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 哲
近年來,涉軍輿情信息源呈井噴式增長,我軍涉軍輿情特別是負面輿情事件顯著增多,幾乎“涉軍必炒、逢炒必熱”。然而,我軍輿情應對特別是負面輿情應對的經驗和能力還不夠豐富成熟。如何針對當前我軍涉軍負面輿情應對的典型問題,提高涉軍負面輿情應對的實效性,已成為占領涉軍輿論主陣地、塑造新時代軍隊公眾好形象的緊迫課題。
一些人認為,涉軍輿情應對就是“出現涉軍負面輿情后該怎么應付媒體”。事實上,這只是對輿情應對很初級的認識。完整的涉軍輿情應對應包含三重境界:一是“無事”,即能夠事先預判輿情并將應對前置,消除負面輿情隱患;二是“平事”,即輿情事件初發生但尚未發展成大輿情,能夠正確進行危機處置與引導,使負面輿情事件盡可能“大化小”“小化了”;三才是“面事”,即已經形成輿情較大事件時,能夠直面媒體,趨利避害。從這三重境界可看出,最優的涉軍輿情應對應是達到防患于未然的“無事”境界。因此,建立在涉軍負面輿情未萌之前的預警預防機制,就成為部隊涉軍負面輿情應對的“防火墻”。一是提高“虛功實做”的預判意識。涉軍負面輿情政治敏感性強、社會關注度高、涉密程度深,打好涉軍負面輿情阻擊戰,要有治于未病、靠前預防的先手,處理問題應多從政治角度切入,加強對形勢發展的研判和可能產生后果的預見,著力把輿情解決在萌芽之時、成災之前。二是完善“雙向聯動”的預警機制。加強與駐地國動系統、公安網監、網信部門的溝通協作,建立網絡輿情預警聯動機制,實現信息互通、情報共享、風險聯防、演練常抓,特別是要按照屬地管理、就近劃片原則,對可能誘發傾向性、群體性涉軍信息及時發現、及時響應。三是建立“未雨綢繆”的防范措施。結合部隊定期的黨委政法工作會議、安全形勢分析、思想形勢分析,開展“輿情風險點預測”工作,分析研判涉軍輿情的實時態勢。同時指定具有便利上網條件的網管人員擔任輿情監督員,以涉軍信息為重點進行輿情監督,做到提前預警、快速反應,將可能誘發的輿情信息禁于未萌、止于未發。
現實中,一些單位對待網上突發本單位涉軍輿情時,不知該向誰上報、找誰處理、按照什么程序處理。由于缺乏輿情應對的機制準備和實踐準備,往往不能在第一時間作出最有效的應對,給后續輿情處置造成被動甚至引起更大的輿論誤解。這是當前部隊涉軍輿情應對普遍存在的問題。因此,平時制訂詳細周全的應對預案并有針對性地做好演練,就成為部隊涉軍負面輿情應對的迫切要求。一是科學領導統籌。有針對性地開展調查研究特別是對本單位涉軍輿情重大問題、重要事項、應對方式的預判研究,摸清掌握的輿論資源底數,細化責任區分,形成強大工作合力,做到“既不失語也不亂語,既不缺位也不錯位”,為制訂行之有效的預案想定打下堅實基礎。二是完善預案措施。結合部隊實際和相關法律法規,制訂《涉軍負面輿情應急處置預案》,建立風險評估和突發事件監測機制,充分考慮爆發輿情的各種風險,重點突出處置程序、責任分工、效果評估和獎懲措施等內容,做到一旦發生突發事件能夠迅速啟動應對機制,盡快作出有效反應。三是加強演練實施。將預案想定納入日常軍事訓練和演習中,在相關課目中以出特情等形式,按照預案措施進行演練,使各級熟悉處置涉軍負面輿情預案的權限、步驟,提高應對涉軍負面輿情的能力。