過日子的”。向達指出的“缺點”其實也是馬克思主義史學在中國立足發展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而且這兩個問題也存在著相關性,如向達所說的“無組織、無領導”,“其不能出版全面性的刊物,乃是勢所必至”(5)方回(向達):《解放四年來新中國的歷史科學發展概況》,《光明日報》1953年10月3日。。

以上問題的解決在1953年提上日程。是年秋,中共中央成立指導馬克思主義史學發展的黨內機構“中國歷史問題研究委員會”,并決定出版刊物《歷史研究》雜志,由郭沫若作刊物召集人、組織編委會。最重要的是,毛澤東親自為刊物確定了“百家爭鳴”的辦刊方針(6)黎澍:《論歷史的創造及其他》,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68—169頁。。毛澤東提出“百家爭鳴”不僅為《歷史研究》雜志,更為馬克思主義史學在中國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原則。

《歷史研究》第一屆編委會成員有郭沫若、尹達、白壽彝、向達、呂振羽、杜國庠、吳晗、季羨林、侯外廬、胡繩、范文瀾、陳垣、陳寅恪、夏鼐、嵇文甫、湯用彤、劉大年、翦伯贊,共18人。從“幾乎代表了我們全國第一流卓越的史學家”(7)胡厚宣:《學習〈歷史研究〉注意質量問題》,《歷史研究》1994年第1期。的編委會陣容,可以看出《歷史研究》的學術權威性。成員以馬克思主義史學家居多數,以保證“宣揚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辦刊宗旨;也有以公開宣稱“不宗奉馬列”的陳寅恪為代表的非馬克思主義史家。編委成員的組成體現了新中國成立后以馬克思主義史學為主導的史學研究體系的多樣性。

1954年2月,《歷史研究》創刊出版第1期,并發表郭沫若撰寫的發刊詞。在發刊詞中,郭沫若表達了馬克思主義史學對考據或實證學派的包容態度,指出“我們并不想在目前就提出過高過急的要求”,“假使一時還得不出‘理論性的結論’,只要能夠‘根據詳細的材料加以具體的分析’,甚至只要能夠提供出‘詳細的材料’或新出的材料,也是我們所一律歡迎的”,并呼吁“凡是抱著誠懇的態度、有心認真學習和研究的朋友們都來參加這項工作吧”(8)郭沫若:《開展歷史研究,迎接文化建設高潮》,《歷史研究》1954年第1期。,表達以《歷史研究》為典范、帶動馬克思主義史學發展的期望。

《歷史研究》創刊之初的幾年確如“百家爭鳴”方針所指導和郭沫若所倡導的那樣。一方面,在文章主題上,既有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理論文章,也有大量考據文章。如《歷史研究》第1期共刊發7篇文章,其中5篇為史料考據文章,比重不可謂不大。另一方面,在作者教育背景上,既有如陳寅恪等兼通古今、學貫中西的大師學者,也有僅受過幾年私塾教育的劉坦、高小畢業的江地為代表的“無學歷”的史學家。這種發表文章不論出身、學派,一律平等對待的研究風氣,表現馬克思主義史學“海納百川”“不拘一格”的包容性。

