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 博
習近平主席指出,一個沒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難以自立自強,一項沒有文化支撐的事業難以持續長久。推進軍事創新要弘揚創新文化。文化往往決定著一個人的修養境界、價值選擇和行為方式,能夠從內心深處極大影響著人們的生活、事業與前途。創新文化是人類社會發展到創新時代的必然產物,是與創新活動相關的文化形態,是培養創新素養最為重要的內在動力和寶貴源泉。增強軍隊創新型科技英才的培養質量,必須注重發揮創新文化的驅動作用,切實形成創新型科技精英人才輩出的良好局面。
戰略文化是在一定的歷史和民族文化傳統基礎上形成的戰略思想和戰略觀念,是對一個國家的戰略思維、戰略取向、戰略意圖、戰略認知等層面產生深層次影響的文化要素。先進的戰略文化是孕育創新思維、推動科技創新的強大動力。作為創新素質之源的創新思維,必須由戰略文化提供方向性引領,才能實現思維品質的不斷升華。
以道領器、道器并重。縱觀歷史,軍事科技創新的演進發展無不打下深刻的戰略文化印記。當前,隨著軍事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高度發展,具備較強戰略價值的軍事理論、新型作戰力量及尖端武器裝備陸續問世,都是在深厚戰略文化牽引下,開創者們創新思維素質的有力展現和生動詮釋。為此,增強創新思維、推進科技創新必須正確處理好“道”和“器”的關系,所謂“道”即為戰略,所謂“器”即為技術。既要堅持以道領器,聚焦國家安全、國防和軍隊建設中的重大科技問題,發揮好戰略運籌對技術創新的重大先導作用,也要堅持道器并重,注重戰略導航,夯實技術支撐,始終以先進戰略文化推動技術革新蓬勃開展,要在以道馭器、以器悟道、道器融合中,實現科技人才創新思維的美妙升華。
洞察大勢、放眼未來。科技創新要想在戰略制高點上獨領風騷,必須胸懷戰略大局、立足發展大勢、把握科學規律、深研邏輯機理,以高超的戰略洞察力、價值判斷力和文化感召力,把科技創新放在國際戰略格局和國家安全形勢深刻變化的大背景下來認識和籌劃,放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進程中來理解和把握,放在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來統籌和部署。要始終以超前的創新思維品質,主動瞄著明天的戰爭加快科技創新步伐,深刻洞悉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發展趨勢,超前布局、超前謀劃、超前探索,做到未來打什么樣的仗就集中優勢人才研發什么樣的科技裝備,不斷提高科技創新的質量效益,研發出決勝千里的高科技戰場利器來。
聚焦實戰、貼近部隊。戰略文化引領下的科技創新不是鏡花水月的空中樓閣,而是高度關注現代戰爭走向、聚焦軍事變革動態、緊貼部隊建設實際、心系一線官兵需求的探索性創造。科技人才創新思維的邏輯起點和研究范式,既要關注宏觀之重,也要掌握細節之要。研究事關戰略層面的重大科研項目時,必須深入部隊、奔赴基層,扎實調查、準確知曉一線部隊的作戰需求。要在與官兵深入交流中,把作戰需求貫徹到科技創新、裝備研發全過程。絕不能生搬硬套外軍模式,脫離我軍實際,把科技創新做成“夾生飯”,列裝部隊后水土不服。必須堅持自主創新、深接地氣、緊貼實戰、持續發力,以過硬的創新思維加快構建適應信息化戰爭和履行使命要求的科技研發體系,真正提高科技創新對戰斗力的貢獻率。
習主席勉勵廣大科研工作者,要勇攀世界科技高峰。國防科技自主創新要邁上新高地,就必須不斷向科學高原挺進、向科技高峰進軍、向科研高地沖鋒。心理學認為,人的行為和動機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作為動機范疇的價值文化,對主體行為具有極大的激發和促進作用。對于科技人才而言,他們追求的成功,不僅僅是物質與精神上獲得一定獎勵,更重要的是要在國防科技事業中實現個人全面發展,使自身價值獲得國家、軍隊和社會的高度認可。