同時,根據在實施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新方法,及時完善預案想定,使預案更具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一些單位在涉軍負面輿情應對時,常受傳統思維影響,持“惹不起躲得起”態度,“不爭論”“不吱聲”。須看到,面對全媒體時代信息傳播中涉軍負面輿情的發展,回避往往并不能改變輿情的發展,甚而導致更加嚴重的輿情后果。心理學上的“首因效應”也表明,事件一旦成為社會輿論焦點并在公眾印象中產生負面效應,后續再多的解釋補救工作也收效甚微。因此,涉軍負面輿情應對必須改變傳統模式,應主動回應,在第一時間有效影響公眾認知,發好權威“第一聲”。一是迅速作出涉軍輿情態勢研判。輿情發生時,第一時間對輿情發生的原因、走向和結果作出預判,向上級單位報告并評定輿情等級,適時啟動應急響應,根據預案設置和具體情況的變化不斷修正研判結果,形成一致的宣傳口徑,對輿情傳播渠道進行疏通修復。二是精準把控輿情應對的時度效。抓住輿情“黃金4 小時”有利時機,充分利用信息網絡傳播優勢和現有行政管理手段,用權威信息引導輿論導向,用事實真相回應大眾關注,用透明度贏得可信度,讓正面信息首先在受眾中生根發酵,借助先發的“勢能”,用較少的力量獲得較大的效果。三是及時啟動軍地輿情聯管機制。會同保衛部門協調地方輿情管理職能部門搞好負面信息管控,加強與當事人、發帖人或策劃人的溝通聯系,對那些造謠誹謗、蓄意抹黑部隊形象者,在公安機關的配合下通過法律途徑予以懲處,及時消除負面輿情的發生源,形成網上網下互相呼應、彼此支持的良好格局。
受傳統思維模式等影響,有的部隊在應對涉軍負面輿情時不自覺地把媒體當成對立面來看待,處處設防,擺出一副領導式、問責式、講話式、敵對式的姿態,更加激起了公眾的猜忌與反感,為后續處理運作造成障礙。此類問題背后的實質,其實是這些部隊沒有掌握正確的“應對姿態”,不能夠在媒體和公眾面前呈現一個正確的部隊“媒體形象”。對此,要做到:一是清晰認識并牢固樹立“應對媒體即應對公眾”的意識。當今時代,公眾對社會活動知情權、參與權和表達權的“時代剛需”成為媒體作用發揮的力量源泉。在處置涉軍輿情時,媒體代表公眾有知情權和報道權,部隊對待媒體的實質就是對待其背后的受眾。只有在思想深處清晰認識到這個層面,才能在面對媒體的各種質問甚至是刁難時,做到平和、冷靜、從容。二是擺正對媒體積極協作溝通的應對姿態。應把媒體當作雙贏的合作者、信息的傳播者、公眾利益的維護者,將其納入處理涉軍輿情的關鍵環節加以考量,在溝通交流中增加理解,寬容對待,不求全責備,在堅持原則的前提下滿足其對信息資源的合理需求,并為其提供客觀報道所必需的幫助,使其成為部隊與大眾增進情感聯系的紐帶。三是始終明確應對媒體的核心目的。部隊輿情應對的目的不是宣傳報道滴水不漏、巧舌如簧卻又不道出真實信息的“打太極”,而是通過媒體讓公眾更好地理解軍隊和其所執行的任務。因此,對待媒體既要理解尊重他們的權利,又要以我為主,不被動盲從,有理有利有節地釋放符合我方利益和意圖的信息。四是塑造并堅守“姓軍為民”的媒體形象。涉軍負面輿情雖然只是涉及某一單位,但關聯的卻是整個中國軍隊的形象,容易被熱炒和熱議。因此,要始終明確“每名官兵、每個單位都是全軍輿論形象的一扇窗口”的意識,堅定并塑造好“姓軍為民”的政治立場和媒體形象,始終做到維護黨和國家以及軍隊形象、維護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維護軍隊的高度集中統一。