這一時期,為鞏固馬克思主義史學指導地位,學界還通過“五朵金花”問題的討論,廣泛運用唯物史觀研究、闡釋中國歷史和現實,建構起初步的馬克思主義史學研究體系。所謂“五朵金花”,指古史分期、封建土地所有制、資本主義萌芽、農民戰爭、漢民族形成這五個問題。古史分期問題,由郭沫若提出殷代是奴隸社會而引發。在《歷史研究》推動下(9)據統計, 1954-1957年,《歷史研究》發表涉及該問題的文章35篇。,該問題的討論進入高潮,形成西周封建說、戰國封建說、魏晉封建說、春秋封建說、秦統一封建說、西漢封建說、東漢封建說等“眾說紛紜”的局面。封建土地所有制問題,由侯外廬在《歷史研究》創刊號上發表《中國封建社會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問題》一文引起。該文首倡“皇族所有制”即國有制說,在學界引起巨大反響。至1965年,發表約150篇討論文章(10)啟循:《關于中國封建土地所有制問題的討論綜述》,《歷史教學》1979年第6期。。資本主義萌芽問題,由討論《紅樓夢》社會歷史背景而引發,《歷史研究》發表王明倫、黎澍、韓大成、杜真、尚鉞、孫文良、鄧拓、從翰香等作者十多篇文章,對資本主義萌芽出現的時間、發展程度及影響等問題展開討論。農民戰爭問題,也是《歷史研究》刊發論文所用篇幅較多的主題,發表了葉孝信、戎笙、侯外廬、白壽彝、鄭昌淦、戚立煌、侯外廬、孫祚民、王崇武、賀昌群、胡如雷等人幾十篇文章,基本涵蓋農民戰爭問題研究的全部內容。漢民族形成問題,緣于范文瀾在《歷史研究》1954年第3期發表《試論中國自秦漢時成為統一國家的原因》一文,認為“漢民族形成于秦漢時期”,這一觀點揭開了漢民族形成問題的討論。應該說,對“五朵金花”問題的討論,成為新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發展初步繁榮的重要標志。

但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隨著西方史學思潮的引進,有人試圖通過質疑和詬病“五朵金花”問題,來解構馬克思主義史學體系、否定馬克思主義史學的指導。對此,筆者認為,應該實事求是地評價“五朵金花”問題的研究:首先,它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發展。對“五朵金花”問題的討論,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家在唯物史觀基本原理指導下認識闡釋中國歷史和現實、構建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體系的一次初步但深入的嘗試。而且,學者們為論證相關結論所作的大量研究考證,促進了文獻學、考古學、民族學、社會學等學科的發展。其次,它活躍了馬克思主義史學學術氛圍。雖然學者對這些問題觀點不同,甚至作指名道姓的批判,但大家不以為意。如當時年輕學者金沖及寫文章投稿,出于尊敬,他在文章中有“胡繩同志是我尊敬的前輩”幾個字,《歷史研究》在發表文章時卻刪去了,“給予了‘牛犢’和‘虎’平等言說的權利”。李埏也回憶說,他在看到這種“百家爭鳴”的氛圍后,“于是我也想寫點東西”(11)李妍:《〈歷史研究〉的片段歷史》,《炎黃春秋》2007年第1期。。這種活躍的學術氛圍以及由這些問題引發的討論,培養了一大批后來嶄露頭角的中青年馬克思主義史學家。最后,它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內涵和研究范式。如蘇聯學者依據斯大林的民族問題理論認為中國民族“是在十九世紀與二十世紀之間形成”,范文瀾通過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歷史實際相結合,提出不同于蘇聯學者的觀點。又如,孫守任于《歷史研究》1954年第6期發表《中國近代歷史的分期問題的商榷》,就反對簡單套用蘇聯的分期方法來分析中國社會。這些都體現出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從實際出發,反對教條主義進行獨立思考的學術品格。正如翦伯贊所指出的,“這五朵花是馬克思主義史學開出的花朵,而且只有馬克思主義歷史學才能開出這五朵花來”,對這五個問題的討論“并沒有錯,因為他們是歷史上帶有關鍵性的問題”(12)翦伯贊:《右派在歷史學方面的反社會主義活動》,《人民日報》1957年10月4日。。因此,我們必須辯證看待“五朵金花”問題,既要認識到由于時代條件和學者理論水平的限制,對問題的討論存在著缺點,但也不能否認對這五個問題的討論“普及了表現為‘社會發展史’的唯物史觀”(13)羅志田:《文革前“十七年”中國史學的片段反思》,《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5期。。