要夯實價值文化根基。通過聚焦科研人員創新能力素質模型的構成要素,系統研究科技人才價值文化的科學內涵,深入發掘軍隊科技人才史的寶貴資源,找到并夯實科技人才價值文化的紅色根基,用先進文化涵養初心血脈,將獻身國防、勇攀高峰、敢于創新、無私奉獻、銳意進取的“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寶貴精神財富,播撒到科技人才價值文化的土壤中,使其入心入腦、生根發芽,逐步形成強大的精神文化體系和內生動力系統。要鼓勵科技工作者樹立科研報國志向,強化科技強軍的價值引領,像老一輩科技工作者那樣胸懷遠大理想,面對“婁山關”敢于攻,面對“臘子口”敢于戰,面對“火焰山”敢于沖,面對“硬骨頭”敢于啃,誓當錢學森一樣的戰略型科研名家,堅守和捍衛軍隊科研工作者的精神高地。
要深化價值文化熏陶。把價值文化轉換為科技工作者的價值追求,需要通過生動扎實的教育引導,發揮價值文化的熏陶激勵功能,結合大數據、遠程連線、數字化仿真、軟件開發等技術手段,把影視、廣播、書刊、動漫、演講、座談交流、藝術創作等文化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全維度文化引導,增強價值文化的滲透力,使科技人才始終保持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頑強意志。以高度使命自覺,積極投身到國防科技創新的偉大事業中,時刻保持寧靜致遠的情懷、超凡脫俗的氣度、追求卓越的豪情,立志像鄧稼先、程開甲那樣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不達目標絕不收兵的韌力,發揚不畏艱難的“亮劍精神”,在世界軍事科技的激烈競爭中,領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壯美風景。
要注重價值文化引導。在不斷優化機制、出臺各項有力措施基礎上,進一步加強軍地媒體間的溝通協調,大力發掘那些真正具備強烈創新精神、甘于默默奉獻的國防科技精英典型,通過有力的輿論激勵、引領示范,積極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價值文化氛圍,從而引導各類科技人才不為物欲所困、不為名利所擾、不為寂寞所苦,自覺抵制為名而研、為利而趨的認知偏差,時刻保持致力創新的銳氣、敢為人先的膽氣、不畏艱難的勇氣、昂揚有為的朝氣,時刻以敏銳眼光、寬廣視野、超前思維,敢于想別人沒想過的事,敢于走別人沒走過的路,敢于搶占國際國內創新制高點,在聚焦實戰、研為打贏、求索創新中不斷超越自我,抒寫輝煌的時代篇章,實現報國強軍的人生價值。
一只狼在遼闊的草原上幾乎無法生存,而一群狼卻形成了令人膽寒的強大力量。在茫茫草原上繪就的“狼圖騰”,至今仍彰顯著團隊合作的不朽傳奇。當今時代,隨著科學技術高度發展,大量尖端科研任務呈現出了多學科交叉群集、多領域技術融合集成的新趨勢和新特征,靠單打獨斗很難有大的作為。若想在軍事科技領域中保持創新活力,切實取得突破性進展,就必須緊緊依靠團隊集智攻關、聯合發力,始終以團隊的凝聚力、創新力增強科研攻堅力和制勝力。
要增強團隊文化認知。團隊的成長需要一個有利于團隊發展的文化氛圍。創新的事業呼喚創新的團隊。要結合我軍國防科技史、外軍科技研發史學習,提取出特色鮮明、具有突出借鑒價值的團隊文化典型案例,通過案例分析討論,積極培養各類科技人才團結進取的思想意識,把“團結就是力量,創新依靠團隊”的道理深植科研工作者內心深處,時刻以集體主義精神克服個人主義思維牽絆,增強團隊成員對團隊的強烈歸屬感,讓他們自覺把個人的前途與團隊的發展聯系在一起,自覺做到個人利益服從團隊利益,自覺摒棄孤膽英雄式的單兵冒進,在科研創新、科技強軍的征途中,做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團結奮進、砥礪前行。