涉軍負面輿情應對,其實是涉及大眾心理、信息制作、傳播規律、輿論調控等諸方面的技術性、專業性、科學性非常強的綜合體系,需要應對者有較強的策略運用能力。一些單位在處理涉軍輿情時的策略運用卻不夠靈活有效,捂蓋子、遮亂子、撐面子、推擔子成為慣用手法,給輿情處置造成更大被動。因此,需要我們在堅持原則的基礎上注重方法策略的靈活運用。一是辨識輿情性質,采取不同姿態。對一些符合事實真相,出于改進工作為目的的新聞報道,一般要虛心接受,把直面問題改正錯誤的態度展現出來。如果出現明顯歪曲擴大事實、造成惡劣影響的報道,不能一刪了之,應當采取一些諸如網上網下聯動辟謠的技巧和策略來消除其負面影響,發揮震懾效應。二是守好原則底線,確保輿論安全。根據上級意圖、宣傳口徑和部隊行動實際,在處理涉軍負面輿情時應堅持政策底線、事實底線和保密底線,對涉軍負面輿情的引導、輿論議題設置、信息源的控放,必須圍繞確定的宣傳口徑、核心觀點進行處置。三是注重回應技巧,引領輿情走向。根據輿情發展搞清楚媒體需要什么信息,基于部隊利益需求能夠向媒體提供什么信息,找準兩者的結合點,視情向相關部門提供一線新聞線索、素材、證據的初始環節,以坦誠的態度和必要的事實把話題轉換到向受眾傳達的觀點上。四是把握特點規律,分段采取措施。本級權限范圍內的一線新聞輿論信息的自主發布,應根據涉軍負面輿情發展的不同階段采取不同措施。發展早期應把握先機,及時披露相關信息,迅速確定新聞報道口徑,正確引導輿論;在發展中期應向媒體展示消除危機的具體行動和措施,贏得廣大公眾的諒解和信任;發展后期利用媒體重建聲譽和形象,并做好跟蹤善后工作。
涉軍輿情應對是一個法規性、安全性、政治性較強的工作。現實中一些單位由于對政策法規把握不清,不能充分運用規則引導輿論走向,進退失據,常常“錯語”“亂語”。因此,需要加強涉軍輿情法規制度的學習,在輿情應對過程中遵守和善用各種規則,堅持依法依規應對,精準把握政策尺度處置涉軍負面輿情,有效遏制負面信息的擴大蔓延。一是普及法規內容知權。學習了解防范網絡涉軍輿情方面的法規常識、相關規定和基本要求,掌握各種涉軍輿情處置的政策規定、預案程序和方式方法。利用國防教育時機,部隊職能部門匯編整理典型涉軍輿情案例等相關資料,面向社會做好普法、保密宣傳教育,提高公眾法制意識和保密意識。二是運用法律手段維權。針對少數地方人員惡意散布負面虛假涉軍信息以及個別觸犯國家法律的行為,軍隊保衛部門應與地方相關部門建立聯動機制,堅決主動介入,依法迅速處置,快速有力打擊,捍衛軍隊和軍人形象,及時堵住失泄密信息源頭,有力打擊涉軍負面輿情的勢頭。三是通過制度機制控權。依據《關于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等規章制度,與地方大型門戶網站、知名論壇、微博站點、平臺運營商建立軍地聯合、輿情聯測、特情聯控、處置聯動的制度機制,嚴把網上信息發布審核關,加強網上輿情過濾,及時發現并刪除涉軍負面信息,阻止置頂和上榜,從源頭上杜絕涉軍負面信息的傳播蔓延。四是善用軍隊特殊規則限權。涉軍輿論信息的嚴格管控是各個國家的普遍規則,也是全媒體行業普通接納的規則。面對媒體刨根問底式的提問不能一味退讓躲閃,也不能粗暴拒絕,而是要學會運用國家和軍隊關于軍事新聞宣傳管理、涉軍輿論管控和國家安全的有關法規,合理合法地規避敏感問題,有理有力有節地回應媒體關切,贏得媒體理解尊重,營造有利于我的輿論態勢。