總之,這一時期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發展,雖然曾受“胡適批判”和“反右”運動等影響經歷過曲折,但總體而言,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在這一時期表現出蓬勃生機。以《歷史研究》為例,其活躍的學術氛圍引發學界和民間對馬克思主義史學發展的廣泛關注,該雜志從1956年起改為月出一冊,篇幅有時還有所增加。在銷量上,《歷史研究》創刊不足一年即突破兩萬冊,甚至出現1957年上半年23000余冊的紀錄(14)轉引自蓋志芳:《〈歷史研究〉(1954-1966)研究》,山東大學2010年博士論文,第37頁。。這說明在“百家爭鳴”方針指導下,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初步走向繁榮。

二、“史學革命”的實踐受挫

馬克思主義史學提倡“科學性”與“革命性”的統一,既要用科學的理論闡釋中國歷史,也要用科學的研究成果參與社會現實建設。雖然作為一次實踐嘗試,1958年開始的“史學革命”使馬克思主義史學遭受挫折,但也應看到其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廣泛應用。因此,我們要吸取“史學革命”盲目躍進的歷史教訓,也要充分肯定“史學革命”所體現的馬克思主義史學“革命性”“實踐性”特質。

“史學革命”始于中宣部副部長陳伯達于1958年3月10日作的《厚今薄古,邊干邊學》的講話。此時,正值“大躍進”運動在全國范圍內的發動階段。陳伯達的講話主要談三個問題:第一,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做出基本評價,認為“還落后于革命的實際”,主要缺點是“‘言必稱三代’的煩瑣主義的學風相當盛”;第二,提出學術要為一定的時代、一定的階級服務,“我們的學術界不要總是面對古代,背對現代和將來,要站在工人階級的立場上,認識中國人民斗爭的新面貌,認識中國全局的新面貌,認識中國和世界關系的新面貌;要對于中國人民革命和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建設所出現的一系列新問題,新經驗,用唯物辯證法的哲學思想,在各個方面,在哲學上、政治經濟學上和歷史科學上,作出新的概括,使中國的學術成就大大地高出過去中國一切歷史時代的水平。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厚今薄古”;第三,提出“邊干邊學”的“方法論”(15)陳伯達:《批判的繼承和新的探索》,《紅旗》1959年第13期(附錄《厚今薄古,邊干邊學》講話原文)。。

客觀地講,這是一篇充滿辯證思維的文章。講話既指出八年來社會科學工作取得的成就,也指出存在的問題;既指出“現實的問題應該是我們研究的主題”,也指出“馬克思主義者并不是不做考古的工作”,還認為“有了關于現代問題的科學知識,對于古代的問題就更容易了解了。我們懂得了現代,就會更清楚地知道應該如何去研究古代”,點明了研究古、今問題的辯證關系。而且陳伯達認為,厚今薄古“這是一個方法問題”,因而并沒有將其提高到政治或學術指導思想的層面。

目前學界在研究“厚今薄古”問題時,大多以新華社通訊稿、《人民日報》1958年3月11日的《厚今薄古,邊干邊學——陳伯達同志談哲學社會科學如何躍進?》為依據。殊不知,這篇新聞稿不僅壓縮了陳伯達的講話,而且對講話作了曲解。如新聞稿寫道:“在談到邊干邊學的時候,陳伯達批判了那些自高自大、翹起尾巴、瞧不起工人階級、瞧不起勞動人民、瞧不起老干部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其實,這并非陳伯達原話所強調的重點,他沒有“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瞧不起工人、瞧不起勞動人民”的說法,更沒有用“自高自大、翹起尾巴”的侮辱性詞匯來形容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相反,陳伯達提出,“我們應該尊重有學問的知識分子。在科學的面前,采取傲慢態度,是不對的”。但由于對陳伯達講話的壓縮、曲解性報道,加之“大躍進”的盲目沖動賦予“厚今薄古”口號斗爭意義,不僅使“今”與“古”截然相對,而且使“厚今薄古”與“厚古薄今”演變成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兩個階級、兩條道路的斗爭。“史學革命”與“厚今薄古”的科學本意漸致喪失。