要推進團隊融合創新。面對重大科研任務時,不僅一個團隊要保持內部高度團結,而且團隊與團隊之間也必須高度融合,實現優勢互補,形成立體化團隊矩陣網絡結構。要加強統籌協調,科學整合力量,按照每個團隊任務不同、構成不同,注重形成層次銜接有序的團隊創新鏈條,既考慮好上下層級的領導關系,也處理好左右鄰居的協調問題,加快建立健全協同高效的團隊創新體系,構建開放共享的文化環境,鼓勵大家形成資源共享的良好風尚,積極為多方資源有效聚合貢獻力量。要強化交叉融合意識,堅持多領域強強聯合,最大限度發揮整體優勢,在握指成拳、聚勢發力、聚合釋能中,聯通“創新孤島”,突破信息交流壁壘,實現立體化、多元化、網絡化的密切合作,通過多學科、跨領域良性互動,實現交叉中育新、融合中創新,有效激發科技人才通力協作、聯合攻關的創新熱情和創新活力。
要優化團隊創新模式。科研團隊有著自身的特點和規律,必須不斷優化團隊運行模式。通過靈活調整布勢,優化人才結構,完善調配機制,優化團隊建設思路,探索推出“科技領軍人物+科技創新團隊”的人才建設模式,健全各類科技人才數據庫,依據不同任務類型高效組建科研創新團隊,精準確定領軍人才名額,既要注重發揮團隊領導者強大引領作用,也要關注團隊成員間密切配合狀況,既要發揮中老年科技人才的智慧優勢,也要肯定青年人才的新穎見解,并在團隊建設中大力推行師承文化培塑,以老帶新、以強帶弱,注重選苗育苗,實現人才成長良性互動。在合力攻克一個個技術難關中打造過硬科研團隊,發現和培養各類拔尖人才,實現一流團隊育一流人才、一流人才創一流成果、一流成果建一流軍隊。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數人的創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數人之創造力發揮到最高峰。”心理學認為,和諧的文化環境中,往往能夠使人遠離浮躁、喧囂、焦慮等負能量干擾,以一種平和放松、寬容大度的心態去面對生活本源、感悟生命本真、探求創新真諦。在這種狀態里,人會感到身心愉悅,其注意力因不受外界干擾很容易集中,創新效能將會得到有效釋放。
樹立和諧進取的管理理念。先進的管理理念對科技人才成長成才有著極大促進作用。各級領導機關應遵循創新型科技人才培養規律,轉變觀念,調整思路,科學認識到培養科技人才與指揮人才、參謀人才等有著本質不同。在某種程度上,科技工作者的創新靈感和智慧火花,需要在民主平等、寬松開放的和諧文化中才能得到有效迸發、良性升華。要力求在科研領導工作中,找到紀律約束、從嚴管理與和諧文化建設之間的平衡點,兼顧各方有益需求,統籌協調資源配比,使管理工作既嚴格有序又充滿蓬勃生氣,盡最大可能為科技人才構建一個相對寬松、自由、溫馨的環境氛圍,讓他們不驕不躁、從容淡定、聚精會神地開展各項科學研究,在心無旁騖、進取攻堅中不斷提升科技創造力,促進各類人才創新效能最大限度釋放。
構建寬松包容的文化環境。失敗是成功之母。科技創新具有靈感瞬間性、方式隨意性、難點多樣性、系統復雜性和路徑不確定性等特點,這就決定了科技創新之路不可能是一帆風順、輕易就能獲得鮮花和掌聲的。要積極營造勇于創新、理解失敗的包容文化環境。一項新型高端科技裝備的成功誕生,往往經歷上百次甚至上千次失敗。各級領導機關必須認識到寬容失敗是崇尚科學精神的應有之義,要引導和鼓勵科研人員及時從失敗中總結經驗,最大限度保護和調動他們的創新熱情,既對成功的勝利者給予贊賞,也對失敗的探索者給予寬容。特別是在考評體系、輿論導向、獎懲舉措、選拔機制等方面,要對身處攻關困境的科研人員給予關懷幫助和有力支持,以實際行動真正為各類科技人才鋪橋引路、創造機遇、幫扶解憂、保駕護航。
營造鼓勵創新的學術氛圍。要使科技人才保持高昂的創新熱情,必須倡導與建設和諧共生的學術文化氛圍。其中最為關鍵的是,應充分尊重各類科技人才勇于質疑、敢于批判、好奇求索、大膽挑戰學術權威的創新型性格特質,鼓勵他們在科研工作中張揚創新個性、發表獨特見解、亮出新穎觀點,不拘一格地解決矛盾問題。始終以開放包容、寬廣大度的和諧文化,舒展創新張力、激發創造活力、增強求索動力,鼓勵學術思想的碰撞和交融,充分調動科研人員主動性、創造性、積極性,使“謀創新、思創新、敢創新”蔚然成風,讓科研團隊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不斷向體系化、自主化、實戰化聚焦,戰勝一切科技領域中的攔路虎,切實形成創新型科技英才大量涌現、層出不窮的生動局面,為全面建成世界一流軍隊提供強而有力的科技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