以《歷史研究》發表范文瀾等人的“研究歷史應當厚今薄古”的筆談為例。范文瀾以“風氣與條件”為主題,認為當時史學界的一般情況仍是“厚古薄今的風氣彌漫”,提出改變這種風氣的建議之一,就是“首先要研究中國現代史以及近代史”,而“古代史用少數人去研究就可以”;同時強調“厚今薄古與厚古薄今是史學上兩條路線的斗爭”的觀點。此外,陳垣以“厚今薄古是今日史學界必須走的道路”,侯外廬以“古史領域中‘厚今薄古’方針的斗爭意義”,呂振羽以“堅決貫徹‘厚今薄古’的方針”,劉大年以“需要著重研究‘五四’運動以后的歷史”等為題,分別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厚今薄古”的斗爭意義和方法(16)范文瀾、陳垣、侯外廬、呂振羽、劉大年:《研究歷史應當厚今薄古》,《歷史研究》1958年第5期。。

權威期刊發表權威學者的表態,無疑為以“厚今薄古”為主題的“史學革命”注入強大推動力,使“史學革命”沿著“兩個階級、兩條路線斗爭”的軌跡呈現出“大躍進”時代特有的色彩:第一,對“厚古薄今”和“厚今薄古”作簡單片面的理解。如有人以“古”“今”論文發表頻次為標準,將《歷史研究》發表過的論文作統計,發現有關現代史的“平均每三期半才有一篇”,有關近代史的“平均每一期約有一篇”,而有關古代史的“平均每一期約有三篇半”,因此得出結論說,“《歷史研究》存在著脫離政治、脫離實際的厚古薄今的傾向”(17)《大字報集錦之“〈歷史研究〉存在的問題”》,《歷史研究》1958年第9期。。第二,提出不切實際的躍進計劃。史學領域的躍進也參考經濟領域的躍進,表現為壓縮研究時間、加大研究工作量等。以《歷史研究》編輯部所在的中科院歷史研究所第一、二、三所為例。一所指出,“一些主要工作任務的完成期限都從十年躍進為五年”。五年內一所的奮斗目標是:(一)徹底批判資產階級史學,建立一個從馬克思主義觀點出發的完整的中國古代史的理論系統;(二)形成一支有一定數量的又紅又專的科學研究隊伍;(三)寫出一批具有較高科學水平的理論聯系實際的中國古代史著作;(四)建立一套完整的經過科學分類的中國古代史史料的公共積累,等等。二所、三所亦不甘落后,同樣提出宏大的躍進計劃(18)歷史一所情報小組:《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第一所研究工作五年躍進規劃的制定》;酈家駒:《躍進中的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第二所》;三所通訊小組:《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第三所的躍進指標》,均載《歷史研究》1958年第7期。。第三,“拔白旗、插紅旗”,展開史學大批判。如中山大學歷史系專門成立資產階級學術思想批判研究會來領導對陳寅恪等的批判,完成批判陳寅恪學術思想的論文36篇(19)李錦全:《中山大學歷史系批判資產階級學術思想的情況》,《歷史研究》1958年第10期。?!稓v史研究》也發表批判陳寅恪的文章,說“陳寅恪關于政治史和文化史的論著,貫穿著反動的唯心主義文化史觀這一條白線”(20)北京大學歷史系:《關于隋唐史研究中的一個理論問題》,《歷史研究》1958年第12期。。這一時期《歷史研究》也成為史學批判的舞臺,從《批判吳楓的“隋唐五代史”》《“國史舊聞”應該批判》《“戰國策派”反動史學觀點批判》《批判錢穆的“國史大綱”》等可見一斑。

伴隨“大躍進”的結束,“史學革命”并未取得如期成果。如1960年時,《歷史研究》稿件數量銳減,甚至在沒有聲明的情況下將月刊再次改為雙月刊,而且從內容到紙張印刷,質量均顯著下降。這標志著馬克思主義史學服務社會主義建設的一次具體實踐的受挫。

目前學界對以“厚今薄古”為口號的“史學革命”,評價不一。批判者認為,是陳伯達提出的“厚今薄古”導致馬克思主義史學發展的受挫。筆者認為,這種觀點有失偏頗。事實上,當陳伯達提出“厚今薄古”后,他“就很擔心有人會把‘厚今薄古’這個口號當成‘時髦’的空名詞,把它當成一種概念的游戲而了事”(21)陳伯達:《批判的繼承和新的探索》,《紅旗》1959年第13期。。所以,一定意義上,史學界自身應承擔更多責任,而不能歸諸“厚今薄古”。而且,作為一種學術倡導,“厚今薄古”實無不妥之處。早在1951年,吳玉章就提出“要注重現實,著重研究近三十年的革命史”的意見(22)吳玉章:《歷史研究工作的方向》,《進步日報》1951年9月29日。。同時,馬克思主義史學本身也倡導研究現實、服務當下。因此,針對特定的“言必稱三代”問題,提出“厚今薄古”的學術意見,客觀講有助于糾正史學研究方向、促進馬克思主義史學發展。因此,我們不能因特殊年代的失誤,而否定學術意義上的“厚今薄古”,更不能否定“史學革命”中馬克思主義史學以飽滿熱情服務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意義和“革命性”特質。當前學界存在一種諱言“厚今薄古”,甚至矯枉過正、倡導“回到乾嘉”的學術傾向,這應當引起馬克思主義史學的重視。

三、“階級分析”的僵化困頓

1961年,為糾正“史學革命”的失誤,史學界掀起一股提倡“歷史主義”的風潮?!稓v史研究》在該年初進行編制調整,黎澍任主編。為解決“稿荒”問題、提高文章質量,黎澍一方面將《歷史研究》從月刊改為雙月刊,另一方面以戊戌變法、巴黎公社、辛亥革命為主題組織三次學術研討會。一時間,馬克思主義史學又開始恢復勃勃生機。這期間,《歷史研究》發表的鄧拓和范文瀾的兩篇文章極具代表性,推動了史學界關于“歷史主義”問題的討論。

鄧拓的《毛澤東思想開辟了中國歷史科學發展的道路》一文,發表于《歷史研究》1961年第1期。文章闡述了毛澤東實事求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歷史觀及對歷史研究的指導意義。文章指出,“我們的方針還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主張將學術問題與政治問題區分;提倡“言必由衷的實事求是的作風”,甚至提出要鑒別學術水平的高低,除了政治上的六條標準外,“歷史學界還可以有自己的標準”。文章雖有“打旗號”的意思,但針對的是當時史學界“缺乏實事求是精神,甚至破壞實事求是原則”的問題(23)丁守和:《諤諤集》,桂林:廣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13頁。。

范文瀾的《反對放空炮》發表于同年《歷史研究》第3期。文章特別強調踏踏實實進行史學研究工作的重大意義,指出“真正打得到敵人的歷史學大炮是經過切切實實研究的歷史著作(論文或書籍)”。文章雖然沒有點名,但具體指向的是當時史學界存在的所謂為保衛“黨性原則”而斗爭的空洞口號(24)同上,第213頁。。

有了鄧拓、范文瀾等史學大家的提倡,實事求是的馬克思“歷史主義”學風再次興起。如針對農民戰爭史研究中存在的把“古代農民理想化、無產階級化的傾向”,蔡美彪撰文指出,“必須對各個封建王朝的具體的統治制度,不同時期的具體的農民戰爭進行具體的研究”(25)蔡美彪:《對中國農民戰爭史討論中幾個問題的商榷》,《歷史研究》1961年第4期。。同時,這一時期關于古史分期、封建土地所有制、資本主義萌芽等問題的討論,也再次活躍起來。

但隨著1962年9月中共八屆十中全會上重提“階級斗爭”,黨的政策重新發生“左”的逆轉,史學領域強調“階級分析”的風氣日盛,“歷史主義”與“階級觀點”的論爭成為這一時期史學界探討的主題。1963年《歷史研究》第3期發表張玉樓的《馬克思主義階級分析方法和歷史研究》一文,批判劉節的“歷史主義”研究方法。張玉樓認為,劉節的歷史觀是反對階級分析方法的資產階級史觀。他指出,階級斗爭理論“是觀察全部階級社會歷史的指導思想”,階級斗爭理論“使歷史學發生了根本的變革,使社會歷史的研究第一次成為科學”。這就強化了“階級斗爭”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地位,并突出歷史主義與階級觀點間的對立,由此掀開歷史主義與階級觀點論爭的序幕。

“歷史主義”與“階級觀點”的論爭,主要聚焦于對兩者內涵及相互關系的理解。對此形成兩種不同的聲音。一種以寧可為代表,認為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與階級觀點是統一而有差別的兩個不同理論。寧可的主張體現在《論歷史主義和階級觀點》(26)參見《歷史研究》1963年第4期。一文中,主要表達了階級觀點是唯物論、歷史主義是辯證法的觀點,雖然也強調階級觀點,但同時指出在運用階級觀點時,“又始終應當以對事物的歷史發展及其各種條件的具體分析為基礎”。另一種以關鋒、林聿時為代表,認為馬克思主義的階級觀點包含歷史主義,實際上是用階級觀點消融歷史主義,否認歷史主義的獨立存在價值。關鋒、林聿時認為“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學說貫徹著或者說包含著歷史主義”,“脫離階級觀點的歷史主義,不是正確的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甚至就是資產階級的客觀主義”(27)關鋒、林聿時:《在歷史研究中運用階級觀點和歷史主義的問題》,《歷史研究》1963年第6期。。雖然雙方觀點不同,但還都本著“歡迎批評指正”的態度,歷史主義與階級觀點的爭論被限制在學術討論的范圍內。

但當戚本禹發表對李秀成的評價并得到最高領導人的肯定后,歷史主義與階級觀點的爭論告一段落,“階級分析”成為支配歷史研究的指導思想。1963年,戚本禹在《歷史研究》第4期發表《評李秀成自述》一文,懷著影射彭德懷的目的,文章斷言“李秀成自述”從它的根本立場來看,是一個背叛太平天國革命事業的“自白書”,李秀成本人是一個喪失革命氣節的叛徒(28)戚本禹:《評李秀成自述——并與羅爾綱、梁岵廬、呂集義等先生的商榷》,《歷史研究》1963年第4期。。據當時編輯丁守和回憶,稿子寄來時,他雖覺得觀點偏頗,但“講了些道理”。于是連同羅爾綱的《關于我寫李秀成自述考證的幾點說明》一起發表(29)丁守和:《諤諤集》,第233—234頁。。該文發表后引起極大震動,許多學者都不贊同完全否定李秀成。時任中宣部副部長周揚看到文章后提出意見說,對農民革命英雄人物不能輕易否定,提議由劉大年寫一篇正面評價李秀成的文章作為史學界基本意見,仍由《歷史研究》發表,以作補救 ??梢姡藭r學界對歷史人物尤其是以李秀成為代表的重要人物的評價,大多還是提倡歷史主義的研究方法,如周揚說李秀成是“歷史人物,不能按共產黨員要求”,翦伯贊也指出忠王“有缺點,但不應苛求”,并強調說“在歷史科學中反對修正主義,是反對用修正主義的荒謬觀點來歪曲歷史”(30)徐慶全:《翦伯贊的一封未刊信》,《歷史學家茶座》第1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94—95頁。。

然而,不久之后形勢發生逆轉。江青將戚文送給毛澤東,毛澤東肯定這篇文章,并作了“白紙黑字,鐵證如山,晚節不忠,不足為訓”的批示。批示傳出后,影響到學界對這一問題的討論。相關部門發布通令,今后凡是歌頌李秀成的文章,不要發表(31)同上,第95頁。。之后學界關于李秀成研究的文章,幾乎一邊倒地變成討伐、批判。

這場關于李秀成評價問題的爭論,可以看作歷史主義與階級觀點論爭在史學研究具體領域的體現。爭論中對肯定李秀成觀點的批判,實際上變成對“歷史主義”的批判。論爭的結果是,由于政治的介入,“唯階級觀點”取得勝利。此后,當戚本禹以“為革命而研究歷史”的旗號,提出“無產階級的戰士,應該為了革命的利益”,“勇敢地去占領和鞏固歷史研究領域里的一切陣地”(32)戚本禹:《為革命而研究歷史》,《歷史研究》1965年第6期。,將矛頭指向以翦伯贊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史學家和以《歷史研究》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史學陣地的時候,歷史主義與階級分析問題的學術討論最終轉向極端化的政治批判。1966年6月3日,《人民日報》發表評論批判說,“《歷史研究》從1961年第1期由一位新主編接手以來,逐漸成為資產階級代表人物在史學領域內反黨反社會主義的陣地”;“這個刊物,在學術討論的幌子下,以顯著的地位,大量的篇幅”,“發表了許多反黨反社會主義和反馬克思列寧主義、反毛澤東思想的反動文章,大放毒草”(33)史紹賓:《吳晗投靠胡適的鐵證》,《人民日報》1966年6月3日。。在這樣的批判聲中,代表馬克思主義史學發展正確方向的《歷史研究》出版至第3期后停刊。

不可否認,以戚本禹為代表的政治文人將“革命”等同于“階級斗爭”,又將階級分析方法“唯一化”,使馬克思主義史學發展陷入僵化困頓。但當前某些歷史研究作品以此為借口,淡化階級分析方法,將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邊緣化”,在史學研究中“去政治化”“去意識形態化”,提出徹底“告別革命”的錯誤論調(34)王偉光:《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史學理論和史學學科創新體系》,《世界社會主義研究》2016年第1期。。對此,馬克思主義史學在發展過程中必須堅持歷史唯物主義,批判“告別革命”的唯心主義歷史觀,一方面吸取“唯階級分析”方法研究歷史的教訓,另一方面科學認識“革命”的深刻內涵——“改革也是一場革命”,堅持馬克思主義史學的“革命性”。

四、小 結

如何研究評價“十七年”史學,是一個“直接關系到怎樣認識20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歷史地位,和怎樣看待唯物史觀的科學價值及其發展前景”(35)陳其泰:《建國后十七年史學“完全政治化”說的商榷》,《學術研究》2001年第12期。的重大問題。目前,在對“十七年”史學發展的評價上,存在兩種對立觀點:一種認為這一階段“以農民戰爭研究為代表的研究體系使中國史學完全政治化”(36)德朋、洪源、苗家生:《展望新世紀中國史學發展趨勢》,《光明日報》2001年10月2日。,持大致否定態度;另一種認為“十七年”馬克思主義史學取得巨大成就,成績是主要的(37)如陳其泰:《中國現代史學發展史上的重要篇章——正確評價建國后十七年史學成就》,《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12年第1期。。從上文對《歷史研究》的考察看,新中國“十七年”馬克思主義史學發展既有“百家爭鳴”指導下的初步繁榮,也有“史學革命”的實踐受挫,還有“唯階級分析”的僵化困頓,是一個復雜、曲折的發展歷程。因此,上述兩種評價不免存在著“糾纏于意氣之爭”“泛泛而論馬克思主義史學的成敗得失”“滿足于簡單的是非判斷”(38)陳峰:《劉大年與建國后十七年史學斷想》,《齊魯學刊》2014年第6期。的問題。

當下學界對新中國“十七年”馬克思主義史學發展的研究,應“轉向開掘資料,勾陳被遺忘被塵封的史實,致力于細致扎實的具體研究,用點滴積累、循序漸進的方式還原馬克思主義史學的本來面目”(39)同上。。同時,在深入的實證研究過程中應注意三點:

第一,不能用“教條化”“公式化”“政治化”等標簽,簡單概括甚至否定“十七年”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發展,更不能認為馬克思主義史學在新中國確立指導地位,就必然導致發展的僵化、停頓。如果秉持這種錯誤觀點,就會得出“十七年中用以指導歷史研究的唯物史觀基本觀點也就早已過時或應宣布為非科學”的結論(40)陳其泰:《建國后十七年歷史研究的評價與唯物史觀的價值》,《南開學報》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年第2期。。當前學界出現繞過“十七年”史學、甚至繞過馬克思主義史學,割裂自身學統、轉而接續民國的學術傾向,就是這種錯誤觀點的體現。

第二,“十七年”史學與“文革”影射史學是兩種性質完全不同的史學體系??傮w而言,“十七年”史學發展鞏固了馬克思主義史學指導地位、構建起馬克思主義史學研究體系、促進馬克思主義史學發展。而“文革”的影射史學不僅不是馬克思主義史學,而且是與馬克思主義史學截然對立的“幫派史學”,毫無“科學性”“革命性”可言。二者不能混為一談。

第三,關于該時期史學與政治的關系。不可否認,政治對史學運動和史學發展方向有重要的推動、指引作用。但運動開展起來后的發展過程,并非政治所可以完全左右和控制。如,針對“史學革命”中清華大學物理教研組對待教師的寧“左”勿右錯誤做法,毛澤東曾試圖作出糾正,批示要“端正方向,爭取一切可能爭取的教授、講師、助教、研究人員,為無產階級的教育事業和文化科學事業服務”(41)《毛澤東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64頁。。廣東省委也對中山大學歷史系批判陳寅恪的做法點名批評,認為是“對黨的知識分子政策掌握不穩,對知識分子采用簡單壓下去的辦法”(42)陸鍵東:《陳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年,第285頁。。但這些政治權力的介入和糾正,無法扭轉局勢的轉向。因此,認為是政治主動介入、史學被動接受而導致史學發展的曲折,進而把責任完全推之于政治的觀點,是有失偏頗的。

猜你喜歡
歷史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新版C-NCAP側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新歷史
全體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歷史上的6月
歷史上的九月
歷史上的八個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少妇又色又爽又高潮| 无码视频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免费毛片网站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三区| 欧美日一级片| 国产99欧美精品久久精品久久| 亚洲一区二区黄色|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在线播放| 激情综合婷婷丁香五月尤物| V一区无码内射国产| 激情网址在线观看| 国产农村妇女精品一二区| 黄色三级毛片网站| 国产青榴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这里只有精品国产| 18禁影院亚洲专区| 午夜综合网| 日本三级黄在线观看| 三级国产在线观看| www.亚洲一区| 精品无码专区亚洲|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青草app| 国产91麻豆视频| 午夜精品区| 永久免费av网站可以直接看的 |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不卡视频| 无码日韩精品91超碰| 日韩美毛片| 国产精品自拍合集|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国产| 大香伊人久久| 精品久久久久无码|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看免费一区二区 | 国产不卡一级毛片视频| 久久久成年黄色视频| 波多野结衣在线一区二区| 亚洲高清在线天堂精品| 欧美激情视频二区三区| 亚洲成人在线免费| www亚洲精品| 精品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电影久久九九| 亚洲第一色网站|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在线第一页 | 极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二区在线无码| 99r在线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好吊色国产欧美日韩免费观看|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日韩东京热无码人妻| 精品一区二区无码av| 国产一区二区影院|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动漫| 午夜啪啪网|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人电影软件| 欧洲熟妇精品视频| 毛片一级在线| 日本午夜影院|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中文| 亚洲国产高清精品线久久| 国产成人禁片在线观看| 免费观看精品视频999| 精品第一国产综合精品Aⅴ| 成人伊人色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在线| 国产熟女一级毛片| 国产精品hd在线播放| 大香网伊人久久综合网2020| 欧美另类第一页|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软件| 成人小视频网|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色悠久久久久久久综合网伊人| 免费啪啪网址|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天堂| 成人毛片在线播放| 自拍亚洲欧美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日本对白优播| 日韩免费毛片视频| 中文字幕久久亚洲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